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共有-一种新的共有形式——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研究对象(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性质研究【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几经变迁,最终形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
近年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越来越凸显,而其所有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主体模糊和性质不清上。
由于集体所有权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导致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学术界也存在多种说法;同样,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所有权,理论界也未有定论。
【关键词】主体;性质;内部行为规则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确立起来的。
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
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当前,农村集体土制度中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性质不清和主体模糊,二者也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齐和主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
但是学术界一直对二者都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立法界也未对二者予以明确,要想解决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运行问题,就必须对二者进行梳理。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单个的农民集体成员,而是通过一定组织形式的全体农民集体成员。
因此,当前我国学者均认为“主体虚位”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大弊端,对于“主体虚位”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界定不明,导致集体所有权虚化是当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存在的问题;[2]也有学者认为,“主体虚位”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才影响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作用的发挥。
[3]有学者认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模糊是经过谨慎考虑之后的“有意的制度模糊”,起到了搁置争议、减少矛盾的历史作用。
[4]事实上,我国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种类型。
只是在实践中,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都已名存实亡。
所以,主体问题实际上应为,立法上对主体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主体却不能有效行使其权利。
这是我国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公有制下,国家或集体成为民事主体,但国家或集体财产的经营必须由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去操作。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权力分配方式
胡东芳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课程共有是有关课程权力分配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它强调中央、地方、学校等多方共同拥有一定课程权力,并力求将各方的力量凝聚起来以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良性运动.它在课程权力分配内容上强调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在课程权力的分配过程中力求体现三个原则:渐进下放、共同与共有的协调以及保持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总页数】4页(P3-6)
【作者】胡东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力量:课程变革的第三领域——一种基于课程权力的有效参与 [J], 罗生全;靳玉乐
2.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政策价值观 [J], 胡东芳
3.经营收入是按什么分配——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按能分配的探索 [J], 金喜在
4.合作对策的一种新的分配方式 [J], 王先甲;陈珽
5.集合共有:一种新的共有形式——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研究对象 [J], 胡吕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与特点
路永强律师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劳动群众集体集体所有的土地并且依法享有使用、占有、收益及处分权利,这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民集体,依农民集体的所属不同,可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划分为三类:
一、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村(大队)集体土地所有权
三、乡镇(公社)集体土地所有权
特点:
1、权利主体为各个农业劳动集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同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显著特点,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所有权权利主体,并且只有农民集体才可以成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包括三类:一是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二是村农民集体,三是乡(镇)农民集体。
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认须进行所有权登记。
《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3、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被处分。
但可以因国家强制手段而消灭。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土地所有权一样,不能由所有权人自由处分。
但与国家土地所有权不同的是,国家土地所有权具有永久性,而集体土地所有权却可能因国家的强制手段归于消灭。
4、集体土地所有权也可以与土地使用权分离,依法确定给该集体内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使用。
路永强律师提醒到由于集体土地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法律规定中及实际的使用中都是被特殊对待,集体土地的流转局限性同样是不言而喻。
2023年土地登记代理人之土地权利理论与方法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30题)1、空间的()使得多个权利主体可以分割使用同一地表上下的空间。
A.多层次性B.容纳性C.价值性D.有用性【答案】 A2、确定一宗土地的所有权,首先要确定()。
A.该宗土地的所有权的归属B.该宗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及现实状况C.该宗土地的所有权的内容D.该宗土地的所有权的利害关系人【答案】 A3、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规定的用益物权种类的是()。
A.土地承包经营权B.建设用地使用权C.宅基地使用权D.永佃权【答案】 D4、我国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经国务院授权,以()名义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
A.国务院B.本机关C.批准其行使的上级机关D.国家【答案】 B5、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在出让期内仍依然保留对土地的()。
A.占有权B.使用权C.收益权D.最终处分权【答案】 D6、下列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林地的承包期是三十年至七十年B.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六十年C.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D.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可长于七十年【答案】 B7、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开始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进行规定的是()。
