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2
专题33 中考几何折叠翻折类问题专题知识点概述1.轴对称(折痕)的性质:(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对称轴与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垂直。
(3)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
也就是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对称的图形都全等.2.折叠或者翻折试题解决哪些问题(1)求角度大小;(2)求线段长度;(3)求面积;(4)其他综合问题。
3.解决折叠问题的思维方法(1)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线段相等,能够重合的角相等,能够重合的三角形全等,折叠前后的图形关于折痕对称,对应点到折痕的距离相等。
(2)折叠类问题中,如果翻折的直角,那么可以构造三垂直模型,利用三角形相似解决问题。
(3)折叠类问题中,如果有平行线,那么翻折后就可能有等腰三角形,或者角平分线。
这对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4)折叠类问题中,如果有新的直角三角形出现,可以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解决。
(5)折叠类问题中,如果折痕经过某一个定点,往往用辅助圆解决问题。
一般试题考查点圆最值问题。
(6)折叠后的图形不明确,要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次分析验证可以利用纸片模型分析。
例题解析与对点练习【例题1】(2020•哈尔滨)如图,在Rt△ABC中,∠BAC=90°,∠B=50°,AD⊥BC,垂足为D,△ADB与△ADB'关于直线AD对称,点B的对称点是点B',则∠CAB'的度数为()A.10°B.20°C.30°D.40°【答案】A【解析】由余角的性质可求∠C=40°,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B'B=∠B=50°,由外角性质可求解.∵∠BAC=90°,∠B=50°,∴∠C=40°,∵△ADB与△ADB'关于直线AD对称,点B的对称点是点B',∴∠AB'B=∠B=50°,∴∠CAB'=∠AB'B﹣∠C=10°。
中考数学拓展题,寒假中考数学专项训练之图形折叠剪切问题做综合题前把图形变化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不会的题目,在群里,随时问我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0 B.750 C.900 D.950【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 B.55°C.60° D.65°答案:【3】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度.图A图(2)答案: 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B .6C .8D .10【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2B .4C .8D .10第3题图【6】如图a ,ABCD 是一矩形纸片,AB =6cm ,AD =8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6cm 。
操作:(1)将AB 向AE 折过去,使AB 与AE 重合,得折痕AF ,如图b ;(2)将△AFB 以BF 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 。
则△GFC 的面积是( )A.1cm 2B.2 cm 2C.3 c m 2D.4 cm 2三.折叠后求长度【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D BC ⊥,则CE 的长是( )(A)15 (B)10-(C)5 (D)20-四.折叠后得图形【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EAAABBBCCC G DDDFF F 图a图b图c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A. B. C. D.【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的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应是( )【11】如图,把矩形ABCD 对折,折痕为MN (图甲),再把B 点叠在折痕MN 上的B '处。
中考数学重难点解析之折叠剪切问题作者:佚名导读: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武汉巨人将陆续整理中学数学考试辅导信息,供广大小学生学习使用。
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 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B.75°C.90°D.95°答案:C【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B.55°C.60°D.65°答案:A【3】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度.答案:36°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以DE为折痕向右折叠,AE与BC交于点F,则△CEF的面积为()A.4B.6C.8D.10答案:C【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的边长是4,点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B.4C.8D.10【6】如图a,ABCD是一矩形纸片,AB=6cm,AD=8cm,E 是AD上一点,且AE=6cm。
操作:(1)将AB向AE折过去,使AB与AE重合,得折痕AF,如图b;(2)将△AFB以BF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
则△GFC 的面积是()A.1cm2B.2cm2C.3cm2D.4cm2答案:B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折叠问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中,O为坐标原点,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Ⅰ)求点A,B的坐标;(Ⅱ)在直线A B上是否存在点P,使△O A P是以O A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Ⅲ)若将R t△A O B折叠,使O B边落在A B上,点O与点D.重合,折痕为B C,求折痕B C所在直线的解析式第1题图解:(Ⅰ)在y=-x+4中,令x=0可得y=4,令y=0可求得x=4,∴A(4,0),B(0,4);(Ⅱ)如解图①,作线段O A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点E,交A B于点P,则O P=P A,即P点即为满足条件的点,∵O A=4,∴O E=2,在y=-x+4中,当x=2时,可得y=2,∴P点坐标为(2,2);(Ⅲ)如解图②,设C(t,0),则A C=O A-O C=4-t,∵O A=O B=4,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 D=O B=4,C D=O C=t,∠A D C=∠B O C=90°,在R t△A C 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 C2=A D2+C D2,即(4-设直线B C解析式为y=k x+b,图①图②第1题解图(Ⅰ)求出∠A B C的度数;(Ⅱ)若点M、N同时从B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 A、B C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连接M N,将△B M N沿M N翻折,B点恰好落在A C边上的P处,求t的值;(Ⅲ)在(Ⅱ)的情况下,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第2题图∴O B=1,B C=60°;∴∠A∴BC=2,AB=4,∴∠B=60°,B M=B N,∴△B M N是等边三角形,∴△P M N也是等边三角形,∴P N=B N=t,∠P N M=∠N M B=60°,∴P N∥A B,P D⊥A B,垂足为D,【解法提示】如解图,过点P作∴O D=1,第2题解图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 B C D的点B的坐标为(2,0),E,F分别为边B C,C D上的点,且B E=C F,连接O E,B F,交点为G,将△B C F沿B F对折,得到△B P F,延长F P交x轴于点Q.