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常见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44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及护理1 临床常见心理特点1.1 恐惧、焦虑、抑郁由于身体的老化、疾病的痛苦、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老年人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变化。
1.2 敏感、多疑敏感多疑,富于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与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和猜测医护人员及亲友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惫,影响治疗[1]。
1.3 孤单、寂寞抱病在身,子女自立而纷纷离开家庭,老伴年迈体弱或去世,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有被抛弃感。
1.4 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多疑或有绝望心理老年病人,情绪多不稳定、幼稚,心胸较狭窄,好猜疑,好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
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因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甚至蛮不讲理。
受到不良刺激立即情绪激动,跟人大吵大闹。
1.5 自卑、自弃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
这类病人常较悲观,不愿与人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的病人甚至有自杀念头。
1.6 偏执、暴燥、自持心理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心胸狭窄、好妒忌、脾气暴燥;过强自信心,认为自己年岁大、阅历深,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的指导。
1.7 过强依赖心理情感变得脆弱、敏感,顺从依赖,喜欢周围人对他尊敬,希望子女朋友来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
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以及采用有关心理学的手段,从而影响或者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2]。
2.1 护理措施2.1.1 收集资料全面评估患者,详细收集资料,特别是患者的经历、生活时代背景、文化程度、对健康的理解程度,深刻理解老年患者的心态,才能与老人进行沟通,从而找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2.1.2 环境要求洁净、清新的物理环境;舒适、优美的人文环境;轻松、愉快的恢复环境,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的方法。
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
而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关注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病情。
本文就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分析心理护理的方法。
一、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指的是处于长期的高度焦虑状态,并伴有多种不适的表现,如心跳加快、心慌、想不起深呼吸、感到紧张、担心,以及反复地思考恐惧的事。
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应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来处理。
2.抑郁症抑郁症是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表现为精神疲乏、抑郁、体重减轻、睡眠不佳、自责、饮食不振等。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情绪,恢复健康心理状态。
3.应激障碍应激障碍指患者对特定环境或情况的反应过度,表现为情绪大起大落、睡眠不佳、胃肠症状加重或体重波动、记忆力减退、感到孤独或不安等。
患有应激障碍的患者,应采取放松和心理治疗,以减轻压力,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心理护理的方法1.建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语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2.创造安全的环境护士需要通过调节病房温度和光线、移动家具等方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3.积极与患者交流通过日常对话、阅读故事书等方式,护士应与患者交流,以了解其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4.采用心理干预技术心理干预技术是指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定性分析、改善技能等,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问题,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疾病。
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技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士应关注和解决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建立信任关系、创造安全环境、积极与患者交流、采用心理干预技术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治疗结果。
病人心理一、病人角色的概念一个人被疾病的痛苦所折磨,并有康复和治疗的需要和行为。
二、病人角色的适应不良1 、角色行为阙如: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
2 、角色行为冲突:当个体患病并且需要从其他角色转换为病人角色时,不同角色要求之间可能出现冲突,导致个体无法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3 、角色行为减弱: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更强烈的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不从心的活动,表现出对疾病不够重视或考虑不充分,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 、角色行为强化:病人安心于已适应的病人角色现状,在疾病已经基本康复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完成病人角色向正常角色转换的过程。
5 、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疾病折磨,经常会感受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病人受到不良心境的影响,出现出人意料、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为角色行为异常。
三、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1 、对认知的影响病人会把注意力才能够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由于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和范围的改变,病人对疾病的各种症状的敏感性都会增强,对症状的反应也更加明显,对任何的点滴变化都会顾虑重重。
2 、对情绪的影响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
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尤为突出。
3 、对意志特征的影响病人患病后体力下降,活动能力受到限制,以及消极的自我暗示的作用,病人往往感到软弱无力、情感脆弱,甚至一反常态,变得特别被动、顺从和依赖,做事犹豫不决,各种意志品质都受到影响,希望更多的亲人朋友的探视。
4 、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患者患病前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他对疾病的反应,而疾病也会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暂时或长久的影响,甚至使患者表现出原本没有的人格特征。
四、病人常见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悲哀、孤独、绝望、不合作、否认、自尊紊乱、疼痛等。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1 、否认期:病人对自己得病感到震惊和否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
2 、愤怒期: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时,感到愤怒,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同时可能无意识地迁怒于他人。
病人心理主要内容患病、病感与病人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病人的权利和义务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常见心理变化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一、患病、病感与病人1、患病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
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
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
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
