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21
实验探究01 探究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鼠妇)生活的影响【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实验变量:光.【作出假设】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①在纸盒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
②选用10只鼠妇。
5只放在纸板下中央,另外5只放于玻璃板下中央。
静置10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下表是全班八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组数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明亮23313212阴暗87797898【得出结论】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并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若结论不一致,则讨论分析其原因。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典例0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若干只鼠妇,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下列关于本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装置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 .实验鼠妇应该放在纸盒的中央C .该实验应多次测量,并取结果的平均值,以便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 .纸盒底部两侧的土质应一致【答案】A【详解】A .该实验装置有光和水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 错误。
B .10只鼠妇应放在实验装置的中间,让鼠妇随机活动,从而可以看出光照是否影响妇鼠的分布,B 正确。
C .该实验应多次测量,并取结果的平均值,以便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C正确。
D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所以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D 正确。
故选A 。
【典例02】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1)对照实验中,探究哪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变量..。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报告单
班级:小组成员:实验时间:
一、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二、作出假设: 。
三、设计探究方案
1.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
2.实验材料:矮小的小纸盒,鼠妇(10只),盖板,计时器,潮湿的土壤(自备)
3.探究过程
把鼠妇妇放入底部铺有湿土的盒子,你打算怎样放
.
盖上玻璃盒子的一半用静置2分钟以后,每过1分钟记一次数据。
五、交流讨论
数据与同学的是否相符。
如差距大找出原因。
六、得出结论:支持假设,。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报告·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验证过程:1.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2.实验材料:涂成黑色的培养皿,鼠妇(10只),盖板3.实验装置:用盖板盖住培养皿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灯光照射,使培养皿的一半处于黑暗中,另一半处于明亮处.·得出结论:支持假设,鼠妇不喜光,趋于黑暗·分析:本次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但并不明显,原因有以下三点:1.不能保证完全给鼠妇创造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2.不能保证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妇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3.不能避免鼠妇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若注意了以上几点,实验结果会更理想.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
它们身体大多长卵形,背腹扁平,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咀嚼式;为甲壳动物中惟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分布到海拔4 700米的高地。
鼠妇种类较多,第一触角短小、后七对胸肢变成步足,特别是腹肢的呼吸等都是对陆地生活适应的结果。
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物的场所,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陆上生活。
鼠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动物,此实验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从而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学会正确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
本实验从准备到实施周期比较长,特别是在收集和用鼠妇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对鼠妇的保管和饲养,下面将自己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对鼠妇的保护和饲养做一介绍。
1.收集。
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教师告诉学生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
探究实验: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一、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二、作出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制订计划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
2分钟。
2.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十次
四、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
五: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六:表达和交流。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光对鼠妇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 生物节律调整:鼠妇的活动和休息时间与日光强度有关。
光线的改变可以影响鼠妇的生物钟,进而调整其活动和休
息的时间。
2. 繁殖周期:光线的改变可以影响鼠妇的繁殖周期。
在昼
长夜短的季节,鼠妇可能更容易进入繁殖期,反之亦然。
3. 行为活动:光线变化可以影响鼠妇的行为活动。
在亮光下,鼠妇可能更活跃,而在暗光下,鼠妇则可能趋向冷静
和休息。
4. 觅食行为:光线变化也会影响鼠妇的觅食行为。
在白天,鼠妇可能更容易觅食,而在夜间,鼠妇则可能更积极地寻
找食物。
总之,光线对鼠妇的日常生活和生理活动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自然环境中更加明显,而在人工环境中可能会被人为的光照调整所改变。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报告
标题: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报告
引言:
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生物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研究光的光周期效应、光质对鼠妇行为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光污染的危害,以期深入了解光对鼠妇的重要性和影响。
光的光周期效应:
光周期是指生物长期在光照和黑暗间循环的时间模式。
对鼠妇来说,光周期对于控制其繁殖周期和季节行为非常重要。
适宜的光周期可以促进鼠妇正常的发情和繁殖行为,而不恰当的光周期则可能导致其繁殖受阻。
光质对鼠妇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光质是指光线中不同波长的比例和强度。
研究发现,鼠妇对不同光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健康状态。
例如,蓝光可以提高鼠妇的警觉性和活跃度,而红光则有助于鼠妇的休息和睡眠。
此外,合适的光质条件还会对鼠妇的免疫力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
光污染对鼠妇的危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光污染会干扰鼠妇的生物钟和光感受器官,导致其正常的光周期节律被破坏。
长期暴露在过强的光照下,鼠妇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免疫力下降和生殖问题等健康问题。
结论:
光在鼠妇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光周期效应决定了鼠妇的繁殖周期和季节行为,合适的光周期对其生活至关重要。
光质对鼠妇的行为和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不同波长的光对其表现出不同的效应。