(Ⅰ)求证:O E⊥B F;(Ⅱ)若E为B C的中点,求点Q的坐标;(Ⅲ)设点E的坐标为(2,n),点Q的坐标为(-m,0),请写出m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第3题图解:(Ⅰ)在△B E O和△C F B中,BE CFEBO FCB BO CB⎪∠⎪⎩∠⎧⎨===,∴△B E O≌△C F B,∴∠B E O=∠C F B,∵∠C F B+∠C B F=90°,∴∠B E O+∠C B F=90°,∴∠E G B=180°-90°=90°,∴O E⊥B F;(Ⅱ)如解图,由折叠的性质得∠1=∠2,B P=B C=2, F P=F C=B E=1,∵CD∥OB,∴∠2=∠FBQ,∴∠1=∠FBQ,∴QF=Q B,设QB=x,则PQ=x-1,在Rt△B P Q中,QB2=PB2+PQ2,即x2=22+(x-1)2,(Ⅲ)如解图,过点F作FH⊥OB于点H, 则四边形BCFH为矩形,即CF=BH,∵点E的坐标为(2,n),B E=C F,∴C F=B H=B E=n,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 C=B P=2,B P⊥Q F,∴Q B=Q F,∵Q B=O B+O Q=m+2,在Rt△QFH中,由勾股定理得QF2=FH2+QH2,即+2-n)2+22,(m+2)2=(m第3题解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张矩形纸片O B C D按图①所示放置,已知O B=10,B C=6,将这张纸片折叠,使点O落在边C D上,记作点A,折痕与边O D(含端点)交于点E,与边O B(含端点)或其延长线交于点F.(Ⅰ)如图①,若点E的坐标为(0,4),求点A的坐标;(Ⅲ)将矩形沿直线y=k x+n折叠,点F在边O B上(含端点),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第4题图解:(Ⅰ)∵点E的坐标为(0,4),∴O E=A E=4,∵四边形O B C D是矩形,∴O D=B C=6,∴D E=2,∴O E=n,点F的坐标为(2n,0),连接OA,如解图①,则EF垂直平分OA,易得△A O D∽△E F O,则∴点A的坐标为(3,6);【解法提示】当点F与点B重合时,AB=OB=10,则AD =2,当点E 与点D 重合时,如解图②,点F (6,0), 易得直线E F 的解析式为y =-x +6,此时k =-1,综上所述,第4题解图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AOB=45°,线段OA,AB的长满足|OA-+(AB-)2=0,点C在OA边上,将△OBC沿x轴折叠,使点C落在点D上,连接BC.(Ⅰ)求∠A的度数;(Ⅱ)当OC:OA,求B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Ⅲ)当OC:CA=1:2时,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N,使以点N,O,D,M(点M为坐标轴上一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正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5题图解:(Ⅰ)∵|OA-+(AB-)2=0, ∴OA-AB-∴OA=,AB=如解图①,过点A 作AM ⊥x 轴,垂足为M , 又∵∠AOB =45°,∴△AO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AM =45°, ∴OM =AM=2OA =3, ∴MB∴MB =12AB ,∴∠MAB =30°,∴∠OAB =∠OAM +∠MAB =75°; (Ⅱ)如解图②,连接CD 交x 轴于点N ,∵OC :OAOA=∴OC∵∠DON =∠CON =45°, ∴△C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N =NDON∴D又∵OB =OM +BM =3设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B (3D代入得⎪⎩⎪⎨⎧-=+=++330)33(b k b k ,解得⎪⎩⎪⎨⎧--==1333b k , ∴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3x1;(Ⅲ)满足条件的点N的坐标有4个,N点坐标为N(1,1),N(-1,-10,N(0,-1),N(1,0).第5题解图6.如图①,以矩形OABC的顶点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OA=3,OC=2,点E是AB的中点,在OA上取一点D,将△BDA沿B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 (Ⅰ)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Ⅱ)如图②,若点P是线段DA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H ⊥DB于H点,设OP的长为x,△DPH的面积为S,试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S ;(Ⅲ)如图③,在x 轴、y 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 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第6题图 解:(Ⅰ)由题意可求,AE =1,CF =1, 故:E (3,1),F (1,2);(Ⅱ)∵将△BDA 沿BD 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BF =AB =2, ∴OD =CF =3-2=1,若设OP的长为x,则PD=x-1,在Rt△ABD中,AB=2,AD=2,∴∠ADB=45°,(Ⅲ)如解图,作点F关于y轴的对称点F′,点E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E′F′交y轴于点N,交x轴于点M,此时四边形MNFE的周长最小,可求,点F(1,2)关于y轴的对称点F′(-1,2),点E(3,1)关于x轴的对称点E′(3,-1),此时,四边形MNFE 的周长=E ′F ′+EF=∴在x 轴、y 轴上分别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第6题解图7.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 ,已知O (0,0),A (8,0),C (0,4),点P 是OA 边上的动点(与点O 、A 不重合),将△PAB 沿PB 翻折,得到△PDB , (Ⅰ)如图①,当∠BPA =30°时,求点D 的坐标;(Ⅱ)现在OC 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 ,再将△POE 沿PE 翻折,得到△PEF .并使直线PD 、PF 重合.如图②,设P (x ,0),E (0,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y 的最大值; (Ⅲ)在(Ⅱ)的条件下,当点F 恰好落在边CB 上时,求点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第7题图解:(Ⅰ)如解图①,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点Q , 根据题意,在Rt △PAB 中,∠PAB =90°,∠BPA =30°,在Rt △PBD 中,由题意得∠PDB =90°,∠DPA =2∠BPA =60°,∠PDQ =30°,(Ⅱ)如解图②,由已知得PB平分∠APD,PE平分∠OPF,且BP,PE垂直,则∠BPE=90°,∴∠OPE+∠APB═90°,又∵∠APB+∠ABP=90°,∴∠OPE=∠PBA,△BAP,∴Rt△POE∽Rt且当x=4时,y有最大值为4;过点P作PN⊥CB于点N,如解图②, ∴∠ECF=∠FNP=90°,∴∠CEF+∠EFC=90°,∵∠EFC+∠PFN=90°∴∠CEF=∠PFN,∴△CEF∽△NFP,整理得3x2-32x+80=0,图①图②第7题解图在x轴的正半轴上,OA=3,∠BAD=30°,将△AOB沿AB翻折,点O到点C的位置,连接CB并延长交x轴于点D. (Ⅰ)求点D的坐标;(Ⅱ)动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当△PA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Ⅲ)在(Ⅱ)的条件下,当△PAB 为以∠PBA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时,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Q 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8题图∴OA =3,∴AC =3,∵∠BAD =30°,∴∠OAC=60°,∵∠ACD=90°,∴∠ODB=30°,∴OD=3,∴D(-3,0);(Ⅱ)∵OA=3,OD=3,∴A(3,0),AD=6,当∠PBA=90°时,∵PD=2t, ∴OP=3-2t,∵△OBA∽△OPB,∴OB2=OP•OA,当∠APB =90°时,则点P 与点O 重合,(Ⅲ)存在.