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临床探析【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方法。
方法选取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7例,观察组73例,使其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保留膀胱的外科手术治疗后辅助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7.52±7.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为(62.28±5.94)ml,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明显低于对照组。
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浅表性膀胱肿瘤进行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普及及推广。
【关键词】经尿道电切;气化;浅表性膀胱肿瘤膀胱肿瘤是常见的泌尿外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本研究通过对73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7例,男44例,女23例;年龄(43-67)岁,平均(57.08±5.39)岁;初发49例,复发18例;单发54例,多发13例。
观察组73例,男48例,女25例;年龄(41-69)岁,平均(57.32±5.61)岁;初发54例,复发19例;单发59例,多发14例。
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并配合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且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
行保留膀胱的外科手术治疗后辅助膀胱灌注化疗。
1.2.2观察组行经尿道电切联合气化治疗。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
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确诊为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选取35例病患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的病患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病情稳定;半年内随访,病患无严重的并发症或者死亡现象,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结论:对于膀胱肿瘤病患,采取电切术进行治疗,对病患损伤较小,手术操作较为简便,此治疗方法有效降低了病患的复发率,从而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膀胱肿瘤;尿道电切术;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7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57-011前言膀胱肿瘤作为临床泌尿外科较为多见的肿瘤之一,对病患的身体危害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病患的痛苦。
临床上采用尿道汽化电切术进行治疗,此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的病情,且术后病患的并发症较小,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对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采取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的35例膀胱肿瘤病患进行分析,现进行如下的报告。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35例病患当中,男20例、女15例,病患的年龄范围自33至85岁,病患的平均年龄为67岁。
病患初次发作15例、复发20例;12例病患为单发肿瘤例,肿瘤的直径范围约为0.3cm 到6.5cm之间,多数为1.5cm。
病患术前行彩超检查或者是进行膀胱镜检查,术后证实为肿瘤,患者7例为ⅰ级、18例ⅱ级、10例ⅲ级。
2.2手术方法:病患实施腰麻方式给予手术治疗,病患取截石部位,将蒸馏水或者是甘露醇(浓度为5%)当做灌洗液,采用我国(杭州)hawk汽化电切镜在电视影像监控下进行操作;汽化的功率范围是120w到180w、电凝为60w到80 w,病患膀胱内的液体灌注的量应该控制在150毫升到200毫升之间。
先切除病患底部以及三角区与前壁的瘤体,最后将侧壁的肿瘤切除,对于肿瘤小于2厘米时,可按基底汽化切除;肿瘤大于2厘米时,可采用铲式电极按照瘤体的表面进行大块切除。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66例膀胱肿瘤患者,其中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33例作为实验组,将另外的经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复发率都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3个月,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操作比较方便简单,患者不会出大量的血,效果比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肿瘤;疗效;观察引言膀胱肿瘤是发生在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一般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都要参照肿瘤发生的时间,以及肿瘤的严重级别。
临床研究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在治疗膀胱肿瘤中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所以近几年被广泛应用在膀胱肿瘤的治疗中,因此我们选择了66例膀胱肿瘤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疗效基本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66例膀胱肿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
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5.6±3.8岁。
初发肿瘤44例,复发肿瘤22例,单发肿瘤52例,多发14例。
肿瘤直径0.4~3.0cm。
对这66例患者手术前进行病理确认为移行性细胞癌。
将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33例作为实验组,将另外的经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如性别、年龄及肿瘤状况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案术前请相关专业对患者的并存疾病进行治疗,控制症状,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方案为膀胱部分切除术。
实验组的患者治疗方案为经尿道电切除,使用德国wolf电切镜,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结合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林巧威;李龙辉;黄铭【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年(卷),期】2022(6)15【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结合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TURBT治疗)和观察组(30例,TURBT术后24 h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前8周,1次/周,后改为1次/月,用药至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2年。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血清VEGF、FGF、sICAM-1水平,术后2年生存情况,术后1、2年的复发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术前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血清VEGF、FGF、s ICAM-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对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使用TURBT 术结合吡柔比星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促进患者疾病缓解,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3页(P142-144)【作者】林巧威;李龙辉;黄铭【作者单位】高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相关文献】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2.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分析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临床观察4.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临床观察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的疗效观察石红英【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4(000)013【摘要】目的研讨论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肿瘤科确诊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 组、B组,各50例.其中A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B组行传统开放式手术进行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时间及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显示A组其操作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使用B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手术情况较好;治疗后置管时间及恢复时间比较显示A组患者置尿管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人数及复发人数比较显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并发症发生人数及复发人数均显著少于使用常规手术患者(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用于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可进行反复手术且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总页数】3页(P34-35,37)【作者】石红英【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河南商丘47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相关文献】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6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J], 曾营华2.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高维医3.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 [J], 叶强4.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观察 [J], 邱金中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J], 邹如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至24个月不等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
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均有所缓解,患者的手术时间在10min至40min不等,平均手术时间为(25.5±1.5)min,且无一例患者发生了术后继发出血和膀胱穿孔等临床并发症。
患者术后置留尿管时间在3d至7d不等。
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安全性高、可多次手术、术后恢复快、损伤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体会【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93-02膀胱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占肿瘤发生总病例数的73%以上,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膀胱肿瘤治疗方法,且膀胱肿瘤患者的病理分期和分级都要以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8岁至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3±0.5)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间断性无痛性的肉眼血尿现象,且经过ct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膀胱肿瘤。
