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科普】中医对中风病的认知历程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在人生经验最丰富的中年期后发病。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脑梗死近年在全球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
由于脑梗死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古代文献从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等特征,而又有“卒中”、“厥证”、“偏枯”等称谓。
对于中风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是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七情内伤、风寒侵袭、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因,以至于风、火、痰、瘀闭阻经络所致。
中医对中风病认识的历史沿革古代关于中风病有偏枯,风痒,大厥,仆击,薄厥等多种称谓,从医学典籍对于中风的认识来分析,关于中风,不同历史时期认识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中风"指外感重病,而非偏瘫失语等症状。
东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中风"包括太阳病和中风两项内容。
隋唐时期把"中风"用于指因风邪导致的外感重证。
五代宋元时期将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归为中风范畴,并将此作为中风病症在中医上的主要表现特征,明清时期对于中风病症的认识跟现代医学就较为接近了。
但纵观历史,古代典籍中对于"中风"概念所指的具体病症往往古今不同、一词多义,不同的医学著作看法也有差异。
●汉代以前——外感风病说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中风是风邪作用于人导致的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五脏中风的病症,认为是人的脏腑器官因风邪导致的病患,《风论》中还详细描写了五脏风的症状特征和病理,而这在当时虽然也被称为风病,跟现代医学上的中风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两汉时期——外因说产生,症状描述与现代意义上的脑血管病状开始吻合两汉时期对于中风的概念认识和先秦有所不同,而对于中风的症状描述很多和现代意义上的脑血管病状开始吻合,但仍然把内脏器官疾病纳入中风范畴。
真中风与类中风概念分类浅述中风病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真中风、类中风为脑卒中的二级病名,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的认识的演变历史,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分类认识并不统一。
随着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相关分类的概念越来越趋于规范统一。
这些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但都在中风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围绕中风病的概念及分类,酌之相关文献论据加以梳理、分析、归纳,使之相关分类要点更加清晰明了。
标签:中风病;真中风;类中风;概念分析关于类中风、真中风的区别要点的历代文献资料汗牛充栋,诠释的含义层出不穷,可谓是百花争鸣。
针对两者概念的叙述较多,观点各不一致。
笔者通过对历代医家的观点进行整理研究,并对其不同名称加以梳理,根据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临床辩证的依据,从病因学、地质学、症状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按病因学分真中风、类中风从有无外感、有形之风邪论之,张山雷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1]。
即认为外感风邪为真中风,内生风邪为类中风。
所谓类中风,顾名思义为类似真中风,只不过区别风邪之外感与内生的来源。
如蒋宝素言:“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
……类中风者,乃阴亏火盛,阳虚暴脱之击仆偏枯神昏不语诸证,与真中风之击仆偏枯神昏不语诸证相类,而以类相从,以类相别之证也[2]。
从古代文献中得知,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则多以内风立论。
上述两种观点存在相对立的矛盾,导致金元医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代表性的医家所推金元刘河间、李杲、朱丹溪,均认可“内因学说。
因此,元代王履折衷历代医家观点,提出了“类中风、“真中风之名,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言:“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3],王履概括了以刘河间“火热论、李杲“气虚论、朱丹溪“湿痰论的病因学观点,折衷三子论述,言“……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提出了“类中风、“真中风之名,并且首次从病因角度上将类中风、真中风区分开来,强调外在因素,从“外风立论即为真中风。
中风相关病名古文献考略“中风”最初见于《素问·风论》,但与现代所指中风病不同。
两汉时期张仲景创“中风”疾病名,隋唐时期医家巢元方提出“风懿”,南宋医者陈言提出了“头中风”一词,元末医家王安道提出“真中”“类中”,明代楼英将中风病命名为“卒中”,清末张锡纯提出“脑充血”“脑贫血”,与现代“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中风病机认识相吻合。
本文通过对中风及相关疾病名的古文献梳理,揭示中风病的历史演变,为现代人们了解、掌握中风病提供文献学研究基础。
[Abstract] “Apoplexy” was fir st found in Plain Questions·Wind,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sent meaning. Zhang Zhongjing created the name of “apoplexy” in the Han Dynas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y,Chao Yuanfang proposed “wind strok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hen Yan proposed the term “head apoplexy” firstly. Wang Andao proposed “Zhenzhong” and “Leizhong” in Yuan Dynasty. In Ming Dynasty,Lou Ying named apoplexy as “Zuzho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Zhang Xichun proposed that encephalemia and brain anemia,which is coincide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hemorrhagic apoplexy” and “ischemic apoplex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poplexy by combing ancient literatures on the names of apoplexy and related diseases,so as to provide philology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apoplexy.[Key words] Apoplexy;Hemiplegia;Name of disease;Ancient literature中风亦称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刍议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摘要] 中风病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极为重视,论载颇丰,但所论不一,本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中风病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为今后中风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治疗开创新思路。
[关键词] 中风病;黄帝内经[中图分类号] r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c)-0191-02中风病,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语言謇涩或失语,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疾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极为重视,论载颇丰,但所论不一。
因此,对历代重要医籍中中风病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为今后中风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治疗开创新思路。
