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与遗漏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73 KB
- 文档页数:9
一、非法交易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1、对货物和服务项目的影响
在货物和服务项目中,进出口谎报是以外贸方式进行非法交易的重
要渠道。
进出口谎报有两种情况:第一,伪造货到付款、信用证及托收项下的假合同和假进口单据,骗购外汇汇往国外,即通常所说的“假进口真融资”。
例1:国内A企业伪造其从美国进口760万美元货物的发票,随后向外汇指定银行购汇并汇往国外①。
例1中,由于企业伪造发票,当其从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时,在银行处留下记录,发生了760万美元的流出,使得本国对国外资产减少760万美元,因此在贷方记入760万。
但由于实际上并没有760万美元货物的进入,该交易并未在海关留下记录,所以其借方为0,使得借贷双方不等。
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其差额必然反映在“误差与遗漏”项目借方,具体如下:
借(-):误差与遗漏760
贷(+):其它投资(对外资产减少)760。
目录注盘爭项1.国际收支平衝表中的"净误差与圖h项本质上是一个抵消账户,理论上是不代表任何的实际含义.2、国际收支平衝表将国际收支记录解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而编制的会计报莪因此所有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相等.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样,时间不同以及_些人为囚索等原囚,会造成结账时出现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时就需要设立一个抵消账户•…”净误差与遗激•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田可国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有误差与遗漏项目•这个项目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未被官方记录的资金流动额•但在净误差与遗漏中,通常彳瞬准确区分出统计 "误差"和”遗獄,而且这种’遗瀏仅是未被记录的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轧差净额.因此•简单地把净溟差与遗漏额出现在借方等同于资本外逃.岀现在贷方等同于•热钱”流入,都是不准确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能够在F 程度上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统计质量的高低•是什%.对于此项的认1,统计资料本身不完8L 例如・商品走私、携带大童外 币现钞出境等都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短期资本即所谓 的”热钱"为了逃避外汇管制,能以各种隐蔽的形式• 济交易未被记录. 2,统计资料来源渠道不同.有的数据来自海关统计• 有的数抿来自于银行报表•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难免 造成更复与漏算的发生.3 ■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_致以及各种货币换算产生的 误差.4 ,统计资料本身不准确•例如■有些统计数据本身就 是估算出来的,而且在貓交易中■有的当事人为了偷 税混税或其他的目的,故意伪造数据•隐瞒真实的交易 金额等. 5,人民帀汇率的变化是造成近年来误差与遗遍项目发生 借贷方交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自上世t 己 9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 r 使得国际储备 的规模逐渐增加■给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 项目内容的来源一方面■随看我们加入WTO 以后,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 大•使得美国、日本人呢等国 工生了严贡的危机感■而 且由于美国长期的”双赤字“与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使得美国政府在国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为了转嫁这些压 力.美日等国频繁对我| 7行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我国国际收⽀平衡表_误差与遗漏_项⽬的分析研究_梁海龙我国国际收⽀平衡表“误差与遗漏”项⽬的分析研究梁海龙王新娟(河北经贸⼤学河北⽯家庄市050061)摘要:国际收⽀平衡表是⼀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是政府进⾏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之⼀。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数值⼀直偏⼤且表现出“借⽅偏好”的特征。
对此,本⽂综合前⼈研究成果,运⽤⾮参数⽅法探讨了资本外逃额和汇率与我国“误差与遗漏”项⽬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资本外逃额与“误差与遗漏”呈负相关,⽽汇率变化对“误差与遗漏”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国际收⽀平衡表;误差与遗漏;资本外逃;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5⽂献标识码:B⽂章编号:1007-4392(2012)05-0008-04⼀、引⾔国际收⽀平衡表系统记录了居民与⾮居民之间发⽣的所有经济交易,其编制采取复式记账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原则。
因此,从理论上讲,若能精确记录每⼀笔交易,国际收⽀必定是平衡的,但由于统计数字来源⼝径不同,隐瞒漏报也在所难免,另外,统计⽅法、⼿段存在的局限性,都将使收⽀两⽅⾯会有偏差。
为了使国际收⽀平衡表收⽀两⽅⾯的总额相等,不得不⼈为设⽴⼀个平衡项⽬进⾏调整,这就是“误差与遗漏”。
当收⼊⼤于⽀出时,将差额列⼊“误差与遗漏”项⽬的⽀出⽅⾯;反之,当⽀出数字⼤于收⼊数字时,就将差额列⼊“误差与遗漏”项⽬的收⼊⽅⾯。
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平衡表时,都设有“误差与遗漏”项⽬。
国际货币基⾦组织认为,误差与遗漏项⼤到超过贸易总额5%,整个国际收⽀运⾏就会出现问题,这样的国际收⽀平衡表就会影响到各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趋势的正确分析,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为,严重的甚⾄会误导政府部门的经济调控⾏为。
因此,国际收⽀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是不容忽视的⼀项内容。
⼆、实证分析本⽂选取我国1990-2010年21年的“误差与遗漏”数据,并计算出每年它所占贸易总额的⽐例。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浅析一、形成原因国际收支表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事项。
它运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因此所有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相等。
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原因,会形成结账时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这时就需要设立一个抵销账户—净误差与遗漏,以平衡国际收支表。
简单地说,一切统计上的误差均归入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有多少数额的资金没被记入国际收支表中。
