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三
- 格式:ppt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导学通过对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中止式的学习,熟练掌握和声、旋律两种连接法,熟练掌握三音跳进、同和弦变位两种跳进连接方法,避免和弦连接中的各种不良进行;通过对终止式的学习,掌握各种终止式的名称和用途;正确使用终止四六和弦和属七和弦。
能正确为旋律和低音配置和声。
1、平稳连接之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
2、了解各种不良音响效果是由于不良和声连接造成。
3、使用三音跳进、同和弦变位的具体方法。
4、熟练掌握终止式的使用方法、准确运用K46和弦。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第一节大小调的正三和弦、正三和弦的功能与和弦之间的各种关系本节要记住几个概念:主功能、属功能、下属功能、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四五度根音关系、二度根音关系、平稳进行、跳跃进行;并知道它的意思。
一、自然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大小调式中,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称为正三和弦。
他们是调式中主要的三和弦。
正三和弦包含了调式的全部音级,且都是建立在调式重要音级上,它们有明确调式、调性的作用。
二、正三和弦的功能问题调式中各个音级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音的调式功能。
建立在调式各音级上的三和弦也具有不同的作用,这就是和弦的调式功能。
和弦的调式功能有:主功能、属功能、下属功能三种。
主功能:用字母T(大调)和t(小调)表示。
代表主功能的和弦只有一个,就是建立在主音上的三和弦,它是调式中最稳定的三和弦,应作为和弦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和弦用罗马数字Ⅰ标记。
属功能:用字母D(大调)和d(小调)表示。
建立在属音上的三和弦,它对主和弦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支持,在确定主和弦的稳定性,使主和弦成为调式和弦中心起着重要作用。
属功能是不稳定的功能。
属和弦用罗马数字Ⅴ标记。
下属功能:用字母S表示。
建立在下属音上的三和弦。
对主和弦有较强的倾向感和支持力,在确定主和弦的稳定性,使主和弦成为调式和弦中心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下属功能也是不稳定的功能。
属和弦用罗马数字Ⅳ标记。
属功能和下属功能都属于不稳定功能,但他们对于主和弦的倾向是有区别的.属功能有直接倾向于主和弦的特性,而下属和弦尽管可以直接倾向于主和弦,但常常通过属和弦间接倾向于主和弦。
正三和弦连接的基本方法
正三和弦是指由根音、大三度和纯五度构成的和弦。
下面我将
从多个角度介绍正三和弦的基本连接方法。
1. 通过音阶连接,正三和弦可以通过音阶上的连续音符连接起来。
例如,在C大调中,C大三和弦可以连接到D小三和弦,再连
接到E小三和弦,以此类推。
这种连接方法可以在音乐中创造连贯
的和声进行。
2. 通过属七和弦连接,正三和弦可以通过属七和弦进行连接。
例如,在C大调中,C大三和弦可以连接到G属七和弦,再连接到F
大三和弦。
这种连接方式常用于进行曲线的和弦进行中。
3. 通过相对调连接,正三和弦可以通过相对调的和弦进行连接。
例如,在C大调中,C大三和弦可以连接到A小三和弦,再连接到D
小三和弦。
这种连接方式常用于创造和声进行的变化和情感转折。
4. 通过替代和弦连接,正三和弦可以通过替代和弦进行连接,
以增加和声进行的变化和丰富性。
例如,在C大调中,C大三和弦
可以连接到Am三和弦,再连接到F大三和弦。
这种连接方式常用于
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中。
5. 通过模式连接,正三和弦可以通过特定的音乐模式进行连接,如升降音阶、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等。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创造出独
特的音乐效果和情感表达。
总结起来,正三和弦的基本连接方法包括音阶连接、属七和弦
连接、相对调连接、替代和弦连接和模式连接。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
音乐的风格和情感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和声进行。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第二节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平稳连接本节为和声学中最基础的重点问题,一是各种错误,二是正确的连接法,如果按两种连接法做则错误自然不会出现;关键是会做和声、旋律连接,注意连接步骤。
