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英语翻译课本课后习题答案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高兴、欢喜), for ornament 装饰and for ability.2、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机智的;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庄重;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争论,争辩.3、When my grandfather died, my 83-year-old grandmother, once full of life, slowly began to fade.4、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5、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a car, there is a Toyota.6、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7、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8、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 to paint the lily9、电影名翻译:Casablanca Shrek Titanic Waterloo BridgeThe Bridge of Madison Broke Back Mountain10、定义: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译文: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Unit One翻译概述关于翻译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学者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技能。
但不论争论探讨的结果如何,有一点不容否认的就是,翻译或翻译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本单元,我们只涉及关于翻译最基本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翻译的概念、标准、过程及中国的翻译史简介。
一、翻译的概念关于翻译到底是什么,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曾给出不同的解释。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其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而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对翻译的阐述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为贴切自然的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上述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翻译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翻译这一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即源语(source language) 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这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即将SL表达的信息通过TL加以传递;在实现这种语际意义的对应转换中,要做到完整准确、不折不扣,不仅再现原文的意义,也要再现原文的风格。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例1:From there I could see the whole valley below, the fields, the river, and the village. It was all very beautiful, and the sight of it filled me with longing.从那里,我可以看见下面的整个山谷,那田野、河流和村庄,一切都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第十二章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1、合集多,专集少;2、西方汉语机构少;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I. 原文(Source Text)灰尘的旅行(一)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而飘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我们周围的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野外,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洋1,几乎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2。
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才能够看到无数的灰尘3在空中飘舞。
大的灰尘肉眼可以看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用显微镜4也观察不到。
根据检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5只有几十粒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一千多粒灰尘;在城市街道上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十万粒以上的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还要多得多。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旅行,对气象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它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疑结成云雾和雨点。
没有灰尘,就没有白云,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灰尘,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无法降低6。
这是灰尘在自然界中的功用。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 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岩石的碎末,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
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1. 这几个“从……到……”是说灰尘的运动方向,还是说其存在之地?2. “有灰尘的行踪”是说灰尘本身不存在了,还留下了踪迹吗?3. 前面以“它”指代灰尘,这里为什么又说“无数的灰尘”?4. “用显微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5.“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是说一立方厘米的什么东西?6. 这两个分句的关系如何?III. 译文(Target Text)The Travels of Dust (1)Dust, a tireless traveler on earth1, floats along with the movement of air and can be said to be all-pervasive2.Dust can be found3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space around us, indoors and outdoors, over cities and the country, plains and mountains, deserts and the sea4. Space truly without dust can only be created in laboratories.In the sunny sky5 dust is invisible; only when sunlight shines into a dark room can one see numberless dust particles6flying in the air. Bigger particles can be seen by the naked eye, but smaller ones may be smaller than germs7, and cannot be observed even through a microscope8.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on dry days there are a few dozen particles of dust in each cubic cm of air over the fields and mountains, more than a thousand over the sea, more than 100,000 in the streets of cities, and much more in residential areas9.So much dust traveling in the air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weather changes. It turns out that10 dust particles are tiny engineers that make clouds and raindrops, helping as they do the moisture to condense into clouds, fog and raindrops. Without them, there would be no white clouds, nor drenchers or drizzles11; without them, the scorching sun12 in summer would shine directly on the earth,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the temperature to come down13. That is the function of dust innature.If we ask where all the dust comes from and what on earth it is,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series of answers: from tiny bits of rock in mountainous regions, from dry earth in the fields, from salt powder formed by evaporated spray on the sea, from volcanic ashes, or14 from meteoroid in outer space. All this is natural dust.IV. 表达解说(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1. 汉译英时,如果“A是B,……”中的“是B”重要性不如后续的分句,往往译为同位语,以显示层次。
UNIT 1What Makes a Global Language?Text A什么成就全球性语言?1 为什么说一种语言成为全球性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数没有太大关系,而更多与这些发言人是谁有关。
在整个罗马帝国时代拉丁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不是因为罗马人比他们所征服的人多。
他们只是更强大。
由于一种不同形式的权力——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权力,使得即使后来当罗马帝国的军队衰退时拉丁语仍然作为国际教育语言持续千年。
2 语言优势和文化的力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随着英国历史的发展变得愈加清晰。
没有一个强大的权力基础,或者是政治上的,或者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没有一种语言能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媒介取得发展。
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之外的神秘空间。
语言仅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和嘴巴,耳朵和手以及眼睛里。
当他们失败时他们的语言也是失败的。
3 这种观点似乎很明显,但它需要在一开始提出,因为很多年来有很多关于一种语言为什么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流行的和错误的观念。
由于它可感知的美学特征,清楚的表达,文学力量,或者宗教立场,人们宣称语言是一种典范也就很平常了。
在这种条件下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和法语在不同时期得到了称赞,英语也毫不例外。
为了解释英语现在为什么被广泛使用,人们常常认为英语一定有些例如内在美或合乎逻辑的结构的东西。
一些人认为它并不比其他语言的语法好,英语词汇没有太多的结尾,我们也没用必要去记住阳性,阴性和中性词,因此它比较容易学习,1848年,一位英语期刊Tile Athenaeum的评论家写到:在其有最简单的语法结构,在其没有太多转调,除了性质外它几乎完全忽略性别的差异,有简单精确的终止和助动词,更不用说它在表达上庄重,活力和丰富,我们的母语很好的适应世界组织并成为全球语言。
在其最简单的语法结构,在其缺乏的转折点,在其除了那些本质的对性别区分的几乎完全忽视,在其终止词和助动词的简单和精密,这些不亚于它在表达上的威力,活力和旺盛,我们的母语很好的适应了这种组织并成为全球语言。
Unit1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人生总是有苦有乐, 甘苦参半。
(人生的道路既铺满鲜花, 又充满荆棘.)2.I’ll have Lisa where I want her.我要丽莎去哪里她就得去哪里3.He carried his age astonishingly well.他一点儿都不显老,面容年轻得令人惊讶。
4.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thing in trousers.她再也不愿相信任何男人了.5.He was a dead shot.However,he met his Waterloo this time.他是一个神枪手,可这一次却遭到惨败。
/ 他遭遇了滑铁卢。
6.Nixon was pleased by the distinction,but not overwhelmed.尼克松对受到的破格礼遇非常高兴,但并没有受宠若惊。
7.Yet China was a land of constant surprise and shifting impression.而中国是一片令人惊讶、日新月异的土地。
8.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last novel,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 、他上一篇小说写砸了, 他的名声从此岌岌可危.9.Mrs.Sawyer looked radiant,too,and for the first time gobbled up her dinner like a little pig.索耶太太也容光焕发,第一次大口大口吃饭,活像一只小猪。
10.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有哪个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的眼泪。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
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①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P143)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②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
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
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
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
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
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③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
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
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
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
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
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
营造一种禅定境界。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④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①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②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③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的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
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
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
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
此类人员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德辉、最出名的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
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
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
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由于前苏联及当时的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的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的外国文学译介的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
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的比重最大。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匈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的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