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入路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腹直肌旁入路定位、手术入路、手术视野、手术窗选择、显露范围及优缺点腹直肌旁入路是较为流行治疗髋臼骨折的前入路之一,相比于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存在独特优势。
体表定位:三个重要的点:脐(Umbilicus)、髂前上棘(ASIS)和耻骨联合(Symphysis Pubis)。
两个连接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点,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内1/3点,长度10cm左右。
位于腹直肌的外侧缘,故名腹直肌旁入路。
切口的体表标志。
脐、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标记。
切口自Umbilicus和ASIS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点弧形指向ASIS和Symphysis Pubis连线的中内侧三分之一点。
可根据骨折线位置沿虚线向两侧延伸切口。
手术入路横断面:1、皮下组织、筋膜;2、前腹壁深层、Scarpa筋膜(绿色线);3、腹直肌鞘(蓝色线);4、腹横筋膜(橙色线);5、腹壁下血管(EP:腹膜外间隙、黑色线:腹膜壁层、IP:腹膜内间隙)。
骶髂关节水平:红色箭头所示“假”骨盆平面:1、腹直肌;2、腹外斜肌和腹横肌的内侧和外侧;3、髂腰肌;4、腰大肌;P、腹膜囊髋关节水平:红色箭头所示“真”骨盆平面:1、耻骨肌;2、闭孔内肌。
手术入路:沿纤维走行切开腹外斜肌筋膜确认并牵开髂腹股沟神经;腹内斜肌的弓状腱膜连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牵向内侧,显露腹股沟管后壁及腹横筋膜;触摸外侧的髂外血管并确定其位置以免损伤;找腹壁下动脉,可以牵开保护也可以结扎;切开腹横筋膜打开腹膜外间隙;保护外侧的髂外血管及内侧的膀胱;触摸骨折部位,自前内侧对骨折进行挤压复位,可以将移位的前柱向后推,也可以把后柱的内侧面连同四方平面推向外侧并纠正其旋转,以此来复位骨折;继续保持复位的同时打入钢板螺钉,注意防止伤及前方的髂外血管及后方的闭孔血管神经。
手术视野:手术视野:1、皮下组织、筋膜;2、前腹壁深层,Scarpa筋膜;3、腹直肌鞘;4、横腹筋膜;*、腹直肌。
皮下脂肪组织和浅筋膜被切断。
颅脑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原则大脑是人体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器官之一,若大脑受损,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无论是脑卒中、颅脑外伤还是脑肿瘤、功能性疾病等,都需要通过颅脑手术进行治疗。
而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的要素众多,其中手术入路是保证体位正确安置的必要前提,手术入路的选择可以决定手术损伤、手术路径以及手术质量。
那么颅脑手术入路该如何选择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常见手术入路1.1额部入路若颅脑手术部位主要在于额叶底部、额叶前部、鞍区、颅前窝底等部位,通常情况需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使用头架固定头颅后,选择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仅须切开病变侧单侧骨瓣。
在眼眶上中线附近钻孔时,应当避免在上矢状窦及额窦。
1.2翼点入路若颅脑手术部位主要在于鞍上、鞍旁、蝶骨嵴、海绵窦等处,患者需要保持仰卧位,将其头部进行对侧旋转、后伸,同时使用头架固定,选择翼点入路,采用额项部弧形切口,常适用于前循环动脉瘤、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手术。
1.3颞部入路若患者手术部位在额叶、海马、颅中窝底等处,可选择颞部入路,采取“马蹄形”切口,患者需取侧卧位,保证病侧向上。
1.4项枕部入路若患者手术部项叶、枕叶、大脑镰中后部等,可选择项枕部入路,多采用侧卧位,“马蹄形”或直线切口。
1.5经枕小脑入路经枕小脑入路适用于中脑及松果体区手术,患者需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在头皮做“马蹄形”切口。
1.6枕下后正中及旁正中入路枕下后正中入路多用于小脑蚓部、第四脑室、脑干背侧及枕下减压手术,患者需呈侧卧、俯卧位,并使用头架对头部进行固定,拔针颈部能够伸展,做直切口。
而枕下旁正中入路适用于脑桥小脑三角、脑干外侧及小脑外侧等部位的手术,患者可保持侧卧或仰卧位,头部需转向病变对侧,做与中线平行的直切口。
