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 061-99 公路勘测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642.00 KB
- 文档页数:61
公路桥梁测量规范公路桥梁测量规范篇一:公路测量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勘测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Reconnaissance SurveyJTJ061-99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的通知交公路发[1999]26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编号JTJ061-99),作为行业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施行。
1985年发布的《公路路线勘测规范》(JTJ061-85)以及1991年发布的《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1985年发布的《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中有关勘测的内容同时废止。
《公路勘测规范》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9年6月4日1 总则1.0.1 为统一公路勘测的技术要求、精度和作业方法,提高公路勘测水平和质量,适应公路工程建设需要,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项目,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独立建设项目的勘测。
1.0.3 公路勘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 公路勘测应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所规定的设计阶段进行相应的勘测工作,本规范按初测、定测及一次定测编制。
1.0.5 各设计阶段,当需对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进行方案比较时,应对各方案进行同深度的勘测与调查。
1.0.6 公路勘测作业方法除应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运用高新技术采用符合本规范精度规定的其它勘测方法,不断提高公路勘测质量与水平。
1.0.7 本规范的测量精度以中误差为衡量指标,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目录一、编制依据 (1)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 (1)1.1 评估对象 (1)1.2 评估范围 (1)2、评估目的 (1)二、工程概况 (1)2.1工程概况 (2)2.2地层岩性 (2)2.3地质构造 (3)2.4地震动参数 (3)2.5.自然地理特征 (4)三、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5)3.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5)3.2评估办法 (6)四、公路工程风险评估 (6)4.1总体风险评估 (6)4.2专项风险评估 (7)4.3风险分析 (10)4.4安健环危害因素分析 (12)4.5风险估测 (14)五、活动风险源辨识 (15)5.1活动风险等级划分 (15)5.2风险等级判断 (17)七、风险控制 (18)八、评估结论 (19)一、编制依据(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国交通部【2011.5】)。
(2)《进场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全四册)》(3)《进场公路工程施工总说明文件》(4)梅蓄电站业主及监理要求(5)现已提供的设计文件(6)梅蓄电站进场公路工程I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1.1 评估对象评估的对象是XXX公路KXXX~KXXX工程X标段。
1.2 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为梅蓄电站进场公路KXXX~KXXX所属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
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风险事件。
2、评估目的对XXX公路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该桥梁施工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达到保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实现建设项目的总目标。
二、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XXXXXX公路工程,全长XX公里进行公路新建。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 总则2 术语3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3.1.4勘察评价准则3.1.4.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评价,应对路线走廊、桥位、隧址等工程地质条件做出论证。
并结合全线工程地质特征,做出总体评价。
3.1.4.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稳定性、经济性、适宜性等,同时还应注意对公路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的评价。
4 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5 初步工程地质勘察5.2.2 路线初勘5.2.2 .1 工程地质选线1) 选择路线方案,应十分重视工程地质条件。
当区域稳定条件差,有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存在,山体或基底有可能失稳时,尤应衡量地质条件对工程稳定、施工条件和安全及营运养护的长期影响,合理选定路线方案。
5.2.3 路基初勘5.2.4 深路堑1) 勘察重点(1) 对于初拟的路堑边坡高度大于或等于20m者,或边坡高度虽小于20m,但需要特殊处理者,均应对开挖边坡的土层、岩层及沿软弱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进行调查。
5.3 桥位初勘5.3.2 勘察要求1 应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初勘。
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特大桥和大桥,必要时,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勘察(技勘),对初勘作进一步补充勘察工作。
3 初勘阶段,应对各桥位方案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对建桥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5.4 隧道初勘5.4.6 初勘要求1 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检验或复查隧道位置的最佳方案。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绘、勘察,对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作出正确评价和地质论证。
4 要求分段确定隧道通过地段的围岩类别,为隧道的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6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6.2.2 路基详勘6.2.4 深路堑1) 勘察重点(1) 对已确定存在开挖边坡稳定问题路段的设计方案,应查明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滑坍影响范围。
(2) 对可能滑坍的边坡土体和岩体的结构面的测试,应掌握设计所需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重点是抗剪、抗滑指标。
公路规范大全一、基础规范: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JTG A01-200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6、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1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83-991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OBJ50162-921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二、路线、路基、路面设计类: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5-91(作废)6、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6-93(作废)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作废)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三、桥梁、隧道类: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3、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5、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7、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8、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J 