一、连接中应避免的不良进行1、避免同度、平行及反向8、5度2、避免隐伏8、5度两外声部同向跳进进入8、5度关系称为隐伏8、5度。
下声级进上声部跳进同向进入8、5度。
3、避免增音程的进行,如有则用减音程代替(最易发现增2增4的进行)4、避免四部同向5、避免声部超越、声部交错二、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不同和弦的连接方法:是指根音不同的两个和弦之间的连接;在和弦连接时为了避免各种不良进行,总结了两种连接方法。
1、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1)和声连接法。
是指不同和弦在连接中把相同的音保持在同一声部。
(适用于两个有相同音的和弦连接,如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步骤:A:先写出前后两个和弦的低音。
B:写出前一和弦的旋律位置及排列方法,重复根音。
C:将两个和弦共同音保持。
D:其他声部向后一和弦最近的音上靠近,后一和弦重复根音。
(2)如没有共同音在同一声部的连接方法称为旋律连接法,既可以用于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弦(没有相同的和弦音),又适用于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虽有共同音但不保持)2、连接步骤A:先写出前后两个和弦的低音,低音声部四度或二度进行(否则易同向)。
B:写出前一和弦的旋律位置及排列方法,重复根音。
C:上三声部与低声部反向。
D:向后一和弦最近的音上靠近,后一和弦重复根音。
3、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在正三和弦连接中,有这么几种可能:Ⅰ←→Ⅳ、Ⅰ←→Ⅴ、Ⅳ→Ⅴ在Ⅰ→Ⅳ、Ⅰ→Ⅴ和Ⅳ→Ⅰ、Ⅴ→Ⅰ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可作和声连接:在Ⅰ→Ⅳ、Ⅰ→Ⅴ和Ⅳ→Ⅰ、Ⅴ→Ⅰ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时,也可作旋律连接:(注:在四下、五上时如做旋律连接,也需用四下代替五上,低声部与上面反向。
)Ⅳ→Ⅴ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时,由于没有共同音,只能作旋律连接。
和弦的连接慢慢掌握以下和弦的连接,可让你更快熟悉吉他弹唱,甚至你可以用他们来编你自己的歌曲,只需要一些唱出来的勇气而已!!!PS:罗马数字代表此和弦在调式中的级数:Ⅰ----(一级)Ⅱ----(二级)Ⅲ----(三级)Ⅳ----(四级)Ⅴ----(五级)Ⅵ-----(六级)和弦的进行一、正三和弦的进行大、小调Ⅰ、Ⅳ、Ⅴ级的连接进行,是正三和弦的进行,是自然的进行。
如:1、Ⅰ--Ⅳ--Ⅰ进行C大调:C—-F—-C G大调:G—-C--Ga小调:Am—Dm—Am e小调:Em—Am—EmF大调:F—bB—Fd小调:Dm—Gm—Dm2、Ⅰ--Ⅴ--Ⅰ进行C大调:C—G7—C G大调:G—D7--Ga小调:Am—E7—Am e小调:Em—B7—EmF大调:F—C7—Fd小调:Dm—A7—Dm3、Ⅰ--Ⅳ--Ⅴ--Ⅰ进行C大调:C—F--G7—C G大调:G—C--D7--Ga小调:Am—Dm--E7—Am e小调:Em—Am--B7—EmF大调:F—bB--C7—Fd小调:Dm—Gm--A7—Dm注:以上和弦进行,是一切和弦进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变化,产生出更生动、更丰富的和弦进行。
二、常见的和弦进行1、Ⅰ--Ⅱ--Ⅴ7--Ⅰ进行(1-2-5-1)C大调:C—Dm--G7—C G大调:G—Am--D7--Ga小调:Am—Bm--E7—Am e小调:Em—#Fm--B7—EmF大调:F—Gm--C7—Fd小调:Dm—Em--A7—Dm2、Ⅰ--Ⅵ--Ⅳ--Ⅴ7--Ⅰ进行(1-6-4-5-1)C大调:C—Am--F--G7—C G大调:G—Em--C--D7--Ga小调:Am--F—Dm--E7—Am e小调:Em—C--Am--B7—Em F大调:F—Dm--bB--C7—Fd小调:Dm—bB--Gm--A7—Dm3、Ⅰ--Ⅵ--Ⅱ--Ⅴ7--Ⅰ进行(1-6-2-5-1)C大调:C—Am--Dm--G7—C G大调:G—Em--Am--D7--Ga小调:Am--F—Bm--E7—Am e小调:Em—C--#Fm--B7—Em F大调:F—Dm--Gm--C7—Fd小调:Dm—bB--Em--A7—Dm4、Ⅰ--Ⅲ--Ⅳ--Ⅴ7--Ⅰ进行(1-3-4-5-1)C大调:C—Em--F--G7—-CG大调:G—Bm--C--D7--GF大调: F—Am--bB--C7—-F5、Ⅰ--Ⅲ--Ⅱ--Ⅴ7--Ⅰ进行(1-3-2-5-1)C大调:C—Em--Dm--G7—-CG大调:G—Bm--Am--D7--GF大调: F—Am--Gm--C7—-F6、Ⅰ--Ⅲ--Ⅵ--Ⅱ--Ⅴ7--Ⅰ进行(1-3-6-2-5-1)C大调:C—Em—Am--Dm--G7—-CG大调:G—Bm—Em--Am--D7--GF大调: F—Am—Dm--Gm--C7—-F三、代用和弦其作用在于改变和声进行,避免重复、增强色彩对比,并便于转调。