2手术入路选择原则首先,颅脑手术入路与普通外科手术入路具有相同的选择原则,即需要保证距离最近且手术视野暴露充分,需要特殊注意的一点为颅脑手术需避开患者脑功能区。
理想的手术入路,是能够在严格保护患者正常脑血管结构的同时,保证没有手术盲点,使病变能够经手术得到彻底的处理。
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引言: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是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涉及到骨骼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准确了解手术入路解剖学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要点。
一、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基本概念1. 手术入路:指手术切口或穿刺点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手术器械进入体内的路径。
2. 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骨科手术入路选择的基础。
二、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重要性1. 骨骼结构: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结构,手术入路需要穿过骨骼,因此了解骨骼的结构和形态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2. 关节解剖学:骨科手术常涉及到关节,了解关节的结构和解剖关系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损伤关节结构。
3. 肌肉解剖学:肌肉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入路需要穿过肌肉,准确了解肌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三、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基本知识1. 骨骼解剖学:骨骼由骨头、关节和韧带组成。
手术入路需要穿越骨骼,因此了解骨头的外形、结构和韧带的位置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2. 关节解剖学:关节是骨头之间的连接点,了解关节的结构和解剖关系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避免对关节造成伤害。
3. 肌肉解剖学:肌肉是骨骼的运动器官,手术入路需要穿越肌肉,了解肌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四、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影响因素1. 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骨骼结构和关节解剖有所差异,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调整。
2. 疾病类型:不同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例如骨折、关节炎等,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疾病类型进行调整。
3. 手术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也与手术的目的有关,例如手术的治疗目的、手术器械的选择等。
五、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应用1. 骨折手术:骨折手术需要通过手术入路将骨头复位并固定,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骨科手术入路众多,很难记忆,顺口溜的形式记起来方便许多。
自今日起连载骨科手术入路顺口溜1,肩关节前侧入路肩前切口有多种,掌握一种也够用;根据习惯自选择,结合临床巧变通。
肩峰喙突腋窝前,三点之间一线连;肩前切口象拐杖,使用范围最广泛。
三角肌与胸大肌,头静脉是分界线;分别向内向外牵,暴露喙肱二头短。
切断喙突联合腱,肩胛下肌止点现;扁腱覆盖关节前,常与关节囊相连。
肌皮神经腋神经,操作不当有危险;术中上臂勿外展,血管神经可幸免。
2经肩峰入路摸准肩峰作标记,向前向后5厘米;弧形切口肩上骑,钝性切开肩峰皮。
切开喙肩韧带蒂,钝性分开三角肌;纵形切开滑囊壁,关节结构收眼底。
3肩关节外侧入路刀尖插入肩峰顶,向下纵切5公分;通过大结节中点,没有血管和神经。
4肩关节后侧入路(肩胛冈切口)切口位于背上方,沿途紧贴肩胛冈;肩峰下缘为起点,约需十二公分长。
