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等作品赏析与创作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聆听、学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分小组协作创作,加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促使其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作品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
三、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随着音乐步入课堂。
【评】:通过学生熟悉的学堂乐歌开门见山进入我国早期时代的学堂乐歌,并出示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
(二)新课:1、学堂乐歌的介绍,当时兴起一批有识之士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所创作的歌曲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新风尚。
这些当时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2、欣赏《体操――兵操》聆听回答问题跟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为创作埋下旋律的种子3、沈心工与其代表作介绍4、欣赏《黄河》聆听回答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写景、抒发人民为保卫祖国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之情)了解历史创作背景,再次聆听学堂乐歌曲调大多取自于欧美、日本,《黄河》这首歌曲是由中国人最早期有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由古曲曲调填词的歌曲。
4、欣赏《祖国歌》第一首四四拍的,第二首四二拍的。
5、李叔同简介、聆听作品(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学生答)师带生唱《祖国歌》两个版本的曲调,感受体验对比回答问题?引出原曲调《老六班》对比异同点?(调号、旋律相同,节拍、节奏不同)出自同一首作品,两首不同的歌曲,他们稍微修改了中间的节拍、节奏、速度、填上不同的歌词,就成了一首新的歌曲。
待会我们请同学们一起来创作。
6、知识要点回顾、学堂乐歌的意义与影响7、拓展探究:(1)、播放歌曲《送别》,同学们跟唱(课前熟悉的旋律)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这首歌曲描写是什么样的情感?(2)、以《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带学生一起唱。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4.音乐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欣赏。
2.教学难点: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初步了解。
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1)教师详细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包括创作风格、代表作品等。
(2)学生听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1)教师播放沈心工的《送别》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音乐素养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谁能分享一下?(2)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2.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学生分享对作品背后历史背景的感悟。
3.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1)教师教授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送别》的演唱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演唱成果。
(2)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其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五、作业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时,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案标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2. 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人物形象特征、文学成就和影响;3. 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2. 分析和比较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影响;2. 比较和评价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学生小组讨论;3. 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和重要作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5分钟)1. 教师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2. 学生发言讨论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三、教学重点(25分钟)1. 教师分析和比较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作品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两位作家的分析和观点。
四、教学归纳(10分钟)1. 教师总结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2. 学生归纳总结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成就和特点。
五、教学拓展(20分钟)1. 学生阅读沈心工或李叔同的一篇代表作品,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2. 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反馈;2.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分享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理解。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2. 学生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成就和特点进行评价;3. 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内容:1.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2. 知识:学堂乐歌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言: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2.名人名言: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骥3.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竹马》、《雁字》、《卖布》、《赛船》等。
2.《体操----兵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课目标一、倾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觉、体验歌曲的感情,认识并认识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响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认识20 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平生及其代表作。
教课要点认识、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教材人民音乐教育第一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教课对象高中二年级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此中包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1900 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 年宣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同。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 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送别亲朋时悲凉、悲伤的景与情。
70 年月拍摄电影《城南往事》教材解析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到现在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 年。
首载于 1937 年第一版的《心工唱歌集》。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侧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高昂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后辈“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 1905 年。
是作者依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以精髓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沉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公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公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人忾,为和平而战,为成功而庆。
因为曲调是采纳民间的音调,所以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平和、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遇到宽泛的欢迎。
教课过程教课内容设计企图导入(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创建优秀的教课伴奏)氛围,并示意教组织学生就做。
高中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2篇High school appreciation of the teaching plan of Shen Xingong and Li Shutong高中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2、篇章2:高中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篇章1:高中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案标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1. 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这个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运用文学鉴赏的角度解读小说。
教学准备:1. 《沈心工与李叔同》小说原文;2. 录音设备和音频素材;3.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录音设备播放一段小说的音频片段,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沈心工与李叔同》,并了解他们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
二、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10分钟)1. 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等;2. 分享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整体了解。
三、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小说的指定章节,并记录下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组讨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象征意义等。
五、写作任务(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修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留下问题作为下节课的引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深入理解。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沈心工与李叔同》这本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讲授】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送别》(大合唱)。
2、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以经典歌曲《送别》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揭示课题。
】2、【活动】新课教学一、学堂乐歌相关知识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
3、“学堂乐歌兴起因素”讨论,教师点评。
4、共同探讨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解学生对学堂乐歌兴起原因的初步概括。
】二、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播放视频资料,教师小结。
2、欣赏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并齐唱歌谱。
3、分析歌曲旋律特点,请学生划出相同乐句。
4、师生共同对歌曲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歌曲结构简单,一共六个乐句。
旋律采用单一乐句多次重复的手法,一共重复五次,朗朗上口。
采用一字一音,便于歌唱。
4、探讨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
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也是大胆吸收,认为只要有用,均可拿来。
所以说,选曲填词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手法。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
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
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
1、学习音乐知识
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
(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
(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
B、聆听《黄河》
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C、聆听《祖国歌》
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
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同学们,三首歌曲都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0世纪初,我们的祖国内忧外患,人民渴望富国强兵、民主自由,歌曲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同时,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堂乐歌的旋律来自西方音乐,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
通过探究问题,让学生归纳音乐文化,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拓展实践
(1)为歌曲《送别》的旋律自主创编歌词。
(2)请学生展示创编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两位代表音乐家,聆听了他们的代表作品,音乐家用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反映了时代主题。
同学们也可以尝试进行创作,用音乐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反映我们的时代主题,让我们一起期待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