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7.51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摘要人是交往的动物。
本文围绕“精神交行”这一以往学术界较少涉及的概念展开,对精神交往的起源进行追溯,对其存在方式进行探讨,揭示了精神交往获得独立发展之后在各方面所具有的重大功效,但无论其力量何其强大,都只能相对独立予物质交往。
文章还从理解和语言入手,解析精神交往活动的具体过程,认为理解是带有“前理解”的互主体的视域融合过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与思想、与现实间存在双向连锁作用,既为他又为我的语言的理解要符合语境。
精神交往领域也存在异化现象,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精神交往主体的异化、关系的异化和人的对象意识的异化。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已被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扭曲,成为异化的科技。
精神交往异化扬弃的途径在于解决生产方式领域内的问题。
而现阶段,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在精神交往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需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从物质、精神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全文奠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借鉴了现代西方解释学对意识的微观分析及后现代对异化阀题的深刻揭嚣,并将这几者有机结合。
本人认为精神交往是物质生产的衍生物,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本原和基础。
精神交往并非完全纯粹,只能相对独立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理解实现的可能性,语言、思想的最终指向都在于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现实社会生活。
而平等“互主体”地位的获取也要落实到政治经济的层面。
精神交往异化的根源要从物质生产领域寻找,异化的扬弃、现实精神交往问题的应对还是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之上。
以上这些都是精神交往的唯物基奠。
而有关精神交往对物质生产的促进和对物质交往的润滑,理解的共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意义,语言与现实的双向作用等的论述,则展示了上层精神交往所不可磨灭且难以估量的强大能量。
本人期望能借此引发理论界对这方尚未充分开发宝地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精神交往物质交往理解语言异化AbstractHuInanbeingisthesocialanimal.Thispapercentreson“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theconceptwhichtheacademiccircleresearchedlessdeep.Ittracesbackthesourceof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discussestheformofitsexistenceandrevealsthatfromitshasgreateffectindependentdevelopment,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ofmaterialonallkindsofaspects,butitisrelativelyindependentconLrntJlnicationhoweverstrong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is,111eofconsciousnesspaperinterpretsandstudiestheconcretecoursecommunicationasanactivityfromanglesofunderstandingandlanguage.UnderstandingistheCOLLrScduringwhichintersubjeetswithpreunderstandingmaketheirfieldsofvisionmergence.Languageisthedirectrealitvofidea.Double-directionchainactionsexistmnonglanguage,ideaandreality.Understandingwithlanguageisforotherpeopleandformyself,andmustconformtolanguagecircumstances.Alienationexistsin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ItiS也eoutcomeofcommodityeconomy,andisthealienationofsunect,relationandmail’sobjectconsciousness.Inmodemcapitalismsociety,scienceandtechnologyisdistortedbycapitalismideologybasedonprivateownership,andbecomesalienatedscienceandtechnology.Thewayofsublatingalienationisthesolutionofproblemsinthemodeofproduction.Now,thereareallkindsofproblemsaboutconsciousnessassocafionduringourcountry’Stersformation.Wemusttakemea,sul'esandhandleactivelythemfromandforeignrelationsbasedOndevelopingvigorouslymaterial,spiritproductiveforces.ThewholepaperisbasedonMarx’Shistoricalmaterialism.Ituseshermeneuticmicrocosmicanalysesaboutconsciousnessinmodemwestanddeepexposureofalienationinpostmodemismforreference.Mypapermakesthemorganiclink.Ithinkthat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isthederivativeofmaterialproduction,andmaterialcommunicationisthen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sourceandbaseof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isnotcompletelypureandisrelativelyindependentofmaterialproductionandmaterialcommunication.Possibilityofandlanguage,idea’Sfinaldirectionareactualsociallivesunderstandingwhosecoreismaterialproduction.Equalintersubjectsmustultimatelyrealizeonpoliticsandeconomics.Thesourceofalienationin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isinmaterialproduction.Sublatingalienationanddealingwithrealproblemsin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andtheimprovementofarebasedonthedevelopmentofproductiveforcesmateriallives.Above,theseareallmaterialbasesof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Thepaperexpounds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sacceleratingmaterialproduction,itsharmonizingmaterialcommunication,thesenseofconcensustorealizingcommunism,double-directionactionsbetweenlanguageandreality,andSOon.Theseshowindelibleandpowerfulenergythatisbeyondassessinhigher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ThroughallIhopethattheacademiccirclecarlfurtherexplorelessenoughdevelopedvaluablezone’'——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Keywords: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materialcommunication,understanding,language,alienationIII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引言和文献综述二十世纪以来,“交往”范畴日益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和现代启示徐若鸿(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 276800)【摘要】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内涵为:交往一定会让民族史转化成世界历史,并迈入全球化;世界交往的发展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而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构成了世界交往,这些理论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交往;交往观;全球化;现代启示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普遍运用的概念,而其也融入到了《共产党宣言》当中,而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交往的重要性逐渐地凸显了出来。