切断三角肌后部,冈下小圆无处藏;旋肱后A腋神经,术中注意莫损伤。
5肱骨前外侧入路仍以喙突为起点,顺沿三角肌内缘;经由肱二头外侧,根据需要向下延。
上端保护头静脉,深层切断旋肱前;中段注意桡神经,剥离紧贴骨表面;中下三分之一处,分开肱肌肱桡间。
全中文翻译全髋关节置换第一个50年经验教训摘要:从当今时代完成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到今天,50年过去了,目前,站在技术的最高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这50多年走过的历程,探究走到成功今天背后的故事,在目前的形势下,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对于终末期病变进行手术的最成功的手术之一,我们能从这些经验中得出什么教训呢?简洁地说,五大宝贵的意见有价值。
他们是''臭鼬工厂,''''巴斯德的座右铭,完全出乎意料'''',''''研究解决方案,''和''的替代作用。
臭鼬工厂'' '','一些工业管理词汇,可能刻画出创新努力是离线和非预算结果从一个生动的梦不懈追求谁避开失败创意痴迷者的(太复杂了,不能理顺)巴斯德的座右铭带有意外收获,这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流程至关重要。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手术目的为使骨折固定,以利于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2.麻醉意外,危及生命。
3.术中可能出现输血、输液反应。
4.术中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损伤。
5.术中因骨折粉碎不能解剖复位。
△6.闭合复位内固定不能使骨折对位满意则需切开复位。
7.术中根据骨折情况,需取髂骨植骨或异体植骨,异体植骨有可能出现排斥反应。
8.术中术后患肢可能出现深静脉栓塞或心、肺、脑等内脏栓塞危及生命。
9.术后伤口有可能感染、软组织坏死。
10.术后骨折不稳定可能发生再移位。
11.术后内固定可能出现松动、断裂。
12.术后内固定可能出现异物反应。
△13.陈旧性骨折有可能需短缩固定,故患肢有可能较健侧短。
14.术后骨折可能不愈合。
15.术后可能出现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16.骨折愈合后应取出内固定。
内固定有取不出的可能。
☆17.由于病人年龄较大,术中术后可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其他疾病,危及生命。
☆18.由于病人血糖较高,可影响伤口及骨折愈合。
19.其它。
注:△:手术方案如需要时交待。
☆:有类似疾病或年龄较大的病人交待。
股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手术目的为使骨折固定,以利于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2.麻醉意外,危及生命。
3.术中可能出现输血、输液反应。
4.术中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损伤。
5.术中由于骨折粉碎,不可能完全解剖复位。
6.术中根据骨折情况必要时取髂植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异体植骨有可能出现排斥反应。
7.术中术后患肢可能出现深静脉栓塞或心、肺、脑等内脏栓塞危及生命。
8.术后伤口有可能感染、软组织坏死。
9.骨折固定不稳定,术后骨折发生再移位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10.骨折不愈合的可能。
11.关节面或游离骨块坏死吸收的可能性,游离骨块可形成关节游离体影响活动。
12.术后内固定可能松动、断裂。
13.术后内固定可能发生异物反应。
14.术后关节活动受限、僵直。
15.合并有关节韧带的损伤,出现膝关节不稳的可能。
16.骨折愈合后,需取内固定,内固定有取不出的可能。
单孔腹腔镜(多筋膜/PORT)的手术入路体位:平卧位或膀胱截石位手术消毒范围:上达乳根,下至耻骨联合、外阴及大腿上1/3,旁达腋中线。
消毒方法:用碘伏以肚脐为中心向周围上下左右涂擦一遍,第2.3遍的范围不超过第一遍。
手术步骤:(多筋膜)1.脐部上方/下方(一侧)行纵行切口约2.0-2.5cm(不打开脐部中心),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层。
2.筋膜平台正中置入10mmTORCAR,置入腹腔镜确认入腹以后充入CO2气体。
3.于10mmmTORCAR左右侧筋膜平台置入两个5mmTORCAR,小TROCAR位置据术者习惯调节。
手术完毕后,标本袋自10mmTORCAR 置入,尾线置于TORCAR外以利牵引。
标本袋口处预先留线(丝线荷包缝合标本带,留线需较长,约20-30cm)4.取标本袋方式:各有利弊;1):取出两个5mmTORCAR,紧贴10mm置镜TORCAR,再置入一个10mmTORCAR,镜下钳夹标本袋,镜下直视取出标本袋,扩大并利用两个紧贴的TORCAR穿刺孔,钳夹取出标本。
