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合欢树 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69 KB
- 文档页数:3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合欢树》是可以看做代表史铁生的个性或风格的一篇散文佳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1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2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一)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
合欢树优美句子赏析1. 《合欢树》优美句子加赏析,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我”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合欢树”的存在,甚至连搬家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它——“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表明在“我”眼里的“合欢树”并非从一开始就与“母亲”挂钩。
重要的是,“我”对“合欢树”的重新认识(或重新发明)是通过他人的询唤完成的:“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合欢树”被回溯性地重新命名并借此获得独特的价值——更确切地说,是经过了误认(开始以为是“含羞草”)到再认的过程;经过邻居,叙述者“我”被询唤为一个将“合欢树”与“母亲”关联起来的主体。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把“合欢树”理解为一个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征兆”:“征兆是无意义的踪迹,其意义是不能从隐藏在过去的深沟中予以发现和挖掘的,而只能回溯性地构建——分析产生真理;即为征兆提供符号位置和意义的意指框架。
……每一次历史断裂,每一个新的主人能指的到来,都回溯性地改变了一切传统所具有的意义,重构了对过去的叙述,使其以另外一种新方式具有可读性。
人们把“合欢树”和“母亲”联系在一起,就在这一命名的瞬间,“我”开始赋予这棵曾经被遗忘的合欢树以意义。
——那么,“合欢树”就是“母爱”的象征吗?不是。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合欢树》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合欢树史铁生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
《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合欢树:
1. 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3.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4.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
“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有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
史铁⽣散⽂句⼦赏析 史铁⽣是⼀位双腿瘫痪的残疾⼈散⽂作家,他的散⽂《我与地坛》感动和⿎励了⽆数⼈,下⾯是店铺整理的史铁⽣散⽂句⼦赏析,供⼤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散⽂句⼦赏析1(《合欢树》原⽂) 10岁那年,我在⼀次作⽂⽐赛中得了第⼀。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说她⼩时候的作⽂作得还要好,⽼师甚⾄不相信那么好的⽂章会是她写的。
“⽼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的⼤⼈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的。
她正给⾃⼰做⼀条蓝底⽩花的裙⼦。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发。
医院已明确表⽰,我的病⽬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夫,打听偏⽅,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我说。
我⼀⼼只想着写⼩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救出困境。
“再试⼀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她每说⼀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个⽉,昼夜守着我,⼀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好起来,不然她⾮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学,跟你现在差不多⼤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时候的作⽂不是得过第⼀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夫、打听偏⽅那样,抱了希望。
人间至情合欢树——《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合欢树》是作家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歌,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文中作者赋予了合欢树以象征意义,展示出无私的母爱、顽强的生命力和母子间的纯真感情。
★象征无私的母爱【剪辑一】①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②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③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句①写母亲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寄予着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象征着母亲的辛勤、慈爱和无私。
句②写母亲从来就喜欢栽种花草,哺育幼苗,而此时却心在别处,显然是在关心“我”的病情,这是母亲贴心窝对儿子的爱,是母爱的具体化。
句③中,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深深惋惜,但依旧舍不得扔掉,母爱就是这样的不抛弃,不放弃,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韧劲。
方法总结: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去深入挖掘。
★象征生命的顽强【剪辑二】①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②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句①将合欢树的经历与作者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当初合欢树就像残疾的“我”,弱小不健壮,在母亲的照料下长出了叶子,而且很茂盛,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这预示着诗人找准了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句②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能自我生存,象征作者生活信念坚定了,生活能力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因此合欢树象征着作者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方法总结: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应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象征母子合欢【剪辑三】①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合欢树史铁生一、引言《合欢树》是中国作家史铁生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家庭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
本文将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和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故事情节小说《合欢树》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面临着贫困和疾病的艰难困境,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品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三口人,包括父亲、母亲和女儿。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老实人,母亲是一个善良的贤妻良母,而女儿则是他们的希望和寄托。