A.《土地管理法》B.《城市房地产管理法》C.《物权法》D.《宪法》【答案】 C8、下列选项属于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特殊之处的是()。
A.权利的交易不受限制B.权利的主体性质C.权利的客体性质D.权利的无期限【答案】 D9、之所以称物权是“对世权”,是因为()。
A.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B.物权的义务人是物权的权利人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人C.物权是永久性的权利D.物权主要反映财产的归属关系【答案】 B10、下列权利中,不属于用益物权的是()。
A.地役权B.国有土地使用权C.土地所有权D.宅基地使用权【答案】 C11、()是对土地实施事实变化行为或者法律变化行为的权能。
A.占有权能B.使用权能C.收益权能D.处分权能【答案】 D12、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完善(一)“内容摘要”: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立法上的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固有缺陷日益凸现。
本文借鉴普通法上合有权制度对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合理重构,以达其产权关系明晰、农民真正拥有所有权、享有所有者利益从而以农地所有人之一份子身份获得最低社会福利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之目标。
希冀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对完善我国物权立法有所助益。
“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合有权公有制改革和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已备受学界重视。
笔者认为,渊源于日耳曼法并在普通法世界的法治沃土上改良发展、团体主义色彩极强的合有权制度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有很多相似之点。
它在确保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使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化:农民真正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享受所有者利益,以集体土地所有人一份子的身份获得最低社会福利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借鉴普通法合有权制度对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合理再造,是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必然选择。
一、普通法合有权制度及其法律特征在普通法上,存在着两种共有形式:即合有(JointTenancy)与共有(TenancyInCommon)。
其中,共有相当于我们的按份共有(Miteigentum),而“合有则是普通法所特有的所有权形式”。
它系指数人平等的、永不分割的对不动产整体所享有的所有权,其中若有合有人死亡,其权利便丧失并自然地添加于其他合有人的一种共有权制度。
由于“全部土地所有权都直接或间接源于王权这种观点在英格兰很早就被接受”,“甚至现在英国的土地法也基于这种推论,即认为英国的全部土地归国王所有,公民只拥有使用一块特定土地的有限权利”。
所以,在谈及土地时,合有与共有“则使用联合租佃和按份租佃这样的术语,但这是用来指自由保有地产所有人,与租赁法毫不相干。
”可见,从英国土地产权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身特征考察,英国财产法中的“TointTenancy”和“TenancyInCommon”实为英国土地所有权之两种特殊形式:合有与共有(即按份共有)。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心《物业管理导论》模拟卷I-IOO分题1: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营利性的物业管理行业组织皇家特许屋宇经理学会(CharteredInstituteofHousing,CIH)0A.对B.错正确答案:A题2:我国还没形成职业经理人的评估机制,没有职业经理人统一的评判标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A.对B.错正确答案:A题3:物业是购房业主所拥有的物质产业的总称。
具体是指已建成并具有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用的各类供居住和非居住的房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包括市政、公用设施,房屋所在的土地与附属的场地、庭院等。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4:从物业管理市场的角度看,可以将物业管理的主体分为自行管理主体、物业服务主体、行业自律管理主体、行政管理主体和其他相关管理主体。
A对B.错正确答案:B题5:3月在沿海开放城市几年来物业管理试点的基础上,建设部颁布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提出逐步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6:非业主使用人与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拥有的权利是一样的。
A.对B.错正确答案:B题7:居委会属于业主组织。
A对B.错正确答案:B题8:非业主使用人在业主大会中既有业主大会议事决策的投票权,又有业主委员会委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对B.错正确答案:B题9:物业管理中的存在物业风险和物业服务企业运营风险,但只要善于防范,是可能完全化解的。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10: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是指数人按应有份额(部分)对共有物共同享受权利和分担义务的共有。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11:在现代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与实务中所说的管理规约,是指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就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及所有关系,以书面形式所为的自治规则。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12:"委托一代理”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均是理性的。
A.对B.错正确答案:A题13:物业劳务服务与物业经营服务是物业服务市场客体。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 f H ub ei U ni ver s i t y o f E c onom i cs f Phi l os op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中心张少波,陈晖(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摘要:农村集体土地因为其所有权制度创设的弊端,限制了集体土地的流转,从而制约了集体土地的价值的实现。
本文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角度.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探讨,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的弊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良的分析,试图对构建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做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l农村经济;交易制度一、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发展历程述评中国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私有私用——私有公用——公有公用——公有私用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个土地私有、初级合作社私有、高级合作社集体所有、人民公社三级集体所有和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历史变迁过程。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小农的私有走向集体的公有,在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组合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集体土地所有制.从它创设的时代来看.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情况.是值得批判的。
但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在当时看来是非理性的制度在今天或许是合理性的。
当今世界.土地所有权正在经历一场由绝对走向相对.由以所有为中心走向以利用为中心的转变过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
土地变得日益稀缺.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显然.分散、零散的土地所有权状况是不利于土地的规划和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的.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率。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
