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及疗效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2.78 MB
- 文档页数:2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汤呈宣;刘良乐;戴鸣海;彭茂秀;杨国敬【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9(019)005【摘要】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 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总页数】5页(P281-285)【作者】汤呈宣;刘良乐;戴鸣海;彭茂秀;杨国敬【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瑞安,3252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瑞安,3252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瑞安,3252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瑞安,3252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瑞安,3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J], 房子强2.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J], 蔡效信3.急诊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 [J], 刘西斌;丁文元;辛海松;蔡国新;陈连锁;唐德胜4.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J], 范贵海;熊华美;郑涛5.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分析 [J], 贾鹏;孔祥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关键词】颈椎骨折手术治疗联合入路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解除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
但有时单纯的前路或后路手术不能完全解除同时来自前后方脊髓的压迫,不能同时矫正前后方畸形,影响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1999年1月~2000年6月笔者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颈椎骨折17例,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18~43岁,平均31岁。
其中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5例(C5 4例,C6 1例),爆裂型骨折6例(C5~7),椎体骨折伴原发性椎管狭窄2例(C5、C7),椎板骨折伴急性椎间盘突出4例(C5/6 3例,C6/7 1例);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9例;24小时内手术9例,2~5天内手术8例;其中Frankel分级A级4例,B 级6例,C级5例,D级2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以确定颈椎骨折脱位程度及有无关节绞锁、颈椎管狭窄程度及颈髓损伤范围。
2 治疗方法17例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前路再减压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
气管插管全麻后,颅骨牵引下,先取侧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上、下一个椎骨的椎板及棘突,先切除伤椎全椎板,清除血肿、黄韧带及碎骨块。
绞锁关节撬拨复位或凿除阻碍复位的关节突关节。
向上、下减压直至正常脊髓,大量盐水冲洗,在将减压取出的棘突及椎板制成骨条摆放在关节突周围植骨,必要时用10号丝线固定在关节突关节囊上,放引流管缝合刀口。
患者再取仰卧位,于颈前右侧作斜切口,逐层显露致颈前筋膜,用“C”臂透视确定需要减压的椎体间隙,用环钻及刮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块、椎间盘。
并向上、下方潜行减压,再用大量盐水冲洗,取自体髂骨块植入减压间隙。
采用Sofmmor Danek的Orion前路钢板,按颈椎生理曲度颈弯后固定牢固,放置皮片引流,依次缝合。
术后常规应用激素、脱水剂、抗生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将我院接收并诊治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85例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93例与对照组92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确定颈椎骨折脱位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去仰卧位,麻醉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进行治疗。
治疗后,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各项评分(针刺感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85.9%,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后的针刺感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高于后路手术,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结论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高颈椎稳定性,提高针刺感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病症之一,可有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打架斗殴等多种外力损伤而成[1],主要指颈椎失稳、颈椎序列异常,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方法有钛板内固定、植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2]。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并诊治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85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已根据X线、MRI、CT检查等方法确诊,且根据脊髓神经功能不同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相关分级标准确诊,其中A、B、C、D、E级患者例数分别为21、72、62、25、5例。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93例,男62例,女31例;年龄20~64岁,中位年龄(40.8±2.3)岁;受伤时间3~32h,平均(15.2±1.3)h;致伤原因,重物砸伤、摔伤、交通伤、高空坠伤例数分别为21、26、61、77例。
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术式选择田鹏;屈万明;秦小容【摘要】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3年间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随访时间〉1.5年,资料完整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其手术入路,分别纳入前路组、后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力学参数变化及围术指标、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后路组,后路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前后联合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路组、后路组术前脊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Cobb's角、椎体水平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脊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均显著提高,但前后联合入路组上述指标仍显著低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各组患者Cobb's角、椎体水平移位均显著降低,但前后联合入路组上述指标仍显著高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均为100%。