和声学一、和声学基本概念与原位正三和弦基础·和声学:是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声部的纵向结构与横向连接的一门学科。
对于大小调体系而言,和声学的研究对象纵向结构与横向连接的主要体现在于和弦与和弦的连接。
·大小调体系和声即为调性和声、功能和声。
它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晚期,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德彪西(全音)、瓦格纳(半音)为代表达到巅峰。
大小调体系和声的基础调式:大调中以自然大调为主,辅以和声大调与旋律大调(极少使用)。
(以C自然大调为例)小调中以和声小调为主,辅以自然小调与旋律小调。
(以c和声小调为例)注意:和声小调需要升高导音(VII级音)。
以四个声部为基础是多声部音乐写作的基本思维。
因此,基础和声训练一般是由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宗教合唱的四部和声写作开始入门。
四部和声写作的格式要求为:使用大谱表,高声部与中声部写在高音谱表,次中声部与低声部写在低音谱表,高声部与次中声部的符干向上,中声部与低声部的符干向下。
各声部称谓如下图所示:在四部和声的纵向排列上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避免超开放:即上方三声部中,相邻的两声部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一个八度;低声部与次中声部不得超过两个八度。
2、避免声部交叉:即在四声部中,任意一较高声部不得低于较低声部。
关于纵向排列方式:以上方三声部,相邻两声部之间所形成的两个音程能否插入和弦中的其他音为依据,可以将和弦的排列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下面以C和弦为例:1、开放排列:g1与e2之间可以插入c2;c1与g1之间可以插入e1。
上方三声部,任意两相邻声部之间都不能插入其他的和弦音。
正三和弦分为三个:1、在主音上建立的三和弦为主和弦T onic(简写为T)2、在属音上建立的三和弦为属和弦Dominant(简写为D)3、在下属音上建立的三和弦为下属和弦Subdominant(简写为S)。
以C自然大调为例:以c和声小调为例:注:由于使用升高了导音(VII级音)的和声小调,使得D为大三和弦,故仍用大写表示。
和声学绪论和声学是研究多声部音乐(尤其是主调音乐)声部的纵向结构及横向连接的一门学科。
一、大小调体系和声的调式基础1.大小调体系和声是以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为基础的,同时,大调中辅助使用和声大调(降Ⅵ级),小调中辅助使用旋律小调与自然小调;2.同主音和声大小调的区别:和声小调比和声大调多降一个Ⅲ级;3.旋律小调是在和声小调的基础上,为了避免Ⅵ级音与Ⅶ级音之间的增音程,上行时升高Ⅵ级音、下行时还原Ⅶ级音形成的。
二、大小调体系中各音级的基本作用作用一:I级音是调式的中心音,即主音;作用二:主音上方五度音即调式的V级音,该音予以主音最主要的和声性支持,被称为属音;作用三:主音下方五度音即调式的Ⅳ级音,该音也予以主音重要的和声性支持(略次于V级音),被称为下属音。
主音、属音与下属音被认为是调式的正音级;作用四:Ⅲ级音位于主音与属音之间,被称为中音,它决定主和弦的性质并进而决定调式的色彩(大调或小调),是最重要的色彩性音级;作用五:Ⅵ级音位于下属音与主音之间,被称为下中音,它决定下属和弦的性质并进而影响调式的色彩,是另一个重要的色彩性音级;除了色彩功能以外,Ⅵ级音具有对V级音鲜明的旋律性倾向与支持,这是它调性功能的重要方面之一;作用六:Ⅶ级音通常位于主音下方小二度,通过半音关系对主音予以最重要的旋律性支持,被称为导音;作用七:Ⅱ级音位于主音上方大二度,被称为上主音,它对主音予以一定的旋律性支持,同时由于它与主音相距全音关系,这种支持的倾向性相对较弱,缺乏个性,因而Ⅱ级音在大小调体系和声中经常会被变化使用。
三、大小调体系和声常用的和弦结构1.三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2.七和弦:大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小七和弦、大七和弦、增七和弦、小大七和弦。
四、四声部和声写作的基本问题(一)四部和声写作格式的要求为:使用大谱表,高声部(S)与中声部(A)写在高音谱表,次中音声部(T)与低音声部(B)写在低音谱表,高声部与次中声部的符干向上,中声部与低声部的符干向下。
第三章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与基本图式两个和弦连接时,将它们的共同音放在同一声部,称为和声连接法。
两个和弦连接时,将它们的共同音不放在同一声部,或无共同音的和弦相连接,称为旋律连接法。
初学者在运用以上两种连接法作和弦连接时,常会发生平行五度或平行八度等不良声部的进行。
