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414.85 KB
- 文档页数:6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2T07:27:53.23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20期作者:张佳雯朱建蓝[导读] 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张佳雯朱建蓝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进行测度,进而利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分析两者的脱钩关系及时空差异。
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压力也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
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及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脱钩;时空差异;陕西省城镇化是城市非农人口增多、建成区面积扩大、经济结构转变以及城市地表景观改变的一个复杂过程,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3]。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国外学者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等方法,揭示人类活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冲击;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协调性方面,提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判别[4];也有部分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熵变视角和利益视角出发,对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
“脱钩”源于物理学领域,强调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小或不再存在。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一、标题: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区域差异也日益明显,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巨大,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篇论文将从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 概述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区域差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了90年代,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中国自加入WTO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并试图缩小地区差距,但近年来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2. 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平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2)空间分布不均: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城市周边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
(3)产业结构不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西部地区更加发达,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
(4)基础设施差异: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与西部地区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长期投资机会。
(5)对外开放程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依赖外贸、外资的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完全发挥自身经济潜力。
3. 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区域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外交流、接触和融合的历史较长,并且在帝国主义入侵、战争等方面通常更为先行。
(2)政策导向:政府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不同,也为区域差异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政策的优势和短期效应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加重。
(3)人口流动差异:城市化加速,大量城市人口迁徙,经济人口转移与地资源配置失衡等方面加剧了地区差异。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目标与素养1.结合实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根据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否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对比长江三江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可以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镇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以列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运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图绘图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弥补感性认知的不足,同时增加理性认知。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小组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后阅读、思考、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全班分为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等5个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镇化对本组负责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课上交流。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城镇化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城镇化速度和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本文试图揭示这些差异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对人口城镇化及其空间差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进行量化描述和特征分析,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人口城镇化的差异性。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推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文章试图揭示它们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文章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各大城市群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城镇化率较高。
中部地区作为过渡地带,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较慢。
各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为例,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而周边城市和小城镇则相对较低。
这种核心-边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及国际比较分析作者:张毅张红王春波来源:《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5年第06期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度、城镇化率等,通常是指市或城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中,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本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金砖国家、G7 (世界七大工业国)的城镇化率及相关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及分区域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划分我国包含东部(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含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和安徽)、东北(含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和西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和内蒙古)四大经济区域。
(一)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总体统计全国及各区域2005-2012年城镇化率及其增长率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体现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的变化,将表1的结果体现为图1和图2。
由表1和图1可知,2005-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
其中,全国城镇化率从42.99%增长到52.57%,东部区域从59.31%增长到66.11%,中部区域从37.58%增长到47.98%,东北区域从54.77%增长到58.75%,西部区域从35.18%增长到44.26%。
(2)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从城镇化率的平均值看,东部区域最高(62.52%),以下依次是东北区域(56.47%)、中部区域(42.53%)和西部区域(39.42%)。
而且,东部和东北区域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78%),而中部和西部区域城镇化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1和图2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正向增长。
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研究吴文洁;高丛;杨光磊【摘要】选取陕西省2005-2014年统计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将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在2005-2014年能源消费量区域差异明显,但整体上看能源消费量区域差异在逐年缩小.而能源消费量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且区域内差异主要由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差异所引起.就此提出了缩小陕西省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建议,以期促进陕西省区域间能源消费的平衡及陕西省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6)003【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能源消费;区域差异;泰尔指数;贡献率【作者】吴文洁;高丛;杨光磊【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研究管理中心,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研究管理中心,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研究管理中心,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然而伴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日渐增长,能源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陕西各个地区在资源禀赋、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陕西省各地区的能源消费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这种能源消费的差异则完全反映出各区域对能源依赖度的差异。
目前,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支持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可以说陕西省作为我国能源大省之一,其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鉴于此,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对陕西省能源消费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以促使陕西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近年来,关于我国各个地区能源消费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变动方向的研究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而最早利用泰尔指数方法来研究区域差异问题的则是Theil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