二、我国情况1997年-2001年,中国BOP中“净误差与遗漏”一度出现上百亿的负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预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资本不断外流,将其称为“资本外逃”,2001~2004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此项又显示为正,将其称为“资本内流”。
综合两项,用一个名词Capital flight-资本暗流来概括。
由于上述时期经济特征明显,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数据结果正好和经济现实吻合,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于是一些学者经常会把“净误差与遗漏”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资本暗流的一个指标,这种观点认为,当“净误差与遗漏”项出现较大借方金额时,可能存在异常资本流出,当出现较大贷方金额时,可能存在异常资本流入。
那么“净误差与遗漏”项的借方或贷方余额是否能够作为资本暗流的指标呢?一般来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或贷方应是随机的,但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余额大部分时候出现在借方,这是否显示出一定的非随机性呢?有学者对“净误差与遗漏”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郭彦峰、张雪雯(2008)借助游程检验对我国1985~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正负变化进行随机性检验,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即不能拒绝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出现在借方或贷方的正负变化是随机的,他们运用Q检验方法得到的结果同样不能拒绝“净误差与遗漏”序列呈随机性变化的原假设;张建镇(2008)运用Q检验方法对我国1985~2007年“净误差与遗漏”变动的随机性进行检验,结果拒绝误差与遗漏序列呈随机性变化的原假设,说明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张晓萌(2010)使用非贸易及FDI资本流动表示短期国际本流动(NCF),对1997~2008年的数据与净误差遗漏项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的分析,其结果显示净误差遗漏项与短期国际流动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709,P值为0.01,相关关系较为显著。
35《商场现代化》8年月(下旬刊)总第58期国际收支平衡表(B a l a nc e of Pa ym ent s St at em ent )中的“误差与遗漏”(Er r or s &O m i s si ons )项是人为地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两方发生额而产生的轧差。
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但实际上此项目却反映了一国在国际收支监管方面的漏洞,因此该项目的变动对经济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
一、文献回顾1997年~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引发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引致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出,因此学者多从资本外逃角度上分析其与误差与遗漏之间的关系。
针对在此期间我国误差与遗漏数据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过大,管于华(1999)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来阐述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张海兵(2001)则利用在此期间的误差与遗漏数据与杨海珍、陈金贤对资本外逃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很显著,于是得出结论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反映资本外逃的规模的变动。
但笔者认为此实证研究过程值得商榷,我们首先应从杨海珍、陈金贤的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谈起,杨海珍、陈金贤(2000)在测算资本外逃规模时采用的是凯特的“游资法”,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状况,二位学者对“游资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其公式如下:①游资1=-[其他部门的其他项目+误差与遗漏];②游资2=-[其他部门的其他短期资本项目+误差与遗漏];③游资3=-[“游资2”+债券和股权方面的组合投资]。
张海兵直接利用误差与遗漏与游资3进行回归,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游资3就是在误差与遗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回归结果自然有很强的相关性。
肖鹞飞(2004)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误差与遗漏的历年波动状况,认为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认为此特点反映了我国在外贸、资本外逃和游资存在的问题,但此分析仅从理论角度上加以阐述,缺乏实证研究。
余文建、于宏凯(2004)结合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完善的进展程度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原因对误差与遗漏的变动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将误差与遗漏等同于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的观点有些偏颇。
解读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首次出现在了贷方,金额为77.94亿美元(见下表),这一现象在2003年得到了延续。
这种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人认为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在贷方说明我国资本外逃问题得到了控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部分差额代表了未被记录的流入我国的国际“热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这一变化呢?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会计学的复式记账法,即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编制的。
但是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其他技术原因,统计误差与遗漏是很难避免的。
具体来说,造成这种统计误差与遗漏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统计资料本身不完整。
例如,商品走私、携带大量外币现钞出境等都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
短期资本即所谓的“热钱”为了逃避外汇管制,可能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利用非正常渠道出入国境,这样就可能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交易未被记录。