1 中风病病名的演变中风病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时期中风病的名称的特点或以症状命名,或以病因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如薄厥、煎厥、大厥等。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证,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以疾病的症状命名的如击仆、偏枯、偏风、喑等。
“偏枯”即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所谓“风之伤人也,或为虚热……或为偏枯”[2]。
“喑”即语言謇涩或失语。
所谓“人中为暗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2]。
以上病名所论及的病证基本与我们今之中风病的概念相同。
“中风”一词虽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2]。
此处虽首提“中风”之名,但该“中风”所指的均是外感病,与今之中风病名同实异,皆然不同。
汉代,“中风”的概念发生改变,“中风”一词的涵义扩大,不仅用来指外感病,还包括今之中风病。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亦对中风一证有所论述,但含义有别。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3]此处所论中风当认为今之中风病,首创中风病病名。
“中风”概念及病因考辨【摘要】每一病名的提出都有其萌芽、演变和形成的历程。
由于历史变迁、社会背景的不同,“中风”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的描述亦不相同。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文献阐述了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理解及“中风”相关发展脉络,以便更清晰的认知根源和丰富“中风”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中风;概念;病因【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136-01今日所言“中风”属内科疾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或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为主证的一种疾病[1]。
这里“中风”属于一个独立的疾病。
从其病因角度探析,以“内风”为主,本文按不同时期医家对“中风”一词的理解及其发展作一综述。
1先秦时期《黄帝内经》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文中所言“中风”与后世所言同名实异。
《黄帝内经》中认为“中风”是风邪直接侵入人体而导致疾病,出现半身不利、言语不利、四肢不收、手足麻木不仁、猝然昏倒、昏不知人等等症状。
文中没有明确“中风”一词,但文中阐述的“偏枯”“风痱”“仆击”等与今日所说“中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可见,“偏枯”“风痱”“仆击”等可能是“中风”概念的早期雏形[2]。
风邪在内经时代的分布广泛,按照具体的疾病性质分多种类型,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邪所导致的疾病也不相同,“中风”是风邪致病的一种,因为有特别突出的规律和特点,所以称之为“中风”。
其他风邪所导致的疾病不称为“中风”。
此时,“中风”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疾病的病因,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病名。
2东汉时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首次提出“中风”一词,其原文如下:“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3]。
多数医家认为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风与痹症的鉴别,笔者认为此文是解释中风的原因:由于邪气直接入里,经脉痹阻不通,而至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络从而导致疾病。
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类中风顾名思义类似中风。
中风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风邪入中”的概念,属病因范畴,有“中风病”的概念,属疾病范畴。
与此相应,类中风一词在中风病古代文献中也曾分别从病因、疾病两个角度赋予过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献中时而用此义,时而用彼义,这就是造成类中风概念混乱的原因。
Ⅰ、元代类中风概念的首次提出类中风是随着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化提出的。
它标志着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中”向“内伤积损”转化的重大转折。
唐宋以前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多从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是中风病的主要原因,因而治法也不外乎从外风着眼,大小续命汤几乎成为治疗中风病的法定方剂。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金代刘完素倡“火热”论,“俗云风者,言其而忘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
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1]从而提出了火热导致中风的病机。
金代李东垣倡“气虚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2]因而又提出了气虚导致中风的病机。
元代朱丹溪倡“湿痰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3]进而又提出了湿痰导致中风的病机。
“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
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固有从昔人治之而愈者矣,以昔人为是,则三子为非也。
而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治之而愈者矣。
故不善读其书者,往往致乱。
”[4]就在当时医家临证时十分疑惑,不知所从,元代王履明确提出:“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
但三子为以相类中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
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而非中风也。
”从而从病因学角度首次提出了类中风的的概念。
王履将中风病病因分为真中风邪,非真中风邪两大类。
促进了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中”向“内伤积损”转化的重大转折,对中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的意义。
Ⅱ、明清类中风概念的发展这个时期各医家对类中风论述颇多。
大多数医家都继承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并不断从多方面将其发展、完善。
同时一部分医家根据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必须与中风病进行鉴别的需要,又赋予了类中风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并存,有时用此义有时用彼义,因而不熟悉其源流,往往致乱。
明代廖希雍[5]、清代张璐[6]等都提倡“西北为真中风,东南为类中风”,这是以地域不同来分辨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方法。
清代林佩琴又进一步指出:“夫以地分真、类,谓真中者西北为剧,类中者东南为多,未可胶柱以谈也。
”[7]以清代沈金鳌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提倡从临床症状分析,又头痛、身热、项背、目痛、鼻干、不得卧、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呕吐等六经形症者为真中风,而“卒倒偏枯、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症”者为类中风。
[8]从而又发展了以有无六经形症来鉴别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
以清代蒋宝素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主张“同一击仆偏枯,神昏不语等证,有邪证、邪脉可据,真中风也无邪证邪脉可据者,阴亏火盛,阳虚脱等证,即类中风也。
”[9]进而又提出了以是否“有风形可据之证”来区分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
这医家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发展、完善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这一概念。
至此王履提出的这一类中风概念已日臻完善,为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病因概念。
即在中风病中,通过各种各样审证求因的方法辨得病因为外邪入中的中风病称之为真中风,辨得病因为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等内因引起的中风病称之为类中风。
