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57.1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为系统提供必要的输入。
本文将从传感器的分类、运用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进行浅谈。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对象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和测量温度、湿度、光强、压力、位移等多种参数,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各种环境信息的需求。
传感器将这些环境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数字接口传输给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帮助企业准确掌握生产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智能家居领域,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室内温度、湿度、光强等环境信息,从而自动控制空调、照明等设备,提升居住舒适度,并节省能源。
传感器技术还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传感器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传感器将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和高精度化,能够实现更多种类、更全面的环境信息感知。
传感器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将会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
未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将会成为实现“数字化工厂”、“智慧城市”等概念的重要基础。
浅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是起到收集外部环境信息和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作用,将其转化为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元件。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能实现系统对环境的感知和对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1. 环境感知: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要求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照明等,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2. 运动控制:传感器能够感知机械设备的运动状态,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通过对这些运动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可以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运动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行精度。
3. 安全监测:传感器能够监测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参数,如温度、振动、电流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传感器会发出报警信号,及时通知操作人员进行处理,保证机械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4. 能耗管理:传感器能够监测机械设备的能耗情况,根据实时能耗信息,可以分析和优化机械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5. 数据采集和分析:传感器通过采集和传递环境和机械设备的相关数据,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分析和挖掘,用于改善系统的运行状态和预测设备的故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浅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不断普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感知器官,可以通过感知和测量取得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电信号输出,供计算机或其他智能设备进行处理和控制。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可用于实时监测和控制。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感知室内的温度变化,从而实现自动调控室内温度;湿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感知室内湿度变化,从而实现自动调控室内湿度。
压力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都可以用于实时感知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智能化的自动控制。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可用于安全监测和预警。
在工业生产中,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压力超过设定值,就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在交通领域,传感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中,例如通过使用测距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车辆可以及时探测到前方障碍物和交通信号灯的变化,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还可用于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
在电力系统中,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可以用于实时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值,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领域,温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等可以用于实时感知室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智能化的控制手段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监测、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对能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性和节约资源。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摘要:机电一体化结合了不同的学科,如机械,电子,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并在几个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发展。
换句话说,该技术是几种技术的结合,其中传感器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电机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来实现。
传感器概念和传感器技术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技术;运用在现代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传感器和机电系统的结合使其整体效率成为外部信息和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对整个机电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感器、机电一体化的定义1.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它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发送信息,最终存储,传输,显示,记录,控制等。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传感器可以机械地实现动物的所有感官特性,检测环境变化,检测感官变化,传感器信息应用被转换成数据或电信号,并且该信号被传输到接收器,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测量精度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高要求。
传感器技术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更宽的测量范围和更高的清晰度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同时,超声波不能被人类的听力传感器检测到,人眼无法检测到紫外线和红外线。
随着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人们对传感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传感器的发展引起了生活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
1.传感器系统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转换为成接收的其他形式的信息,传感器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具体的应用,并支持其他领域的发展。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为电气工程师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工业发展。
2.机电一体化。
在相关行业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对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传感器技术起着关键作用。
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机电行业发展。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探讨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探讨,有助于优化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传感器是一种可以将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它是机电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如位置、速度、温度、压力、力、流量、湿度等。
对于各种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传感器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及时的监测和控制。
1.自动化控制机械设备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运动控制和操作控制,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于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帮助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提高设备精度和效率。