①当BP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OP =1,②当PQ 2=Q 2B 时,设PQ 2=Q2B =a ,第8题解图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B(5,4),将矩形沿过点C的直线翻折,使点B落在线段OA上的点D处,折痕交AB于点E,P(m,0)是射线OA上一动点过点P作x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CE和直线CB于点Q和点R. (Ⅰ)求点E的坐标;(Ⅲ)设直线CE交x轴于点F,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CD于点K,连接KE,当∠CKE=∠CFO时,求出m的值和线段CQ的长.第9题图解:(Ⅰ)设E(5,y),∴AE=y,BE=4-y,由题意可得:CD=BC=5,DE=BE=4-y, 在Rt△COD中,CO=4,∴AD=AO-DO=5-3=2,在Rt△DAE中,DE2=AD2+AE2, ∴(4-y)2=22+y2,(Ⅱ)如解图①,∵PQ⊥x轴,∴PQ∥AB,∴△CQR∽△CEB,(Ⅲ)如解图②,∵∠CKE=∠CFO,∠KCE=∠FCD,∴△KCE∽△FCD,设直线CE 解析式为y=kx +4,∴F (8,0),∵C (0,4),D (3,0),∴设直线CD 解析式为y =k 1x +4,∴0=3k 1+4,∵CR=m,解得:m=6,∵Q在直线CE上,∴Q(6,1),图①图②第9题解图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顶点A,C 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8,4),将该长方形沿OB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点D,OD与BC交于点E.(Ⅰ)证明:EO=EB;(Ⅱ)求点E的坐标;(Ⅲ)点M是OB上任意一点,点N是OA上任意一点,是否存在点M、N,使得AM+MN最小?若存在,求出其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10题图解:(Ⅰ)∵将该长方形沿OB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点D,OD与BC交于点E.∴∠DOB=∠AOB,∵BC∥OA,∴∠OBC=∠AOB,∴∠OBC=∠DOB,∴EO=EB;(Ⅱ)由(Ⅰ)有,EO=EB,∵长方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8,4),设OE=x,则DE=8-x,在Rt△BDE中,BD=4,根据勾股定理得,DB2+DE2=BE2, ∴16+(8-x)2=x2,∴x=5,∴BE=5,∴CE=3,∴E(3,4);(Ⅲ)如解图,过点D作OA的垂线交OB于M,交OA于N,此时的M,N是AM+MN的最小值的位置,求出DN就是AM+MN的最小值,由(Ⅱ)有,DE=3,BE=5,BD=4,∴根据面积有DE×BD=BE×DG,由题意有,GN=OC=4,第10题解图。
二轮复习:图形变换(一)—折叠图形变换历来是中考必考点之一。
考试大纲要求:会运用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作图与计算,并能解决相关动态需求数学问题,并能进行图案设计。
图形变换一般包括,折叠、平移、旋转、对称、位似和图形的探究。
在图形变换的考题中,最多题型是折叠、旋转。
在解决折叠问题时,应注意折叠前后相对应的边相等、角相等。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三角形折折叠、特殊平行四边形折叠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形折叠三大类进行。
(一)三角形的折叠:题型1、一般三角形的折叠:1、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处,折痕为DE.如果∠A=α,∠CEA′=β,∠BDA'=γ,那么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γ=2α+βB.γ=α+2βC.γ=α+βD.γ=180°﹣α﹣β2、(2019•江西)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的点,∠BAD=∠ABC=40°,将△ABD沿着AD翻折得到△AED,则∠CDE=°.3、如图,在△ABC中,AB=10,∠B=60°,点D、E分别在AB、BC上,且BD=BE=4,将△BDE沿DE所在直线折叠得到△B′DE(点B′在四边形ADEC内),连接AB′,则AB′的长为___.题型2、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折叠:4、如图,在△ABC 中,AB =AC ,BC =24,tanC =2,如果将△ABC 沿直线l 翻折后,点B 落在边AC 的中点E 处,直线l 与边BC 交于点D ,那么BD 的长为_____.5、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点,AD=2,DB=4.现将△ABC 折叠,使得点C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且点E 、F 分别在边AC 和BC 上,则CF CE=_______.(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AED 相似△DBF)题型3、直角三角形的折叠:6、如图,在Rt △ABC 中,∠ACB=90°,BC=6,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将△BCD 沿直线CD 翻折至△ECD 的位置,连接AE .若DE ∥AC ,计算AE 的长度等于.7、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D为BC的中点,将△ABC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EF为折痕,则sin∠BED的值是(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折叠:题型1、矩形折叠:1、(求角).如图,将矩形沿对角线折叠,点落在处,交于点,已知,则的度为A. B. C. D.2、(求三角函数值)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如果AB:AD=2:3,那么tan∠EFC值是.3、(求边长)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 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4、(求折痕长)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为EF,若AB=4,BC=2,那么线段EF的长为5、(求边的比)如下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B′处,又将△CEF沿EF折叠,使点C落在EB′与AD的交点C′处.则BC:AB的值为。
中考前压轴题专项训练3——折叠专题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为了考查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空间想象能力,近几年来中考中常出现折叠问题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实际是轴对称问题。