2):取标本袋方式:置入的标本袋口留线,预留线从10mmTORCAR 引出,收集标本后收紧袋口,牵拉留线,取出TORCAR及袋口,取出标本,取出标本袋。
5.鼠齿钳钳夹筋膜,(腹膜视暴露情况而定是否缝合),8字缝合三处切口的筋膜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皮内缝合。
小trocar处是否缝合有争议。
手术方式:PORT1.脐部两侧缝线提吊,(或行巾钳提吊),行脐部上下纵切口约容纳2指(打开脐部皱褶后约4cm),打开脐部中心键,切开脂肪、筋膜、腹膜,进入腹腔。
2.腹腔内置入Hangt Port。
(可预先置入标本袋)3.手术结束后。
标本自切口取出。
因切口较大,取出容易。
4.缝合方式:鼠齿钳钳夹腹膜,腹膜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后(也可腹膜及筋膜层一起连续缝合)。
5.脐轮中心再次加固缝合筋膜层成形脐凹。
6.间断缝合脐凹上下缘的皮下组织。
第20章腰椎手术入路:前路和后路AnthonyP. Dwyer本章讨论腰椎前后路手术的外科解剖,主要包括各种入路的优点、缺点、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
这里并不讨论解剖专业方面的细节,这些知识可以在许多外科解剖书中复习(1~5)。
外科解剖包括表面解剖、放射学解剖、手术入路解剖(4,6)。
必须了解解剖层面及手术暴露的步骤(7)。
这些解剖知识可以帮助外科医生预测每种入路的并发症并对潜在的危险作出判断,如损伤大血管、脊髓、神经及内脏。
最后,记住所有外科入路的基本原则(4):1.每一解剖层次必须暴露到切口的边缘;2.每一解剖层次必须在上一层次完全暴露后再进行暴露;这些原则可避免形成圆锥形切口,这种切口表面窄而层次深。
采用前路或后路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及每种入路所能提供的最佳选择。
了解两种入路所经过的主要血管也是很重要的。
各种病变和它的位置一样要考虑全面。
这些病变包括:轴位或矢状位畸形、神经压迫、感染、原发或继发肿瘤、骨不连接及脊柱不稳等。
选择手术入路要既简单又能安全处理这些病变。
每种入路都有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理想的腰椎入路是左侧入路,因为动脉结构相比静脉结构相对于对外科创伤有更大的耐受性,但如果之前已采用过左侧入路,那么可采用右侧经腹膜后入路,因为前次手术可造成组织广泛的瘢痕及纤维化。
其它选择入路的因素有:因烧伤或放疗而造成的广泛皮下组织纤维化就不能采用后入路;而选择前路手术有损伤腰丛造成退变性射精困难的潜在危险性(8)。
每种入路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优点,有时在同一手术中可能会用到两种入路(9)。
前路手术最好有一名普外或血管外科医师在场,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科创伤有助于缩短住院和康复时间。
另一方面,大家习惯采用后路,但这可能造成大的创伤或肌肉的局部缺血及去神经化。
另外,老年人的体位可能导致心肺方面的问题、末梢神经的损伤及各种眼部并发症。
第一节腰椎前方入路本节讨论由Hodgson等人所推荐的经腹膜后入路(10~12),及前侧方入路(侧卧或半侧卧位),正前方入路(经腹直肌和腹横肌筋膜,仰卧位)。
骨科手术解剖入路一、什么是骨科手术解剖入路骨科手术解剖入路是指进行骨科手术时,医生在患者体内选择的进入骨骼和关节的路径。
它是手术的第一步,决定了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
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当的解剖入路对于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二、骨科手术解剖入路的分类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目的的不同,骨科手术解剖入路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皮入路经皮入路是最常见的一种解剖入路,也是最简单的一种。
它通过切开患者的皮肤和组织,直接进入骨骼或关节进行手术。
经皮入路通常用于小型手术、软组织损伤、关节镜手术等。
经皮入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进行复杂的手术和对骨骼进行准确的定位。
2. 经骨入路经骨入路是通过切除一段软组织,暴露出骨骼,然后在骨骼上进行手术。
经骨入路常用于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等。
经骨入路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和操作骨骼,适合于需要准确定位和精细操作的手术。