第二,统计资料来源渠道不同,有的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有的数据来自于银行报表,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难免造成重复与漏算的发生。
第三,统计资料本身不准确。
例如,有些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估算出来的,而且在实际交易中,有的当事人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的目的,故意伪造数据,隐瞒真实的交易金额等。
上述这些情况的发生导致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方差额与贷方差额不相等。
为了轧平借贷差额,就设置了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当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时,其差额记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贷方,反之,则记入借方。
所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仅是一个平衡项目,并不是真正通过统计得到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净误差与遗漏中,通常很难准确区分究竟有多大数额是统计上的误差所导致,有多少数额是被遗漏的交易。
因此,简单地把净误差与遗漏额出现在借方等同于资本外逃,出现在贷方就等同于国际“热钱”流入,显然有失偏颇。
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分析根据国际经验,误差与遗漏不可避免。
世界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都设置了误差与遗漏项目,普遍都把5%作为一个临界点。
但是,如果该项目数额大到超过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从而不利于政府有关部门据此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做出相关决策。
国际收支中的误差与遗漏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二是脱离政府了解或控制的方面。
下表为中国1982-2003年误差与遗漏统计数额1982-2003年误差与遗漏统计数额表面数据分析由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应分为三个阶段:一、我国在1989年前误差与遗漏数值都不大,在83年前一直为正数,在84年开始出现负数,且在以后大都为负数。
与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也在2%以内,应该大多由统计上的原因导致。
二、从90年代开始,负数值一直在剧烈增长,从1990年的亿美元,激增加到1995年的亿美元并居高不下,直到2001年急剧下降,从上年的亿降至亿,而在1990-2001年之间总值为亿美元,平均值为亿美元。
另外,从其与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来看,这一阶段大多超过5%的警戒线,1991-1999年的平均值为%,并围绕这一数值做相对稳定的窄幅波动。
三、从2001年开始急剧上升,转为正值,并在两年内就上升了233亿美元。
可能原因分析一、第一阶段:误差与遗漏数额都不大,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时国内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都不完善,各部门的配合也不理想,所以有误差是正常的。
而另一方面,对外汇的管制极其严格,资本的非法流入和流出的量也应该很少,所以原因相对简单。
二、第二阶段:负数值在剧烈增长,所以表现为相对的资本流入。
原因可能有:1.资本外逃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据英国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沃尔先生给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从1989年至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有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
这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中出现的大量‘误差与遗漏’中反映出来”。
1989-1995年误差与遗漏总额为554亿美元,大致等于报告中的估计额。
在国际金融统计中,对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简称CF)的测算有两种方法:=(ΔD+ΔFDI)-(CAD+ΔR)ΔD是一国的对外债务的增加额,ΔFDI是国外直接投资净额,CAD是经常账户赤字,ΔR是储备增加额。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通常采用的方法。
=SG+EOSG 是一国短期资本流出净额,EO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
两种方法各年计算结果略有不同,但从10年的总额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1)中国为鼓励外商投资而对内外资实行了差别待遇,形成很大的套利空间,致使国内相当多的资本外逃到境外,再以外资身份内流以获取高收益,这种差别待遇推动了资本外逃。
(2)在中国,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和人民币、美元利率倒挂的压力下,国际套利资本流动方向迅速逆转,对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形成了巨大压力,1998—2000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额仅有亿、亿和亿美元。
而1997年,据估计中国资本外逃400,占当年中国GDP的%。
这可以从1997年误差与遗漏达到极高的亿美元看出。
(5) 1994年以前我国长期实行双重汇率制,导致人们认为汇率处于高估状态。
因此始终存在着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这种预期可能是导致1990—1993年资本逃避的重要原因。
从1994年初至1996年底,人民币持续升值约45%,而同期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1%,美元利率在 5%左右,相差 6个占分点,从而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致使1995年资本外逃数额大幅上升,1996年数额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周边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贬值,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国内外对我国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日益强烈,致使1997-1998年资本外逃数额又有所上升,且一直居高不下。
(6)我国从8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率就很高,导致国内的投资风险升高,所以居民向境外转移资本的意愿在增强。
资本外逃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应是正相关关系,而由于人的理性决定应有滞后性,如果前二至三年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就会引起随后的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所以对90年代起的大量资本外逃起到很大作用。
(7) 直接投资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和上述通货膨胀率相似。
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其资本外逃正相关(见靳玉英《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外逃》,《财贸研究》),同样,资本外逃相对于实际利率也有滞后性。