所以,对于相关研究者来说,一定要做好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交往范畴合理地控制交往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观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交往是马克思著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就提到过人和自然的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并且不止一次地提及了“同别人的实际交往”。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对“交往”进行了以下的解释:交往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主要包含个体、社会团体、国家之间的交往等。
而恩格斯在提及交往的范畴的时候说过:在《宣言》中所采用的“交往”,主要是在“贸易关系”的基础上所采用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多次采用交往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内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有关交往理论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做出了全面的批判,创建了唯物史观,其中主要的内容是对实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代表了人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得实践和主体融合到一块。
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内涵的定义中,能够了解到交往实践是带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活动,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主要是从意识世界往生活世界所进行的突破,而所提倡的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转变了过去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而且融合了实践观点,对全球发展主题和整体发展的控制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尹志兵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观;交互主体〔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6-0015-03交往作为哲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的。
马克思曾对交往作过一些论述,只是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马克思交往观的研究,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原始理论形式,因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现代社会交往的全球化与近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对话与融合,马克思关于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哲学范畴的提出与当今历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现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主要内容(一)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交往观。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行为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促成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与交往是辩证运动的关系。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发生着关系,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关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生产又决定了人们交往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是交往的基础。
交往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这种动态的过程既是由生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发展需要决定的,生产是以一定的交往形式进行的,没有交往形式的生产是不存在的。
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代大学生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交往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矛盾与困惑。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阐释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摆脱困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当代大学生矛盾与困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交往中的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马克思交往的概念有很多理解,一般认为交往是表征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产品、工具、交流或传递其能力、观念、情感、意志,从而达到理解、协调、合作、一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形成和传递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之基本,直接的机制。
①而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活动。
②健康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及其人格完善和灵魂升华的重要保证。
一、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交往中开放而又封闭、富有理想却局限于现实、处于集体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与困惑。
当代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充满激情,对人际交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而信息通讯科技的出现和交通技术的革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和人际交往面,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更为大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
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期盼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分享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反省又时常封闭自我的矛盾困惑。
交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矛盾困惑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与困惑。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种需求,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功利化趋势。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10098 姓名:陆瑶【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的背景,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生产;社会发展“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这类概念,并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以及由“物质交往”决定的“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领的联系日益增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在这部手稿当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
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从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马克思最早提出“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主要是针对交换和贸易而言的。
他认为,交换和贸易是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制范围内的联合,所以交换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是外化的、外部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换和贸易是维护和获取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而且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交往中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出来的。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范畴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和交换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性交往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
