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国际收支是指国内居民与境外居民之间的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务流动等经济往来所形成的支付和收入。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和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现出了明显的贸易顺差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510.7亿美元,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外需疲弱,全球贸易增速减缓,以及国内需求下降所导致。
尽管贸易顺差仍然较高,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其次,202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2255.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70.6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继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以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等。
再次,2024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净流入的局面。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达到了1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83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
最后,202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下降。
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政策,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了3206亿美元,降至约2.999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以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在贸易、服务、资本和金融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外部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中净误差与遗漏差额项目作者:马国军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6期摘要:净误差与遗漏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为了抵补差额人为设置的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我国净误差与遗漏产生原因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分阶段对近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和境内外资金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最后尝试提出几点改善该项目情况的建议。
关键词:净误差与遗漏;产生原因;热钱流入;资本外逃一、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各个国家在记录国际经济贸易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会设置净误差与遗漏这一项目,是因为在复式记账情况下,由于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等因素使得借贷双方在数额上很难相互平衡,尤其是统计一个国家发生的数量如此庞大的国际经济交易更是难以避免产生人为误差和部分项目的遗漏,所以用该账户来抵补借贷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在理论,上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它能够直接反映国际收支平衡表借贷方平衡情况,并且间接反映一国境内外资金流动中资本外逃和资金流入的相对状况,对于政府合理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相关经济数据分析的重要依据。
当前理论普遍认为,当贷方总计大于借方总计时,差额数列处在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借方,反之亦然。
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一般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说明产生误差与遗漏越严重,当出现经常账户贷方发生额被低估、统计资料缺失等情况,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会变成正值。
当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为正值时,一般认为此时境外资金内流;反之说明国内资金外流,金额较大时称为资本外逃。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项目下的遗漏部分是流入资金与流出资金的轧差净额,反映的是国内外资本的整体流动趋势,不能简单地认为只存在资金流入或资金流出而不考虑其相对性。
二、造成误差与遗漏的原因根据国际经验,净误差与遗漏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我认为造成误差与遗漏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技术性原因和非技术性原因。
我国国际收⽀平衡表_误差与遗漏_项⽬的分析研究_梁海龙我国国际收⽀平衡表“误差与遗漏”项⽬的分析研究梁海龙王新娟(河北经贸⼤学河北⽯家庄市050061)摘要:国际收⽀平衡表是⼀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是政府进⾏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之⼀。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数值⼀直偏⼤且表现出“借⽅偏好”的特征。
对此,本⽂综合前⼈研究成果,运⽤⾮参数⽅法探讨了资本外逃额和汇率与我国“误差与遗漏”项⽬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资本外逃额与“误差与遗漏”呈负相关,⽽汇率变化对“误差与遗漏”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国际收⽀平衡表;误差与遗漏;资本外逃;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5⽂献标识码:B⽂章编号:1007-4392(2012)05-0008-04⼀、引⾔国际收⽀平衡表系统记录了居民与⾮居民之间发⽣的所有经济交易,其编制采取复式记账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原则。
因此,从理论上讲,若能精确记录每⼀笔交易,国际收⽀必定是平衡的,但由于统计数字来源⼝径不同,隐瞒漏报也在所难免,另外,统计⽅法、⼿段存在的局限性,都将使收⽀两⽅⾯会有偏差。
为了使国际收⽀平衡表收⽀两⽅⾯的总额相等,不得不⼈为设⽴⼀个平衡项⽬进⾏调整,这就是“误差与遗漏”。
当收⼊⼤于⽀出时,将差额列⼊“误差与遗漏”项⽬的⽀出⽅⾯;反之,当⽀出数字⼤于收⼊数字时,就将差额列⼊“误差与遗漏”项⽬的收⼊⽅⾯。
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平衡表时,都设有“误差与遗漏”项⽬。
国际货币基⾦组织认为,误差与遗漏项⼤到超过贸易总额5%,整个国际收⽀运⾏就会出现问题,这样的国际收⽀平衡表就会影响到各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趋势的正确分析,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为,严重的甚⾄会误导政府部门的经济调控⾏为。
因此,国际收⽀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是不容忽视的⼀项内容。
⼆、实证分析本⽂选取我国1990-2010年21年的“误差与遗漏”数据,并计算出每年它所占贸易总额的⽐例。
20GG年至20GG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GG至20GG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20GG年至20GG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GG年至20GG年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各不相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较大。
我国在此期间,积极跟随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稳步推进改革。
以下就20GG年至20GG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特点1、我国的“双顺差”由20GG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①、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2、储备资产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20GG—20GG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GG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化,但一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因此,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广场会议”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
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各不相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较大。
我国在此期间,积极跟随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稳步推进改革。