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搞清折叠前后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变,折叠后有哪些条件可利用。
所以一定要注意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即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平分线段、平分角等条件。
这一类问题,把握住了关键点,并不难解决。
例1、(成都市中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 、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 点落在B ’M 或B ’M 的延长线上,那么∠EMF 的度数是( ) A 、85度 B 、90度 C 、95度 D 、100度例2、(武汉市实验区中考题) 将五边形ABCDE 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折痕为AF ,点E 、D 分别落在E ’、D ’。
已知∠AFC=76°,则∠CFD ’等于( ) A 、31° B 、28° C 、24° D 、20°例3、(河南省实验区中考题) 如图把矩形纸片OABC 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 、OC 分别落在x 轴、 y 轴上,连结OB ,将纸片OABC 沿OB 折叠,使点A 落在点A ’的位置,若0B=5,tan ∠BOC=21。
则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
例4、(南京市中考题) 已知矩形纸片,AB=2,AD=1。
将纸片折叠后,使顶点A 与边CD 上的点E 重合。
(1) 如果折痕FG 分别与AD 、AB 交于点F 、G(如图1),AF=32,求DE 的长; (2)如果折痕FG 分别与CD 、AB 交于点F 、G(如图2),△AED 的外接圆与直线BC 相切,求折痕FG 的长。
中考实战:一、选择题1 (德州市) 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 AF 。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2017贵州安顺第7题)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E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A .6cmB .7cmC .8cmD .9cm【答案】C .(2017江苏无锡第10题)如图,△ABC 中,∠BAC =90°,AB =3,AC =4,点D 是BC 的中点,将△ABD 沿AD 翻折得到△AED ,连CE ,则线段CE 的长等于( D )A .2B .54 C .53 D .75(2017新疆乌鲁木齐第9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F 在AD 上,点E 在BC 上,把这个矩形沿EF 折叠后,使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G 点处,若矩形面积为43且60,2AFG GE BG ∠==,则折痕EF 的长为( C )A .1B .3 C. 2 D .23(2017重庆A 卷第18题)如图,正方形ABCD 中,AD =4,点E 是对角线AC 上一点,连接DE ,过点E 作EF ⊥ED ,交AB 于点F ,连接DF ,交AC 于点G ,将△EFG 沿EF 翻折,得到△EFM ,连接DM ,交EF 于点N ,若点F 是AB 的中点,则△EMN 的周长是 .(2017河南第15题)如图,在Rt ABC ∆中,90A ∠=︒,AB AC =,21BC =+,点M ,N 分别是边BC ,AB 上的动点,沿MN 所在的直线折叠B ∠,使点B 的对应点'B 始终落在边AC 上.若'MBC∆为直角三角形,则BM 的长为 .【答案】1或212+. (2017江苏苏州第18题)如图,在矩形CD AB 中,将C ∠A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C B 的对应边C ''B 交CD 边于点G .连接'BB 、CC ',若D 7A =,CG 4=,G ''AB =B ,则CC '='BB (结果保留根号).【答案】745. (2017海南第17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AD =5,点E 在DC 上,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那么cos ∠EFC 的值是 .【答案】35.(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3分)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点M是AD边的中点,连接MC,将菱形ABCD翻折,使点A落在线段CM上的点E处,折痕交AB于点N,则线段EC的长为﹣1.(2016·吉林·3分)在三角形纸片ABC中,∠C=90°,∠B=30°,点D(不与B,C重合)是BC上任意一点,将此三角形纸片按下列方式折叠,若EF的长度为a,则△DEF的周长为3a(用含a的式子表示).(2016河南)如图,已知AD∥BC,AB⊥BC,AB=3,点E为射线BC上一个动点,连接AE,将△ABE沿AE 折叠,点B落在点B′处,过点B′作AD的垂线,分别交AD,BC于点M,N.当点B′为线段MN的三等分点时,BE的长为或.(2017甘肃兰州第26题)如图,1,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着对角线BD向上折叠,顶点C落到点E处,BE交AD于点F.(1)求证:BDF△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2,过点D作DG BE∥,交BC于点G,连结FG交BD于点O.①判断四边形BFD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②若6AB,8AD,求FG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52.【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特性判断;(2)①根据已知矩形性质及第一问证得邻边相等判断;②根据折叠特性设未知边,构造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1,根据折叠,∠DBC=∠DBE,又AD∥BC,∴∠DBC=∠ADB,∴∠DBE=∠ADB,∴DF=BF,∴△BDF是等腰三角形;(2)①∵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FD∥BG,又∵FD∥BG,∴四边形BFDG是平行四边形,∵DF=BF,∴四边形BFDG是菱形;②∵AB =6,AD =8, ∴BD =10. ∴OB =12BD =5. 假设DF =BF =x ,∴AF =AD ﹣DF =8﹣x .∴在直角△ABF 中,AB 2+A 2=BF 2,即62+(8﹣x )2=x 2, 解得x =254, 即BF =254, ∴FO =222522()54BF OB -=-=154,∴FG =2FO =152.(2017浙江金华第23题)如图1,将ABC ∆纸片沿中位线EH 折叠,使点A 的对称点D 落在BC 边上,再将纸片分别沿等腰BED ∆和等腰DHC ∆的底边上的高线EF ,HG 折叠,折叠后的三个三角形拼合形成一个矩形,类似地,对多边形进行折叠,若翻折后的图形恰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矩形,这样的矩形称为叠合矩形.(1)将ABCD 纸片按图2的方式折叠成一个叠合矩形AEFG ,则操作形成的折痕分别是线段_____,_____;:ABCDAEFG S S=矩形 ______.(2)ABCD 纸片还可以按图3的方式折叠成一个叠合矩形EFGH ,若5EF =,12EH =,求AD 的长.(3)如图4,四边形ABCD 纸片满足,,,8,10AD BC AD BC AB BC AB CD <⊥==.小明把该纸片折叠,得到叠合正方形....请你帮助画出叠合正方形的示意图,并求出,AD BC 的长.【答案】(1)(1)AE ;GF ;1:2;(2)13;(3)按图1的折法,则AD =1,BC =7;按图2的折法,则AD =134 ,BC =374. 【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2观察可得出答案为AE ,GF ,由折叠的轴对称性质可得出答案为1:2;(2)由EF 和EH 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FH 的长度,再由折叠的轴对称性质易证△AEH ≌△CGF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D 的长度;(3)由折叠的图可分别求出AD 和BC 的长度.