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1、自我角色冲突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2、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角色缺如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角色强化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角色消退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角色恐惧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角色假冒为摆脱某种社会责任而诈病;角色认同差异医护人员与病人对对角色行为认同矛盾。
五、病人的心理需要需要尊重、需要接纳和关心、需要信息、需要安全、需要和谐环境、适度活动与刺激。
病人心理需要的特点:需要层次降低需要内容集中需要种类多变病人需要的特殊性:需要的不可预测性需要的不稳定性需要的情绪化、掩饰性六、病人常见心理变化认知功能的变化情绪活动的变化意志行为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七、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焦虑心理分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恐惧心理见于有较具体的危险和威胁时抑郁心理常与病人的可能丧失和实际丧失关联孤独感社会的隔离,伴有不安全感的陌生心理依赖心理处理日常事物时表现出的信心不足退化心理行为表现与年龄和社会身份不相符猜疑与怀疑缺乏根据的猜测和对事实的不认可愤怒见于目标行为遇到不公平的阻碍时否认心理指病人怀疑和否认患病事实自我概念紊乱对自身在认识上表现出的消极改变或不适应过高的期望对医务人员的态度、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期望过高遵医行为问题自我形成的过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认识表现为对自己稳定的恰当的认识。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患者心
理问题
引言
心理问题在患者中非常常见,这些问题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康复带来额外的困扰。
因此,了解并解决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常见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焦虑和恐惧: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害怕,特别是在面对未知的病情或治疗过程时。
2. 抑郁:一些患者可能经历抑郁情绪,感到无助、消沉和失去兴趣。
3. 自尊心受损:患者可能因为疾病或身体上的改变而感到自尊心受损。
4. 孤独感:长期住院或疾病期间的社交限制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与世隔绝。
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解决患者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案:
1. 心理辅导:提供患者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和
其他负面情绪。
2.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提供情感上的支
持和陪伴。
3. 教育和信息: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疾病和治疗信息,消除他们
的焦虑和恐惧感。
4. 心理支持小组:组织心理支持小组,让患者可以彼此分享经
验和情感,缓解孤独感。
5.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目标
和兴趣,提高自尊心。
结论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但通过心理辅导、社交支持、教育和信息、心理支持小组以及个性
化的康复计划,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同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关怀,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恢复
健康。
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名称及介绍心理疾病,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的心理活动受损害,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痛苦。
以下是22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简要介绍:1.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悲伤、失眠、精力不足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焦虑症:患者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紧张等表现,常常伴随着身体不适。
3.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或行为,频繁重复某些动作以减轻焦虑感。
4.妄想症:患者持有强烈的不现实的信念,常伴随幻觉或妄想。
5.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听、妄想、情绪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社交功能。
6.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上出现极端波动,交替出现抑郁和 mania 状态。
7.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导致极大的退缩和逃避行为。
8.食欲障碍:包括暴食症、厌食症和进食障碍等,表现为饮食行为异常。
9.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10.人格障碍:患者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方式存在不符合社会期望的特征。
1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期常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12.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己的外貌有过度担忧,认为自己的外貌存在明显缺陷。
13.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性的压力反应,影响日常功能。
14.焦虑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同时存在,有时难以鉴别出具体的疾病类型。
15.恐怖症:患者对某种特定物体、场景或情境有过度恐惧的表现。
1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过分注重细节、完美主义、坚持自己的规则等。
17.分裂情感性障碍:情感反应不符合社会期待,表现为情感的失调和不稳定。
18.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发育程度明显低于同龄人。
19.睡眠惯性障碍:患者的生物钟紊乱,经常出现睡眠时间错位的情况。
120.强迫性思维障碍:患者出现强迫性思维,难以控制或抑制。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培训在医疗服务中,除了对患者身体疾病的治疗,关注其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住院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的不适、对疾病的担忧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因此,为医护人员提供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恐惧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的未知、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后果感到焦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疾病无法治愈、治疗带来的痛苦、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等。
2、孤独和无助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朋友,身处陌生的病房,患者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特别是在病情较重或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感受可能更为强烈。
3、抑郁和悲观长期的疾病折磨、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对未来失去信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悲观的情绪。
他们可能对生活失去兴趣,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依赖和退化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间会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和意愿,出现心理上的退化现象。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1、促进身体康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提高免疫力,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2、提高患者满意度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温暖、关怀的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和尊重,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心理护理的原则1、尊重和关爱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以关爱、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2、倾听和理解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3、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
4、保密原则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
四、心理护理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迎接患者,主动介绍病房环境、医护团队和治疗流程,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