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喻和借代

比喻和借代

比喻和借代
比喻和借代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

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四种类型举例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赵树理《老杨同志》)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例如:(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上例(1)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例(2)中用喻体“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二者之间只有相似性,是借喻。

借代四种类型举例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被借代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借代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的基础是人或事物的相关性。

运用借代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按照本体和借体之间的不同关系,借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征代替本体。

红领巾在做广播操。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此处用来代指少先队员。

2.器具或材料代替本体。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作者是以演奏的乐器来代指音乐。

3.专名代替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局部代替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用“子曰诗云”代指四书五经。

5.事物的整体代替事物的部分。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如《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用古代兵器“干戈”代指战争。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二)-1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D 3.B 4.B 5.D 【解析】 1.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比喻修辞的特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两者必须有相似点。有“像”不一定是比喻句。①句“像”表示比较,④句“像”表示猜度,⑥句“像”表示举例。排除这三句可得出答案。故选B。 2.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D项是比喻。A、B、C三项是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对修辞的理解来解答此题即可。A项“朱门”代指有钱的贵族;B项是比喻,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C项“粉黛”代指六宫的其他妃嫔;D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故选B。 4. 此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B项没有本体和喻体,像也不是比喻词。ACD都是比喻,故选B。 5. 此题考查辨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分析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A项,“香腮雪”是指雪白的面颊,这是把“腮颊的白”比作了雪,二者的相似点就是颜色的洁白。B项,“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远远眺望洞庭湖苍翠的群山,就好像白银盘中放着一枚青螺。此句把水比作银盘,把山比作青螺。C项,把“离愁”比作“春水”,形象说明了离愁的连绵不断。D 项,以“六宫粉黛无颜色”来衬托杨贵妃的百媚一笑。故选D项。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此词时,陆游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他用“群芳”象征当时官场中卑劣的小人,以梅花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即使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如果要求赏析这首词中的艺术手法,不少同学会写:“作者用梅花自比,用群芳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殊不知,比喻和象征并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用外在形象或特性相似的事物来描绘、说明另一事物。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生动鲜明。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纷纷扬扬的大雪与大漠扬起的沙尘、弯弯的钩子与挂在山边的月亮,自然是形似。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与春水一样,无尽连绵,这是比喻的双方在某个特性上相似。

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掘出它们在某个特性上的相似点:“飞花”与“梦”都是轻柔的,“丝雨”与“愁”都是细密不断的,“飞花如梦”“丝雨如愁”,颇有意境。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红豆象征相思等。使用象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象征手法常常贯穿于整首诗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会使用象征手法呢?一是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深刻意义,但比较复杂,一下子讲不清楚;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直说,于是以象征手法来委婉表达。 比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整首诗描述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郑思肖是宋末元初人,他一生忠于大宋、鄙视异族侵略者,诗中的菊花象征着作者不屈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向元投诚的决心。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也许会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转喻、提喻、换称的区别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 可分为三类:旁代、对代、其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 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換個說法,借喻則是指比方和被比方兩件事物。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不能加「像」字,借喻的本體和喻體間可以加 「像」字。 作用: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 例子(1):巾幗不讓鬚眉。(以「巾幗」借代女人、「鬚眉」借代男人。) 例子(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以「朱門」借代富貴之家、「死骨」借代屍體。) 例子(3):過盡千帆皆不是。《夢江南》.其二溫庭筠(以「帆」借 代帆船。) 例子(4):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陶潛(以「黃髮」 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以「白衣天使」借代護士。)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不能 借代和借喻,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它们的区别 是明显的: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必须是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 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 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记住是相关性,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比喻与象征把握你俩费思量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象征与比喻:把握你俩费思量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 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换称、转喻、提喻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比较

换称、转喻、提喻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换称(antonomasia)、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故而常常容易使人混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它们。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等作些比较: 一:换称(Antonomasia)的定义与用法:定义:用头衔、绰号和称呼等代替姓名或称谓或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的修辞手法叫做换称。(An antonomasia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involves the use of an epithet or title in place of a name, and also the use of a proper name in place of a common noun.) 用法:①用头衔、绰号和称呼等代替姓名或称谓:

His Majesty(陛下)→a king or the name of the king(国王或国王的姓名) His Honor(阁下)→a judge or the name of the judge(法官或法官的姓名) Iron Chancellor(铁血宰相)→Bismarck (俾斯麦) ②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 a.源于宗教或神话: Solomon(所罗门)→a wise man(聪明人) Judas(犹大)→a traitor(叛徒) Helen(海伦)→a beautiful woman(美女) b.源于历史: Hitler(希特勒)→a tyrant(暴君)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9 a great scientist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以物喻人,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

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前者是用物来说明一个哲理,道理. 后者是用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理想.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就是托物言志,即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深刻,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便采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由于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㈠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 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一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㈡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㈢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㈣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情态”,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特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提喻和换喻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synecdoche SYLLABICATION: syn·ec·do·che NOUN: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part is used for the whole (as hand for sailor), the whole for a part (as the law for police officer), the specific for the general (as cutthroat for assassin), the general for the specific (as thief for pickpocket), or 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made from it (as steel for sword).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synodoches, from Medieval Latin synodoche, alteration of Latin synecdoch, from Greek sunekdokh, from sunekdekhesthai, to take on a share of : sun-, syn- + ekdekhesthai, to understand ( ek-, out of; see eghs in Appendix I + dekhesthai, to take; see dek- in Appendix I). _______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metonymy SYLLABICATION: me·ton·y·my PRONUNCIATION: m-tn-m NOUN: Inflected forms: pl. me·ton·y·mie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word or phrase is substituted for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as in the use of Washingt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r of the sword for military power. ETYMOLOGY: Late Latin metnymia, from Greek metnumi : meta-, meta- + onuma, name; see n-men- in Appendix I. OTHER FORMS: meto·nymic (mt-nmk) , meto·nymi·cal —ADJECTIVE meto·nymi·cal·ly —ADVERB 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metaphor SYLLABICATION: met·a·phor PRONUNCIATION: mt-f?r, -fr NOUN: 1.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that ordinarily designates one thing is used to designate another, thus making an implicit comparison, as in “a sea of troubles” or “All the world's a stage” (Shakespeare). 2. One thing conceived as representing another; a symbol: “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an irresistible, prefabricated metaphor for the crass, the materialistic,

比喻和借代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 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四种类型举例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赵树理《老杨同志》)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ETONYMY, SYNECDOCHE AND ANTONOMASIA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故而常常容易使人混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它们。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等作些比较: 一.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 1.定义: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这 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2.用法: 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①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②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 (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 我住在飞机场 附近,日夜可以听到过往的飞机声。 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 (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 ③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人/俄国政府)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 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去打仗了。 the strong young men (the flower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指代“壮小伙子”。) ④根据工具名: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arms writing 战争结束后,他放下武器,从事写作。

借代和象征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 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4、象征中的喻体是作为一个实体来写的。像《白杨礼赞》就写白杨,《海燕》就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写松树;而比喻中的喻体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完成使命,一闪即逝,不像象征中的喻体那样给人留下它就是“主人翁”的假象

比喻象征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茅盾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例句导引 请看下列句子: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 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