027-96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10、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11、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 4-2004四、施工类: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5、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5-9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 037.1-20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1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1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1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14、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1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1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17、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五、测量类:1、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作废)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3、公路隧道勘测规范JTJ 063-85(作废)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5、公路摄影测量规范JTJ 065-97(作废)6、公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 066-98(作废)7、1:1000000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示规范JTJ/T 0901-988、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9、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JTJ 062-91(作废)10、公路勘测规范JTG 六、检测评定类: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JTG F80/2-20043、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 G10—20064、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5、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T F83-01-2004(10-2007)七、养护类:1、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5、公路隧道养护规范JTG H12-20036、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7、公路养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075-94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9、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005八、安全类:1、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
公路规范大全一、基础规范: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JTG A01-200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6、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1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83-991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OBJ50162-921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二、路线、路基、路面设计类: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5-91(作废)6、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6-93(作废)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作废)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三、桥梁、隧道类: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3、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5、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7、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8、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J 027-96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10、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11、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 4-2004四、施工类: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5、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5-9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 037.1-20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1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1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1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14、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1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1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17、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五、测量类:1、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作废)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3、公路隧道勘测规范JTJ 063-85(作废)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5、公路摄影测量规范JTJ 065-97(作废)6、公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 066-98(作废)7、1:1000000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示规范JTJ/T 0901-988、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9、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JTJ 062-91(作废)10、公路勘测规范JTG六、检测评定类: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JTG F80/2-20043、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 G10—20064、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5、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T F83-01-2004(10-2007)七、养护类:1、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5、公路隧道养护规范JTG H12-20036、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7、公路养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075-94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9、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005八、安全类:1、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