2.产品质量控制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于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比如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应用压力、力传感器等测量设备,可以监测加工过程中的力、响度等项指标,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3.现场生产环境监测机械设备通常工作在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于设备周围环境的监测,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
通过对现场环境实时监测,可以帮助设备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工作,从而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寿命。
4.故障诊断和维护预测通过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可以实现对于设备运行状态的及时掌握和判断。
一旦发现设备运行异常,可以及时进行故障诊断并进行维护预测,从而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可靠性。
5.远程监控和管理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通过数据的上传和远程控制,可以实现对于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探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选择在应用传感器技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传感器。
在选择传感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工作温度范围、精度稳定度等因素。
2.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于数据分析和处理来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主流,而传感器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感器的概念及作用传感器的定义是指一种将被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测量等方面的需要。
传感器能够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通过传输电信号的方式,来实现物理量的测量、控制、监测等工作。
二、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一)传感器在机床上的应用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机床实现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困难,机床上的传感器应运而生。
传感器可以对机床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机床的自我调整、诊断和维护,保障机床的正常运行。
(二)传感器在车辆上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传感器是保证车辆工作性能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汽车中的速度、油量、水温等参数都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测量,以保障汽车的行驶安全和性能。
(三)传感器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在制造业中,传感器的应用是发挥最为广泛的。
传感器可以通过实时检测机器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物理数据,来保证制造过程的精确性和效率。
通过实现更精准的数据采集,来更好地控制和优化制造过程。
(四)传感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传感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通过对大气、水质、噪声和振动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来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现在,传感器已经成为环境监测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总结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
传感器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监测,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优化,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未来,随着先进的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在工业制造和智能化生活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浅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将机械、电气与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系统。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可以将各种参数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一、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的位置和位移。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过位置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物体的精确定位和轨迹跟踪,从而实现机械装置的自动控制。
常见的位置传感器有光电编码器、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等。
三、温度传感器
四、光学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光线的变化。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过光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物体的检测和测量,如光电开关、光电传感器等。
光学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图像识别和视觉导航等应用。
五、气体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气体的成分和浓度。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过气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环境气体的监测和控制,如气体浓度的检测、空气质量的监测等。
常见的气体传感器有气敏电阻、气体传导传感器等。
传感器技术的运用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了更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
通过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和信号反馈,可以实现对机械装置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浅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1. 引言1.1 机电一体化系统简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与电子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现系统的集成化运作。
传统的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各自独立运作,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出现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得系统的精度和灵活性大大提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机械和电子设备连接在一起,更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操作。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是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可以感知和测量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可以被电子系统处理的信号。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数据采集、自动控制等功能,使得系统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集机械、电子和传感器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感器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系统的稳定性、精确度和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性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感器是将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控制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精确度。
传感器通过将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极大地方便了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充分发挥传感器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优化控制。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系统的各个方面。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化智能制造的基础,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就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基本原理传感器技术是一种能够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物理效应,将被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与之相对应的电信号,然后利用这个电信号来科学测量、监控、计算和控制等。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包括温度、压力、力、位移、流量、光线等多种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信号转换:将非电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例如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压力变为电压信号;2. 信号处理:对转换后的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转换,例如通过AD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3. 信号传输:传感器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例如通过通信接口将数字信号传输到PLC控制系统。
