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勘测规范6.14环境保护勘测与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4 地震法勘探(震探)1)测线与测点的布置原则(1)测线应沿桥轴线及其两侧布置,一般不应少于3条;其相互间距和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间距陆上为20m~30m,水上为50m~100m;测线长度比规定的勘探范围应大于4个正常检波点。
(2)测线应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当岩层倾角过大或有旁侧波影响时,可布置斜交线。
(3)震探点排列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有困难时可布置成折线,但其折角不宜大于5°,且将折点布置成炮点。
同一排列的震探点应布置在地形起伏不大、地表介质均一的地段上,并应与钻孔、电探点、岩石露头等资料紧密配合。
2)精度要求在较好的条件下,地震界面深度的定量平均相对误差应小于±10%;条件较差时,应小于±20%;确定埋藏地质体平面位置的误差为1~2检波距。
5 声波探测1)测段或测点布置原则(1)测段或测点应根据任务书要求布置在表面平坦且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发射点和接受点,根据探测项目的需要,可选在地面或岩体表面,也可选在1~2个钻孔中。
(2)孔间测试时要求孔向平行,如不平行,应准确地实测各孔:方位、倾角、孔口距及孔口连接线方位、高差等。
(3)为工程地质分类和评价,声测孔一般可布成直角线;孔距;一般小于10m,孔深视岩体情况而定。
(4)测定动、静弹性模量对比试验的测孔布置,应考虑便于测:试静弹模面上各种不同方向的岩体波速。
测孔数目、孔距、孔深视;现场情况而定。
2)精度要求(1)时距曲线图,一般应以1∶10和1cm代表50m/s的比例尺绘制。
(2)纵波或横波速度沿测线或孔深变化的曲线图,一般应以1∶20和1cm代表500m/s或1000m/s的比例尺绘制。
(3)振幅沿测线或孔深变化的曲线图比例尺,应根据振幅衰减程度选定。
(4)弹性模量,应根据实测的纵、横波速进行计算;但当横波资料不可靠时,可采用岩块测纵、横波速求泊松比值。
表5.3.4 桥位钻孔数量与深度表②河床中钻孔深度系以河床面高程控制,河岩处孔深应按地面确定;③表列孔深,当地基承载力小时取大值,大时取小值。
测量标志与测量记录一、测量标志要求1、控制测量桩A、控制测量桩采用混凝土桩,B、各级控制测量桩必须设有中心标志,中心标志应牢固。
平面控制测量桩的中心标志的刻画应细小、清晰,高程控制测量桩的中心标志顶端应圆滑。
C、不同的控制测量桩共用时,必须满足各自的埋设和作业要求,标志规格以其中较高者为准.2、路线控制桩路线控制桩应采用木质桩,断面不应小于5cm*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
路线控制桩应订设小钉表示其中心位置当路线控制桩作为控制测量桩使用时,应进行护桩,并应设置3、指示标志.标志桩应采用木质或竹质桩,断面不应小于5cm*1。
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
二、桩的埋设1、控制测量桩应埋设在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设时应使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2、路线控制桩、标志桩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三、桩志书写1、控制测量桩应在其表面标注点名(号).2、路线控制桩、标志桩应标明桩号、中心位置。
3、控制测量桩、路线控制桩和标志桩应按起、终点方向按顺序连续编号,中线桩宜按0~9循环编号。
4、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加左右线代号,并应以前进方向右侧路线为全程连续计算桩号.5、有比较方案时,桩号前应加比较线代号.6、公路测量符号宜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英文字母.四、测量记录1、桩标记录控制测量桩应填写点之记,并应在现场填绘.当路线控制桩作为控制测量桩使用时,应填写固定桩志表.2、勘测记录A、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应采用专用记录薄。
记录薄必须编排页码,严禁撕页。
采用电子设备记录时,打印输出的内容应具有可查性。
B、测量数据记录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
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按下述条款进行处理:角度记录中的分位、距离和水准记录中的分米位读记错误可以更改,但不得连环更改。
角度记录中的秒位、距离和水准记录中的厘米及厘米以下位数不得涂改,必须重测.允许改正的内容应用斜线整齐画去错误的记录,在其上方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值,并应在备注栏注明原因.C、原始数据和记事项目应现场记录,记录项目应齐全。
公路勘测规范公路勘测规范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对于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公路勘测规范的一些要点。
一、勘测的目的和任务公路勘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关公路线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为公路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勘测的任务包括确定公路线路、确定地形地貌、确定交通组织与交通规模、确定地质与地质灾害、确定水文与水利等。
二、勘测的内容和方法勘测的内容包括路线测量、地形地貌测量、地质灾害测量、水文测量等。
勘测的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地质勘探、水文勘探等。
三、勘测的要求和技术规范1.勘测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进行,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勘测应准确、可靠、经济、合理,数据应准确无误,成果应可靠可信。
3.勘测应注意保护环境,不得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采取相应措施弥补破坏。
4.勘测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勘测效率和准确度。
5.勘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四、勘测报告的要求勘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勘测的任务、目的和范围。
2.勘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
3.勘测所得的数据和图件,包括路线测量图、地形图、地质图等。
4.勘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5.勘测的结果和结论。
6.勘测报告的附录,包括原始数据、测量记录等。
五、勘测的组织与管理勘测应由专业的勘测机构进行,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人员。
