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与沈心工》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30
《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鉴赏、体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了解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并进行初步的创作尝试。
学堂乐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
2、师演唱《同桌的你》。
总结这两首歌曲同属——校园歌曲。
师:通过对两个不同时代校园歌曲的欣赏,让我们感受到校园歌曲朗朗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那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二、新授课(一)学堂乐歌1、概念2、通过《雅克兄弟》、《两只老虎》、《国民革命军歌》三首歌曲的对比,清楚填词歌曲。
师: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李叔同、沈心工两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感受曾经打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李叔同与沈心工1、李叔同(1)、介绍李叔同A、(2)、欣赏《送别》,思考:①音乐情绪?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师结合音乐要素做总结。
师介绍《送别》的曲调来自美国作曲家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
(3)、学生学唱《送别》,体验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唱出哀伤、凄凉的情绪。
(4)、师范唱:采用《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5)、学生初步尝试填词。
根据《送别》的曲调,填自己喜欢的诗词。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B、(1)、欣赏两首《祖国歌》,思考:对比找出两首歌的异同。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重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涉及到的章节内容包括:沈心工的《春游》与《长恨歌》,李叔同的《送别》与《满江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通过对音乐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沈心工与李叔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沈心工的《春游》,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位音乐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春游》、《长恨歌》艺术特点2. 李叔同: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送别》、《满江红》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与李叔同的《送别》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2. 答案要点:沈心工《长恨歌》: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李叔同《送别》: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深情,表现了离别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曲式结构分析部分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介绍《音乐鉴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大学生基础教材,由沈心工教授和李叔同教授编纂。
该教材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音乐艺术。
本教案以该教材为基础,针对人音版必修课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音乐元素、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历史和音乐媒介等方面;2.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看三种方法进行综合鉴赏,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3.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和对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4.能够通过个人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
重难点本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辨识和理解,如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2.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识别和了解,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音乐等;3.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4.对音乐鉴赏的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即听、读、看三种方法;5.对音乐评价和对比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音乐的本质和特征1.音乐的定义和概念2.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3.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章:欣赏古典音乐1.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4.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三章:欣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1.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四章: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1.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2.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3.电影、游戏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第五章:音乐的研究和创作1.音乐的研究方法和技巧2.音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个人课题研究和汇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讲授方法:通过讲解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
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主备宋金效审核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情感价值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教学手段、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就要学习西方的文化,解放思想。
“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学生从书中了解“学堂乐歌”的来历、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即最早的音乐课。
)欣赏《体操——兵操》带领学生欣赏,引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人民要觉醒,首先要锻炼身体。
1、通过分析歌词,了解“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