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1.73±2.45)周,后路组为(16.85±2.16)周,前后联合入路组为(21.40±2.78)周,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患者损伤类型、损伤节段及脊髓受压部位、受压程度等多种因素,选取合理的入路方案,是保证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的前提。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术式选择【作者】田鹏;屈万明;秦小容【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医院骨外科,湖北宜昌44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下颈椎位于颈3~7节段,其范围较长且保护组织缺乏,活动度大、稳定性差,极易因伸展、屈曲、旋转等外力引发骨折脱位损伤[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探讨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分别予以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其中13例予以单纯前路手术,5路为单纯后路手术,17例为前后路联合手术。
结果治疗后全部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8例,B级1例,C级6例,D级9例,E级11例。
全部患者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3±2.4)mm,术后为(1.0±0.3)mm;术前Cobb′s角平均(17.1±6.3)°,术后为(3.1±1.3)°;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随访中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
结论通过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损伤类型、损伤节段、脊髓受压位置及受伤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方式,能够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标签:下颈椎脱位骨折手术治疗下颈椎在颈椎损伤比较常见,为直接或间接作用力造成第3~7颈椎骨、关节或韧带出现损伤,也包括颈胸交界部(第7颈椎~第1胸椎)出现的损伤。
且此类损伤往往合并脊髓损伤,病情危重,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针对脊髓的保护、避免发生继发性损伤及对颈椎生理曲线的恢复和维持其稳定性。
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3.3±9.8)岁。
骨折原因:车祸伤19例,高空坠落伤7例,运动伤5例,重物砸伤4例。
从患者受伤到就诊时间间隔为3h~1d,手术时间与患者发生骨折脱位后平均时间间隔为9d。
损伤节段: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11例。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疗效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形式,常常发生在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水上运动和激烈体育活动等暴力或外力造成的突然伤害。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颈椎脊髓受到压迫、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永久性残疾或瘫痪。
因此,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和疗效分析对临床医师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医学文献中检索相关资料,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估。
研究方法包括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并综合考虑手术前后的颈椎功能、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等指标,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将包括不同手术方法的优劣比较,特别是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的疗效和风险评估,以及针对不同病人群体的手术选择建议。
此外,本研究还将提供诊断与治疗过程的临床指导意见,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案优化和患者康复健康具有积极的实际推广和应用价值。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检索和筛选,包括中英文数据库和专业网站的检索和筛选工作,预计完成时间为1个月。
第二阶段: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包括病例资料收集、数据清洗和统计分析,预计完成时间为3个月。
第三阶段: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包括结果解读和论文撰写,预计完成时间为2个月。
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和提交,包括论文修改和投稿过程中的修改和反馈等工作,预计完成时间为1个月。
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本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病例选择的偏倚、手术方法的多样性和样本数量的限制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完善病例选择标准和病例信息的录入、扩大病例样本量和重复测量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稳定性等方法,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及疗效评价的开题报告【摘要】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常用,但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尚未得到准确评价。
本研究将对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选择及疗效进行评价。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研究背景】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患者,需要及时、准确的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但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评价。
因此,本研究将对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收集关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的相关资料。
2.选择病例:选择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近100例。
3.手术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并收集并发症等相关数据。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并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预期结果】1.比较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选择和适应证。
2.评价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并发症,以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总结和归纳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本研究将对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方案。
下颈椎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策略及疗效分析张阳;张志成;李放;李连华;张建政;刘智;孙天胜【摘要】背景:下颈椎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目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59例下颈椎骨折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28~76岁,平均45.3岁.AO分型为A3型骨折9例,B2型骨折29例,B3型骨折6例,C型骨折15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5例,B级11例,C级20例,D级14例,E级9例.对于A3型和B3型骨折选择前路手术,B2型多选择后路手术,C型骨折选择前路/前后路联合手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5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6.3个月.24例选择前路手术,22例选择后路手术,13例选择前后路手术.57例患者均获得骨折/脱位复位,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愈合,植骨融合良好,2例C型骨折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内固定失效,二次手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ASIA分级A级患者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均提高1~2级.