(3)解:本题有以下两种基本折法,如图1,图2所示.按图1的折法,则AD =1,BC =7. 按图2的折法,则AD =134 ,BC =374.(2015年河南3分)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16,点E 在边AB 上,AE =3,点F 是边BC 上不与点B 、C 重合的一个动点,把△EBF 沿EF 折叠,点B 落在B ′处,若△CDB ′恰为等腰三角形,则DB ′的长为 ▲ .【答案】16或45.(2015年江苏泰州3分)如图, 矩形ABCD 中,AB =8,BC =6,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 =OD ,则AP 的长为 ▲ .【答案】245. (2015湖北鄂州第8题3分)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BC =12,点E 是BC 的中点,连接AE ,将△ABE 沿AE 折叠,点B 落在点F 处,连接FC ,则sin ∠ECF =( )A .B .C .D .【答案】D .(2015•四川自贡,第10题4分)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E 是AB 边的中点,F 是线段BC边上的动点,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连接'B D ‘,则'B D ‘的最小值是 ( A )B 'EDA BCFA . 2102-B .6C .2132-D .4(2015•绵阳第12题,3分)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一点,且AD :DB =1:2,现将△ABC 折叠,使点C 与D 重合,折痕为EF ,点E ,F 分别在AC 和BC 上,则CE :CF =( B )A .B .C .D .(2015•四川省内江市,第14题,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C =90°,E 为CD 上一点,分别以EA ,EB 为折痕将两个角(∠D ,∠C )向内折叠,点C ,D 恰好落在AB 边的点F 处.若AD =2,BC =3,则EF 的长为.(2015•浙江滨州,第17题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AOCD 沿直线AE 折叠(点E 在边DC 上),折叠后顶点D 恰好落在边OC 上的点F 处.若点D 的坐标为(10,8),则点E 的坐标为 .【答案】(10,3)。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折叠问题(附参考答案)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的边AD=5,OA∶OD=1∶4,将矩形ABCD沿直线OE折叠到如图所示的位置,线段OD1恰好经过点B,点C落在y轴的点C1处,则点E的坐标是( )A.(1,2) B.(-1,2)C.(√5-1,2) D.(1-√5,2)2.如图,将矩形纸条ABCD折叠,折痕为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D′E与BF交于点G.已知∠BGD′=30°,则∠α的度数是( )A.30°B.45°C.74°D.75°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2√5,E是BC的中点,将△ABE沿直线AE翻折,点B落在点F处,连接CF,则cos ∠ECF的值为( )A.23B.√104C.√53D.2√554.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两次折叠,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BEF.若BC=1,则AB的长度为( )A.√2B.√2+12C.√5+12D.43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E分别在AB,AC 上,连接DE,将△ADE沿DE翻折,使点A的对应点F落在BC的延长线上.若FD平分∠EFB,则AD的长为( )A.259B.258C.157D.2076.如图,在Rt△ABC中,∠C=90°,CA=CB=3,点D在边BC上.将△ACD沿A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连接BC′,则BC′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7.如图,在Rt△ABC纸片中,∠ACB=90°,CD是边AB上的中线,将△ACD沿CD折叠,当点A落在点A′处时,恰好CA′⊥AB.若BC=2,则CA′=_______.8.如图,点E在矩形ABCD的边CD上,将△ADE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边BC 上的点F处.若BC=10,sin ∠AFB=45,则DE=_____.9.如图,在扇形AOB中,点C,D在AB⏜上,将CD⏜沿弦CD折叠后恰好与OA,OB 相切于点E,F.已知∠AOB=120°,OA=6,则EF⏜的度数为________;折痕CD 的长为_______.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AD=4,M是边AB上一动点(不含端点),将△ADM沿直线DM对折,得到△NDM.当射线CN交线段AB于点P时,连接DP,则△CDP的面积为______;DP的最大值为_______.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7,动点P在矩形的边上沿B→C→D →A运动.当点P不与点A,B重合时,将△ABP沿AP对折,得到△AB′P,连接CB′,则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CB′的最小值为_________.12.如图,DE平分等边三角形ABC的面积,折叠△BDE得到△FDE,AC分别与DF,EF相交于G,H两点.若DG=m,EH=n,用含m,n的式子表示GH的长是______.13.如图,在Rt△ABC中,∠ABC=90°,CD平分∠ACB交AB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将△DEC沿DE折叠得到△DEF,DF交AC于点G.若AGGE =73,则tan A=______.14.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过点C作射线CD⊥BC,点M,N分别在边AB,BC上,将△ABC沿MN折叠,使点B落在射线CD上的点B′处,连接AB′,已知AB=2.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CN+NB′为定值;②当BN=2NC时,四边形BMB′N为菱形;③当点N与C重合时,∠AB′M=18°;④当AB′最短时,MN=7√21.20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填序号)15.将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0,0),点A(3,0),点C(0,6),点P在边OC上(点P不与点O,C重合),折叠该纸片,使折痕所在的直线经过点P,并与x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Q,且∠OPQ=30°,点O的对应点O′落在第一象限.设OQ=t.(1)如图1,当t=1时,求∠O′QA的大小和点O′的坐标;(2)如图2,若折叠后重合部分为四边形,O′Q,O′P分别与边AB相交于点E,F,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O′E的长,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若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3√3,则t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直接写出两个不同....的值即可)16.如图,已知△ABC,AB=AC,BC=16,AD⊥BC,∠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且DE=4.将∠C沿GM折叠使点C与点E恰好重合.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BD=8;②点E到AC的距离为3;③EM=103;④EM∥AC.17.