通过上述原理,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从而实现更精准、智能化的生产过程。
1.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温度测量与控制,如热处理、热风炉、电磁加热等领域。
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各种工作环境的温度,通过控制系统对温度进行监控和调节,以确保设备和产品的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压力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液压系统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液压系统的压力变化,从而保证各种液压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空气压缩机、燃气轴承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3. 位移传感器的应用位移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位移变化和速度等信息。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位移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机床、机器人、液压缸、气动执行元件等设备中,用于测量机械部件的位移、速度等信息,从而实现对机械运动的精密控制。
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
发表时间:2018-09-10T16:37:33.7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林濠青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身份证号码:44051019890519XXXX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体化也起到非常重要引导作用,传感器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精确快速地获取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感器的精确度与敏锐度都是检验传感器水平的重要方面,在传感器中的地位也是关键性。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
引言:目前,我国在传感器上的研制与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与外国的相比先进技术还是有很大差距。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并且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具体分析关键技术前,要明确其组成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传感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传感器与机电一体化的介绍及联系
1、传感器的概念
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目前,传感器转换后的信号大多是电信号,从狭义上讲,传感器是把外界输入的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2、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对机电一体化提出的解释在国际上被首次认可,也可以说是机电一体化的初步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融合而成的系统总称”。
从它的定义上能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例如,机械制造技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等。
二、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以传感器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主要功能是检测系统本身和操作的对象,以及系统作业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来保证系统的正常作业。
1.1传感器在测量模块的应用
传感器是当前数字化管理中,最常使用的传输、存储、处理、记录设备。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便是控制中枢与各环节桥梁,主要实现两方面工作,第一,负责将环节动态传递给控制中枢,以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
而在传输前传感器需要接受信息,并根据SNMP协议进行处理、转化。
由此可以发现,传感器本身便是由复杂结构所构成的电子器械。
第二,执行控制中枢请求指令。
传感器在接收指令后,将其转化为非传输数据语言,进行分析和内容调配,再将结果转变为数据传输模式,传输到所要支配的环节。
1.2传感器的种类
传感器种类的划分,主要根据功能差异性实现。
机电一体化应用环境不同需求操作的环节有所不同,均会对传感器的功能造成影响。
根据其工作环境,可大体分为两个宽泛层面。
第一,基于外部环境的传感器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接收数据信息。
可将此类传感器理解为控制中枢的“执行者”,用于获取控制中枢指令,并转化为工作环节可控指令。
不但可以从工作环境上进行分类,也可通过接触形式分类,例如触碰式、压觉、温觉、声觉等。
第二,基于内部管理的传感器。
传感器的工作内容中,部分包括对内部管理,例如收集信息、检测等。
同时,虽然任何类型传感器都会有数据处理能力。
但是,针对内部数据处理和转化的算法,较比于接收转化有这一定差异。
因此,内部数据处理传感器,也应列入到此类中。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对传感器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例如线性度优良、稳定度好等,而且要求传感器要求有比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不论是静态特性还是动态特性都应当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当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也是比较重要的参数。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加工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2.1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是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的重要基础,与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的自动化设备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控机床上应用到传感器,在数控机床对温度、压力、位移和速度等参数的自动化测量和控制。
首先,传感器技术应用在数控机床的温度检测方面,在工件加工的过程中,电动机的转动、刀具的切削等都会产生相应的热量,不同部位的温差会有所不同,会对数控机床产生不利影响,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通过传感器对温度信号进行感应,然后感应到的信号差异传输到数控机床的控制管理系统中,做好相关的温度补偿措施,从而减少因温差导致对工件加工精度的不利影响。
其次,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压力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工件夹紧力进行信号检测,然后向控制系统传送预警信号。
另外,传感器技术对机床车刀的削力变化进行信号感应。
传感器技术还在数控机床的轴动位移状况进行检测,避免因轴动过位出现误差导致生产故障。
需要指出的是,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最早是对刀具和机床的监控方面,通过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和监视器实现对数控机床运行和生产的实时动态监测。
2.2机械加工过程的传感检测技术应用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检测的地方很多。
加工前,最好对坯件和所用的加工设备进行各种自动检查,以保证加工过程能够正常地开始,如自动判断和调整坯件的夹持方位,确定上床后装夹的变形情况和夹紧力的大小;加工完毕后对工件进行测量,以便确定产品合格与否,如对工件的尺寸、粗糙度、形状和位置公差(圆度、锥度、平面度、同轴度等)的测量。
对诸如齿轮和螺纹等工件,还要检测其齿距、螺距、节距半径、导程等。
这些检测最好能自动地进行,并将检测结果输入下道工序,作为选用的条件;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精密产品的合格率,对加工条件也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加工过程中对诸如切削速度、切削力、切削扭距、进给速度、温度、压力和振动等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调整,以期达到加工条件处于最佳状态
2.3传感器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温度测量方法可以分两个大类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当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相互接触时两者之间能够发生热传递,当传感器的感温器件与
被测物体的温度一样时,传感器显示的温度即为被测物体的温度,这种测量方法即为接触式。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精确度高的特点,经济实惠,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在温度达到一致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
与此同时,传感器中热敏元件会吸收所测物体的一部分热量,若所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有腐蚀性和毒,很容易造成元件的损坏,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还有一种是根据物体的热辐射性质进行测量,物体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特殊的检测装置对这些电磁波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温度的表现形式实现物体的非接触式测量。
这种测量方法测量时较为繁琐,同时测得的结果不够准确。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各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在各个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创新,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此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继续努力。
也希望本文研究,能够给予应用、研发领域人士提供一些思路启发。
参考文献:
[1]陈玉祥.浅析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杨海燕.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黄少敏.关于机电传感检测技术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