一天,女儿得了一种罕见的急性病,需要进行昂贵的手术治疗。
但是,这个家庭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手术费用。
父亲为了孩子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去向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借钱。
然而,在自己尽力之后,他发现还是无法筹集足够的钱款。
在最绝望的时刻,父亲想到了家门前的一棵合欢树,他决定将合欢树砍倒卖掉来支付女儿的手术费用。
然而,在父亲准备砍伐树木的时候,女儿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病情突然好转了。
看到这一幕,父亲感叹合欢树的神奇力量,毅然放弃了砍伐树木的念头,决定保留这棵树,留下了对家庭的希望和勇气。
三、主题1. 坚持希望与勇气《合欢树》通过这个家庭的困境,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坚持希望与勇气的重要性。
尽管这个家庭面临着无法支付手术费用的困境,但父亲没有放弃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寻找筹集资金的方法,而最终,奇迹般的好转给了他们希望与勇气。
2. 自然与家庭的力量小说中的合欢树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它似乎拥有奇迹般的能力,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治愈。
通过描述合欢树的神奇力量,小说强调了自然与家庭的力量对人们的作用和影响。
四、文学价值1. 语言生动、细腻史铁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苦与乐、困境与希望,从而引发共鸣。
2. 设置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象征物,它代表着希望和治愈的力量。
通过这一象征意义的设置,小说增添了艺术的层次和情感共鸣。
合欢树全文注释及给人启示合欢树课文原文解析史铁生,是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平淡,优美隽永却又意蕴深沉,充满哲思。
除此之外,他的写作手法也是登峰造极,尤其是象征的手法,在散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王又平说: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文字的魅力就体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其中《合欢树》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成就突出,语言平易浅近、朴素自然,实则暗含玄机。
《合欢树》这篇散文不到二千字,形象饱满生动。
文章前面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以跳跃性思维和对比的笔墨,重点描写了儿子突然残疾的灾难性事件给母亲带来的打击和巨变,呈现了母亲艰辛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通过平淡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的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沉重的悲痛之情。
现在让我们深度拆解史铁生的这篇《合欢树》来学习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叙述与抒情、结构、语言和写作手法。
一、叙述与抒情初读这篇文章,内心是有许多疑问的。
本篇文章明明写的是母亲,却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以树为题,文章前半部分却不提树一个字。
直到了第七段,才由邻居提到“合欢树”,才开始追溯树的来历和树的成长过程。
到最后却都没有看到树。
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为什么“悲伤也成享受”。
为什么说“但他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又有什么寓意呢?文章开始以跳跃式的时间线写了10岁,20岁,30岁,作者与母亲的生活片段。
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10岁那年作文得奖,而引发的母子之间一场小冲突。
20岁时母亲想尽办法给他治病和鼓励,帮助他完成写小说的梦想。
30岁以后对母亲那种压抑在心底,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在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中,只写了一句“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来描写母亲的外貌,但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却是非常生动、丰满。
史铁生对人物的刻画和摹写准确,却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直击要害,抓住人物的精髓。
《合欢树》赏析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
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
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
一树合欢的思念——史铁生《合欢树》赏读读史铁生的散文,不仅能呼吸到他丰富的情感,也能体味到他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以及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灵光。
上天在给予他苦难的同时,给了他一颗触碰智慧的心灵,而这些都是在他母亲温暖的呵护下形成的,母亲温暖的爱滋润了他的生命。
岁月无情,苦难无情,绝症带走了母亲,但冲不谈史铁生对母亲的款款深情。
尤其在《合欢树》中,史铁生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忆母之曲。
一段时光忆亲情在《合欢树》一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回忆了母亲陪我一起经历的三十个年头,并特意以“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为界,选取生活中的短小片段来抒写母亲陪我度过的那些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十岁的时候,我和母亲耍贫嘴。
那时候的母亲还年轻,还是一个爱美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段的后两句话“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在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通过这段话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这样一幅温馨烂漫的情景:母亲悠闲地拿起针线来给自己的蓝底白花的裙子上边,儿子来找母亲嬉戏耍贫嘴,母亲拿了裙子在身上比量,问儿子她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的。
儿子却死活不肯随母亲的心意。
可惜这样温馨烂漫的景象到了“我”二十岁时便不复存在了,“我”的双腿残废了。
所有的幸福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夺走。
母亲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腿,四处奔波,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这里作者主要通过对话来表明处于这个时期的“我”和母亲各自的心态。
“我”认为“我”的腿已没有好转的余地,所以对到处寻医问药的母亲说“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有用!”母亲的一副心思却全在儿子身上,她回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地要“再试一回”。
最后治腿的希望终于渺茫,但母亲“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找到自己的一条路来通往幸福。
于是发现我在写小说后,母亲又开始忙碌奔波起来,“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尽心呵护我心头燃起的一点火苗。
母亲给我治腿的希望破灭,然而她对于“我”写作的希望,在她死后,我终于没有再次辜负她。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母爱与怀念并存苦难与希望共在——浅析《合欢树》文本意义的所指摘要:史铁生的《合欢树》作为母爱主题的散文历来为大家所接受,但是细读文本并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会发现作家母亲生前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直面苦难的精神,隐忍坚毅的生活态度也是作家所要着力表现的。