但经骨入路需要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3. 关节镜入路关节镜入路是通过小切口或穿刺针进入关节腔,然后使用关节镜和其他器械进行手术。
关节镜入路通常用于关节的检查、修复和手术治疗。
关节镜入路的优点是创伤小、可直接观察关节内部情况,并能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
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只适用于关节内部的手术,无法处理关节周围的问题。
三、骨科手术解剖入路的选择原则选择合适的骨科手术解剖入路应遵循以下原则:1. 解剖路径应尽量靠近目标区域解剖入路应尽量靠近手术的目标区域,减少对未受伤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成功率。
2. 解剖路径应尽量减少损伤选择切口应考虑到患者手术后的功能和外观恢复,尽量减少切口的数量和大小,减少手术创伤。
3. 解剖路径应尽量避开重要组织和结构选择解剖入路时,应尽量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其他重要的解剖结构,以防止手术中出现并发症。
4. 解剖路径应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对于患者的特殊情况,如体形、身体状态、年龄等,应进行个体化的选择,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手术入路和技巧及注意点剖析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医疗行为,对于医生来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掌握正确的技巧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个关于手术入路、技巧及注意点的剖析。
手术入路是指医生进行手术时选择的进入体腔或体表的路径。
常见的手术入路有开放手术、腔镜手术和介入手术等。
开放手术是指通过在体表上进行切口,侵入体内进行手术操作。
这种入路一般适用于对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器官切除、修补或移除等复杂手术。
开放手术的优点是对手术视野的要求较低、操作空间较大,但同时也存在创伤较大、出血多等缺点。
腔镜手术是通过在体表上开放微小切口,然后通过腔镜和其他相关器械进入体腔进行手术操作。
该入路较为微创,能够减少术后疼痛、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
腔镜手术常常需要医生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和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器械进行操作。
介入手术是通过经皮穿刺方式进入体内,以导管等器械进行操作。
这种入路适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治疗,如冠脉扩张术和导管插入等。
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同时也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对相关器械的精确掌握。
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手术目的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确立手术入路后,医生还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注意点。
首先,医生在手术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术技巧。
不同的手术类型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医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手术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在手术操作中,医生需要注意手术过程中的解剖结构、血管和神经的位置,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其次,医生在手术时需要注意操作的细节。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
医生需要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器械和材料,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止血和缝合。
