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4节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4
科学测量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了解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原理;了解温度计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和单位观察不同温度计的不同构造,观察同学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培养观测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能对物体的温度进行估测,并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乐于参与的健康心态;在使用温度计时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在使用温度计时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难点】明白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3教学过程3.1第三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温度的定义问题:什么是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活动2【活动】人对温度的感觉判断准确、可靠吗?三个烧杯中分别盛热水(50℃左右)、温水和冷水,并贴上标签,请两位同学上台实验:先将左手食指插入冷水中、右手食指插入热水中(约1分钟),然后将两手指取出并同时插入温水中,感受温水的冷热情况。
(学生描述实际感受)明白感觉判断有时是错误的、是不准确的。
能说说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感受例子吗?活动3【活动】自学概括温度计刻度的划分和1摄氏度的规定提问:温度计上读出的温度单位是什么?自主看书: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
注意强调:所以发现温度计上的刻度上均匀变化的。
活动4【活动】温度计的原理设疑:温度计为什么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呢?出示:没有刻度的测温装置提问:将这个装置放入热水中,请同学们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猜想:玻璃管中的红色液体会上升。
演示:说明特点——液体受热膨胀思考:若将装置插入冷水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说明又一特点——液体受冷缩小。
1.4科学测量〔1〕班级小组姓名课前任务:课外独立完成根底部分和要点部分——课前学科组长评好分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内组内根底部分进展对学、群学〕学习目的:〔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展。
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适宜的进展测量。
2.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用表示。
3.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 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米= 微米= 纳米4.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和最小刻度需要选择的刻度尺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尺读记正确:数值要有准确值和______________;数值后写明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估计读数。
5.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小检测:1、我国一角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A.2.4微米B.2.4毫米C.2.4厘米D.2.4分米2、下面各个量,接近4厘米的是〔〕A 科学课本的长度B 铅笔芯的粗细C 乒乓球的直径D 课桌的高度3、以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选项是〔〕4、用塑料尺测量长度时,假设用力拉尺进展测量,那么由此引起测量结果〔〕A、偏小B、不变C、偏大D、无法确定5、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A.0.00158千米B.5.0米C.7.26分米 D.32毫米。
6、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严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厘米,铜丝的直径是毫米。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组内对学、群学——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展示、点评〕1、讨论:在测量1-41中的物体时,应该选用什么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长度的测量工具以长度的的测量为例,我们实验室有以下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要完成测量任务,请你用线条把你认为适宜的工具及其任务连起来工具用途刻度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0厘米〕量跳远成绩钢皮卷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米〕制作几何图形米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米〕裁剪布料皮卷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0米〕量玻璃窗长、宽3、长度的测量教材p19 活动答复考虑题并填空。
第1章科学入门第4节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一、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长度单位,初步学会长度换算;⑵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会刻度尺的使用;⑶学会对测量数据的分析,会取平均值;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导学案中单位换算,落实长度换算;⑵通过动手测量身边小物件的长宽厚,学会刻度尺的使用;⑶对实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学会取平均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的估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最小刻度。
教师:皮卷尺一把、钢卷尺一把、有条件准备测距仪。
学生:直尺、米尺各一把。
俩人来到围墙边,“围墙不高,能翻过去!”“围墙太高,翻不过去!”这围墙有多高?1.测量: 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需要一个比较标准。
2.长度:⑴长度单位:国际主单位:米m;较大单位:千米(公里)Km、较小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⑵完成以下单位换算:1米 = 10 分米(dm) 1分米 = 10 厘米(cm) 1厘米 = 10 毫米(mm)1千米(km)= 1000 米 1米 = 1000 毫米(mm) 1毫米 = 1000 微米(μm)1微米 = 1000 纳米(nm) 1微米(μm) = 0.001 米(m) 1毫米=0.01 分米(dm)归纳: 相邻千倍关系:1Km=103m;1m=103mm;1mm=103μm;1μm=103nm;相邻十倍关系:1m=10dm;1dm=10cm;1cm=10mm;3.活动一: 比一比谁更快?正确率谁更高?⑴3.4米= 3.4×10-1厘米;⑵6.7分米=6.7×10-1米;⑶30厘米= 3.0×10-1米;⑷1270米=2.7×10-1千米;⑸900000纳米=9.0×10-2厘米;⑹2.5毫米=2.5×10-3米;⑺8848米= 8.848 公里;⑻3千米= 3×104分米;⑼3.2厘米=3.2×10-4千米。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教学课题:1.4科学测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教学辅助: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计思想: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