实际上是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再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大类。
真中风、类中风是中风病的二级病名或称子病名。
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明代虞抟、王纶等医家均认为中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致病的,不同意将中风病再分为真中、类中两大病类。
另一方面由于元明时期,临床上常有将中风与痿证、痹症、痉证、厥证等分辨不清,混杂而治,使人深受其害。
就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医家李中梓从中风病应该与其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的需要出发又提出了:“类中风者,有类乎中风,实非中风也”[12]的类中风全新概念。
并将相类的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八种病证列类中风之后。
这一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无疑对中风病与其他相类的疾病相鉴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后医家还有以痿痹为类中风者,如明代龚信:“外有痿痹气厥,脾虚伤食,及乎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之侯,皆似中风。
” [13]明代皇甫中:“其有痿痹......似风而非风也,故另立类中风条以别之。
”[14]有以痉、厥、脱证为类中风者,如明代徐春甫:“痉厥类中,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亦与中风相似。
”明代王肯堂:“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干,非大剂参芪用至半斤,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
”然而能进一步将真中、类中区别开的医家有清代林佩琴、程国彭[17]等,均明确指出:“斜偏废”是其鉴别要点。
类中风这一新概念提出之后明清医家又互相补充,互有发明,从而使这一概念日趋完善。
为了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
即将后世所称的中风病称为真中风病,而将与中风病不同阶段症状相类,容易发生混淆的其他许多疾病如厥证、脱证、痿证、痹证等等均统归为类中风病。
这个类中风概念是疾病与疾病相鉴别的概念。
更明确地说是一级病与病之间鉴别,这与王履提出的同为中风病,而依病因不同分为真中风、类中风的二级病名有区别。
随着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明代张景岳[18]明代提出了中风病的“非风”学说后,叶天士[19]进一步阐发了中风病“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
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家普遍受西方学知识的影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而所谓真中风者,不可复观。
”[20]从而均认为中风病即是内因引起的也是全部都是类中风病,结束了王履真中风病的存在。
即使外感风邪所致疾病有类似中风病表现的,也另立他名以别之如把风邪中于头面引起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流涎等称为口癖[21]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风病、类中风、真中风所指一致,文献中常常混用。
直到70年代80年代初,随着中风病病证名的规范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通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会议,对中风病的名称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至1986年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2],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五大主症都全面地进行了全国统一的权威界定,从此王履从病因学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已演变为当今中风病的概念,病被中风病的概念所替代。
同时李中梓提出的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由于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包括后世的许多各自独立的疾病在内。
如昏迷、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等。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类中风概念也渐渐地不再使用了。
而其内容均分散于各自的相应的疾病之中。
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也被当今概念更准确的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完全代替。
类中风一词自元代王履首次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演变,至今中医文献分别被概念更明确的中风病、昏迷、厥证、痿病、痉病、痹病所代替,这也是中风病研究发展必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在中风病研究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及疾病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3 朱震亨.丹溪心法.见: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中).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4 王履·医经溯洄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5 廖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张璐·张氏医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7林佩琴.类证治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3109蒋宝素.医略十三篇.卷一.见:珍本医书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10 虞抟·医学正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11 王纶·名医杂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12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3,18713龚信·古今医鉴.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7:38·14 皇甫中·明医指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15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0916 王肯堂·证治准绳.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1117程国彭·医学心悟·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218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8·1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820 张山雷·中风诠·见:近代中医珍本集.内科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021 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北出版社,1994:585,6062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国医学报.1986,1(2):56-57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在中风病的研究史中,自元代王履首次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类中风以来,后世医家由于临床需要,不断从不同角度赋予过类中风不同的概念。
都对当时中风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自八十年代以来,C T、MRI 等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临床上许多不以传统中风五大主症(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CT 、MRI 得以确诊,而且检出率日益增多。
对于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内容目前多分散在中风病以外的头痛、眩晕、癫狂、目歧视、痹证等许多病证之中,难以纳入传统中风的理论体系,严重防碍了中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为此,我们从临床实践出发,将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统归为类中风,也就是与传统中风相类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