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英国衰落的历史启示(转)从十九世纪末起, 现代英国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
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探讨之后,国外学术界对此的兴趣仍未衰减,各种有关的学术著作仍在陆续出版。
从研究的趋势看,学者们早已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转为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而且随着其它社会科学的进展,各种各样的新方法和新的视野也被引入了研究之中。
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
在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后,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仍能激发出学术界持久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的现实有关,因为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无论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执政的,他们想使英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上他的邻国的努力都失败了。
这使人们不得不认为,所谓的" 英国病"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 英国病并不仅仅是过去十年或是二十多年的事,……而是一个可以回朔到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现象。
"问题的错综复杂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导致英国衰落的根源存在于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中。
只要英国衰落的趋势没有逆转,学者们对此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停止。
然而问题并未到此为止,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之所以能够成为学者们长期关注的课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大国,也是第一个衰落的现代西方工业国家,因而研究英国衰落的意义也就超越了英国本身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关系到整个西方工业文明的命运问题。
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一直到近来的保罗·肯尼迪等西方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流露出这种深切的关怀,因而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一种更广泛的意义。
在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时, 回顾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尽可能避免他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无疑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
一, 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英国衰落的具体表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人们对此现象的探索也一般从经济本身的因素着手。
17—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发展启示19世纪英国发挥首创精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遍地开花”,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了“水晶宫”般的大英帝国。
本文将以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的发展为线索,浅谈笔者对17—19世纪英国在大国发展中脱颖而出的启示。
标签:英国;鼎盛;启示一、英国17—19世纪鼎盛时期的发展(一)政治制度的发展英国在欧洲西北角,位于北海之中,面积大约24.4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万,其发展经历了迅速崛起——世界大国(欧洲强国)——世界最强国——20世纪衰落——现在退回欧洲,成为欧洲地区性国家。
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1.现代文官制度建立。
19世纪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
通过竞争机制建立常任文官制,公开考试,优胜劣汰,根除腐败。
英国政府将文官划分为两大类:高级和低级。
文官考试更加看重文理基本知识运用,而不是特定专业技能,这是为了让更多有扎实基础、灵活头脑的知识分子加入文官隊伍,以此达到培养未来高级文官的目的。
文官的考核、升迁、工资标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制度,最主要的是个人才能和勤奋程度。
英国成套的文官制度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借鉴意义。
2.司法改革。
19世纪英国的司法改革进行。
18世纪,英国存在三大法庭:高等法院、高等民事法庭、财政部法庭,每个法庭责任模糊,当事人需承担巨额法庭诉讼费用,执法混乱,法官腐败时有发生;19世纪,英国进行了彻底的司法改革,简化司法手续,降低司法费用等,使司法民众化,实用化,奠定了司法制度的基石。
3.议会改革。
英国推行了具有民主色彩的议会改革。
光荣革命后,实行议会主权,英国国王专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得到改变,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英国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中等阶级掌握了国家更多的财富,光荣革命,英国首次用一种和平、妥协方式使政治变革得以实现,英国实现旧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贵族寡头制的转变,通过改革实现发展,这也是现代大多数人的不二追求。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具有光辉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英国是一个奇妙而著名的国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
与中国相比,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已经统治了世界,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为何?我以前看过纪录片《大英帝国的两千年》。
两千年的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第一明确封建主义的概念。
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这意味着世界不过是国王和王子的土地。
它代表着集权和独裁。
在欧洲,封建主义是庄园制度。
庄园不仅是不动产,更是政治单位。
在欧洲,领主不仅对庄园具有司法权,封建主义意味着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统一的权利。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1215年,当时英国处于约翰国王的统治之下。
他到处筹集资金,到处打仗,由于国王没有实行他的义务,而是要求比公约更多的权益。
贵族们联合起来反抗他,终究迫使他签署了《大宪章》。
它包含以下两个条款:第一,国王应当宣誓为任何人伸张正义,不剥夺他人的权益。
2. 如果法庭不做决定,国王就不能逮捕或剥夺他人的财产。
20年后,英国议会显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在1588年,当时英国统治者,总是坚持大宪章的规定,没法超出的气力,不掌权,让皇室和议会之间的良好安稳,尊重私有财产,鼓励商业和贸易,英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和团结,感到要挟,西班牙无敌舰队大量死于英国,不料回来的失败。
从那时起,英国人开始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后来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雄心勃勃,期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带领英国走向更大的光荣。
他没有很好地遵照协议,乃至强行解散了议会。
之后,英国爆发了内战。
贵族们在议会将军克伦威尔的带领下联合起来作战,终究打败了国王,并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大国的兴衰关于经济读后感在阅读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我对国家的兴衰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所呈现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经济在大国崛起和衰落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让我对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一个国家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其经济的蓬勃发展。
以英国为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英国能够大规模生产商品,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
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繁荣不仅体现在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中,还表现在其对全球贸易的掌控和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还能提升其软实力。
当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时,它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产品。
这些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着全球的人才和资源向其汇聚。