有效利用土地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集体土地所有制恰恰能够改变分散的小块土地所有权状况.使土地相对集中.符合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趋势。
论集体所有权Search On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孙宏臣1摘要:集体所有权是中国大陆《民法典》中与国家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并列的一种所有权形态,但是集体所有权却并不是一个规范的民法概念。
学界对于其性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存在诸多争论。
严格来讲,集体所有权并不是真正的所有权,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应予废除。
ABSTRACT:Collective ownership is a kind of ownership form in the mainland China's "civil law" and in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state ownership and private ownership,but it’s not a normative concept of the civil law.There are many debate in academic circles for its nature, the subject of rights, the right content etc.Strictly speaking,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is not the true ownership,but a concept of political economics, shall be abolished.关键词:集体所有权性质废除KEYWORDS: Collective ownership Nature Abolition1孙宏臣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suncomlaw@ Smith SUN THE Doctor Degree Candidate in CUPL(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 and law) E-mail: suncomlaw@一、问题的提出集体所有权,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提出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并不是规范的法学概念,而是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种概念。
集合共有:一种新的共有形式——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研究对象(一)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总有/联合所有/集合共有内容提要: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准确定性是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切入点。
既有的定性都不具有法理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只有大胆借鉴英美法系的联合所有制度,重构大陆法系的共有形式,才能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予以准确定性。
新的共有形式——集合共有,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以集合共有规则来解释和处理集体土地所有权,既符合学理和逻辑的要求,更贴近中国的实际。
在中国,对农业生产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分析主要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对象。
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却存在认识上分歧、立法上模糊和实践上混乱。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落实,甚至公有制在中国农村的存续。
准确把握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就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改革的关键。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准确定性的意义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已备受学界重视。
其基本思路大体上有三种:其一,主张废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全部土地国有化;1]其二,主张国家所有的农用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私有化,形成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2]其三,主张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再造。
3]土地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现代社会对其依赖为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及,因此,许多国家的法律明定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地国有化思路确有许多优点。
但中国目前实行农地国有化方案面临很大障碍。
首先,选择国有化途径的障碍。
一般说来,土地转为国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无偿宣告为国有;二是有偿购买。
第一条途径显然将引起农民不满,如果将农民集体的土地无偿地国有化,农民就有一种被剥夺感,很可能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
第二条途径受国力的制约,政府无法提供一笔巨额资金来对农地进行有偿购买。
其次,土地管理上的障碍。
农地国有化后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农村社区在失去土地所有权以后如何存在和运行;二是国家面对众多而分散的农户如何有效地行使它的所有权。
农地私有化方案是要使农民获得最充分永久的土地权利,这本身无可厚非,也不应无限上纲。
但该方案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农地私有化的成本太高,缺乏可操作的方案。
由于无法确定公平的土地分配方案,在私有化进程中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一方面,人口是一个变量,无法确定土地分配的基准;另一方面,土地分配势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土地计量和评估。
第二,农地私有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兼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土地私有化将导致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自然背道而驰。
第三,农地私有化会导致农地资源的低效率和管理的无序。
中国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决定农地私有化并不会产生出规模经济的效益。
相反,会出现管理上的无序,分散的家庭、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国土,很难禁止农民的投机使用、闲置、随意转让和改变用途。
第四,国外农地私有化的实践证明,土地私有化不是济世良药。
“所有中东欧国家的农业生产在私有化初期都遇到了困难,农业生产总值在改革开始后的几年里连续下降。
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集体农业相对发达的国家遇到的问题更严重,农业生产下降的时间更长、幅度也更大。
”4]比较农地国有化和私有化方案,集体土地所有权再造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目前学界多数学者的主张。
尽管在具体方案上仍存在分歧,但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即对集体土地以农民集体所有为前提,针对集体土地权利主体虚位、权利内容残缺等缺陷去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和完善,学界大多是从重新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作为切入点的。
“就现行立法而言,我们无法回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有名无实的状况。
权利主体虚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弱化的原因与表现。
”5]然而,只要我们对现行法进行正确的解读,我们就不会得出上述的判断。
新《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结合《宪法》第9条和第10条、《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和《农业法》第11条的规定,可以清晰地显示,现行法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规定为农民集体所有,具体有三个层次(或三种类型):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与此相对应,明确了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者也为三种,即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
