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们可以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
但是,除了生理上的疾病,许多患者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由于生活中的压力、身体上的不适或其他原因而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患者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干预方法。
一、倾听和沟通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倾听和沟通。
当患者感觉到自己被认真倾听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更加舒适和放松。
这种方法可以在诊室中使用,也可以在电话或视频会议等远程会诊中使用。
在与患者交流时,请确保您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听取他们所说的话,并回答他们可能有的任何问题。
如果您无法回答某些问题,请告诉他们您会尽快找到答案并给予反馈。
二、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识别问题:与患者一起讨论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问题。
2. 制定目标:与患者一起制定目标,例如减轻焦虑或提高幸福感。
3. 学习技能:向患者介绍一些技能,例如放松技巧、认知重塑和应对策略。
4. 实践技能:与患者一起实践这些技能,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5. 评估进展:定期评估患者的进展,并调整治疗计划以反映他们的需求。
三、药物治疗对于某些心理问题,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例如,在重度抑郁症或焦虑症等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请确保您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用法,并告诉您的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四、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一种旨在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建立信任关系: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并让他们知道您是他们可以依赖的人。
2. 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倾听和沟通来提供情感支持,并让患者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
3. 鼓励积极行为:鼓励患者采取积极行动,例如参加社交活动或进行运动。
医学领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措施心理健康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医学领域中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干预措施。
一、医学领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在医学领域,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大量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理问题。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感到非常紧张,担心治疗的结果,而且他们的担忧会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些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问题是与身体疾病密切相关的,它们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有一些人因此离开人世。
二、医学领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因素:1. 疾病本身:许多疾病会引起心理问题,尤其是长期慢性病人。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和恐惧。
2. 治疗方式:治疗方式和治疗时间都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许多治疗需要住院,这会让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
同时,治疗时间长、复杂性大,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3. 医护关系: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出现波动。
例如,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语言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三、医学领域中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一些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以下是在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干预措施:1. 给予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种针对患者进行的心理辅导方法,旨在通过话语来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用药物来治疗心理问题。
例如,可以防治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3. 保持心态积极:患者要尽量保持心态积极,不要把心态压抑太久,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自己的情绪。
四、结语在医学领域,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也为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奠定基础。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患者心
理问题
引言
心理问题在患者中非常常见,这些问题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康复带来额外的困扰。
因此,了解并解决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常见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焦虑和恐惧: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害怕,特别是在面对未知的病情或治疗过程时。
2. 抑郁:一些患者可能经历抑郁情绪,感到无助、消沉和失去兴趣。
3. 自尊心受损:患者可能因为疾病或身体上的改变而感到自尊心受损。
4. 孤独感:长期住院或疾病期间的社交限制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与世隔绝。
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解决患者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案:
1. 心理辅导:提供患者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和
其他负面情绪。
2.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提供情感上的支
持和陪伴。
3. 教育和信息: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疾病和治疗信息,消除他们
的焦虑和恐惧感。
4. 心理支持小组:组织心理支持小组,让患者可以彼此分享经
验和情感,缓解孤独感。
5.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目标
和兴趣,提高自尊心。
结论
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但通过心理辅导、社交支持、教育和信息、心理支持小组以及个性
化的康复计划,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同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关怀,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恢复
健康。