然而,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就很容易走向衰落。
书中提到的西班牙和荷兰就是典型的例子。
西班牙在 16 世纪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和丰富的资源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未能将这些财富有效投入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而是过度用于军事和奢侈消费,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荷兰在 17 世纪曾是海上霸主,其金融和贸易非常发达,但由于国土狭小、资源有限,且在工业发展上相对滞后,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驱动力。
美国在 20世纪能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
从电灯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美国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还能够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使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0世纪英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原因与启示(一)过程。
1840年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
盛世英国就步人了相对衰落的进程。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人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
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英国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二)原因。
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
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使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英国是一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
(三)启示。
国内的钱乘旦、陈晓律等学者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是人口的主体,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英国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1)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则不能做到长盛不衰。
随着工人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建立了福利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保持者一定的发展活力。
(2)新技术更新换代时必须紧抓机遇。
简明大英帝国兴衰记第一种观念是帝国主义。
很多人谈帝国主义这词,通常使用列宁的概念(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其表现是瓜分世界)。
事实上,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早在地理大发现时就存在。
那时的列强就是帝国主义心态。
我所认为的帝国主义,是文明中心主义。
它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文明自信,积极进取,在已知的世界范围内,积极圈地殖民,将野蛮地区纳入帝国文明。
所有的强盛帝国,无论是罗马汉唐,还是近代欧洲,都有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
伟大的冒险家、殖民主义者麦哲伦近代欧洲人深信,欧洲是文明世界的中心,白人是高贵受教化的人种。
他们有责任对旧世界宣教,在新大陆殖民。
反映在国家政策,就是以建立大帝国为傲。
人类历史的两大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欧洲人的此种自信,大概源于宗教自信。
自欧洲人在西班牙击败穆斯林,基督教世界就呈勃勃复兴之势。
也可能源自他们地理知识的先进——近代欧洲人是人类第一次获得靠谱知识,知道地球模样的人群。
欧洲人的自信,和他们的实力关系不大,完全是昂扬自信的精神状态在驱使。
中国明朝造船技术和武器装备,比欧洲人还先进,却丝毫没有进取囊括之心。
欧洲人在世界抢占殖民地,依靠的往往是帆布小船和火绳枪,到处碰得头破血流,却九死其犹未悔。
帝国主义使欧洲崛起,英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英伦列岛偏居欧洲西北,原本没什么特别的优势,而英国人的帝国主义之心炽盛,与欧洲列强相斗。
斗完荷兰人斗西班牙,斗完西班牙再斗法国人。
同时,他们还要搞定欧洲均势,使其无法再海外和英国人相争。
英法七年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再无力和英国海上相争,拱手把第一殖民帝国让给英国人。
在夏威夷力战土著的库克船长,最终殒命丘吉尔说,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
这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话语,今天谁敢放在台面说呢?而在当时,不管平民子弟还是精英阶层,都把这种事情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把欧洲以外视为化外之地,把黑人和东方人视为未开化民族。
⼤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英国的早期历史就是⼀部不断被征服的历史:⼤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从欧洲⼤陆进⼊不列颠岛,他们逐渐分布到整个岛屿上,他们作为岛上的早期原住民缔造了岛上最早的⽂明。
公元前55年的晚夏时节不列颠岛遭遇了来⾃罗马帝国的凯撒的⼊侵,然⽽由于凯撒的主要扩张⽬标位于欧洲⼤陆,所以他并没在不列颠建⽴起稳固的统治,直到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率四万⼤军⼊侵不列颠并⽤三年时间征服了不列颠岛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英格兰,⽽在不列颠岛北部今天苏格兰⼈的祖先顽强地抵抗了罗马的⼊侵并维持了⾃⼰的独⽴地位,罗马不得不在不列颠修筑了哈德良长城以抵御北⽅凯尔特⼈对不列颠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侵袭。
此后以哈德良长城为界形成了不列颠岛的南北两种不同⽂明。
公元407年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撤出不列颠的驻军,于是凯尔特⼈开始南下进⼊今天的英格兰地区。
然⽽这些南下的凯尔特⼈并未能在英格兰站稳脚跟,因为没多久来⾃欧洲⼤陆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三⽀⽇⽿曼部族进⼊不列颠,后来盎格鲁⼈和撒克逊⼈逐渐融合形成英格兰⼈。
这⼀时期的英格兰只是⼀个⽂化和地理上的概念,⽽不是⼀个统⼀的政治实体: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的后裔分别建⽴了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东撒克逊)、诺森布⾥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这⼀时期被称为英格兰七国时代。
公元829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短暂统⼀了英格兰七国,然⽽爱格伯特死后英格兰⼜陷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871年爱格伯特的孙⼦阿尔弗雷德消灭了六国复辟势⼒并正式给⾃⼰加上英格兰国王的头衔,从此英格兰真正成为⼀个统⼀的国家。
成为统⼀国家的英格兰并没摆脱被新的⼊侵者征服的命运:1066年被诺曼底公爵威廉⼀世征服,此后⼀部分诺曼⼈的⾎统也融合到英格兰⼈之中,甚⾄相当⼀段时间英格兰的统治阶层是说法语的。
事实上如今的英国王室的⾎缘⼀直往上追溯的源头就是这位征服者威廉⼀世。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含五篇)第一篇: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
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
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
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
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
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
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
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
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
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
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
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
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
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
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
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
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
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
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
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
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入的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训从而减少我们走错路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