作家正是通过“合欢树”这一象征体在文本中几近完美的表达了“母爱、苦难、希望”这三者的关系。
所以,在具体的文本阐释时要抓住作家母亲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给作家人生的启迪和昭示,进而了解其对作家整个生命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合欢树;史铁生;母爱;苦难与希望史铁生散文《合欢树》是以母爱这一主题被编入中学教材进而进入学生的体验和阅读视野。
的确,《合欢树》是一篇很好的认识和感知母爱的佳作,但是当我们在反复阅读之后,除了在“母爱”这一情感上产生共鸣外,应该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触:母亲在面对和承担儿子不幸时的隐忍和坚毅,在面对苦难时的勇气和执着,在接近绝望时寻找希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其对于“我”的影响是否也是《合欢树》文本意义的所指呢?《合欢树》一文在表达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同时,作者对于自己的不幸给母亲带来的悲苦也做了较为细致叙述,这可以从作者在10岁和20岁时母亲的对比变化中可以看出:外貌上,母亲由先前的年轻漂亮变为满头的白发;性格上,由先前的争强好胜和年轻孩子气变为时时想着我,处处想着我,事事隐忍退让;心情上,由先前的富有情趣、热爱生活变为内心充满悲苦。
母亲的悲苦同样在作者的其他文章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与地坛》),“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秋天的怀念》),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可是这样的悲苦却正是母亲对双腿瘫痪了的儿子的深沉的爱。
下午这篇课文结合短文内容分析短文表达的情感《合欢树》史铁生: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
在这篇感人肺腑的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我们竟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她身后。
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合欢树》一文,就其题旨而言,似乎应以母亲生前种下的一株当初曾误以为是“含羞草”的小树苗,而后却长成了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的描述为主,并以此来象征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及他人。
然而该文整个前半部分,却压根儿未提及“母亲种树”这件事。
或许,在作者的记忆中,这样的“小事”,与母亲生前为自己“治病”所做过的桩桩件件,所付出的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不懈努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不道了。
一般而言,怀念母亲,赞颂母爱的文章总离不开对干母亲的形象,性格及其音容笑貌的描述。
在《合欢树》中,母亲的形象、性格及其音容笑貌,是随着作者对于从十岁到三十岁有关母亲的几件往事的追忆由模糊而逐渐清晰起来的。
对于这些往事和似水年华的追忆,构成了此文的重心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十岁那年”“二十岁”“后来”以及紧接着的“三十岁时”,既点明了岁月流逝的前后更迭,也浓缩了母亲操劳一生的生命历程,可谓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
有了这样既简约而又深厦的情感铺垫,于是,后文中出现的那棵已经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的母亲当年亲手种植的合欢树,其深远的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别人,这棵合欢树,也许只是一棵平常的树;而对于作者本人,它就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
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合欢树》史铁生课文解析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合欢树》以细腻的叙述和独特的视角让人们对生命和爱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对《合欢树》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第一部分:小说主题的揭示小说《合欢树》以寓言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诞生、转折和消亡。
通过描写合欢树在人类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被禁绝的经历,史铁生通过树木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悲壮而又浪漫的故事。
这个主题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命运的选择和挣扎。
第二部分:情节的铺陈和发展小说《合欢树》讲述了合欢树从出生、生长到最终被人类封印的过程。
首先,小说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展现了它初为一棵小树的形象,以及它与其他自然界的互动。
接下来,小说通过描写合欢树与人类的亲密关系,表现了树木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人类的繁荣和发展,合欢树逐渐被人类孤立和排挤,最终被封印在园林中。
整个情节的发展和转折让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思。
第三部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意义在《合欢树》中,史铁生通过合欢树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温暖而又悲壮的形象。
合欢树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通过它的眼睛和思考,读者可以感受到它对于人类的热爱和希望。
合欢树代表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无私奉献与付出,也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执着。
与此同时,通过合欢树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史铁生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渐行渐远和背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欲望和冷漠。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反思。
第四部分:哲理与情感的表达在《合欢树》中,史铁生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精彩的描写,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体味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通过合欢树的经历和命运的转折,作者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类贪欲的警示。
故事中的情感线索,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地感动和思考,激发出对于爱情、人与自然之间纠葛的探究。
结语《合欢树》是史铁生以跳脱现实视角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生命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呈现了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与反思。
《合欢树》:史铁生用人生书写的佳作,谁的成功不是为了母亲?史铁生的追思母亲的散文独具特色,情韵兼美。
尤其是散文《合欢树》更是文笔洗练,质朴沉静,虔诚感人。
史铁生的《合欢树》真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大爱自难言,情在写与不写间。
这是一篇通过写物来抒写对母亲怀念之情的文章,情真意深,感人肺腑。
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文章中,看不到一句的歌功颂德,也看不到一句的痛彻心肺,有的只是静水流深的情韵。