该阶段大致起始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巧妙的以异化劳动揭示当时人与人之间扭曲的交往关系,深刻地分析了异化的人与人本性,从而发掘出了异化劳动的产生原因。
从私有制发现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分步及整个过程。
得出了异化劳动致使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的结论。
他睿智地发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这种异化交往。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实践分析中,将交往与生产有机相结合,阐述了较完整的交往理论。
他们指出,生产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是现实个人生活的生产,都是通过交往实现的。
因此生产与交往辩证统一,同时存在。
最后一阶段为完善阶段。
马克思在晚年的历史学笔记中,不仅分析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探讨了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他指出世界历史是各国、各民族打破各自孤立绝缘的状态通过世界性的交往而进入互相依存的状态。
世界性的交往即如今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范畴马克思曾在多部著作中对交往范畴做过探索。
早期他视人与自然地交往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随后他集中研究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他进一步指出‘Verkehr’(交往)一词范围广泛,不仅包含个人、团体等的物质交往还包括精神交往。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和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手段作为媒介、互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范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而不是狭义的实物、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过程。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深刻内涵的挖掘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历经验证、实践考察完善后才明确了交往的含义。
马克思精神交往思想研究综述作者:邱伟波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3期【摘要】精神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内涵。
目前国外多个流派的学者对马克思精神交往思想作了解读,其理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学者多从传播学、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思想,但专门对马克思精神交往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献较少。
【关键词】马克思;精神交往;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到了交往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
马克思认为,交往一方面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交往;另一方面,就是与物质交往相对应的精神交往。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文学就是精神交往的一种重要形态。
然而,这些在马克思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思想,在学界受关注的程度,似乎远不及人们对马克思其他思想的关注和研究。
以1989-2003年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为例,“精神交往”、“马克思”为主题的文献不足100篇,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学科的只有21篇。
本文拟对马克思精神交往思想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评价当前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精神交往思想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视角与侧重点也都有所不同。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作为西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就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人的交往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交往是人存在的体现,具有生存意义的活动。
与他人共在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共在的途径就是通过显性或者隐性的交往。
通过交往,产生了一个共同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交往,是出于先天的能力,交往是人的本质使然,而非主观偶然。
这是从生命体验出发,站在思辨的角度上研究交往的。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基础上发展了理解理论,认为任何理解都必须从已有的“先入之见”或“偏见”出发。
理解是视域的融合过程,也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的沟通,这种融合或沟通是向一个更广泛视域的上升。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新闻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陈力丹交往( Verkerhr)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涉及传播的特有概念。
该词的使用频率高、含义广泛。
在他们的著作中,Kommunikation(即英文com -munical,ion)一词也经常出现,含义几乎与Verkehr等同,例如《共产党宣言》便是这样。
人类远古的精神交往是怎样走过来的,它的发展动因何在?精神交往的各种形态怎样运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都予以了科学的论证。
从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寻找到较为清晰的线索。
在这部著作以及后来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中,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交往”(der Verkehr)这个词。
1846年,马克思使用法文写信时特别对这个词作了说明。
写道:“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7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文著作中均使用m-tercourse -词作为Verkehr 的对应词。
例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所讲的“世界交往”、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讲的“和普通工人交往”,所使用的“交往”一词,即是intercourse。
(同上,第9卷252页、第2卷275页)德文、法文、英文中的这三个词意思是很相近的.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意义上的信息传通。
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马克思很重视从总体上对社会交往进行研究,他曾称赞法国人“在当前交往的一切范围和形式上,指出了现代生活的矛盾和反常现象”,特别是“傅立叶对,当前交往[Verkehr]的批判性论述”。
(同上,第42卷300页)在许多具体的研究中,他都意识到“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角度从多方面分析精神交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内容摘要:现代传播理论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以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为代表。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学习也已这两大派马首是瞻。
事实上作为思想之父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传播早有自己的研究和认识,他们的理论更适于处于社会主义的我们来学习。
关键字:精神交往物质意识社会状况需要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交往的角度来把握新闻传播的。
自从有人类以来,精神交往活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人和人类群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人类因与自然抗争而传播,因传播而结成社会。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容和相克的互动关系中,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更衍生出悲悲喜喜、悲欢离合的“故事”(news story),这构成了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对各种精神交往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都予以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
就他们的基本观点而言,当然不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样简单的决定论,而是有丰富内容的。
他们不仅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角度,而且还从社会力量综合平衡角度、“需要的体系”角度、历史的物质与精神的继承性角度、人的本质角度等等,提出了许多与精神交往有关的看法。