有学者对现行法解读后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有三种类型: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内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6]这是将所有权主体与经营管理权主体相混淆了。
法律明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即“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
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的主体,在农村是否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甚至中央文件都没有作硬性规定,政社分设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育和建设相对滞后。
据统计,截止到1994年底,全国已设集体经济组织的乡(镇)、村,分别占总数的66%、村总数的90%。
7]显然,法律不可能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否则会引起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缺位或虚化,甚至出现大量农村土地的暂时或长期“无主”现象。
法律只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职能。
至于集体经济组织能否作为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者,那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机制问题,这另当别论。
将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那只是学者的事,法律从未作这样的规定。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集体土地既不属于任何农村集体组织中的个别成员所有,也不属于哪一个农村组织所有,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只能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即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对一定范围的集体土地拥有所有权。
因此,现行法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规定是明确的,而且这样的规定同法律确立的农民主人翁地位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三种农民集体所有权有待法律进一步厘清。
可见,重新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能作为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切入点。
法律明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农民集体所有权,那么农民集体为何种民事主体?农民集体所有权依据何种民事规则得以确立?又依据何种规则行使此种所有权?对这些,不仅法律未作规定,即便学理也不甚清楚。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赖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定性。
因为只要确定了农民集体所有权为何种类型的所有权,依据此种所有权的法理和规则,中国因集体土地所有权而生的困惑和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应成为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切入点。
二、既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定性评析近年来,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学界存在着诸种不同的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六种:其一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应以法人模式来规范。
村农民集体具体表现为各个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这些集体经济组织是由个人联合起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
8]其二认为,中国的集体所有权是一种新型的总有,集体成员对集体财产(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并且依法按照平等、自然的原则来行使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9]其三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个人化与法人化的契合”,集体财产为集体组织法人所有,而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股权或社员权。
10]其四认为,集体所有权是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对集体财产直接享有的所有权,即集体土地所有权就是集体组织成员的共有权。
11]其五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新型的所有权形态,是农民集体享有的单独所有权。
12]其六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新型的合有权制度,是一定社区范围内有农村户籍的全体现存成员对集体土地依法共同享有的全面支配的权利。
13]上述诸说都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所作的有益探讨,但还不具有准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意义。
法人所有权说既与现行立法不符,也与农村现实和改革目标相悖。
新型总有说强调了集体所有权与成员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运用总有形态来解释农民集体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认同此说的学者日渐增多。
14]法人和个人共同所有说实际上是以公司制度来改造集体所有权,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中国农村的现实,其理论自身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
公司制度只是企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其本身并无界定财产权利性质的功能,中国农村不存在将农民集体组建为公司的现实基础,也无法实际操作。
而且农民集体对集体土地拥有法人所有权,集体成员拥有股权,会出现双重所有权,这不符合民法原理。
共同共有说注重农民集体中成员所享有的权利,这无疑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将集体所有权等同于一般的共同共有,那是不符合集体所有权本质的。
因为按共同共有规则,有可能导致集体财产完全私有化以及集体财产的不稳定性。
新型所有权说看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是上述几种所有权形态都不能涵盖的,但此说未能概括出恰当的表述,并缺乏相应的法理支撑。
新型合有说则借用普通法上的合有权制度来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
这一新的探索看到了大陆法系共有制度的缺陷,但尚需深入探讨。
因为,普通法的合有权是存在于英美法体系中的,大陆法不能直接借用。
总之,总有说已渐成主流学说。
但以总有来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农民集体所有恰有同总有相似之处。
总有系日耳曼村落共同体之所有形态,是指未赋予有法律上人格之团体,以团体资格而所有物之共同所有。
团体成员脱离团体,则丧失团体成员身份;团体成员人数较多,以一定的团体规则加以约束;团体成员对团体所有权无请求分割权。
15]中国农村是一种以村、乡区域为基础的共同体。
村民、乡民,从出生之时起,就是当然的共同体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共有权;即使长期不耕作,只要户籍登记没有改变,依然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高考、婚嫁、参军等原因迁出户口,即失去集体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同时也失去其在集体共同体中可能享有的一切财产权利;集体成员永远没有对集体共有财产请求分割权。
但总有说仅窥其极强的团体主义色彩,而未能深究其实质。
总有为所有权质的分割,即管理处分权属总有团体组织,而各总有成员则仅享有利用收益权。
“故与近代所有权为完全支配权者,于实质上完全异趣。
”16]而且总有之管理、处分权专属其组织,团体成员仅有利用收益权,而无管理、处分之支配权,具有极权性。
中国的农民集体所有权是完整的所有权,其权利主体是由一定区域内的农民所组成的农民集体,其权利的行使具有民主性,全体成员的集合是农民集体所有权的真正主人。
因此,总有制度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所有权形态,与现代物权制度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倘若借助总有理论来改造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则必然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虚位,真正所有者无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