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解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7.50 KB
- 文档页数:10
姓名*** 系年级********* 学号***********科目动物生理学实验同组者***、*** 日期*********** 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及去大脑僵直的观察【实验目的】1. 学习哺乳动物的开颅方法。
2. 观察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
3. 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了解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
【实验原理】大脑皮层运动区(cortical motor area)是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点刺激该区域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躯体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
从中脑四叠体(quadrigeminal bodies)的前、后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称去大脑动物。
由于神经系统内,中脑以上水平的高级中枢对肌紧张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中脑以下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相对加强,因此出现了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动物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向上翘的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实验材料】1.材料:家兔。
2.器具:兔体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剪毛剪,解剖刀,咬骨钳,止血钳,棉花,棉线,三通气管插管,银丝电极(双电极)。
3.试剂:20﹪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 麻醉:取一只家兔,抓取称重,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g/1kg体重)。
2. 气管插管:将麻醉后的兔子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用剪毛剪将颈部的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颈部向后切开皮肤,用止血钳夹住切开的皮肤,放在两侧,再用止血钳向下插入肌肉,撑开肌肉3~4cm,可看到气管和两根颈总动脉。
分开食管和气管,穿2条线,将2条线前后分开备用。
在气管上切一个‘T’形切口,插入三通气管插管,分别在插管的上方和下方结扎固定。
在2条颈总动脉下方分别穿线备用,用蘸了生理盐水的棉花盖在颈总动脉上,避免干燥。
3.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将兔子改为腹位固定,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纵向切开皮肤,用棉花用力向两侧擦开颅骨表面的肌肉,暴露额骨及顶骨。
实验7 去大脑僵直【实验目的】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证明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紧张度具有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两种作用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姿势、协调机体的运动。
如果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则抑制伸肌的紧张作用减弱,而易化伸肌的紧张作用相对加强,动物表现出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即角弓反张)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特殊姿势,称为去大脑僵直。
【实验对象】家兔。
【器材和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颅骨钳、咬骨钳、骨蜡或止血海绵、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气管插管、丝线、纱布、脱脂棉。
【步骤和项目】1. 麻醉与固定: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4ml/kg)麻醉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在兔台上。
2. 手术:剪去颈部的毛,在颈部皮肤正中作5~7cm切口,分离肌肉、暴露气管,作气管插管。
找出两侧颈总动脉,分别穿线结扎,以避免脑部手术时出血过多。
将兔改为俯卧位,剪去头顶部的毛,头部抬高固定,由两眉间至枕部将头皮纵行切开,再自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向两侧剥离肌肉和骨膜。
用颅骨钻在顶骨两侧各钻一孔,用咬骨钳将创孔扩大,直至两侧大脑半球表面基本露出。
咬骨时注意勿伤及硬脑膜,若有出血及时用骨蜡止血。
在接近颅骨中线和枕骨时尤须防止伤及矢状窦和横窦而引起大出血。
在矢状窦的前后两端各穿一线结扎。
用小镊子夹起硬脑膜并细心剪开,暴露出大脑皮层,滴上少许石蜡油防止脑表面干燥。
3. 松开动物四肢,将动物头托起,用刀柄从大脑半球后缘轻轻翻开枕叶,露出四叠体即可见到中脑上、下丘部分(上丘较粗大,下丘较小)。
用刀柄在上、下丘之间向口裂方向呈45°方向插入,同时向两边拨动、推压,切断脑干,即成为去大脑动物(图7-1)。
4. 观察项目:使兔子侧卧,切断脑干几分钟后,可见兔的躯体和四肢慢慢变硬伸直,头后仰,脊柱挺硬,尾上翘,呈角弓反张状态(图7-2)。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与肌紧张的关系。
2. 掌握去大脑僵直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 分析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机制。
二、实验原理去大脑僵直是指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的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的现象。
