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代和象征

借代和象征

借代和象征
借代和象征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

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4、象征中的喻体是作为一个实体来写的。像《白杨礼赞》就写白杨,《海燕》就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写松树;而比喻中的喻体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完成使命,一闪即逝,不像象征中的喻体那样给人留下它就是“主人翁”的假象

常见借代词语1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此词时,陆游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他用“群芳”象征当时官场中卑劣的小人,以梅花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即使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如果要求赏析这首词中的艺术手法,不少同学会写:“作者用梅花自比,用群芳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殊不知,比喻和象征并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用外在形象或特性相似的事物来描绘、说明另一事物。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生动鲜明。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纷纷扬扬的大雪与大漠扬起的沙尘、弯弯的钩子与挂在山边的月亮,自然是形似。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与春水一样,无尽连绵,这是比喻的双方在某个特性上相似。

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掘出它们在某个特性上的相似点:“飞花”与“梦”都是轻柔的,“丝雨”与“愁”都是细密不断的,“飞花如梦”“丝雨如愁”,颇有意境。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红豆象征相思等。使用象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象征手法常常贯穿于整首诗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会使用象征手法呢?一是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深刻意义,但比较复杂,一下子讲不清楚;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直说,于是以象征手法来委婉表达。 比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整首诗描述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郑思肖是宋末元初人,他一生忠于大宋、鄙视异族侵略者,诗中的菊花象征着作者不屈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向元投诚的决心。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也许会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 可分为三类:旁代、对代、其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 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換個說法,借喻則是指比方和被比方兩件事物。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不能加「像」字,借喻的本體和喻體間可以加 「像」字。 作用: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 例子(1):巾幗不讓鬚眉。(以「巾幗」借代女人、「鬚眉」借代男人。) 例子(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以「朱門」借代富貴之家、「死骨」借代屍體。) 例子(3):過盡千帆皆不是。《夢江南》.其二溫庭筠(以「帆」借 代帆船。) 例子(4):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陶潛(以「黃髮」 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以「白衣天使」借代護士。)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不能 借代和借喻,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它们的区别 是明显的: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必须是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 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 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记住是相关性,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及作者作品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中国文化知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比喻与象征把握你俩费思量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象征与比喻:把握你俩费思量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以物喻人,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

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前者是用物来说明一个哲理,道理. 后者是用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理想.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就是托物言志,即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深刻,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便采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由于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比喻和借代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 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四种类型举例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赵树理《老杨同志》)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9.丝竹——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和嫦娥均指月亮。 婵娟: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她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11.手足——兄弟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导读:常见借代词语 杏坛:本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因此就以杏坛称代教育届。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董奉为人治病不受钱,只求重病愈者为之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常以杏林称代医学界。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因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故用作国家的代称。 朱门:红漆的大门。古时王侯贵族经帝王赏赐方可在宅门上加朱漆,故以朱门代指贵族宅第。 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因用桑梓称代家乡。 干戈:干,盾牌;戈,戟。干戈,是古代作战时常用的武器,因用以泛指战争。 纨绔:是指用白色细绢裁制的套裤,这是古代富家贵族子弟所穿的衣服,常用以称富贵子弟。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为了容易写字和避免虫蛀,先用火烤竹简,使水分蒸发,称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 丝竹:因琴瑟、箫管等乐器多用丝竹所制,后成为音乐的代称。 缙绅:缙,插;绅,束腰的大带。垂绅插笏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三尺:代法律。因古代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叫三尺法。

鸿雁:鸟名,有迁徙的性能,古代传说能传递书信,因借指书信。 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后作为酒的代称。 布衣:古时平民穿的麻布衣服,后指平民百姓。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用作妇女的代称。 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 拙荆:拙,粗劣,自谦之词。古时贫寒人家的妇女以荆枝作钗,后因之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借代和象征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 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4、象征中的喻体是作为一个实体来写的。像《白杨礼赞》就写白杨,《海燕》就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写松树;而比喻中的喻体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完成使命,一闪即逝,不像象征中的喻体那样给人留下它就是“主人翁”的假象

比喻象征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茅盾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例句导引 请看下列句子: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 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常见借代词语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桑梓[sāng zǐ],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为了养蚕,种植梓树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 2、桃李:学生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shè 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轩辕[xuān yuán]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后借指中华民族。 4、南冠:囚犯 南冠[nán guān]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烽火戏诸侯。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丝竹:音乐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韦应物《金谷园歌》:“ 洛阳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李贽《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9、须眉:男子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chán juān] 是古代美女的代称,也用于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11、手足:兄弟 指兄弟。亲如手足。《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讲的是兄弟。 12、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汗青又借指史册。宋

借代和比喻

1.借代,是不直接表达某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有相似之处。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有两次非常精彩的描绘:第一处是“……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第二处是“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第一处描写是比喻,突出了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手搭在髀间、双脚叉开的外形,此处比喻扣住了本体和喻体“圆规”的相似点。第二处描写则使用了借代,用杨二嫂的形体特点来代替她整个人活动,突出杨二嫂骨瘦如柴、刻薄自私、辛苦恣睢的特点。只代而不喻,重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借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再如“红领巾向我们走来”一句中用“红领巾”代替“佩带红领巾的人”;用“电线杆”代替“身体瘦高的人”;用“烟袋锅”代替“某个爱用烟袋锅抽烟的人”。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格。所谓“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如形式、颜色、气味、声音等;又可以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感情等。 一个完整的比喻,通常通过“本体、喻体、喻词”来体现。本体和喻体一定存在相似点,否则无法比喻。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春花时,用“火”、“霞”、“雪”分别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读者联想到火的炽烈、霞的绚烂、雪的高洁,带来完美的色彩体验。这一比喻就是抓住本体“桃花、杏花、梨花”的外在色彩与“火、霞、雪”的外在色彩的相似进行设喻,达到描摹的目的。 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3.在教学过程中。修辞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好地选择和运用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具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修辞。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有力、感人,富有文采。 要求中小学掌握的修辞手法都比较简单,稍难一些的恐怕是借喻和借代,怎样把借喻和借代区别开来就更为重要了。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类,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来说的比喻。 例:(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己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例:(1)借喻体“厚障壁”代替了本体“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借代,就是换个名称,换个说法。不直截了当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它。被代的事物称本体,借来代替的事物称借体。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

象征与比喻妙解讲课讲稿

象征与比喻妙解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