其中,多发性肿瘤为10例,单发性肿瘤为20例,患者的肿瘤大小为(3.9×3.7×3.6)~(0.3×0.3×0.2)cm不等。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陈俊生【摘要】观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取80例浅表层膀胱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行TURBT术式治疗,观察组采取HOLRBT术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观察组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
在表浅层膀胱癌手术治疗方案中,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临床应予以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2070-2071)【关键词】表浅层膀胱癌;膀胱肿瘤电切术;钬激光【作者】陈俊生【作者单位】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广东海丰 5164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4.6在泌尿系统各类肿瘤中,表浅层膀胱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
本文分析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两种方法治疗浅表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浅表层膀胱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影像学及膀胱镜探查确诊,均属移行细胞癌,同时排除血液病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者。
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2~69(54.1±7.1)岁;初发35例,复发5例;肿瘤直径0.6~4.8(2.8±0.7)cm;移行细胞癌分级:Ⅰ级15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疗效观察
张晓轩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5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膀胱肿瘤患者行TURB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中,28例1次性切除膀胱肿瘤.术中并发闭孔反射1例,1例发生膀胱壁穿孔而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手术时间10~45 min,平均(25±3.5) min.术中无输血、死亡等发生.平均住院时间5 d.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3年.5例(16.7%)肿瘤复发,1例术后2年内肿瘤转移扩散死亡.结论 TUVBT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瘤体切除较彻底,值得临床应用.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张晓轩
【作者单位】河南原阳县红十字医院泌尿科,原阳,45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4
【相关文献】
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J], 丁军
2.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疗效观察 [J], 王志;申凯;王耀东
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高维医
4.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 [J], 叶强
5.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 [J], 黄旭锋;杨水法;李康;杨恩明;王世先;潘东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在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诊疗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A组和B组,每组15例。
A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B组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发现,B组优于A组,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发现,B组低于A组,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的效果显著,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标签: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传统开放手术
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多数膀胱肿瘤患者为浅表性膀胱肿瘤,且复发率极高,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反复的手术治疗才可以缓解[1]。
传统开放手术是以往临床上常见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方式,虽可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临床综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大[2]。
基于此,本研究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应用到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并将其与传统开放手术进行对比,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疗的3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抽样法的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 组,每组15例。
A组患者中有9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49.68±3.25)岁;病程5~352天,平均病程时间为(123.65±35.25)天。
B 组患者中有10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为38~77岁,平均年龄(45.65±3.68)岁;病程8~298天,平均时间为病程(129.35±31.32)天。
经计算,组间差异检验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 治疗方法
A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取截石位,给予其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下腹部正中做1个切口,并做到患者的腹腔处;对患者盆腔两侧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对所有肿瘤及附近的2~3cm正常组织用电切刀进行切除,然后进行全面冲洗,进行术后处理,给予抗感染及留置管进行术后治疗。
B组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患者取截石位,给予其连续硬膜外麻醉;先对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数量及浸润情况用膀胱镜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存在肿瘤遗漏及芥蒂等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
肿瘤切除,从肿瘤底部1cm的正常黏膜由浅到深地进行切除,先对小的肿瘤进行切除,然后在对较大的肿瘤进行切除;术后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和残块清除,给予抗感染及留置管进行术后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进行观察,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膀胱穿孔、术后大出血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
若P<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观察发现,B组较优,且与A组相比,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发现,B组的总发生率较低,且与A 组相比,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
3 讨论
浅表性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膀胱肿瘤,在膀胱肿瘤中的发病率高达80%[3]。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结构的变化,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且由于该疾病易复发的特点,需要进行反复的治疗,使得患者的疼痛加剧,对其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4]。
以往临床上常通过传统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由于手术需要做的切口较大,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的出血量较多,不利于患者的预后,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恢复进程受到一定影响[5]。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开放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显著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指标,且组间P<0.05,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更具有优势[6]。
且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间P<0.05,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
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特点。
笔者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如下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体会。
1)术前明确患者病灶部位的大小位置的浸润情况,才可行手术治疗。
2)在进行切除的时候,要紧贴病变区进行灼烧,抑制到病变部位的浅肌层,对于较大且位于基地部的肿瘤,可先对其一侧进行切除,将肿瘤基底部暴露在手术视野中进行切除,从而保证肿瘤完全切除。
3)膀胱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出现膀胱穿孔,膀胱充盈量应保持在150mL以下,不可超过;手术过程中可在患者的侧大腿贴上电极板,并对环外伸切割长度进行合理减小,点灼电凝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多次,并将膀胱灌注量降低,从而很好地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中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显著良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的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房华,李表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01(a02):177-178.
[2] 何涛,王彦,赵伟,等.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800-1803.
[3] 裴利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0):3365-3367.
[4] 薛斌,何秉勋,康厚彬,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预后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06):1027-1029.
[5] 丁永鋒,邹传兵,朱子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对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影响[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6,08(01):8-10.
[6] 高琪,苟红妍,赵斌,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4(a01):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