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正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有一位同学操作过程如下:操作一:对折正方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操作二:在AD上选一点P,沿BP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PM,BM,延长PM交CD于点Q,连接BQ.(1)如图1,当点M在EF上时,∠EMB=________;(填度数)(2)改变点P在AD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2,判断∠MBQ与∠CBQ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D 2.D 3.C 4.A 5.D6. 3√2-3 7.2√3 8.5 9.60°4√6 10.10 2√511.-2 12.√m2+n2 13.3√7714.①②④15.(1)∠O′QA=60°点O′的坐标为(32,√32)(2)O′E=3t-6,其中t的取值范围是2<t<3 (3)3或103(答案不唯一,满足3≤t<2√3即可) 16.①④17.(1)30°(2)∠MBQ=∠CBQ,理由略。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为折痕,折叠后BG和BH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BC、BD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EBD = ∠HBD则∠CBD = 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折叠,顶点A落在点A′处,再过点A′折叠使折痕DE∥BC,若AB=4,AC=3,则△ADE的面积是.沿BC折叠,顶点落在点A’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垂直平分AA’,即AF = 12AA’,又DE∥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的面积= 24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BD = 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 △A ’DG ,由A ’D = AD = 3,AG ’ = AG ,则A ’B = 5 – 3 = 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 ,∠EBF=∠CBF ,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 = 112.5°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 ∵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 = ∠2 ∵AD ∥BC ,∴∠1 = ∠3∴∠2 = ∠3 ∴FB = FD设FD = x ,则FB = x ,FA = 8 – x在Rt △BAF 中,BA 2 + AF 2 = BF 2∴62 + (8 - x)2 = x 2 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四边形CDFE 与四边形C ’D ’FE 关于直线EF 对称∴∠2 = ∠3 = 64°∴∠4 = 180° - 2 × 64° = 52° ∵AD ∥BC321F E D C B A54132G D‘FC‘DAGA'CA B D∴∠1 = ∠4 = 52°∠2 = ∠5又∵∠2 = ∠3∴∠3 = ∠5∴GE = 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 12,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 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 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 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 = x,则BE = GE = 4 - 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 + AG2 = GE2即:x2 + 4 = (4 - x)2解得x = 1.5,BE = EG = 4 – 1.5 = 2.5∵∠1 + ∠2 = 90°,∠2 + ∠3 = 90°∴∠1 = ∠3又∵∠A = ∠D = 90°∴△AEG ∽△DGP∴AEDG=EGGP,则1.52=2.5GP,解得GP =103PH = GH – GP = 4 - 103=23∵∠3 = ∠4,tan∠3 = tan∠1 = 3 4∴tan∠4 = 34,FHPH=34,FH =34×PH =34×23=12∴CF = FH = 1 2∴S梯形BCFE = 12(12+52)×4 = 6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不与A、D 重合.MN为折痕,折叠后B’C’与DN交于P.(1)连接BB’,那么BB’与MN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y,AB’=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B’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1)BB’ = MN过点N作NH∥BC交AB于点H),证△ABB’≌△HNM(2)MB’ = MB = y,AM = 1 – y,AB’ = x在Rt△ABB’中BB’ = AB2 + AB'2= 1 + x2因为点B与点B’关于MN对称,所以BQ = B’Q,则BQ = 12 1 + x2由△BMQ∽△BB’A得BM×BA = BQ×BB’PC'NB CA DMB'QPHC'NB CA DMB'∴y = 12 1 + x2× 1 + x2=12(1 + x2)(3) 梯形MNC′B′的面积与梯形MNCB的面积相等由(1)可知,HM = AB’ = x,BH = BM – HM = y – x,则CN = y - x∴梯形MNCB的面积为:12(y – x + y) ×1 = 12(2y - x)= 12(2×12(1 + x2) – x)= 12(x -12)2 +38当x = 12时,即B点落在AD的中点时,梯形MNC’B’的面积有最小值,且最小值是38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 ∠1,∠2 = ∠1∴∠α= ∠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 = 2 2 ,AB = 2 2S△ABC=12AB×CD = 2 2a2130°BEFA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如图,作QH ⊥PA ,垂足为H ,则QH=2cm ,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 由折叠的性质,得∠DPA =∠PAQ , ∴∠APQ=60°,又∵∠PAQ=∠APQ=60°, ∴△APQ 为等边三角形, 在Rt △PQH 中,sin ∠HPQ = HQPQ∴32 = 2PQ ,则PQ = 433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C GDFEFBCAEBB∵AD ∥BC ,∴∠DEF=∠EFB=20°,在图b 中,GE = GF ,∠GFC=180°-2∠EFG=140°, 在图c 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设AB=xcm .右图中,AF = CE = 35,EF = 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 (cm ). 则有2(35-x )+x=60, x=10.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 , 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 , 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 ,故超出点P 的长度为(30-15)÷2=7.5, AM=7.5+6=13.5GEFD AE FD B C A B C 60cm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 .