以下就2004年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特点1、我国的“双顺差”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①、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2、储备资产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2004—2013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09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化,但一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因此,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广场会议”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
透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作者:张晓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1期国际收支平衡表将国际收支记录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而编制的会计报表,因此所有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相等。
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样,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原因,会造成结账时出现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时就需要设立一个抵消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Errors&Omission)项就是这样一个抵消账户,理论上是不代表任何的实际含义,但是,一些学者经常会把“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或是贷方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资本非正常流出或是流入的一个指标,这种观点认为,当“净误差与遗漏”出现较大借方金额时,可能存在异常资本流出,当出现较大贷方金额时,可能存在异常资本流入。
如果“净误差与遗漏”与异常资本的流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那么这项数据将是异常资本流动的很好的一个预警信号。
本文将从统计数据和实际层面两个角度分析该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概况我国自1980年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1985年,正式对外公布《国际收支概览表》,初步建立起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985—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计算出将这期间净误差与遗漏项。
通过统计1985—2008年的净误差遗漏项,发现在上世纪80年该项数额还处于较低水平,基本维持在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以下;到90年代之后,从1990年一直到1997年借方余额不断增大,由90年的31.34亿美元一路上升为97年的169.52亿美元,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超过了5%正常的标准;到1998年以后净误差遗漏项借方余额开始减少,并在2002年以后转为贷方余额,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有所下降。
二、对净误差遗漏项的统计分析1.游程检验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正负变化若不受到非系统因素的影响,那么其正负应该是随机变化。
1997—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分析2003级经济学基地班徐亚明学号 20031030030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特征和原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误差与遗漏的借方金额等同于资本外逃额、贷方金额等同于“热钱”流入额。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由借方转变为贷方并持续增加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制度完善、外汇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等积极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热钱”流入等消极因素导致。
进而提出正确的观点:既要重视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统计意义,也要重视它的经济意义,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经济意义。
最后就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和管理的制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变化分析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997—2004各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见图一),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变动非常显著,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迅速递增,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但是综观八年的国际收支表,我们更可以看到: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呈一种奇妙的对称分布,以2001和2002年为界,前后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见图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前后的对称平衡?使困扰中国多年的资本外逃问题得到了缓解,还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导致的国际“热钱”的流入?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特征和原因的分析,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从国际收支统计和外汇管理的角度找出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表一:1997-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概况单位:千美元项目(年份)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一、经常项目36962715 31471279 21114138 20519248 17405275 35421968 45874812 68659162二、资本和金融项目21015390 -6321439 5179515 1922224 34775427 32290837 52725942 110659756三、储备资产-35723620 -6426000 -505400 -10548400 -47325130 -75507060 -117023100 -206364000四、净误差与遗漏-22254000 -18723840 -17788333 -11893073 -4855572 7794255 18422347 27045082 数据来源: 1997—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整理、计算注:为突出显著对比,图中“储备资产”项用正数表示图一一、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基本状况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在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后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1980年,我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1985年,我国正式对外公布《国际收支概览表》,初步建立起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1996年,我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标准,建立起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为核心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997—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笔者对该时间段内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动情况进行了计算和整理(见下表)。
表二:1997-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动情况单位:千美元, %年份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净误差与遗漏-22254000 -18723840 -17788333 -11893073 -4855572 7794255 18422347 27045082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19118230 320444777 353451195 463787670 498132844 607135071 831887565 1127802747 比例-6.97 -5.84 -5.03 -2.56 -0.97 1.28 2.21 2.40 注:表中“比例“为”净误差与遗漏金额“与”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数据来源: 1997—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整理、计算图二从图二中可以看出,1997—2004年的8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借方向贷方转移,并于2002年由借方变成了贷方,达到77.9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增长。
具体来看,1997—2001的5年间,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均出现在借方,项目差额由1997年的-222.5亿美元渐渐过渡到2001年的-4.85亿美元,并且前3年净误差与遗漏金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居高不下,这种连续5年差额均出现在借方的特殊现象可能是由某种系统因素而非个别因素所致。
