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 格式:pptx
- 大小:5.25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摘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重理论基础,震旦大学和金陵大学后期才有化学工程科。
与1935年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比较,国防化学和化学工程在教会大学中几乎没有学校开设。
虽然各校科目并不相同,但对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则是共同的,在1936年以前,化学工程类系科课程则较少。
对实验也非常重视,实验课时一般比讲授时间和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要多。
教会大学严格的学分制和考试使学生毕业率很低,一般不到一半。
但学化学的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多。
关键词.教会大学.化学系.化学课程.化学工程.毕业率.中国19世纪中期在少数军事性质的学堂开设化学课,20世纪初教育部定学制把化学纳入中学课程,设分科大学堂化学门,化学教育初步形成。
西方的化学教育形成于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进入的大量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则早在中国学制颁布前已开展化学教育,在中国国家教育体制之外形成了独立的一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
20世纪20年代止,国外教会在中国办了约16所教会大学,学校均开设了化学科系。
后来受中国政府要求先后立案,科系课程设置在与教育部要求无根本冲突下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大发展,本文主要讨论1936年前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化学教育。
1.化学科系的设置中国19世纪中期在少数学堂开设化学课,如1865年江南制造局,1874年~1914年格致书院(课程有矿务学、电、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及出版科学书藉,如1876年徐寿和傅兰雅出版期刊格《致汇编》),1862年京师同文馆(学习天文、格致、化学、医学、制造、测绘),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厦门博文书院、宁波格致书院、杭州求是学堂、各省区制造局和军事学校,都教授化学,但课程简单不系统,多为中学程度[1]。
20世纪初定立学制把化学纳入中学课程,设分科大学堂化学门,化学教育初步形成。
西方的化学教育形成于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随着炮火进入的大量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则早在中国学制颁布前已开展化学教育。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国教会大学—震旦大学——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903年在中国上海创办的大学,地点在上海徐家汇旧天文台原址,初名震旦学院。
由爱国天主教徒马相伯创建并出任院长。
1905年,由于与耶稣会的办学思想产生冲突,马相伯愤然退出,另设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震旦遂由耶稣会全面接管,成为一所天主教耶稣会大学。
耶稣会传教士接管以后,为了扩大学校经费来源而组织了震旦学院董事会,聘请法租界公董局总办、法国主教等为校董。
但由于马相伯的离校,使震旦大学的组织和声誉受到冲击和影响,震旦大学也被迫作出调整,邀请张骞、李平书、姚子让等名士任董事会董事,并推举李问渔司铎任校长。
震旦大学在罗马注册,直接受天主教廷传信部领导,该校毕业生享有与法国毕业生同等地位。
1908年,震旦由徐家汇迁入法租界吕班路,增设医科,并以广慈医院为专门实习医院。
在此基础上,震旦日后成立了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
民国元年,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长,按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同年震旦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民国教育部请马相伯代行监考,6月30日举行毕业典礼,授予十二名学生学士学位。
并在当年开始授文学和理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大学之一。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长,仅一年,死于任,他奠定了震旦大学医、法、理工三学院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932年震旦作为私立大学向南京国民政府登记注册,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常务校董才尔孟总揽一切。
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设置法、文、理工、医四个学院。
1938年该校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9年新中国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脱离震旦大学独立。
1951年2月1日开始,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
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并。
1952年l0月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他法、文、理工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从此震旦大学撤销。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导语: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
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
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
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作者:张欣然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6期摘要: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的规范等逐渐发展,进而走向成熟。
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目的是使中国完全的基督教化,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符合新式教育需要,成为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学校;新式教育;西方教育观念一、教会学校的起源及创立传教活动起源于明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同时附带介绍近代西学和西方文化。
18世纪中叶,传教士活动在中国遭到禁止。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海外传教事业随之兴盛,此时海禁未开,有部分传教士在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受派遣,辗转于各地开始传教工作,期间他汉译《圣经·新约全书》、《圣经·旧约全书》,编纂《英华字典》,为日后在华传教工作做了准备。
英国传教士米怜在华周边国家建立传教站,汇聚欧美传教士。
兴办英华书院借以扩大传教影响达到传教目的。
英华书院是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也为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
1834年,澳门创办女塾会所。
其中诸多受教育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其获得了更多的宗教活动特权,扩大了教会学校的规模。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及特点教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
教会数量大幅度增加,由最初的不足200所到1976年的800左右所。
但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已有少量中学出现,学生中女生人数占了一定比例。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