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