勘测的组织和管理应遵循相关规定,确保勘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公路勘测规范是为了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勘测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并且要求准确、可靠、经济、合理。
勘测报告应包含必要的内容,勘测的组织与管理也要符合相关要求。
通过规范的勘测,可以提高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公路环境影响评估规范在现代社会,公路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公路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公路环境影响评估,简而言之,就是在公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一、评估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估工作必须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数据,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背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用科学的模型和技术手段,对环境影响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2、综合性原则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大气、水、声、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
因此,评估工作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全面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整体影响。
3、公众参与原则公众是环境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
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预防为主原则通过评估,提前识别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将环境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评估的主要内容1、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公路建设可能会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评估应包括对沿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分析,以及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2、大气环境影响评估施工过程中的扬尘、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以及运营期间的汽车尾气都会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评估需要预测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扩散范围,分析其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
3、水环境影响评估公路建设可能会改变地表水流向,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施工废水和运营期间的路面雨水径流也可能携带污染物进入水体。
评估要对沿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可能的污染途径和影响程度。
4、声环境影响评估施工期间的机械噪声和运营期间的交通噪声是公路项目的主要噪声源。
高速公路详勘筑路材料调查与勘探要求高速公路详勘筑路材料调查与勘探要求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而高速公路的建设离不开详勘筑路材料的调查与勘探。
下面将就高速公路详勘筑路材料调查与勘探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一、调查与勘探的目的高速公路详勘筑路材料调查与勘探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适合高速公路建设的材料类型、品质和储备量,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与勘探,可以了解地质地貌特征、土壤性质、矿物资源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等相关信息,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与勘探的内容1.地质地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特征等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地质条件对筑路材料的影响。
2.土壤性质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密实度、塑性指数、强度特性等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土壤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
3.矿物资源勘探:包括砂石、石料、水泥等材料的储量、质量、开采条件等方面的勘探,旨在了解矿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供应能力。
4.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地下水位、水流方向、水质特征等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工程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筑路材料的稳定性要求。
5.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三、调查与勘探的方法1.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地层剖面观测等方式,获取地质地貌信息。
2.野外土壤性质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获取土壤性质参数。
3.钻探勘探:通过钻探孔、取样等方式,获取地下土层信息和矿物资源信息。
4.水文地质调查:通过水文地质勘探、水文监测等方式,获取地下水位、水流方向、水质特征等信息。
5.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方式,评估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四、调查与勘探的要求1.科学合理:调查与勘探要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合理确定调查区域、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公路环境影响评估规范公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估规范至关重要。
