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两汉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57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本文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史传文学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发展及其嬗变轨迹,探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建构的意义。
史传文学自先秦古代开始发展至今,历经如排山倒海的漫长时期,经过反复的批判性思考,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
尤其是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处于一阶段性的发展高峰,不仅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记录、传承和传播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文学价值。
从史传文学的发展源头来看,“平记”和“报告”是史传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
在先秦的历史档案中,“平记”是史传文学的最初形式,它是一种办公用语,在发展史料范畴中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这一传统文字体系,也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史料形式之一,作者们借此来记录一些正史和虚构历史档案,并融入丰富的文学情感。
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发展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从先秦到汉朝,从五经到十三经,史传文学分布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形成了一条发展线索和学术系统。
比如《史记》的出现,它是文学史和历史史的结合,它以综合的形式登记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历史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史传文学的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成为研究古代史传文学史的基础文献。
此外,汉朝时期《史记》、《春秋》和《汉书》也被视为史传文学最重要的发展源点之一。
它们建立了统一的史料学理论,强调记录铭记,提倡对事件追寻真理,这是史传文学史研究从古到今秉承的核心价值观。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部分艺术文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诗歌、章回体小说也成为史传文学的分支。
诗歌的发展,使先秦至汉朝的史传文学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极大地加深了读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章回体小说则以“抒情”作为突出标志,使文学史传文学更加生动和生机勃勃,增强史传文学的叙事性和人文关怀。
在这一时期,史传文学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性,作者们通过把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想象融入一体,使史传文学拥有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史记》中,明代学者班固将曹操司马迁二人的决斗描写成神话的风格;《春秋》则写出了晋文公苦苦挣扎的心理,突出了战争残酷的现实,使史传文学拥有了活生生的人性。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书札记1.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导论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艺术观念形成与演变的初始阶段。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节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在先秦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崛起,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工艺品上,体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艺术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汉代艺术注重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艺术观念向哲学思考转变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观念,深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艺术观念的发展,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演变。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批评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挖掘当时的艺术品实物资料;通过艺术批评的视角,分析当时艺术观念的特点和价值。
也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艺术观念史的演变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初创时期,也是其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这一时期艺术观念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今后的艺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艺术观念史资料,揭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人类文明之始,艺术便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印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以农耕业为主要产业’商周以降,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
但数千年来几度兴衰,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
本文就公元三世纪以前,黄淮海平原农耕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区域特点为内容,作一番概括的论述。
—*■V-,*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成果,显示出黄淮海平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分布的地理待征$首先,相对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东北延伸至燕山南麓的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分布生今京广线左右{其次,舅河以南伏牛.熊耳、嵩山山脉的东麓洪积冲积扇与河北太行山东麓连成南北带状分布区,其中以发源于熊耳、嵩山山脉的汝.颍河上游最为集中;再次,鲁中山地周围山麓地带也是聚落集中地。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势高爽,坡降适度,水源丰富,排泄良好。
近山林有利于采集和狩猎经济,但又有平敞的土地宜于耕种。
于是先民们就在这里居留下来,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阶段。
因此可以说,黄淮海平原上新不器时代早中期的聚落分布地带,也就是该平原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淮海平原上聚落分布出现了新的情况,即呈散状分布形态,并大多出现在河流两边的台地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已从山麓地带向平原中部比较高敞的台地迁移,以寻觅更多更好的农耕地。
可是引人注目的是在当时河北平原中部,大致由京广线以东、徒骇河以:北酉床约相去自百数十公里至三百公里RU劑始终是片极为宽广的空旷地带…没有任何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直至商周时代仅太行山东麓的聚落稍有东移外,•平原中部空白区仍达百数十至二百数十公里心这是因为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河道呈扇形摆动,地面上形成许多沙岗、洼地以及史前时代残留下来的大片沼泽山以致早期人类无法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居一留形成聚落。
①\:‘: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是黄淮海平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代表。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之一,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追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八个阶段。
先秦文学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双手、大脑及语言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为文学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包括了从古代歌谣到神话传说,再到早期散文的发展过程。
古代歌谣因为是口头创作,所以很少流传下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古代歌谣在周代的继续发展,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继《诗经》之后,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限制。
它的特点是,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都有,并且句中有楚声“兮”字,配合上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飞腾的想象、瑰丽的色彩,把中国诗歌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成为汉赋体制形成的重要来源。
神话也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他是人和自然斗争过程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条件地下和原始人类知识的有限,他们只能凭借想象,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幻想。
因此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代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继《诗经》的诗歌高潮之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兴起了散文的高潮,特别是战国,达到了散文的鼎盛时期。
散文的发展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著作主要有鲁人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及国别体史书《国语》,西汉刘向编校整理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诸子散文是表述各家思想的说理文,包括《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至两汉诗歌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就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诗歌。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诗歌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先秦至两汉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内容上也显示出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主要以诗经为代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百科全书"。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心声和情感。
诗经以"风"、"雅"、"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的"风"主要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和伦理道德,"雅"则表现了高雅的文化与礼仪,"颂"则是对周王朝的歌颂和赞美。
诗经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诗歌也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
汉朝的文人墨客开始追求"风雅",提倡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流派,还有了"乐府"和"琴诗"等新的形式。
乐府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诗人们在其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怀;琴诗则是以琴曲为伴奏,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诗歌中,不仅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对社会、人民和自然的关怀。
诗人们以纯净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例如,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忧虑和对重建家园的渴望;刘向的《世说新语》则是对人性和世事的深入思考。
先秦至两汉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和人生哲学。
它不仅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的理论,被后世称为“圣人”。
孔子的学说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行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弟子们传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先秦时代的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子思想,与孔子的仁爱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强调普世的人类情感。
汉代儒学的兴起,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汉代的刘向对《尚书》进行了注疏,对书中的文化价值作了一系列解读,对儒家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汉代的新儒家思想家郑玄继续发展了刘向的注疏,最终形成了“新注”儒学。
新注儒学将经典与注疏相结合,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为后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汉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儒家思想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独特的思想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法治社会。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汉代的末年,儒家学说与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交流和融合。
王弼在对《易经》的研究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展示了对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解,并将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此外,汉代的王充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儒学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演变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孔子、墨子到郑玄、王充,儒家思想不断演进和融合,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供了理论基础,塑造了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系。
这段时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道德伦理、政治治理还是教育思想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特点1、创始性: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
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
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
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
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
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
《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
《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有舞蹈道具和动作的描述,乐章的章名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显然是诗乐舞的综合表演。
《诗经》作品大多重章叠句,原本是适应音乐和舞蹈反复表演的需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