光污染对鼠妇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光污染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光对鼠妇的影响机制,以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报告班级:组别:实验时间:实验目的:1.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实验材料:鼠妇(每组10只)、湿土、铁盘(或塑料盒、纸盒)、纸板、玻璃板。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根据采集鼠妇时所观察到得鼠妇得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根据所做的假设,设计一个简易的对照试验来验证所做的假设。
注意在设计探究中,尽量使要验证的条件是可变的,其他条件则是不变的(控制变量)。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装置的设计:在纸盒内铺上一层湿沙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1、全班分成10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施计划: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如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该进。
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附表:(三)实验结果10个小组第10次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四)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只,黑暗处只。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在黑暗处的鼠妇数量,而在光亮处得鼠妇数量________。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至吗?。
表达与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通过计算平均值,在黑暗处的鼠妇有只,明亮处的鼠妇有只。
与你们小组的结论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哪些?讨论与思考1.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如何保证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引起的?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3.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注:做完实验后,别忘了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之前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研究方法后,对于后面的探究活动才能用已学会的方法、技能进行探究,进而将探究活动作为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我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然后再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并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并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相互合作的意识,这样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中的探究实验。
进入初中,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
有意识地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作为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对于好奇心极强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爱上生物学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对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改进对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改进《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人教社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其中第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经过考虑,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进。
1.鼠妇实验的分析教材中安排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认识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以鼠妇为探究对象,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亲自捕捉鼠妇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包括平时不喜欢或不注意的)的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并由此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些学生不认识鼠妇或者害怕鼠妇,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得课外作业完成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学生在捕捉鼠妇时破坏了草坪、花坛等;一些学校索性采取了购买鼠妇的办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其次,使用北京版教材时,曾经做过这一探究实验,实验中学生不易安定,常常因此而影响实验效果,鼠妇的假死也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此外,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研究一种动物活体,以鼠妇为研究对象不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
2.替代实验的分析与改良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以“水中氧气含量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代替“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为此次探究实验的内容。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替代实验能同时实现原实验的目的;其次,简便易行,学生难操作方式,实验效果不好;另外,金鱼就是学生所熟识和钟爱的动物,所探讨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有助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培育学生对生物学的钟爱。
但替代实验中缺少了从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与能力培养,考虑到有些学生并没有养小金鱼的实际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提前在班里养小金鱼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3、通过探究活动明确外界环境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4、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二、重、难点重点:1、说出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三、课前准备学生:分小组捕捉并饲养10只左右的鼠妇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鼠妇的一些资料,指导学生完成捕捉鼠妇的任务,制作教学课件。
器材准备:托盘、湿土、玻璃板四、教学设计五、教学反思活动是新课标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侧重点。
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学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在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的同时,养成他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程序习惯。
使他们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说到探究活动就意识到要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几步。
我觉得初一阶段的探究性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养成他们的这种习惯模式,所以这一节课重反复强调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使学生形成较深印象。
这一节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的较好:1、课前准备充分,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鼠妇的知识(鼠妇的形态、饲养方法等),考虑到一些同学会找不到,有些人找到的会死亡,全体动员,使得实验动物数量能够满足实验要求;2、重难点处理得当,要点突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较好;3、难点细分,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逐步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求知欲;4、注意课堂延伸。
不足之处:学生第一次做实验,课堂时间比较难控制,最后普遍时间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