而他们考察交往活动的基本视角,则是世界交往,并以此来评判各种精神交往活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方面,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做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
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这里涉及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第一,一定的精神生产方式于一定的物质关系相适应,因而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理论传播理论:1.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英文称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3.二级传播二级传播理论出自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人民的选择》。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站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
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
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子弹伦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理论。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
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6.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马克思交往理论论文: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比较分析摘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比较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39-02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含义界定及其理解范宝舟认为"马克思的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及诸如阶级、社会集团、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约束、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
其中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标志的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哈贝马斯眼中的交往是指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
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而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出:第一,马克思将交往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
因此,将全部社会交往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正是人类交际超越于动物交往水平的明显标志。
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就是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
第二,马克思交往理论将人类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并指出后者归根结底是前者的产物。
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论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观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直接产物。
强调了人们的精神交往是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
从社会的需要考察精神交往,马克思认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求是现代交往媒介即大众媒介发明、使用和推广的动力。
报刊、电报的使用,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精神交往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既是个人的交往,也是民族的交往、世界的交往。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研究摘要:第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涵义,第二,精神交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误区为交往关系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偏向是交往动态分析与矛盾,第三,现代精神交往要求落实行动,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具体为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交往理论观,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最能深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三重评价机制是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保障,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全球的世界交往融合与互动形成人类共同文化。
关键字:马克思;精神交往;研究【中图分类号】A1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199(2016)012—0012—08在世界交往、全球交往的时代,交往成为全球交往,世界交往,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积极互相往来,在世界交往中,每一个民族、国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普遍的交流比较,从各个方面吸取营养,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在彼此之间产生了全面的相关性,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普遍交往,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认识,更有助于解决在精神交往矛盾上长期存在的论争,同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涵义与生产不同,交往是按照“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进行的,即主体“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活动。
这里说二者不同并非意味着二者毫无关系,交往和生产是紧密相关的,交往是由生产引起和带动的,同时交往也引导和拉动生产的发展。
交往活动虽然与生产活动有所不同,但它与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主体的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把交往活动称之为交往实践。
交往实践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的彼此作用、交流、理解以及沟通的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是主体进行的活动;而交往则是主体之间进行的活动。
这种活动被区分为生产和交往两大类,其中,生产活动又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两种;交往活动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交往活动。
生产也是按照“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进行的过程。
物质生产是劳动者(主体)使用工具(中介)作用于对象(客体)的过程,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精神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但是也是需要借助于某种工具,加工一定的对象,使其精神产品能以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
显而易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交往形式的变革,促使交往更广泛、更深入,反过来,交往形式制约着生产力发展。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会使文化交往关系不断扩大,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文化交往,促进交往的程度不断深化,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文化交往。
通过对交往实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理解我们社会现在存在的交往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交往必须谨慎小心,千万不可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同时,加强对多极性主体的正确理解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前提,让我们明白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自己行为的影响性。