再看图三,1997—1999年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均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上限,直至到2000年以后,该比例趋于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外汇管理工作取得的巨大进步。
图三二、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编制说明,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出现在借方,表明存在一些资本流出未被明确记录的交易或者对流入的估计过高;如果该项目出现在贷方,表明存在一些流入但未被明确记录的交易或对资本流出的统计过高。
现笔者就1997-2004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
(一)1997—2001年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原因分析。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呈现为长期借方或贷方单向分布,很可能暗示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漏洞较多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质量有问题。
我国于1996年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以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长期出现在借方,笔者认为这是由当时我国国际收支在制度和管理中尚存在许多不足所致。
1、1996年开始实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做法,采用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笔申报与定期申报相结合,克服了之前各职能部门多头统计的弊端。
但是,这种申报体制仍然有待完善之处,如因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重复统计和遗漏,旅游外汇收支只能通过估计得到等等。
2、部分主体为牟取非法利益逃避国家外汇管理。
如有些企业违反结售汇规定,将出口所得外汇存放在境外,或私自将外币存款凭证、外币有价证券携带出境,外商投资企业私自转移利润等。
此外,非法走私活动也造成大量外汇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出。
3、资本外逃是这个时期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长期出现在借方且规模偏大的重要原因。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段时间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
宋文兵(2000)认为,我国资本外逃额逐年增大,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达到了407亿美元,是历史最高水平。
田晓霞(2000)认为,仅1996-1999年4年间我国资本外逃总额就有1000亿美元。
杨胜刚等(2003)测算,1996-2001年6年间我国的资本外逃总额达到1037亿美元。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1997年,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也达到了-222.54亿美元的空前水平,而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下,1998年和1999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规模也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
即,资本外逃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规模上升且在借方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二)2002—2004年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1997年开始,我国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借方余额开始减小,并从2002年开始转向贷方。
这种转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笔者认为,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从借方向贷方转变可以说明以下问题:(GDDS),1、我国的国际收支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2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此举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适应了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标志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2、各部门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国际收支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资本外逃现象。
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严格审查企业的用汇情况;海关部门加大打击走私活动的力度,查处了大量的走私案件;税务部门加强对出口退税的检查,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切断了多数资本外逃渠道。
3、受经济、金融中多种有利因素的引导,国内资本外逃的动机减弱,原先外逃的资本也逐步回流。
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和持续增长,国内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被发掘,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向投资主体开放。
随着我国加入WTO,内资和外资的地位趋向平等,内资流出再以外资身份流入获得优惠投资条件的优势逐步消失,导致这种形式的资本外逃数额变小。
4、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加速了贷方数额的增大。
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我国本外币的正向实际利差不断扩大:一方面美元的实际利率已经降到战后以来的历史性低位,而人民币名义利率则保持着相对稳定,结果造成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正向利差。
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比同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低了将近1.17个百分点。
并且,长期的“双顺差”以及美日等国频频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因此,在国际短期投资者看来,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带来利率上的更高收益,而且可享有汇率上的预期收益,这就形成了投机性资本进入中国的动力源泉。
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对“双顺差”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资本外逃的影响。
而且证券市场也按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向外资开放,多加银行的QFII已经进入我国股市。
在这个背景下,投机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股市的国际游资开始以不同形式流入,并且它们没有被纳入正常的统计体系。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余额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将处于贷方,并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它既可能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制度完善、外汇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等积极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热钱”流入等消极因素导致。
(三)对一种偏激观点的反驳。
这种观点认为: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规模等同于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的规模。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从客观来看,国际收支统计中必然会产生部分错误或遗漏的项目,通过人为努力只能缩小而不能完全消除,这些金额显然不能想当然地被纳入到资本外逃或“热钱”中。
其次,从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的统计技术上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不是非常精确。
而且,简单地将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规模等同于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规模的方法也不是主流方法。
最后,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规模、方向和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质量,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因此,简单地把误差与遗漏的借方金额等同于资本外逃额、贷方金额等同于“热钱”流入额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是,既要重视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统计意义,也要重视它的经济意义或者说不能忽视它的经济意义,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