所以当时高涨的FDI为大量的资本外逃提供了资金。
(8)实际利率的高低。
虽然当时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名义利率)较高,但由于通货膨胀率较高,所以实际利率很低,很多年份,如1988—1989,1992—1996年都出现负的实际利率,因此,也使资本倾向外逃。
(9) 不法分子私自转移外汇。
在国内贪污受贿的犯罪分子,很多都将非法所得转移境外,导致外汇流出。
(10)进入90年代,我国财政赤字迅猛增长,1990年为1465亿人民币,1994年就达到5745亿人民币,至1998年更是增加至918亿人民币。
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影响到人们对汇率、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从而推动了资本外逃。
(11)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李庆云和田晓霞的研究,GDP和资本外逃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说明由于GDP的增长带来财富的增加从而增加了资本外逃的数量,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又使居民对国内经济前景有良好预期,从而对资本外逃起着抑制作用。
从1982年至令,中国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如 1988年为 %,1989年为%,1992年为%,1993年为 %,1995年为%,1996年为%,1997年为%。
同期的资本外逃数量激增,说明国内财富的增长效应大于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效应。
(12)我国外债自90年代以后也是几乎年年增加,到1997年增至4888亿人民币,1998年虽有所减少,但仍达到4527亿人民币、外债增加也会增加资本外逃的资金来源,对资本外逃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13)企业为了获取出口退税和少交进口关税,存在着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现象。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也使得有些企业利用假单据骗取出口退税。
这些都使得统计中的误差与遗漏加大。
(14)经济的繁荣也使走私活动更加猖獗,不法之徒利用假单据套购外汇,用于支付走私货款。
以1996年的数据为例,以1美元折合元人民币计算,当年走私价值达亿美元,占当年误差与遗漏项目的6. 95%。
据估计,1996年流人中国的私货价值愈百亿美元。
(15)一些不法旅行社,以“假出境、真结汇”的方式套取外汇,然后到黑市出手;或者申请可同时到几国旅行的签证,从而可能结购较高数额的美元外汇。
但他们在结汇出国后,并未按原定路线旅行,而是把结余的外汇留在境外,或以黑市价格出售,以赚取差额利润。
从而导致外汇流失。
2、统计方面:(1)在直接投资方面,外经贸部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统计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撤回、外商利润汇出和再投资数据,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及其与国外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也缺乏统计数据。
(2)有些地方部门为了显示本部门在引进外资方面的工作成绩,虚报引进的外资。
(3)由于我国有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为了享受这些优惠,有些资本是流出后又经港澳台流入的假外资,流出未统计在内,而流入却统计在内。
(4)1994年为止,我国在海外共建立了将近一万家企业,对这些企业,我们往往只注意了他们与境外其它企业的资本交易,而没有注意它们与国内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这些企业因而可以采用开低价和高价发票、资产互换、现金的实际流动等种种手段来实行资本外逃。
(5)在国际收支方面,记录商品贸易与记录支付有一个时滞。
也可能产生误差。
(6)外国投资企业借用外方母公司的贷款应纳入到全国外债统计的一揽子中,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外债余额的变化就是我国当年对外债务的发生额。
有些部门和地方把这部分外资既统计到外债中,又统计到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从而人为扩大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
三、第三阶段:由负转正,并增长迅速。
按照国际经验分析,这意味着以前中国国际收支中反映出的资本流出现象,现在已经变成了资本流人。
可能原因为“热钱”的流入。
1.“近一段时间以来,受利率和汇率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境外资金的内流——其中,不排除出于套利和投机目的的资金流入”。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中旬首次如此清晰地承认“热钱”在中国的存在。
在华外资企业享受众多优惠政策,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导致近几年大量的外资特别是外逃的资金再次进入中国,这其中就有许多政府未能监控的资金,所以导致正值的迅速增长。
我国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各年经济增长速导致国际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准备投机套汇,且流入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
3.人民币、美元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分别为%和%,利差达%,所以热钱流入进行套利是正常的。
4.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发展迅速,存在巨大的炒作空间,引发外资进入炒作,以获取暴利。
5.热钱进入中国途径较多。
(1) 外汇管理来说,钱进来比出去容易。
外贸公司以前出口不结汇的现在纷纷结汇,还有很多外贸出口应该出去的钱现在也留在国内投机人民币(2) 高报货物出口,多收外汇,使多收到的外汇合法化;在服务收支中,利用向境外提供服务的机会,收到远远超过服务价值的外汇收入。
(3) 境外公司还可以通过追加直接投资的方式蒙混过审核,使外汇流入。
(4) 国外机构可以给出口商其提供出口信贷,然后利用这个机会进入国内套利投机。
(5) 一些外资企业在出口中虚报利润,而且钱都立刻用于结汇,以人民币的形式存在于市场,且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解决办法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由借方转为贷方,表面上意味着过去困扰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实际上净误差与遗漏中反映的是未被记录的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净额,应该主要是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由负转正并不意味着资本外逃问题的解决,因为资本外逃不仅仅是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和套取利差,还可能是因为转移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的非法所得,或者是逃避贸易和投资等管制措施,还包括走私等非法行为。
同样不能认为误差与遗漏为负值时就不存在套利资本产流入问题。
而且套利资金的流入流出非常迅速,会给一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加强对误差与遗漏的管理,主要应以制止资本外逃和防止热钱流入为重点。
具体建议为: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通过明确人民币汇率不变,扼制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方法使“热钱”无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