一、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公路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在公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全面识别、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减轻和补偿措施。
其意义在于:1、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或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2、保障公众健康:降低公路交通产生的噪音、尾气等污染物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
3、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土地、水资源等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强公路建设的社会可接受性。
二、评估的范围和内容1、评估范围应根据公路项目的规模、性质、施工方式以及周边环境的敏感程度来确定。
一般包括公路中心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区域,涉及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居民区等敏感区域时,评估范围应适当扩大。
2、评估内容(1)生态环境:包括土地利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动物迁徙通道受阻等。
(2)水环境: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影响,如水质污染、水量变化等。
(3)声环境:施工和运营期间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大气环境:车辆尾气排放、施工扬尘等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社会环境:对沿线居民生活、文化遗产、土地征收和移民安置等方面的影响。
三、评估的程序和方法1、评估程序通常包括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分析、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减缓措施、编制评估报告和审批等环节。
2、评估方法(1)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收集相关的地理、生态、环境等资料,并进行实地勘察和监测。
(2)模型预测:运用数学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预测,如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大气扩散模型等。
(3)类比分析:参考类似公路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经验和数据。
(4)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沿线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
公路勘测规范公路勘测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它对于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公路勘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路勘测规范,下面就对公路勘测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勘测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公路勘测前,要进行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获取相关资料、组织人力和技术等。
其中,获取相关资料是勘测的重要前提,包括土地、地质、地貌等方面的资料。
组织人力和技术是保证勘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要根据勘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合理安排人力和技术。
二、测量控制点的建立和测量工作公路勘测中的控制点是整个勘测过程中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控制点对于勘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建立控制点时,要保证不同控制点之间的连续性和参考性。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如全站仪、GPS等,以提高勘测的准确性。
三、公路线路测量和平面成图公路线路的测量是公路勘测的核心工作之一,要对公路沿线的地势、控制点以及交叉路口等进行测量。
在进行线路测量时,要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公路平面成图的基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仔细的校核和计算,确保成图的准确性。
四、纵断面测量和纵断面成图公路纵断面是公路勘测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它能反映公路纵向的起伏变化情况。
在进行纵断面测量时,要全面考虑公路沿线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合理布设剖面线,并利用测量数据进行剖面线的计算和处理。
纵断面成图要绘制公路沿线的高程、坡度等信息,以提供给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五、横断面测量和横断面成图横断面测量是公路勘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反映公路横向的变化情况。
在进行横断面测量时,要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仔细的计算和校核。
横断面成图是将测量数据绘制成横断面图,以直观展示公路横向的地形变化情况。
成图要准确、美观,并配有相应的图例和说明。
六、其他勘测工作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勘测工作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勘测工作,如桥涵位置的测量和标志牌位置的测量等。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 总则1.0.1 为确定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标准、原则、内容和方法,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等有关规定,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公路环境保护实践经验并广泛搜集、研究公路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工程项目环境保护设计。
1.0.4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