说明一、遵偱的规范、规程及规定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96年版)3《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4《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2《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13《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1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二、主要技术标准1.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2.斜交角度:90°。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三、主要材料:3.1 混凝土1.上部结构现浇箱梁采用C50混凝土;2.上部结构预制T梁、横隔梁、现浇接头、湿接缝及T梁调平层采用C50混凝土;3.桥面铺装采用10cm厚沥青混凝土;3.防水层采用FYT-1改进型防水层;4.现浇箱梁调平层采用6cm厚C40混凝土;调平层内设D8间距为10×10cm 的冷轧带肋钢筋焊网;5.搭板、护栏采用C30混凝土;6.桥墩:墩柱采用C30混凝土;系梁采用C25混凝土;7.桥台:台帽、背墙、耳墙采用C30混凝土;肋板、承台采用C25混凝土;8.桩基础采用C25混凝土。
3.2 钢材1.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标准,其公称直径φS15.2mm,钢绞线面积139mm2。
钢绞线抗拉标准强度f pk=1860MPa,弹性模量E p=1.95×105MPa;锚具采用符合交通行业标准JT/T3291-1997《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YM锚具、连接器规格系列》要求的成套定型产品。
公路勘察规范7.5高程测量
公路勘测规范 JTJ 061-99
7.5 高程测量
7.5.1 水准点设置
1.高程测量前,应对初测水准点逐一检查,如丢失或损坏,应恢复或补设水准点。
2.水准点距定测中线应为50~200m ,过小或过大时,应予迁移设置。
7.5.2 对初测水准点,应逐一进行检测,符合精度要求时采用初测高程;超出精度时,应复测,并予以更正。
7.5.3 对恢复、补设、迁移的水准点,均应进行联测,并与相邻的初测水准点闭合,其技术要求与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
7.5.4 中桩高程测量应起闭于水准点,其允许误差: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mm L 30±;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为mm L 50±;中桩高程可观测一次,读数取位至厘米。
中桩高程检测限差: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5cm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为±10cm 。
中桩高程应测量桩志处的地面标高。
对沿线需要特殊控制的建筑物、管线、铁路轨顶等,应按规定测出其标高,其检测限差为±2cm 。
相对高差悬殊的少数中桩高程,可用三角高程测量或单程支线水准测量。
公路隧道测量规范篇一:公路测量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勘测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Reconnaissance SurveyJTJ061-99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的通知交公路发[1999]26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编号JTJ061-99),作为行业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施行。
1985年发布的《公路路线勘测规范》(JTJ061-85)以及1991年发布的《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1985年发布的《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中有关勘测的内容同时废止。
《公路勘测规范》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9年6月4日1 总则1.0.1 为统一公路勘测的技术要求、精度和作业方法,提高公路勘测水平和质量,适应公路工程建设需要,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项目,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独立建设项目的勘测。
1.0.3 公路勘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 公路勘测应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所规定的设计阶段进行相应的勘测工作,本规范按初测、定测及一次定测编制。
1.0.5 各设计阶段,当需对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进行方案比较时,应对各方案进行同深度的勘测与调查。
1.0.6 公路勘测作业方法除应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运用高新技术采用符合本规范精度规定的其它勘测方法,不断提高公路勘测质量与水平。
1.0.7 本规范的测量精度以中误差为衡量指标,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
交通部公告2007年第15号--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04.13
•【文号】交通部公告2007年第15号
•【施行日期】2007.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测绘
正文
交通部公告
(2007年第15号)
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的公告现发布《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路线勘测规范》(JTJ 061-85)、《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公路桥位勘测规程》(JTJ 062-91)、《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 063-85)、《公路摄影测量规范》(JTJ 065-97)和《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 066-98)同时废止。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部,日常解释及管理工作由编制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
请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函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便修订时研用。
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二00七年四月十三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勘测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Reconnaissance SurveyJTJ061-99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的通知交公路发[1999]26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编号JTJ061-99),作为行业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施行。
1985年发布的《公路路线勘测规范》(JTJ061-85)以及1991年发布的《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1985年发布的《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中有关勘测的内容同时废止。
《公路勘测规范》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9年6月4日1 总则1.0.1 为统一公路勘测的技术要求、精度和作业方法,提高公路勘测水平和质量,适应公路工程建设需要,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项目,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独立建设项目的勘测。
1.0.3公路勘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公路勘测应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所规定的设计阶段进行相应的勘测工作,本规范按初测、定测及一次定测编制。
1.0.5各设计阶段,当需对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进行方案比较时,应对各方案进行同深度的勘测与调查。
1.0.6公路勘测作业方法除应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运用高新技术采用符合本规范精度规定的其它勘测方法,不断提高公路勘测质量与水平。
1.0.7本规范的测量精度以中误差为衡量指标,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
1.0.8公路勘测工作,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各设计阶段的勘测工作完成后,应由主管单位或项目主持单位进行验收。
1.0.9各种勘测仪具,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测,使用过程中应经常保养、维护和校正,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0.10公路勘测成果资料提供使用时,必须按程序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分离式路基公路左、右行车道分开修建的公路,包括中央分隔带不等宽的和左、右两侧行车道不等高的公路。
2.1.2公路GPS控制测量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公路各控制点坐标的测量。
2.1.3三边测量由选定的一系列点构成连续三角形,通过测定各三角形的边长,根据起始点坐标推求各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4高斯平面坐标系根据高斯-克吕格投影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各投影带的原点是该带中央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X轴方向为该带中央子午线北方向,Y轴方向为赤道东方向。