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随堂记录3分钟新课引入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测量的定义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教师讲授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测量工具的使用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课堂小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日志与反思总体感觉比较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略有瑕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较为顺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参与。
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记录读数。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重点难点】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识罗列】一、长度的基本知识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还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对应的符号是km、dm 、cm、mm、μm、nm。
3.1km =_______m1m =______dm =_______cm =_______mm1m=_______mm、1mm =______μm、1μm=_______nm1m______μm =_______nm4.潜水艇常用声呐来测量距离,雷达用电磁波来测量距离,激光测距仪用激光来测量距离,这些都是利用波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测量距离。
【情景品学】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记录1.认识刻度尺观察常用刻度尺的一大个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的长度,判断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该用什么量程,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2.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使用刻度尺前应仔细观察它的 , 和。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这把刻度尺也可以用,只不过不把它的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__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线;②观察它的最大测量值即________;③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这个值越小,准确程度越_________ 。
第一章第4节《科学测量》创新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主题】长度的测量【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4)学会用累积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2、过程与方法:(1)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测量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会用累积法测小物体的长度。
难点: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刻度尺等。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阅读】聪明的阿凡提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的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这条渠就有十桶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预设)测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2、新课教学(1)测量的意义师:什么叫测量?生:(预设)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思考】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师: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
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预设)米、分米、厘米、微米...长度单位:国际主单位:“米”,用“m”表示测量较大距离:千米(km) 测量较小距离:厘米(cm)、毫米(mm)研究天体:光年研究微观世界:微米(μm)、纳米(nm)长度单位的换算:1 米[m] = 10 分米[dm] = 100 厘米[cm] = 1000 毫米[mm]1 毫米[mm] = 1000 微米[µm] = 1000000 纳米[nm]1 千米[km] = 1000 米[m]【练习】3.6千米=_______米=_______ 毫米2.4厘米=_______米=_________千米科学计数法:太大或太小的数字记和写都不方便1000000=1×1060.00001=1×10-50.0025=2.5×10-3 480000=4.8×105 【思考与讨论】在测量图1-41中的物体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得出结论:长度单位的选择要适合实际情况!【练习】感性认识长度1.一幢6层住宅的高度大约为( )A.1800cmB.60mC.360dmD.200m2.下列物体接近16厘米的是( )A.科学课本的长度B.乒乓球的直径C.钢笔的长度D.彩电的高度(3)长度测量工具【思考】你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有哪些?生:(预设)米尺、卷尺、皮尺、钢尺......师: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4)刻度尺的观察【思考】测量某一物体长度之前首先应该做什么?生:(预设)看量程、看最小刻度......师:总结归纳,看测量范围(即量程)和准确程度(即最小刻度)。
第1章第4节科学测量
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
各种物体的长度。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测量的意义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
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 长度的单位
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择要板书。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
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 正确使用刻度尺
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2.练习使用刻度尺:
(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
(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3.思考问题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刻度不清,怎样测量?
(2)《科学》书宽度在16.8厘米和16.9厘米之间,该怎样读数?
四.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估测长度时,可利用身边的尺子进行粗略的估测。
介绍身体上的尺子。
2.介绍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3.思考问题
(1)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2)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
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五.特殊的测量方法
问题:
1.根据地图怎样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
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2.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
卡
尺
法”
3.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