2020届二轮: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专题卷)
- 格式:docx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商汤得三千诸侯支持建立了商,文王、武王父子得到八百诸侯支持而建立了周。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答案 D 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据此分析、判断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2.(2019广东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
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 C 从图片信息看,淹城的设计突出了实用价值,结合春秋后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皇权观念,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排除D 项。
3.(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
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
课时达标检测(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选D 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可知,坚强的武力是其分封制得以实行的重要基础,故A项正确。
3.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掲示了(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选A “授土授民……‘建国’”“授土授民……‘立家’”指代分封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指代分封引发的“家”“国”对立,故A项正确。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墓群。
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2.[2023·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
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
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交融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C.推动了文化繁荣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3.[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变。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西周早期官员、绅士等贵族阶层西周中期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春秋时期有德之人A.官僚政治开始萌芽B.贵族政治开始衰落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4.[2023·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
这表明秦代( )A.基层治理完善B.官员素质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5.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
由此可见,秦朝(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6.[2023·福州市高三质检]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传承论点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论点2 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1)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时期一、选择题1.(2020百校联盟TOP20联考)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2.(2020广东珠海一模)“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
王名加帝,反映了()A.王权的至高无上B.王权的神化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统治的长治久安3.(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图为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周武王灭商后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一带),即“宅兹中国”的记载。
据此可知()A.商周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1C.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D.文物具有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4.(2020广西桂林一模)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5.(2020福建福州期末)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
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6.(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
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
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7.《公羊传·昭公五年》载:“秦者,夷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23·河北调研)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掘,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
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
由此可见,陶寺遗址所展示的文明( )A.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君主集权统治得到加强C.重视农业与手工业的管理D.反映了仰韶文化的成就2.(2023·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
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记载出处(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篇》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战国策·齐策四》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史记·封禅书》夷,五在中国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3.(2023·辽宁抚顺一模)如图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它体现了( )A.此陶钵是用来喂猪的器皿B.猪开始成为十二生肖之一C.原始绘画的抽象主义风格D.动物驯化家畜饲养的发展4.(2023·湖南长沙模拟)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
据载,太公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使“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则经历了一番“变其俗,革其礼”的建国过程。
据此可知,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控制C.阻碍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D.巩固了西周贵族的世袭特权5.(2023·山东滨州模拟)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
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1.(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2·1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2·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
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4.(2022·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5.(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右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6.(2022·河南·模拟预测)《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的问题。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限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起先形成;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制度重建,实质是加强中心集权。
线索二先秦农耕文明的形成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化,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线索三先秦思想文化的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文学艺术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
项目年份考向2024 2024 2024试题分布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全国卷Ⅰ,24(分封制)全国卷Ⅰ,24(商周的王位继承);全国卷Ⅲ,全国卷Ⅱ,24(商汤的仁24(宗法制) 德之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全国卷Ⅲ,24(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货币的演化);新高考卷Ⅰ(山东卷),1(百家争鸣)全国卷Ⅱ,24(秦国建立大型水利工程)全国卷Ⅲ,24(战国以前的铁器)命题视角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井田制、百家争鸣等主干学问上,多以考古资料、图片、文学作品创设情境,以史料实证的方式突出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感悟家国情怀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1.政治。
(1)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
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
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
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
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
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
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
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
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
专题突破练专题一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2.(2019百校联盟联考,24)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3.(2019广东揭阳一模,24)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4.(2019安徽芜湖三模,24)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5.(2019湖南永州一模,7)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6.(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24)《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这表明战国时期()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7.(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
秦始皇的举措意在()A.恢复传统官制B.减少决策失误C.强化专制统治D.完善中枢机构8.(2019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4)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单位: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9.(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10.(2019四川德阳一模,5)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11.(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5)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这反映了()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12.(2019广东百校联考,25)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福建宁德期中,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随着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
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12分)14.(2019山东微山月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与解析1.C解析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宗教信仰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意义,故D项错误。
2.C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国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C项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挂钩,故D项错误。
3.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材料体现了对井田制的破坏,故D项错误。
4.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法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D项正确。
5.C解析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与宗教信仰、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6.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作用,故D项错误。
7.C解析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丞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确立丞相制度的目的是强化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8.C解析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均排除;根据材料“汉武帝”合计出现63次,可知在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中,汉武帝出现次数较高,影响较大,故C项正确;《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故D项错误。
9.C解析根据材料“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的划分是为了国家分等级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
10.A解析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 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西汉的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11.B解析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故A项错误;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初经济恢复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2.C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故B项错误;孔子地位“由凡圣而神圣”,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