结论:下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应遵循在神经减压基础上,重建张力带与小关节稳定性的原则.对于A3型(单纯椎体骨折)和B3型(前方张力带损伤)骨折应采用前路手术,对于B2型(后方张力带损伤)骨折应首选后路手术,对于C型骨折应采用前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期刊名称】《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1)009【总页数】5页(P646-650)【关键词】下颈椎;脊柱骨折;手术入路;外科治疗【作者】张阳;张志成;李放;李连华;张建政;刘智;孙天胜【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下颈椎(颈3~7)骨折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中约占15.2%,因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多样,常伴有颈脊髓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因此治疗棘手,致残率高,预后较差[1]。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杜壮文【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10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此次回顾性分析,分为前路组(n=39)、后路组(n=31)、联合入路组(n=35),比较其手术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后路组、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平均固定节段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年Cobb角、颈椎水平移位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患者Cobb角、颈椎水平移位、JOA评分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术前、术后1年JOA评分均低于前路组、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效果与安全性相当,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颈椎损伤部位、类型以及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案.【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3页(P56-57,67)【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手术入路;脊髓神经功能【作者】杜壮文【作者单位】琼海市人民医院骨科,海南琼海 57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下颈椎骨折脱位多由屈曲-牵张暴力损伤引发,骨折脱位的椎体、三柱结构的破坏常并发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瘫痪的主要原因[1]。
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原则除恢复颈椎正常曲度及稳定性外,还包括椎管彻底减压以及脊髓压迫的解除[2]。
有研究报道,前后路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但也有学者认为,前路、后路与联合入路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别不大[3-4]。
此次研究即对比3种入路的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7年3月完成手术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年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
手术方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读:本文介绍三种手术方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骨折脱位常合并有脊髓损伤,颈髓损伤后治疗困难,医疗花费高,终身残疾率高,因此学者们在寻找各种治疗方法,以期能尽快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
1.颈前路手术内固定该入路适用于椎体爆裂骨折,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前方存在血肿、骨片、碎裂组织等而后方无明显致压物者。
其优点是能够直接解除来自前方的压迫,减压彻底,并能恢复前柱的高度,对不稳定的结构给予固定。
缺点是小关节交锁较重或陈旧性骨折脱位难以复位时需将压迫硬膜囊的下位椎体行次全切除,形成槽式减压后植骨内固定,这种融合常常浪费一个运动节段,另外颈椎脱位后所形成的反曲畸形需要椎间撑开来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后柱在没有骨性融合前是不稳定的, 只能依靠前柱椎间植骨和内固定钢板维持其稳定性, 因此术中注意尽可能椎间撑开,然后切取带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植骨或应用钛网植骨。
本术式中小关节的复位技巧很重要,很多病例不能完全复位,本组成功率为60%。
笔者认为如果存在脊髓挫伤水肿,进行槽式减压更有利于神经的恢复,刻意地要求复位会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另外对于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也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术式。
2.颈后路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该术式适应于颈椎体骨折较轻,脱位关节交锁明显,后方存在血肿或碎裂组织等致压物,脊髓前方没有明显致压物, 脊柱前柱结构没有明显破坏,伴有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或伴有脱位的椎板、椎弓根骨折等以中后柱损伤为主的患者。
其优点是可以在直视下使小关节顺利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恢复满意,创伤相对较小,出血少。
缺点是椎体骨折或颈椎间盘损伤脱出时(脊髓前方存在的致压物)无法处理,术后须注意辅以有效外固定。
本术式要求熟悉颈椎侧块及周围的解剖关系,熟练掌握侧块固定的置钉技术。
本组应用侧块钢板行后路内固定14例,均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随访未发现生理曲度丢失。
短,需增加垂直距离。
本次收集的病例中有5例患者垂直距离变短,面下1/3距离减小,口角下垂,颏部前突,看患者好像没戴假牙,可利用旧义齿逐渐加高垂直距离,具体方法是:先将下颌义齿咬牙合面打磨粗糙,滴单体溶胀,调白自凝塑料,丝状后期,放在咬牙合面上,嘱患者作咬牙合,注意咬到比原来的垂直距离高约2mm,即可,取出打磨,嘱咐患者试戴,1~2周,按此方法,对严重垂直距离变短的患者,每次可加2mm,但老年患者不要加至年轻时的垂直距离,让患者感觉到舒适为宜。
本次病例通过加高之后适应了一段时间,一般为2~4周,再按上述方法转移颌位关系,患者未出现颞颌关节疼痛,口腔肌肉酸痛等症状,很快适应了新义齿,利用旧义齿转移颌位关系的方法,也为医生节省了大量的椅旁操作时间。
同时要加强医患交流与互信,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医生技术再好,也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全口义齿修复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医生、患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与患者交朋友,通过交谈掌握患者的具体要求、健康状况、心理特点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全口义齿修复多是老年患者,由于其生活经历、文化学习程度不同,个体素质差异很大,对疼痛及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也不一样,医生应态度和蔼,动作轻柔。
戴牙、调磨完成后,要详细给患者交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患者按正常咬牙合耐心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复诊,并建立随访记录。
参考文献[1]赵铱民1口腔修复学16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1-3151[2]郭天文.临床全口义齿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115-1171(收稿日期:2011-04-12)作者简介:薛晋徽,女,1964年1月生,副主任医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037006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岚县人民医院(035200)牛乃则华晋骨科医院纪斌平胫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骨折,多为暴力所致。
胫骨远端干骺端特殊的解剖外形,软组织薄弱,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特别是骨折临近或者波及踝关节平面,关于手术切口方式有诸多选择,但是由于该处皮肤血运差,且有多处神经、血管走行,如果切口选择不当则会造成很多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