这是因为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1只2. 实验仪器: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骨钻、小咬骨钳、骨蜡(或止血海绵)、电刺激器、皮层电极、纱布、液体石蜡、手术台、麻醉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家兔用20%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浅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 剪去颈部的毛,自正中线切开皮肤,分离气管和两侧颈总动脉,行气管插管术和颈总动脉结扎术。
3. 将兔改为俯卧位固定在手术台上,剪去颅顶部的毛,沿矢状缝将头皮纵形切开,用刀柄剥离肌肉,暴露出颅骨。
4. 在一侧顶骨上用骨钻钻孔(勿损伤脑组织),再以小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逐渐向四周咬骨将孔扩大到枕骨结节,暴露双侧大脑半球的后缘(勿损伤矢状窦和横窦,以避免大出血),随时用骨蜡或止血海绵止血。
5. 松开家兔四肢,左手将兔头托起并向前屈曲,右手用手术刀柄从大脑半球后缘轻轻翻开枕叶,露出四叠体(上丘较大、小丘较小)。
在上、下丘之间横切一刀,同时左右拨动将脑干切断。
6. 将动物侧卧于手术台上,用器械刺激动物肢体。
数分钟后,观察动物是否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在切断脑干后,家兔四肢出现强直,头部向后仰,脊柱反张后挺,符合去大脑僵直现象。
2. 刺激动物肢体时,动物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表明大脑皮层运动区与肌紧张有关。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去大脑僵直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实验去大脑僵直【实验目的】通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都对肌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作用。
通过对肌紧张的调节,保持骨骼肌一定的紧张度,维持机体的正常姿势。
若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由于切断了上位中枢(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和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相对增强,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头昂尾翘、脊柱挺直等伸肌紧张的去大脑僵直现象。
【实验对象】家兔。
【器材和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咬骨钳、颅骨钻、竹刀、骨蜡或止血海绵、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
【操作步骤】(1)称重、麻醉:由兔耳缘静脉按3.3ml/kg缓慢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
(2)背位固定,插好气管插管。
找出两侧颈总动脉,分别穿线结扎,以免脑部手术时出血过多。
(3)再将兔改为俯卧位,剪去头顶部的毛,沿正中线将头皮纵行切开用手术刀柄向两侧剥离肌肉和骨膜。
用颅骨钻在顶骨两侧离正中线lcm各钻一孔,用咬骨钳将孔扩大,直至两侧大脑半球后缘暴露,若有出血及时用骨蜡止血。
(4)一手将动物的头固定,一手用薄而钝的刀形竹片从大脑半球后缘轻轻翻开大脑半球枕叶,即可见到四叠体(上丘较粗大,下丘较小)。
在上、下丘之间略向前倾斜以竹刀向颅底横切,切时向两边拨动,将脑干完全切断。
为避免切断时出血过多,可用拇指和食指在第一颈椎横突后缘压迫椎动脉数分钟。
【观察项目】(1)使兔侧卧,几分钟后观察动物躯体、四肢、颈部肌肉的肌紧张增强现象。
(2)使动物出现僵直现象后,于中脑下丘后方再次切断脑干,观察肌紧张变化。
【注意事项】(1)该实验可利用前一实验动物。
(2)若不是利用其他实验所余动物,可采用乙醚麻醉。
乙醚易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应及时插气管插管,插好气管插管后再将气管插管和盛有乙醚的麻醉瓶相连,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再找出两侧颈总动脉,穿线以备结扎。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实验目的: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躯体运动效应,观察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现象,进一步领会大脑皮层运动的机能定位及其对肌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调节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
它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行通路,控制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控制肌肉运动。
电刺激皮层后发生的效应在人和高等动物的中央前回最为明显,称为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或运动的躯体定位结构。
运动皮层的功能特征:①对侧性支配,但对头面部肌肉的运动,如咀嚼、喉及脸上部运动的支配是双侧性的;②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呈倒立的“小人”样分布。
③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代表区的大小与肌肉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
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后者称易化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也包括脑干以外的下丘脑和丘脑中线群等部分。
和抑制区相比,易化区的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略占优势。
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动物与器材:家兔、常用手术器械、咬骨钳、骨钻、止血钳、剪毛剪、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双电极、兔体手术台、石蜡油、20%氨基甲酸乙酯、棉球、温热生理盐水。
方法与步骤:1、取一只家兔,以2%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从耳缘静脉注射,轻度麻醉。
将其麻醉后腹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位纵向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剖开骨膜,暴露额骨及顶骨。
用骨钻在一侧的顶骨上开孔(勿伤及脑组织)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孔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