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必修 专题3整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合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0
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
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
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
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发展。
从材料“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
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发展。
故选C项。
2.(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
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
”该材料主要强调()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轫于18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重要的“思想革命”运动。
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使人们意识到可以将“科学革命”的精神运用到人文社会领域,能够凭理性的力量发现有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法则,反对一切禁锢思想和压制自由的教条和制度。
由材料可知科学深深地渗入到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社会科学的思想潮流都使用了科学探究的原则。
故选A项。
3.(南昌市十所重点中学高考冲刺试题)某一时期英国家庭逐渐抛弃了执行“直接代表社会”的职能,获得了执行“代表个人”的特殊职能,从一个功能多样的单位变成了相对单一的单位,使得家庭结构简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工厂普遍建立和发展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C.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侵略战争,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生活、交通通讯发生一系列变,这被称为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冲击-反应模式)【基本线索】本复习部分涉及课本三个单元,主要三条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代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世俗及大众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问题有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教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联的普及等。
难点有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解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知识链接】在必修2中应该联系“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世界经济的全球趋势”。
还应该联系必修1中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必修3中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20世纪以中国重大思想论建设成果”等。
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①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①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②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③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必修II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实。
复习中可从三个方面去把握:(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重点掌握各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主干史实并分析变迁原因。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知识网络】如下:【考点概要】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背景&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③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2)表现: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A.原因:a.资本主义入侵,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最主要原因);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不断扩大;c.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d.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技术低,成本高等。
B.表现: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列强大量购买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