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在医患关系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涉及到双方的情绪、信任、沟通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干预措施。
首先,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沟通不畅有关。
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以免造成患者的困惑和焦虑。
此外,医生还应该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决策权。
患者在与医生交流时,也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病情和感受,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其次,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与信任缺失有关。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医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基础上的。
因此,医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生还应该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避免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患者在选择医生时,也应该考虑医生的信誉和口碑,以便选择到一个可靠的医生。
再次,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涉及到情绪管理。
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应该保持冷静和耐心,不应将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患者。
在面对困难和复杂的病例时,医生应该主动寻求同事的帮助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患者在面对疾病和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医生应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这些情绪,以便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最后,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的待遇和福利,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医疗工作。
社会应该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水平和医疗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医生的工作。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沟通不畅、信任缺失和情绪管理等方面。
为了改善医患关系,我们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建立信任,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支持和关注。
综合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随着社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或疾病症状。
为了寻求医学帮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综合门诊就诊。
然而,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反应却轻则焦虑紧张,重则恐惧抵触。
本文将从心理反应的角度探讨综合门诊患者及对策。
一、综合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1.1 焦虑情绪综合门诊患者在前往就诊之前往往会感觉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往往是由于对疾病的害怕或对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
在等候就诊的过程中,焦虑情绪会更为明显,此时患者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感觉比较无助,常会陷入长时间的焦虑之中。
1.2 恐惧情绪对一些需要人体切开或注射手术的治疗方式,往往会让患者感到恐惧。
过度的担忧和焦虑会引起心理压力,扰乱睡眠的质量,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1.3 抵触情绪有些患者往往对医疗机构或医生存在着抵触情绪,可能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经历或亲友的经历造成的。
这样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影响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态度和配合程度,甚至影响到整个就诊结果。
二、对综合门诊患者的对策2.1 预约制度针对患者的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医院可以引入预约制度,这样患者可以提前在网上或电话预约就诊时间,减少等待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2.2 环境的舒适医院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诊体验。
医院建议可增加花草绿植等观赏美化温馨化措施,并给患者提供足够的自然光线,以改善患者的就诊环境。
2.3 医疗人员的沟通配合医疗人员的态度和专业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放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医疗人员要做到耐心细致、尊重和保密等,这样能够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使他们更加愿意配合医学治疗。
2.4 积极引导患者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应与患者充分交流,引导患者树立积极预期,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学治疗。
现代医疗对于大多数疾病都有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需要患者不断与医护人员沟通,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结语就诊是患者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综合门诊是患者求医过程中的主要途径。
综合医院病⼈常见⼼理问题及其⼼理⼲预的对策综合医院病⼈常见⼼理问题及其⼼理⼲预的对策发表者:刘晓东918⼈已访问综合医院病⼈常见的⼼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疑病、⼈格适应不良等,部分病⼈甚⾄会出现⾃杀或伴发急性精神障碍。
⼀般来说,不同器官疾病的病⼈同患⼼理障碍的发⽣率不完全⼀样,其中以神经科病⼈发⽣⼼理问题的⽐例为最⾼(50%~70%),⽽普通内科门诊病⼈同患⼼理障碍的⽐例约为10~20%,以焦虑和抑郁常见。
下⾯就综合医院病⼈中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和⾃杀这5个常见问题的⾏为⼲预作⼀介绍。
常见⼼理问题⼀焦虑:焦虑是⼀种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反复练习和应⽤系统和逐步脱敏的⽅法来减轻焦虑和拮抗回避⾏为;提⾼⾃控能⼒(如应⽤放松技术、学会认知应对技巧等);强调⾃我练习和指导的重要性。
常见的焦虑处置过程包括:A.⽣物⼼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的认知⾏为交谈(SOCBI);②内科病史会谈及精神检查;③焦虑问卷检查(如SAS、BAI、HAD、HAMA等);④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案。
B. 治疗⼲预(10~15次)①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物;②焦虑认识过程训练;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睡眠卫⽣等;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我监察和脱敏;⑥选择和应⽤⾏为⼲预;⑦选择和应⽤认知—⾏为⼲预;⑧认识、澄清和转变(ACT)⽅法应⽤;⑨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⑩酌情减药;(11)复发预防训练,包括社会⽀持;(12)长期随访—健康⾏为的维持监察。
⼆疼痛:传统观念认为慢性疼痛是⼀种躯体疾病、⽣理问题,很少认为这是⼼理问题。
实际上,相当⼀部分慢性疼痛病⼈(如腰背痛、头痛等)是与⼼理社会因素相关的。
