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3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例题1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他采取的措施是()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纠正这一错误,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A。
例题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令苏俄农民感到“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1921年俄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恢复发展经济,答案B。
1. 列宁说: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这里失败的“尝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冷战政策C.产业复兴法D.马歇尔计划2.列宁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3.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
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无偿征集农民的粮食1.A解析:“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是失败的尝试,答案A。
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孙香玉学习目标: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教材分析重点:1、新经济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
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预习学案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4.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
5.苏联在____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
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作用。
二、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国。
3、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重点和成绩。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习进程】第一小组功效展示合作探讨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讲义7—8页】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咱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派。
现实生活说明咱们错了。
──列宁(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苏俄何时实行的什么政策?(2)为何列宁说“现实生活说明咱们错了”?(3)列宁采取了什么办法纠正错误?作用如何?二、请结合文字叙述(见课件)制作年代尺,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列宁的贡献:领导;实施;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第二小组功效展示合作探讨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8—10页】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弄了很连年,也并无完全弄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弄了个新经济政策,可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3)后来僵化了“苏联的模式”指哪一“模式”?它的大体特征、形成标志各是什么?(4)“苏联的模式”形成的背景?(5)你如何评价“苏联的模式”?你以为咱们可以从“苏联的模式”吸取哪些教训?五、苏联在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庞大成绩。
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苏联学习,我国也不列外。
我国是如何学习苏联的呢?“苏联的模式”在中国也运用了很长时间,带来了很多的短处,那么我国是何时改变这种模式的?【学习目标】一、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作用。
二、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课型:新知探索课
设计人:使用人 ___班__组姓名_____ _ (教师或学生)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依据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快速阅读课本7-10页,完成导学案定向自探部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一、定向自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在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治上: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聪明,简称“苏联”,最初有俄罗斯联邦、和,后来,苏联扩大到个加盟共和国。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 1928-1937,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
国防力量增强,1937年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1936,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的形成。
3.评价斯大林模式
特点:的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评价:①利处:它在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弊端:第一,优先发展,使农业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
第三,严重地损害了的利益,农业产量长期停止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二、碰撞反刍:
1.总结列宁的历史功绩。
2.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时,苏联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模式在政治和经济上有哪些表现?利与弊各是什么?
3.苏联“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达标迁移
1.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
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
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3.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
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4.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
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5.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6.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
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
7.“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
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B.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8.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9.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道路和治国方略。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君主立宪政体是当时英国国情的产物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适合中国实际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D.“斯大林模式”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10.“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来
D.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
愤”。
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
请回答:
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评价与反思】
【安全寄语】过马路左右看,不要在马路上跑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