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理论,可以构建一种正确、合理完善的关系框架,只有我们先理清了人类自己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认为,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交往包含了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分工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都是基于人的需要产生的,并以交往为前提的。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准确地指出:“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1]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交往的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一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交往活动始终是“现实中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不是抽象化、孤立化的人,交往活动摆脱了自然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成为人与人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交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引发社会变化的活动过程,人的交往不是在一次完成的,而要持续和稳定地重复交往,坚守信念实现高度契合。
因而,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再论精神交往,强调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突出对人的关怀与心理疏导,否则,很多人都忽视精神交往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包括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按照“社会生活的具体领域及与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交往的基本形态划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
文化交往的实质是共享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而从文化传播主体角度看,则是一种文化随同社会交往而广泛地散播开来,为其他社会所采择与吸收。
文化交往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它不仅创造了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与交换的文化,还创造了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条件,使文化交往成为可能。
一种文化丛和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社会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传播过程,不论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可直接影响社会的变迁。
但是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种文化移人,而是一种选择性的过程。
最后,文化交往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与推动。
实践活动为文化交往的实现创造可能,推动文化交往的深入发展,文化交往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是实践活动的发展需要。
[2]西方学者哈贝马斯重视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反对片面地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机械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但由于他狭义地将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理解为生产劳动,以致于走向片面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忽视了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客观物质基础,也忽视了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同样需要以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并且会随着交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人本主义化的唯心史观。
因此,在现代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传统“主体—客体”结构模式,基于“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体现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存在”的文化生存方式。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则是一种存在的生存方式,教育者聚精会神地了解受教育者及其思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去自我更新,去不断地生成,在爱的给予中实现超越。
[3]二、精神交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的精神交往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交往思想,交往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形成与存在,人们通过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借助于这种社会关系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往,推进社会的发展。
1、误区:交往关系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教育主体的单面性,主客思维定势引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教育方式的单向性是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方法能单一,主体不是单面性的,交往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人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以培养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为旨归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破解“他人不是客体的困境”而回归“人的世界”,不能用对待“物的世界”的眼光来研究,只能用“人”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用“人”的方式来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突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回归,使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为了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而不断聚集正能量,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对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4]2、偏向:交往动态分析与矛盾人类的交往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是一种情感的激荡、价值的碰撞和思想的对话交锋过程,是一种知、情、意的精神融通过程。
生活在社会中,摒弃过于大写的自我破除单一的主体性这一界限和前提,单一主体性具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缺陷。
“主一客”框架将主体性变成了惟一中心性、同质性,可以看到,主张单一主体性的哲学无一不是将主体定格在“自我”之中的,表现为一种顽固的“自我”的自恋情结,主体仍然是一种被神圣存在高度压抑的自我意识。
“大写的自我”作为主体中心性的内核必定是封闭的,他绝对地存在于意识、主观性之中,一开始就必然将社会特质和肉身作为外在之物加以抽象。
一个没有社会规定、没有肉身的自我是精神化的幽灵,是先验的存在。
脱离了“他人”存在、脱离了“交往实践”后的“主一客”关系不能不如此。
因为客体底板的分裂,能指与所指的差异,使客体之镜“破碎”为多极主体之对象,这统一之存在就会在客观的差异性中求得实在的相关,本质上是多极主体在交往中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大相关律的产物。
因为他人的存在是“自我”存在的平等互换的条件,自我依然存在,但是不再过于大写也成为不了绝对的中心。
如果舍弃了“主一主”间交往关系,就根本不能说明主体的基本特性、资质和能力,就不可能科学界定主体。
我认为,这种单一主体中心性不能揭示主体间交往关系双向整合对于各极主体所带来的本性发展、人的开化以及主体形态建构过程。
显然,主体本性、主体形态的演化,是不能脱离“主一客一主”交往中的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机制。
这是摆脱单一主体中心性、达到对主体存在与发展资质的科学界定的根本途径。
交往关系内化整合造就着主体的各种形态,个体、集团、社会和全人类。
任何主体形态,都不可能是自在的集合体,不是自然无声的类聚合,而是现实交往整合的产物。
因此,要说明主体的社会特质和形态,不仅要加强界定相关客体,而且要分析主体所参与、介人的交往关系。
只有在交往中,人的主体性本质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开放、开化的。
这不仅是对客体的开放和开化,不仅是自我分裂和自我对置,而且是面对真正的另一极主体,是对他者主体的开放、开化。
这是一个复杂的双向流程,各主体不断改变着交往关系,同时又在不断改变了的交往关系中返身积淀,使自我与他者同时得到改变,成为同步发展的多极主体性。
由此可见,交往是打破自我封闭、破除自恋情结和解放自我的惟一途径。
主体发展的规律应当是与交往关系变构发展的规律相关同步的。
单一主体中心性不能揭示主体创造活动的真正本质,单一主体中心性模式的主体观弊端丛生,因此,它受到后现代哲学的集中抨击。
第一,巩固类的反思最终走出自我困境,自我中心论弊端显露,因由于其封闭、单一的视界,而与多元化时代相冲突,被历史所否弃。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定局,大一统的“主体中心论”更已被人们所唾弃。
走出自我封闭之所,追求“类”和共在的主体性已成为新理论方案之一。
简言之,类主体性显然不同于单一主体的“自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