(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 (1)∵CD = 12 AB∴∠ACB = 90°∵AB = 2a ,BC = a ,∴AC = 3a ∴S △ABC = 12 ×AC ×BC = 32a 2∴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4×32a 2 = 38a 2(2)若AC = a ,如右图∵AD = a ,∴∠2 = 180°- 30°2 = 75°∠BDC = 180°- 75°= 105° ∴∠B'DC = 105°∴∠3 = 105°- 75°= 30° ∴∠1 = ∠3 ∴AC ∥B'D∴四边形AB'DC 是平行四边形∴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的14若折叠前△ABC 的面积等于32a 2 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则 12 ×AB ×CH = 32a 2 B'CDAB231EB'CDBACH =32a 又tan ∠1 =CH AH∴AH = 32a∴BH = 12a则tan ∠B =CHBH,得∠B = 60° ∴△CBD 是等边三角形 ∴∠2 = ∠4∴∠3 = ∠4,AD ∥CB 2又CB 2 = BC = BD = a ,∴CB 2 = AD ∴四边形ADCB 2是平行四边形则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4(3)如右图,由对称的性质得,∠3 = ∠4,DA = DB 3 ∴∠1 = ∠2又∵∠3 + ∠4 = ∠1 +∠2 ∴∠4 = ∠1 ∴AB 3∥CD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241EHB 2DABC3412B 3DA BC在第一次折叠中可得到∠EAD = ∠FAD在第二次折叠中可得到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则AD⊥EF∴∠AEF = ∠AFE∴△AEF是等腰三角形(1)由折叠可知∠AEB = ∠FEB,∠DEG = ∠BEG而∠BEG = 45°+ ∠α因为∠AEB + ∠BEG + ∠DEG = 180°所以 45°+ 2(45°+∠α)= 180°∠α = 22.5°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中的折叠剪切旋转与动点最值问题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C DEBA图②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中的折叠、剪切、旋转与动点最值问题一、折叠、剪切类问题 1、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 .600B .750C .900D .950(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 )A .50°B .55°C .60°D .65°(3)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①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②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____________度.2、折叠后求长度图①(1)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 、EF 为折痕,∠BAE =30°,AB =3,折叠后,点C 落在AD 边上的C 1处,并且点B 落在EC 1边上的B 1处.则BC 的长为( ).A 、3B 、2C 、3D 、32(2)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D BC ⊥,则CE 的长是( )(A )10315- (B )1053- (C )535- (D )20103-(3)如图,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中点E 处,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的长是( ) A .3cmB .4cmC .5cmD .6cm(4)如图,将矩形纸ABCD 的四个角向内折起,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EFGH ,若EH =3厘ABCDEFNMFEDCBA米,EF =4厘米,则边AD 的长是___________厘米.(5)如图,是一张矩形纸片ABCD ,AD =10cm ,若将纸片沿DE 折叠,使DC 落在DA 上,点C 的对应点为点F ,若BE =6cm ,则CD =(6)如图(1),把一个长为m 、宽为n 的长方形(m n >)沿虚线剪开,拼接成图(2),成为在一角去掉一个小正方形后的一个大正方形,则去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2m n - B .m n - C .2mD .2n3、折叠后求面积(1)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B .6C .8D .10m nnn (2(1(2)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 B.4 C.8 D.10(3)如图a,ABCD是一矩形纸片,AB=6cm,AD=8cm,E是AD上一点,且AE=6cm。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 .600B .750C .900D .950答案:C【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65°,则∠AED ′等于( )A .50°B .55°C .60°D .65° 答案:A【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 度.答案:36°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 B .6 C .8 D .10图(1)第3题图CDEBA图 (2)答案:C【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2B .4C .8 D.10答案:B【6】如图a ,ABCD 是一矩形纸片,AB =6cm ,AD =8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6cm 。
操作:(1)将AB 向AE 折过去,使AB 与AE 重合,得折痕AF ,如图b ;(2)将△AFB 以BF 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 。
则△GFC 的面积是( )EAAABBBCCC GDDDFF F 图a图b图cA.1cm 2B.2 cm 2C.3 c m 2D.4 cm 2答案:B三.折叠后求长度【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 D B C ⊥,则CE 的长是( ) (A )10315- (B )1053- (C )535- (D)20103-答案:D 四.折叠后得图形【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答案:D【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A. B. C. D.答案:D【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的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应是( )ABCDEF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答案:D【11】如图,把矩形ABCD 对折,折痕为MN (图甲),再把B 点叠在折痕MN 上的B '处。