最后,医生在手术后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术后护理和指导。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的处理和换药、解除局部压力等。
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药物使用等。
手术入路
一、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
1.路径最短,创伤最小;
2.避开重要功能区;
3.美观;
4.手术医师的个人经验。
二、手术入路各论
Ⅰ、冠切开颅额下入路:
1.暴露范围外侧到外侧裂,内侧到对侧视神经和颈内动脉。
同侧的眶顶、嗅沟、
蝶骨平台、鞍结节以及视交叉池和终板池显露良好。
2.适应症:A:前颅窝病变(前颅窝底和嗅沟脑膜瘤);B:鞍区病变(垂体瘤、
鞍结节脑膜瘤、鞍内颅咽管瘤);C:前循环动脉瘤;D:前颅窝底脑脊液漏的修补;E:视神经管减压:F:额叶胶质瘤。
3.手术切口起自一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到对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两侧对
称,呈蝴蝶状。
Ⅱ、翼点入路:
1.主要是鞍旁和鞍上的病变或鞍上向外侧生长到前、中颅窝以及生长的鞍上病
变更适应于翼点入路。
如:A:视交叉池及鞍上池的肿瘤,视神经及视交叉的肿瘤;B: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处及其上部分支动脉瘤;
C:眼眶上部、后部和外侧部肿瘤;D:蝶骨嵴及前床突周围的脑膜瘤;E:额颞叶脑内病变;F:上斜坡的肿瘤和桥中脑腹侧的暴露。
2.切口: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0.5-1cm处,止点是向后横过颞区,弯曲向上,
经顶结节前或后方,弯向前达额部发际与中线交点处。
3.鞍区四个解剖间隙:第Ⅰ间隙即两侧视神经和鞍结节构成视交叉前间隙;第
Ⅱ间隙即视神经与颈内动脉构成视神经外侧间隙;第Ⅲ间隙为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之间的间隙;第Ⅳ间隙位于终板池内。
Ⅲ、颞枕入路:
1.适应症:A:颞叶脑内病变;B:中桥脑腹侧病变;C:横跨岩尖中后颅窝颅
底的病变,岩斜区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中上斜坡脊索瘤、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等;D:海绵窦后外侧病变;E:癫痫颞叶及海马的切除。
2.手术切口:颞枕马蹄形切口,围绕耳廓上方,切口前端起自颧弓中点,后缘
终点达横窦中外1/3交界处。
Ⅳ、乙状窦后入路(CPA开颅):
1.桥小脑角区:上达小脑幕,下与小脑延髓池相连,内侧界是脑桥前外侧面,
外侧界是岩锥后面,后界是小脑半球。
2.适应症:CPA区的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
3.手术切口:常用枕下直切口或“S”形切口,乳突后缘内侧 1.5~2.0cm,切
口上端起自横窦上1-1.5cm,向下止于发际,长约5-9cm,切口下端略偏向内侧。
Ⅴ、远外侧入路:
1.适应症:A:肿瘤性病变:位于颈1~2脊髓腹侧、枕骨大孔前方、下斜坡者。
硬膜内病变如脑脊膜瘤、神经鞘瘤、胆脂瘤等;硬膜外者如脊索瘤、软骨肉瘤、骨软骨瘤、颈静脉球瘤等;B:血管性病变:延髓、高位颈髓
腹侧的A VM及动静脉瘘,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椎动脉内膜剥除术等;C:颅颈交界处的非肿瘤性病变:先天性畸形(扁平颅底、齿状突后脱位)或炎症性病变引起延髓或高位脊髓受压等。
2.手术切口:马蹄形切口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向上越过乳突基底部,弯向内到枕外粗隆,经此点沿上位颈椎棘突向下至第4颈椎。
Ⅵ、后正中开颅:
1.适应症:A:小脑半球病变;B:枕大孔后缘的病变;C:小脑蚓部病变;四
脑室病变;D:脑干背侧病变;F:延颈交界病变。
2.切口:上端为枕外粗隆,下端达第四颈椎棘突。
Ⅶ、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1.适应症:A:鞍区颅咽管瘤;B:视丘下部胶质瘤;C:凸入三脑室的丘脑胶
质瘤;D:中脑顶部病变;E:松果体区肿瘤。
2.手术切口:仰卧,头抬高20度,右额发际内马蹄形或钩形切口,后界在冠状
缝后1cm,内侧到中线。
Ⅷ、三角区入路:
1.适应症:A:三角区脑膜瘤;B:脉络丛乳头状瘤;C:丘脑胶质瘤;D:向侧脑室发展的的三室后部肿瘤。
2.切口:顶枕马蹄形切口,位于耳后横窦中外1/3交界处上方,顶达顶结节附近。
Ⅸ、经蝶入路:
1.有唇下入路、单鼻孔入路、内窥镜单鼻孔入路。
2.主要应用于局限于鞍内生长或侵犯碟窦的鞍内病变,部分向鞍上发展的鞍内
病变、蝶窦本身疾病和斜坡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