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3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22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圈层构造是地球这颗行星自身构造的结果,是由不同物质构成的层状结构。
地球因受到太阳的热能、内部放射能、内部液态物质的压力和外部来自太阳风的气势所形成的圈层构造。
地球圈层构造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和地表四层。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由铁和镍及其他金属元素构成,半径约为地球总半径的17.2%,地核层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由铁和镍构成的凝固体,其密度为10~11g/cm3,温度约为4000摄氏度;内核是液态的,其密度为12~13g/cm3,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
地幔是地球的中心层,由熔融的岩石构成,半径约为地球总半径的84.8%,其密度约为3.3g/cm3,温度约为2700摄氏度,地幔细分为上部地幔和下部地幔。
上部地幔是由玄武岩和辉石组成的固体岩石,其密度比下部地幔大约高1~2g/cm3;下部地幔是液态状态的岩石,其密度约为3~4g/cm3。
地壳是地球外层,由各种岩石(碱性岩石和酸性岩石)构成,其密度约为2.5g/cm3,半径约为地球总半径的0.4%,温度介于0~800摄氏度之间,地壳可分为上地壳(有机地壳)、中地壳(不存结晶地壳)和下地壳(存结晶地壳)三层。
地表是地球最外层,由不同形态、不同组成的物质构成,它包括地表植物群落、地下水、冰川、火山等,其密度约为1.2~1.7g/cm3,温度介于几十摄氏度至几百摄氏度之间。
除了上述这四层,地球还有一层极薄的电离层(紫外层)。
电离层是一种透明的气体,由氦、氖和氧等气体构成,能够阻挡太阳紫外线并赋予地球特有的空气和大气。
它位于地球最外层,由于其外形特殊细长,半径约为地球总半径的0.25%,温度介于-200~+1000摄氏度之间。
地球圈层构造是地球这颗行星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物质的结合下,圈层构造在形成地球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表内部的变形,使得地球的圈层构造发生变化,改变了大陆、海洋、山脉等地貌和地形,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地球提供生活空间,完成了多种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1. 地球的“外衣”:地壳说到地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外壳,咱们常说的“地壳”。
这个外壳就像是地球的小外衣,包裹着它的核心和其他部分。
地壳可不薄,厚度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差别可大了,海洋底下的地壳就像薄薄的一层饼,陆地上的则要厚实得多,简直就像个厚厚的蛋糕。
咱们的城市、山脉、河流,全都坐落在这层“外衣”上。
而且,这层地壳也不安分。
它会“动”,会“变”,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个地震、火山爆发,简直就是让人防不胜防。
听说,地壳的运动还和板块构造有关系,像拼图一样,各个板块碰撞、拉扯、挤压,就像一场超级马里奥的游戏,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1.1 地壳的“成分”地壳的成分大概就像咱们的食物,五花八门。
主要由硅和氧组成,想象一下就是地球的“米饭”加“菜肴”,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比如铁、铝、钙、钠等等。
想想那丰富的味道,真是让人流口水。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地壳里面还藏着许多宝贝,比如金矿、银矿、石油、天然气,真是个“宝藏”世界。
挖掘这些资源就像寻宝一样,让人心潮澎湃,谁不想成为下一个“富翁”呢?2. 地球的“心脏”:地幔接下来,我们得说说地球的“心脏”——地幔。
地幔可不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它深藏在地壳下,深得很,有时能让人觉得它简直就像一个秘密基地。
地幔的厚度大概有2900公里,简直是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面的温度高得吓人,可以达到几千度。
在地幔中,物质也不闲着,热量让这些岩石变得像流动的蜜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像果冻一样软。
这种状态的岩石流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真是“暗潮汹涌”,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2.1 地幔的“秘密”地幔的秘密可多了去了。
它的运动会产生火山和地震,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运动,才让我们的地球活跃得如此有趣。
想想看,火山喷发就像在给大自然送上“烟花”,虽然危险,但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睹风采。
而且,地幔的热量也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地热能、火山能,这些都是可再生的资源,简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圈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之间,最厚处可达到70公里以上。
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5-10公里之间。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固态圈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温度较低,岩石相对坚硬,而下地幔温度较高,岩石变得更加粘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液态的,温度较高,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是固态的,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20公里。
地核的存在使得地球具有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圈层厚度变化大: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而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相对较大。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差异。
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 圈层物质组成不同: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差异。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地幔则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这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导致了不同圈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3. 圈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则较高。
地幔和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的地热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圈层状态不同:地壳和地幔是固态的,而地核的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这种不同的状态使得地球内部存在着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循环。
5. 圈层相互作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地幔的物质循环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I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界面上下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
(2)莫霍面:平均深度约千米(大陆约千米,海洋约千米)。
此界面以下P 、S 波波速均 _________。
莫霍面是 _________ 与 _______ 的分界面。
(3)古登堡面:深度约 ___________ 千米。
此界面以下 P 波波速 ,S 波则。
古登堡面是的分界面。
《问题•思考•拓展1》:上、下地幔和内、外地核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震波在人类的生产活 动中还有哪些应用?3.内部圈层的划分一一地壳、地幔、地核(1)地壳 ①范围:地表至 面之间的部分。
②物质组成:③特点:厚度分布不均(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_____ 千米),大陆地壳_ 大洋地壳 (平均为 一(平均为—千米), 千米);地球固体结构 的最外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途径2•不连续面(界面)一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1)概念: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增速、减速或消失)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不连续 班级:学号:姓名:(1)纵波(P 波):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类似于弹簧)。
P 波传播速度可通过 媒介。
当P 波到达地表时,使地面发生,破坏性较 (2)横波(S 波):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类似于水波)O S 波传播速度仅可通过媒介。
当S 波到达地表时,使地面发生,破坏性较地亮件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按(2)地幔(3)地核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大气圈(1)范围(厚度):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限为地球的千米处。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2)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其作用组成成分含 量 作 用氮二者占干洁空 气体积的99%维持的必需物质;也是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成分氧 维持 的必需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很少植物进行作用的重要原料;对 地面具有 作用臭氧 吸收太阳辐射,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含量很少大气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①范围:面以下至面之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