1.0.5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必须做好环境保护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应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的环境保护评价意见,拟定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审定意见作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1.0.6 公路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年限应同该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一致。
声屏障等部分环境保护设施可视交通量增长情况分期实施。
1.0.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方针,各种环境保护设施应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益显著。
1.0.8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的划分1. 0.8.1 凡以保护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或治理环境污染,或进行环境管理为直接目的的投入,均为环境保护投资。
1.0.8.2 公路建设项目中属主体工程且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功能的工程或设施,其投资应列入公路主体工程投资中。
1.0.8.3 凡治理声、气、水对环境的污染所设置的工程或设施等所发生的工程设施费用应在环境保护投资中计列。
1.0.9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
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7.15 其它勘测与调查7.15.1沿线筑路材料调查1.初步设计的料场应逐一核查,并进一步补充调查。
2.对所有调查的料场应进行比较,根据材料需要量,最后确定采用料场。
3.对大型料场应进行必要的勘探与试验。
7.15.2渡口码头勘测与调查1.对初步设计方案作进一步补充、核实。
2.渡口连接线应按相应等级公路进行中线、水准及横断面等测量。
3.所有建筑设施应测量纵、横断面并进行相关的资料调查。
7.15.3改移公路、辅道、支线或连接线,应按相应等级公路实地钉桩,进行中线、水准、横断面以及桥涵、路基、路面、排水和其他工程的勘测与调查。
7.15.4占地勘测与调查1.沿线土地应测绘用地图,结合设计需要提供永久性占地和临时占地数量。
用地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图中应标出中线、桩号、各类土地(水田、旱地、菜园、鱼塘、果园等)的分界线、用地宽度、使用人或单位。
2.应调查各类土地常种作物和近3年平均产量,调查统计独立果树和价值较高的树木的株数、直径、数量及产量。
7.15.5拆迁建筑物以及砍树、挖根、除草等的调查1.拆迁建筑物应调查其位置、范围尺寸、结构类型(房屋应注明层数)。
2.需拆迁的建筑设施,如管道、电力和电讯设施,应调查所属单位及位置和拆迁影响长度,调查线杆或搭架的类型、编号和数量以及管道架设高度或埋设的深度等。
与重要管线、铁路、水利等工程及文物古迹等重要设施发生干扰引起的拆迁工程,应与其主管部门协商,落实处理方案和工程措施。
3.调查沿线伐树、挖根、除草的路段长度,并结合工程设计的需要确定工程数量。
7.15.6对初测临时工程调查进行补充、核实。
7.15.7 预算资料调查,应在初测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和核实。
公路外业勘测收集资料第七章公路外业勘测【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学习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任务,公路初测、定测外业工作的任务、内容及方法。
公路勘测工作是公路工程设计的基础,而公路工程设计又是施工的依据和基础,公路勘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公路建设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公路勘测中,必须深入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精心勘测,注重技术经济效益,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和资料,以保证设计文件的高质量,为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公路工程勘测设计的质量,交通部2002年颁布了《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单项合同估算价5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必须进行勘测设计招标。
第一节公路初测一、目的、任务及准备工作(一)目的任务初测是两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工作。
初测的目的是根据批复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拟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比选方案的勘测,从中确定采用方案,并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勘测资料。
初测的任务则是要对路线方案作进一步的核查落实,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的内业工作。
(二)准备工作1.搜集资料为满足初测和初步设计的需要,初测前应搜集和掌握以下基本资料:1)可供利用的各种比例地形图、航测图,国家及有关部门设置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资料;2)搜集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基本烈度等资料;3)搜集沿线农林、水利、铁路、公路、航运、城建、电力、通讯、文物、环保等有关部门与本路有关系的规划、设计、规定及科研成果等资料;4)对于改建公路还应收集原路的测设、施工、养护及路况等挡案资料。
2.室内研究路线方案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的路线基本走向方案,在地形图上进行各可行方案的研究,经过对路线方案的初步比选,拟定出需要勘测的方案(包括比较线)及现场需要重点调查和落实的问题。
6.14 环境保护勘测与调查
6.14.1 应调查和核实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所提出的沿线环境影响敏感点,并根据《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拟定相应防治对策。
6.14.2环境保护调查与勘测内容
1.沿线及互通立交区、服务区及取、弃土区等的绿化方案,以及树种、适应性、产地等。
2.公路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取土、弃土造成的水土流失、侵占河道等情况;建筑垃圾、工业废渣、废弃物的地点、范围、数量及处理方案等。
3.噪声源至建筑物的距离、标高、地形、植被、风向等;设置声屏障的种类与类型、范围、长度、规模等。
4.应调查由于修建公路切割了原有的田间道路、排灌网络,以及其它地上的设施修建的项目、内容和数量。
5.施工和营运中的废水、油污水、服务区的排污水等的排放方案及相应的工程。
6.公路沿线景观以及需遮蔽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