这一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不断给和声写作带来麻烦。
本书根据和弦连接的规律,将不同根音关系的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方法归纳为五个基本图式。
在这五个基本图式中,有些图式之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只要记住其中三个图式,便可以推算出其余的两个图式。
在这五个基本图式中,每个图式由于声部排列次序的不同,又有许多变化形式,只要记住其中的任意一种形式,便可以推出其余的变化形式。
按照五个基本图式去作和弦连接,就不会发生不良声部进行。
下面以和弦之间的根音关系分类,讲述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图式。
2324一.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Ⅰ—Ⅳ是四度关系,采用和声连接法时上方某一声部共同音保持,其余两声部上行级进,低音部可上行跳进或下行跳进。
Ⅴ—Ⅰ也是如此。
(见例35中图式1,C大调与a小调中的①②)Ⅳ—Ⅰ,Ⅰ—Ⅴ是五度关系,将四度关系的两个和弦(即图式1)调换前后位置即可,所有声部进行方向相反。
(见例35中C大调与a小调中的③④)例35我们将以上四、五度关系和弦的和声连接法称为图式1。
其中共同音均保持在同一声部,只是四度关系连接时上方有两个声部级进上行,五度关系连接时这两个声部级进下行。
这种上方三声部进行的规律要记住。
和弦连接时,上方三声部横向声部进行是固定不变的,纵向上可作声部排列次序的调动(前后两个和弦同一声部的音要一起调动)。
这样,仅图式1就有下列许多声部排列的变化。
25例36C 大调的Ⅳ—Ⅰ,Ⅴ—Ⅰ同样各有六种声部排列,这样,图式1的不同排列共有24种,小调亦有24种。
这24种均为图式1。
上例中,图式1的许多声部排列变化,只要记住其中一种,即可推出其余的变化。
四、五度关系和弦的和声连接法还有一种图式。
和声学公共课基础教程第一课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弦排列法和声学,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它不仅是掌握多声部音乐写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课程之一,更在于通过和声学的学习来观察西方多声部音乐文化的现象和逻辑,以及十八、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中所归纳出来的一整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多声部理论基础。
因此,和声学的学习不仅是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必须掌握的理论课程,关于从事演奏、演唱、音乐普及教育专业包括与音乐有关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
1、和声与和声学的概念:和声(Harmony)是由若干音有机地构成不同结构(包括相同结构)、不同位置或不同属性的和弦(Chord)或和音,这些和弦或和音连续运动而产生的多声部现象,即为和声。
和声学是研究和弦的构造、序进和运用、它们的风格特征以及和声在构成曲式和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的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2、四部和声:四部和声写作(Fourpartwriting)是音乐作品中尤其是和声写作练习中最常用的声部(Part)组合方式,特别是在混声合唱中运用的更多。
它具有和声音响丰满、声部平衡的作用。
和声写作练习采纳四部写作,更有利于掌握和声的基本写作技能。
四部和声采纳的是大谱表记谱形式。
这四个声部从高到低顺次称为高音部(也常称为女高音声部)(Soprano)、中音部(也常称为女低音声部)(Alto)、次中音部(也常称为男高音声部)(Tenor)、低音部(也常称为男低音声部)(Bass)。
谱例1、在四部和声写作的记谱中,假如时值是在二分音符以下的时候,音符的符干方向也必须是固定的形式,即高音声部必须朝上;中音部必须朝下;次中音声部必须朝上;低音部必须朝下。
构成一种对称的、清楚的记谱方式。
另外,高音部与低音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外声部”(Outer parts);而中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我们都习惯称之为“内声部”(Innerparts)。
3、各声部的音域(Range):由于四部和声写作最初来源于混声合唱的记谱形式,尽管和声写作中并不完全要求实际为人声演唱,然而也要求各声部具有声乐的特性并依照各类人声相似的音域写作,在非特别情况下最好不要超出各声种的音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