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2消化与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92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B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
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
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C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D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2+、3、等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F发情周期: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的生理过程与功能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以及功能的运作机制。
通过对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体内各种活动和功能的调节与协调,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动物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以及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网络等。
通过研究神经传递的机制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的感知、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各种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二、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消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化道的构造、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消化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的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的机制。
三、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的是动物体内的循环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组织和器官。
通过研究动物心血管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循环的调节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的氧气供应、有害物质的排除、营养物质的输送等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四、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是研究动物呼吸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呼吸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呼吸器官的构造、呼吸气体交换过程、呼吸的调节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呼吸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调节机制。
五、泌尿生理学泌尿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尿液形成的机制以及排尿的过程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废物的排出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肾脏在体内维持稳定内环境的机制。
六、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是研究动物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内分泌系统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以及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等。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引言概述: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如何通过各种生理过程维持生命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学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能力。
正文:一、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1. 呼吸器官的结构:如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等。
2. 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的调控: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调节。
4. 不同动物的呼吸适应:如水生动物的鳃和肺、空气呼吸动物的气囊等。
5.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哮喘、肺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1. 心血管器官的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3. 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4. 血压调节与维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5.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预防和治疗。
三、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1. 消化器官的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通过肠壁上的微绒毛进行吸收。
4. 消化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实现。
5.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的治疗和饮食调理。
四、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1. 泌尿器官的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2.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
3. 水盐平衡的调节:通过肾脏调节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4. 毒物排泄:通过尿液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5. 泌尿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肾炎、尿路感染等的预防和治疗。
五、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等。
简答题1.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减少。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量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经常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动物生理学周定刚第二版动物生理学,听起来就像是那种你得在课本上划重点、死记硬背的科目,但它真的是个超级有趣的话题。
想想看,咱们身边的小动物们,猫咪、狗狗、甚至那些飞来飞去的小鸟,它们的身体里发生着什么,简直就像是一个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室。
比方说,猫咪的肚子咕噜咕噜响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它可能是饿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它肚子里的食物是怎么被消化的?哇,那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啊,就像是美食在厨房里被大厨精心准备一样。
说到消化,咱们得聊聊那些小小的消化酶。
没错,消化酶就是那些帮助分解食物的小家伙。
它们在动物的胃里忙得不可开交,把那些大块头的食物变成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这就好比你吃了一块大肉,咬了一口就觉得啃不动,但经过烹饪后的肉,鲜嫩多汁,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小酶们就像是大厨,在里面翻来覆去,确保每一口都美味可口。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动物们总是那么爱吃,毕竟,能够把食物变得更好吃,简直就是一项伟大的技能。
再来说说呼吸,动物们可是对这个过程格外重视的。
想象一下,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吸收水中的氧气,就像是你在海滩上悠闲地喝着椰子水。
可是,有时候它们还真得提防一下,有些水里的脏东西可是不太友好,这时候,它们的呼吸系统就得派上用场。
就像咱们人类,也得在雾霾天戴口罩,鱼儿们也得保持水质清洁。
简直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咱们用的是不同的方式。
哎,说到心跳,那也是个不得了的事儿。
你看,动物们的心脏就像个小马达,时刻在那儿转动。
你能想象一只兔子心跳有多快吗?大概比咱们打个比赛还要激烈。
兔子为了躲避危险,心跳可以达到每分钟300下,这简直是个小健将!而那些长颈鹿,心跳却慢得多,可能每分钟只有几十下。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对比,心跳快慢也和它们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呢。
而说到运动,动物们可真是各显神通。
你见过大象的优雅吗?虽然它们体型庞大,但走起路来,简直像是踏着节拍的舞者。
小狗跑起来,那可是飞一般的速度,狗狗们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是运动能手。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22. 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
2.细胞内液: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溶质称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
3.稳态: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5.体液调节:机体内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输对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呈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膜中镶嵌有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镶嵌的蛋白质与磷脂双层分子交替排列。
2.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简单扩散。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4.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5.钠泵: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性质,是Na+—K+依赖ATP酶。
活化的钠泵可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通过构型的改变来转动物质,不断地将Na+泵出细胞,同时又将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内,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的不均衡分布,完成对其他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6.受体:受体是细胞拥有的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它与配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引发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根据其位于细胞的位置不同,分为膜受体、胞浆受体和核受体。
第三章血液l.血浆:取抗凝血注入分血管(又称比容管)中离心,压紧后分成两部分,上层为血浆。
血浆的成分复杂,除大量的水分外,主要有血浆蛋白(包括球蛋白、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无机盐和非蛋白含氮物。
动物生理学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理机能的科学,其中消化吸收过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过程能够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养分,为维持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一、胃的消化作用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分为底部、体部和底部三部分。
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后,胃蠕动和胃液的帮助下,开始进行消化作用。
胃液主要由胃壁分泌,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胃粘液等成分。
胃酸的分泌能够使食物降低pH值,起到杀菌的作用,并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
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胃粘液主要起到保护胃壁的作用,使其不受胃酸的腐蚀。
二、小肠的消化吸收食物进入小肠后,通过胆汁、胰液和小肠粘液的作用,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过程。
小肠截面有大量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胆汁来自于肝脏,经由胆管进入小肠。
胆汁中含有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吸收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盐能够将脂肪乳化,使其表面积增大,便于脂肪酶的作用。
同时,胆盐还可以促进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肪的水解。
胰液由胰腺分泌,其中含有多种酶类。
胰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胰淀粉酶能够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胰脂酶能够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为后续吸收提供条件。
小肠粘液主要由小肠壁分泌,其中含有黏多糖类物质。
粘液能够保护小肠壁不受胃液和消化酶的腐蚀,同时使腸液黏稠度增加,促进了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
三、吸收过程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完成吸收过程。
小肠黏膜表面有大量微细绒毛,它们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丛。
在这些绒毛上,存在多种摄取机制和运输通道。
醇类和单糖类物质主要通过载体和通道蛋白从小肠绒毛进入血液循环。
肽类物质则通过肽酶的作用分解为氨基酸,在绒毛上的氨基酸转运体与载体蛋白帮助下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在小肠绒毛上重新合成为胆酸和脂蛋白,进入淋巴循环。
四、大肠的作用消化吸收过程的最后一部分发生在大肠中。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浆:血浆是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2、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紧缩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PCV):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容积约为1%,常被忽略不计,因而通常也将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
血液比容可反映血浆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变化。
4、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是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5、血沉(ESR):从血管中抽出一定量的血液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血沉管中,直立静置一段时间,可见红细胞因比重达而逐渐下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降沉率,简称血沉。
6、红细胞的叠连现象:红细胞表面是双凹碟形,红细胞可以彼此以凹面相贴,形成红细胞碟连。
(红细胞碟连可使血沉加快)7、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无机盐,非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等晶体小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占总渗透压的99.5%,约767.5Kpa)8、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等胶体颗粒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约2.7~4Kpa)9、等渗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即生理盐水。
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
(有机体细胞质的渗透压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10、溶血:红细胞内血蛋白逸出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
11、贫血: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即称贫血。
某些放射性物质或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乏蛋白质和铁会造成营养性贫血。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大(巨幼)细胞性贫血。
12、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病不一定发生溶血,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13碱储:把血液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碱储。
二、简答: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答:(1)生理止血功能:小血管损失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同时释放ADP、5-HT(五羟色胺)、儿萘酚胺、引起局部缩血管反映和继发性的粘附与聚集,形成较大的血小板止血栓,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激活发生凝血反应,形成血块,随后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紧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有效的实现生理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