得到R t A B E ∆'(图乙),再延长E B '交AD 于F ,所得到的∆E A F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直角三角形答案:B【12】将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得到图1,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 )答案:C【13】如图1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的图形是()第10题图ABCD图3图1 第12题图答案:C【14】 如图,已知BC 为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的底边,AD ⊥BC ,AD=BC. 将此三角形纸片沿AD 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若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面四边形,则能拼出互不全等的四边形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答案:D五.折叠后得结论【15】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请看图,折叠一张三角形纸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著名的几何定理,请你写出这一定理的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_______°.”答案:180 【16】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则∠A 与∠+∠12 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 A. ∠=∠+∠A 12 B. 212∠=∠+∠A C. 3212∠=∠+∠A D. )21(23∠+∠=∠A答案:B【17】从边长为a 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A.a 2 – b 2 =(a +b)(a -b) B.(a – b)2 = a 2 –2ab+ b 2C.(a + b)2 = a 2 +2ab+ b 2 D.a 2 + ab = a (a +b)第14题图第15题图(1)第17题图(2)答案:A【18】如图,一张矩形报纸ABCD 的长AB =a cm ,宽BC =b cm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将这张报纸沿着直线EF 对折后,矩形AEFD 的长与宽之比等于矩形ABCD 的长与宽之比,则a ∶b 等于( ).A .1:2B .2:1C .1:3D .3:1答案:A六.折叠和剪切的应用【19】将正方形ABCD 折叠,使顶点A 与CD 边上的点M 重合,折痕交AD 于E ,交BC 于F ,边AB 折叠后与BC 边交于点G (如图).(1)如果M 为CD 边的中点,求证:DE ∶DM ∶EM=3∶4∶5; (2)如果M 为CD 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 ,问△CMG 的周长是否与点M 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 的周长用含DM 的长x 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答案:(1)先求出DE=AD 83,AD DM 21=,AD EM 85=后证之.(2)注意到△DEM ∽△CMG ,求出△CMG 的周长等于4a ,从而它与点M 在CD 边上的位置无关.【20】同学们肯定天天阅读报纸吧?我国的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和原长方形相似,问这些报纸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答案:2∶1.【21】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 沿着直线CM 剪成两部分,其中M 为AD 的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2中的Rt △BCE 就是拼成的一个图形.ABCDEFMG 第19题图EB A CBAMCDM图3图4图1图2第21题图(1)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2中的Rt △BCE 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的虚框内. (2)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Rt △B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AB 和BC 的长分别为a 厘米、b 厘米,且a 、b 恰好是关于x 的方程01)1(2=++--m x m x 的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答案:(1)如图(2)由题可知AB =CD =AE ,又BC =BE =AB +AE∴BC =2AB , 即ab 2=由题意知 aa 2,是方程01)1(2=++--m x m x 的两根 ∴⎩⎨⎧+=⋅-=+1212m a a m a a消去a ,得 071322=--m m 解得7=m 或21-=m经检验:由于当21-=m ,0232<-=+a a ,知21-=m 不符合题意,舍去.7=m 符合题意.∴81=+==m ab S 矩形答:原矩形纸片的面积为8c m 2.【22】电脑CPU 蕊片由一种叫“单晶硅”的材料制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型圆片,叫“晶圆片”。
现为了生产某种CPU 蕊片,需要长、宽都是1cm 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
如果晶圆片的直径为10.05cm 。
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
(不计切割损耗)BA CBA MCE M图3图4E 第21题答案图答案:可以切割出66个小正方形。
方法一:(1)我们把1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看成一个长条形的矩形,这个矩形刚好能放入直径为10.05cm 的圆内,如图中矩形ABCD 。
∵AB =1 BC =10∴对角线2AC =100+1=101<205.10 (2)我们在矩形ABCD 的上方和下方可以分别放入9个小正方形。
GFH E D C B A∵新加入的两排小正方形连同ABCD 的一部分可看成矩形EFGH ,矩形EFGH 的长为9,高为3,对角线9098139222=+=+=EG <205.10。
但是新加入的这两排小正方形不能是每排10个,因为:109910031022=+=+>205.10(3)同理:8925645822=+=+<205.1010625815922=+=+>205.10∴可以在矩形EFGH 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再排下8个小正方形,那么现在小正方形已有了5层。
(4)再在原来的基础上,上下再加一层,共7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成是7,那么新加入的这两排,每排都可以是7个但不能是8个。
∵9849497722=+=+<205.1011349647822=+=+>205.10(5)在7层的基础上,上下再加入一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成是9,这两层,每排可以是4个但不能是5个。
∵9781169422=+=+<205.1010681259522=+=+>205.10现在总共排了9层,高度达到了9,上下各剩下约0.5cm 的空间,因为矩形ABCD 的位置不能调整,故再也放不下一个小正方形了。
∴10+2×9+2×8+2×7+2×4=66(个) 方法二:学生也可能按下面的方法排列,只要说理清楚,评分标准参考方法一。
可以按9个正方形排成一排,叠4层,先放入圆内,然后: (1)上下再加一层,每层8个,现在共有6层。
(2)在前面的基础上,上下各加6个,现在共有8层。
(3)最后上下还可加一层,但每层只能是一个,共10层。
这样共有:4×9+2×8+2×6+2×1=66(个)【23】在一张长12cm 、宽5cm 的矩形纸片内,要折出一个菱形.李颖同学按照取两组对边中点的方法折出菱形EFGH (见方案一),张丰同学沿矩形的对角线AC 折出∠CAE=∠DAC ,∠ACF=∠ACB 的方法得到菱形AECF (见方案二),请你通过计算,比较李颖同学和张丰同学的折法中,哪种菱形面积较大?答案:(方案一)4151254622AEHS S S =-=⨯-⨯⨯⨯矩形菱形 230(cm )= (方案二)设BE=x ,则CE=12-x22225AE BE AB x ∴=+=+由AECF 是菱形,则AE 2=CE 22225(12)x x ∴+=-11924x ∴=A D E HFBC G(方案一)ADEFBC(方案二)第23题图2A B E S S S - 矩形菱形= 111912525224=⨯-⨯⨯⨯35.21(m )≈比较可知,方案二张丰同学所折的菱形面积较大.【24】正方形提供剪切可以拼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