2.1.5独立坐标系任意选定原点和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
2.1.6数字化机助成图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相应软件,进行地形图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管理、显示、绘图和制版的技术与方法。
2.1.7插点在两个或更多的等级高的控制点下,加密一个点所构成的图形。
2.1.8插网在三个或更多的等级高的控制点下,一次加密几个点所构成的图形。
2.1.9纸上定线法先获取大比例尺地形图,然后在地形图上选定路线方案的方法,称为“纸上定线法”。
2.1.10现场定线法采用现场直接测量路线导线或中线,然后据以测绘地形图等以确定路线线位的方法,称为“现场定线法”。
2.1.11导线在公路沿线布设若干平面控制点,构成以直线段连成的折线,据以作为测量公路地形图或公路的控制线。
2.1.12中线在公路线形设计中所定出的公路中心线。
2.1.13检测对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及其它有关的测量,进行同精度的检查测量。
2.1.14重测公路测量有关项目不符合规定精度的要求,或检测成果不符合规定,须重新进行的测量。
2.1.15 联测新设或补设的平面控制点、水准点等,与已知的平面控制点、水准点进行联系测量,或引测国家的平面控制点、水准点测量。
2.1.16补测地形图的范围、宽度不够,地形地物有所变化,以及其它有关测量资料不全,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的补充调绘或测量。
2.2 测量符号2.2.1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包括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字母或汉语拼音(包括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字母。
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为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为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
2.2.2一条公路宜使用一种符号。
公路测量符号如附录A。
3 测量标志与测量记录3.1 测量标志3.1.1 桩志的种类与用途1. 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等都需要重复使用的控制性标志。
主要用于平面控制测量的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桥隧控制桩、互通式立体交叉控制桩等。
主要控制桩应为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要求见附录B。
混凝土桩可预制或就地浇筑,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 一般控制桩主要用于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断链桩以及其它构造物控制桩等。
控制桩为5cm×5cm(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 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的整桩、加桩和主要控制桩、一般控制桩的指示桩。
标志桩为(4~5cm)×(1~1.5cm) ×(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板桩。
3.1.2 桩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其桩顶面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3.标志桩打入地下15~25cm,其桩顶面应露出地面5cm。
标志桩作为中线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被指示桩。
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顶面用精细十字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
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顶面应钉小钉,表示点位。
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用红油漆标注“○”(直径5cm)记号。
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
3.1.3桩志的书写1.所有桩志应采用黑色或红色油漆书写桩志名称及桩号。
2.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桩志,应将岩石或建筑物表层刮干净,在其点位符号的旁边用红色油漆书写桩志的名称及桩号。
3.交点桩、转点桩、曲线控制桩、公里桩、百米桩的指示桩等应写出里程号,不得省略。
4.导线桩、交点桩、、三角点桩、GPS点桩等应按各自的顺序连续编号。
所有中线桩的背面应按1~10循环编号。
5.有比较方案时,按比较方案的顺序,桩号前应冠以A、B……字样。
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左右字母符号,并以左侧路线为全程连续计算桩号。
3.1.4水准点桩1.水准点桩应为混凝土桩,其材料与规格要求见附录B。
混凝土桩可预制,也可就地浇筑。
2.位于山区岩石地段时,水准点桩也可利用坚硬稳固的整体岩石凿成凸面;在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利用时,可在建筑物的顶面凸出处设置,点位应用红油漆画上“(8cm~10cm)记号。
混凝土水准点桩顶面的钢筋应锉成球面,水准点桩与主要控制桩共用时,宜按水准点桩要求设置,其球形顶面应刻成“+”字记号。
3.水准点桩应按顺序编号,用红油漆书写。
定测是尽量利用初测水准点,如初测水准点丢失或需迁移而新设水准点时,前面应冠以D;如同一编号水准点需增加,增加的水准点后应冠A、B……。
4.水准点应写明测设单位及埋设的年月。
3.1.5测量桩志的保护1.主要控制桩、水准点桩,测量完毕后应埋设40cm×40cm×40cm土堆或石堆并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现场绘制固定桩志简图。
2.一般控制桩的交点桩、转点桩、路线起终点桩及其它控制点桩,可采用标明附近的建筑物、电线杆、大树、岩石等方向及距离方式填写固定桩志表,也可采用堆土堆、石堆,或采用混凝土包桩方式予以保护。
3.1.6 在测量作业过程中,凡导线点、三角点、交点、转点、水准点等,应设置标旗。
标旗可采用红白旗,或根据不同用途的桩志,采用不同颜色的标旗,标旗设置的高度一般为2m。
3.2测量记录3.2.1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簿,应采用专用记录簿。
3.2.2测量记录应现场立即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不得擦改转抄。
3.2.3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用横道线整齐划去原记录的错误数字或文字,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字或文字。
如测站发生错误,应划去该页,另页记录,并在划去页中加注说明。
3.2.4 统一的标准记录簿中所规定的项目,应逐项记录齐全。
说明及草图要精练、准确。
3.2.5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录时可按现行的《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执行,并应打印输出与手簿相同的内容及各项计算成果附于记录簿中。
3.2.6测量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所有成果和计算是否符合各项限差及技术要求,经复核人员复核无误并签署后,方能交付使用。
计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时,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计算的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
3.2.7测量完毕后,各种记录簿应编页、编目、整理,并由测量、复核及主管人员签署。
4 控制测量4.1 平面控制测量4.1.1一般规定1.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包括路线、桥梁、隧道及其它大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
2.路线平面控制网是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的主控制网,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
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当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
4.各级公路、桥梁、隧道及其它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 4.1.1的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4.1.15.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确定,宜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可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2)特殊情况下,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①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②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