作者用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练的笔调,在所述母亲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在作者的另一篇散文《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着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随着'光阴流转',我对母亲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合欢树》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个与母亲有关的生活片段。
起笔写'我'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和母亲之间的对话及生活细节,那时候母亲是年轻的、美丽的、活泼的、开朗的,甚至有些争强好胜,作者仅用'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作了高度的概括。
写二十岁时'我'的两腿残疾了。
从十岁到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是如何残废的,母亲面对这样的晴天霹雳,又是怎么样的反应,作者一句未提。
只用一句'母亲那时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病,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就完成了肖像描写。
然后把重点落在了母亲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治病,先是'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然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发现我在写小说',然后又拿小时候'我'作文得过第一的事鼓励我摆脱生活的阴影,找到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和勇气:'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全篇为写母亲,却从“我”入笔,颇为冷静,不动声色。
但是却已经为后文奠定了结构与情感的基调。
结构上,以年岁为序,以作文情况为暗线,情感上,透露出了平淡独白式的舒缓与冷静。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母亲的存在是以“那个时候”引出,记忆中的母亲所有的印象只用了三个字“还年轻”。
没有其他的肖像描写,高度的概括。
但是言下情谊,却不是一个从未关注过母亲苍老的子女所能够表达与体会的。
年轻,是生命轨迹上写满了活力与阳光的一刻,然而当我想起母亲的年轻之时,却是在她已经失去年轻,失去生命的时候。
记忆中的母亲,在那个时候,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她“那个时候还年轻”。
)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急”字写出了母亲的生气与个性)“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希望激励儿子希望激励儿子,提醒儿子不要骄傲,这是母亲的记忆,母亲记忆中觉得快乐的时光。
)我听得扫兴,(为什么?兴从何来?作文获奖。
为何扫?母亲以自己的辉煌来给他暗示。
没有及时的鼓励。
认为母亲的底气似乎有不足。
)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一种情绪的传达,没有评价,只有质问。
)她就解释。
(具体的解释就没有用文字写下,因为我觉得这些是没有必要的。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活的细节,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具有特有的意义。
母亲的很明确的用意与自己并不清晰的期待错位,情绪也就产生了。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 1.突然话题一转,突破了刚才尴尬气恼的状态,肯定了母亲的聪明与好看。
与前面的文字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可是”中透露出我的承认是如此无奈,然而无奈之中却体现了母亲聪明与好看的印象在我记忆中的刻骨铭心。
2.倘若把《诗经》中的“兴”借用于此,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兴”。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朱熹。
比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之中,起兴在前。
而此处,后言他物以呼应所咏之词也。
比如此处,先写母亲年轻时候对待我作文考试的态度,后写“母亲做一条蓝第白花的裙子。
”看似荡开一笔,实则藕断丝连,起运相连。
此处我之谓“反兴”。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冷静,改变命运的事件,却用客观陈述的方式交代了,字字血泪,落地惊心。
可以参看作者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我对自己的关注,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与思考,母亲呢?)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母亲的辛劳不着一字,但是从母亲的不在年轻,从母亲的白发中,我们可以联想许多。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已经、明确,加强肯定的语气。
其实表示作者内心对此的坚信与绝望,在走入绝境的时候,作者开始放弃医治,尝试寻找另一条道路。
)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很客观,“目前”)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却、还,到处,三个动词,无不在说明母亲的坚韧,在这看似低效的努力后面,是母亲对儿子恢复健康的希望,是一位母亲最质朴关爱,是一种近乎“傻”了的、让人不可理解的伟大的母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倒”、“总”、“希奇古怪”等字写出了我的惊讶,写出了我的不理解,写出了我对于母亲行为的排斥,以一种近乎观赏的态度,看待母亲为我做的一切。
连续的短句、丰富的标点,都流露着作者陈述时候的乐趣与兴致昂然。
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观看。
弱者以第三之眼看待自己的伤痛,看待这一伤痛带给别人的折磨,这是怎样的心态啊!)“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又是一次母子之间的对话,两个人的心态赫然显现。
当我关注的生命的价值与母亲对我的关注错位时,隔膜就产生了。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然而”二字,写得让人心头发麻,下面是怎样决情的文字呢?而“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真是让人伤心欲决的文字。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第一次涉及“生命”)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我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与母亲的反应比较,为什么会如此?母亲的内疚与担心)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关注时间副词)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哀莫大于心死。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为什么母亲没有成为作家呢?不年轻的时候母亲在忙什么呢?)”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也是提醒自己。
与其说是说服儿子、安慰儿子,不如说是母亲说服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置之死敌而后生。
母亲的希望产生了。
然而……)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简单的对比,我的新生与母亲的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我的成就与母亲的呼应。
我生命中的点滴,都折射出了母亲的身影。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其实我觉得我容易么?我是怎样看待我走上文学写作这条道路的?)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因为这和我心中的关注有错位的。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一种反兴。
寄托无限的思绪。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为什么不想回家?作者的家在哪里呢?真正能够让作者的灵魂得到滋润的地方,是在哪里呢?我们看看作者潜意识下的行为。
作者在逃避着的,却又是永远割舍不下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逃避呢?连续的逃避此地,然而一次一次的试图回归此地。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
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