因此在国外的⾏为医学临床⼯作中,慢性疼痛处理是⼀个重要领域。
其基本的⾏为⼲预过程为:A. ⽣物⼼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②内科病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③疼痛问卷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案。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发表者:刘晓东918人已访问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疑病、人格适应不良等,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自杀或伴发急性精神障碍。
一般来说,不同器官疾病的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神经科病人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最高(50%~70%),而普通内科门诊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比例约为10~20%,以焦虑和抑郁常见。
下面就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和自杀这5个常见问题的行为干预作一介绍。
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反复练习和应用系统和逐步脱敏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和拮抗回避行为;提高自控能力(如应用放松技术、学会认知应对技巧等);强调自我练习和指导的重要性。
常见的焦虑处置过程包括:
A.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的认知行为交谈(SOCBI);②内科病史会谈及精神检查;③焦虑问卷检查(如SAS、BAI、HAD、HAMA等);④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物;②焦虑认识过程训练;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睡眠卫生等;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自我监察和脱敏;
⑥选择和应用行为干预;⑦选择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⑧认识、澄清和转变(ACT)方法应用;⑨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⑩酌情减药;(11)复发预防训练,包括社会支持;(12)长期随访—健康行为的维持监察。
二疼痛:
传统观念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躯体疾病、生理问题,很少认为这是心理问题。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慢性疼痛病人(如腰背痛、头痛等)是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
因此在国外的行为医学临床工作中,慢性疼痛处理是一个重要领域。
其基本的行为干预过程为:
A. 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②内科病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③疼痛问卷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预适量的镇静药物和治疗抑郁情绪;②介绍疼痛—紧张环路及治疗策略;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及睡眠卫生;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
⑤使用生物反馈加强放松效果;⑥评估导致疼痛的有关环境、认知、行为及生物学因素;⑦应激处理训练(SMT)及认知干预应用;⑧继续使用应激处理—沟通技巧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矫正;⑨逐步总结出适合病人自己的疼痛处理方案,包括社会支持;⑩巩固治疗。
三失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近半数的内科门诊病人有失眠主诉,其表现形式多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或惊醒多梦、早醒及睡眠感缺失。
许多躯体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可引起失眠或睡眠障碍,一些刺激性物质(如烟、酒、咖啡)和药物也会加重失眠的严重程度。
另外,临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明原因的失眠病人,对这部分病人的行为学干预包括:
⑴睡眠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⑵认识失眠既不是单一的生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认识或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⑶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失眠诱因、表现等(症状清单);
⑷自我监察睡眠—觉醒周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⑸行为及环境因素的控制(如睡前不看电视或看书);⑹学会放松技术,避免强迫自己入睡;⑺安排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必须在白天或
傍晚进行,而非睡前的运动;⑻安排规律性的生活,晚饭后避免茶、咖啡、烟等刺激性物品的使用;⑼生物反馈技术加强放松效果;⑽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及镇静药物的使用;⑾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安眠药,以免药物依赖形成;⑿坚持随访、自我巩固。
四抑郁: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情感活动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状,在综合性住院病人中的患病率约10~20%左右,绝大多数是非精神病性抑郁表现。
主要的干预过程为:⑴排除器质性因素所致的抑郁(如药物和疾病);⑵一般性心理治疗技术应用(如疏泄、支持、解释);⑶逐级加量的行为作业安排、阳性强化作业;⑷消极不良认知态度的矫正(如抑郁三联症的认知转变);⑸社交技巧、自信心训练;⑹人际心理治疗技术的部分应用;⑺社会支持、环境改变及家庭成员间的沟通;⑻抗抑郁药物的选用(如SSRI、SNRI等);⑼适量的体能锻炼、放松练习、娱乐活动安排;⑽心理预防教育及应对能力的指导;⑾复发预防教育及随访监察;⑿难治性病例的综合干预处理。
五自杀:
自杀是一种危胁生命的危机状态。
相当一部分的自杀病人是因为心理社会应激及情绪抑郁所致,因此对抑郁病人必须评价自杀的危险性及悲观失望的程度。
对于有自杀企图的病人,采取危机干预的措施包括:
A.问题的评估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估自杀企图病人的有关诱因及寻求帮助的动机,同时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另外需评价病人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如危险性甚高,可考虑精神科会诊,住精神病院治疗。
B.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对自杀病人的危机干预强调时间的紧迫和干预的效果,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帮助病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水平,肯定他/她的优点(长处),确定他/她已采用过的有效应对技巧,寻求可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明确治疗目标。
C.治疗性干预首先让自杀病人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并非目的。
因为绝大多数自杀企图者是因为面临生活逆遇不能解决时才选择自杀的,是希望“一了百了”,但如果有解决目前逆遇或危机的其他方法,可以避免自杀。
因此,围绕这一改变认知的前提,可以采取:⑴交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⑵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诱因的关系;⑶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⑷帮助病人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人际交往。
D. 危机的解决和随访
重点是减少病人的依赖性,注意强化病人新习得的应对技巧及问题解决技术,同时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