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01讲《区域地理概述--区域和区域差异》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88.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视力的延伸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班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耕作方式分界线②南北差异(2)四大亚区的差异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必修二:区域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属性:一定的面积、 形状 、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q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一、区域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具有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对农业:例如,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对工商业:例如,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则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经线和纬线: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纬线则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判断:沿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资源与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资源开发条件包括资源状况和开采条件,例如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等。
以上是对高中地理必修3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具体的学习还需要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打开文本图片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与特征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域界线),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边界是模糊的。
(4)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5)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含义举例整体性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受此条件影响,植被发育为荒漠植被,土壤发育程度低。
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荒漠景观的整体差异性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植被、农业生产、建筑、饮食习惯等方面差异明显(续表)区域特征含义举例可变性区域边界模糊,内部是不断变化的自然带、干湿地区等,大多数区域的边界都具有过渡性质层次性区域的等级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3.区域划分的指标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4.区域划分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对比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纬度位置30°N附近大致位于43°N~48°N海陆位置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生长期长,水热条件组合好雨热同期,降水较少,生长期短,水热条件组合较差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多为旱地耕地分布较为分散集中连片人均耕地人多地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广人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条件矿产资源贫乏石油等矿产资源较丰富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差异农业其他生产活动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商业贸易发达商业贸易欠发达3.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北方光照太阳高度小,光照弱房屋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降水降水少屋顶坡度小,房檐窄气温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南方光照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房屋高度大且楼间距小降水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房檐宽气温气温高,季节变化小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水平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特点开发早期落后。
1.1.1 区域地理概述——区域和区域差异考点解读1.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知识清单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________单位,它是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________和________。
区域内部的________相对一致。
3.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由于________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________、发展⑨________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在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是________季风气候,松嫩平原纬度较高,是________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以________土为主,松嫩平原以________土著称;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________,而松嫩平原则有较丰富的________等矿产。
5.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⒅________生产活动的影响尤为明显,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业贸易、⒆________生产活动的影响也较大。
参考答案:1.空间地理差异2.区位形状边界特定性质3.地理环境水平方向4.气候条件土地条件亚热带温带水稻黑贫乏石油5.农业工业要点精析要点一:如何完整地认识一个区域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一个区域,才是完整的认识。
这主要包括清楚区域的类型、区位的特征、区域间的差异、区域内的共性、边界的形状。
可简化为下图:【典型例题】(2014年陕西西安中学期中)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解析:一般行政区划之类的区域是有明确界线的,像一些自然分区一般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自然带植被,A错;一般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B错;区域界线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主观划分的,但不是任意划分,而是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C错;故选D。
答案:D要点二:区域的分类与基本特点按照划分标准不同,区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按照性质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按划分方式分为区划区域、景观形态区域;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分为均一区域(如:地貌类型区、植被类型区、人口密度区、文化区)、功能区;按照结构划分为单相区(如:坡度、农田等)、多相区(如:农业区等)、总和区(如:自然、社会综合区);按照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区域。
区域具有层次性(最高层的地球表层区域、自然区域、工业区域等)、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界线往往是过渡带,具有模糊性,因此具有可变性,如,海岸线因海水的涨潮、落潮变动而变化;农牧交错带因农垦活动的强弱发生变化)。
【典型例题】区域划分类型的正确叙述是()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解析:区域划分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来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答案:D结合实例运用形象图示法记忆区域的特点要点三:分析判断区域主导产业部门的技巧区域主导产业部门通常受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差异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关内容整理如下:【高清课堂:区域地理概述】18:20~19:50要点四:区域差异(1)自然区域差异——“一二二”一个整体: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两个基本要素:气候、地貌两面镜子标志:植被、土壤(2)区域经济差异以自然为基础: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水平——如GDP,人均GDP发展速度历史文化■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l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土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类型水田耕作、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比较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多采用比较法。
就是将两个区域的地理要素——位置、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生物、矿产和能源、城市、经济、文化等进行对比分析。
【典型例题】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完成下列各题。
(1)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同的气候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________(温度带)的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以________工业闻名于世。
我国将在西部重点建设________工业。
美国棉花带的分布地区,大致与我国商品棉基地________相当(举一例)。
(4)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的基本情况相似。
①中美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布局总体空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②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已在西部修建青藏铁路,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与美国的区域特征及差异。
美国与我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差不多,但中国亚热带范围要广一些,两国都有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美国西部以电子工业为主,我国则以能源工业为主。
从美国西部大开发中我国应学习其成功经验,但模式不一定要全部相同,如在交通上要学习,在发展方向上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2)亚热带(3)电子能源江汉平原(4)①中国经济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拓展,美国经济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扩展②合理布局交通网络,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资金和先进技术保证[点拨] 结合本题两国的地理位置与相关区域知识,有关区域差异的对比还可以涉及以下角度:(1)美国的东北部和中国的东北部气温、降水、自然资源条件的分析;(2)中国东部季风气候明显,且范围广大,美国东部表现不明显的原因分析;(3)中国的交通干线多南北走向,而美国的交通干线多东西走向的原因分析;(4)我国中西部以牧业为主,而美国中部则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的原因分析。
【高清课堂:区域地理概述】26:38~28:17要点五:区域研究的内容了解区域特点:资源特点;环境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
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规律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1)区域的空间特征(2)区域的结构(3)区域的地位(4)区域的功能(5)区域的竞争力注意:区域的发展成本(6)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以上(2)——(6)既是区域今后发展的条件,也是过去发展的结果)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1)区域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2)区域的均衡发展(3)区域的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方案及评价■【典型例题】读“长江水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资料4所反映的是长江含沙量大的问题,其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该问题的严重后果是________。
(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发电、________、航运、________、旅游、养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在仔细读图的基础上,联系长江水系上、中、下游的基本特点,以及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作答。
(1)利用柱状图并进行分析,即可得出长江水系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然后联系实际作答。
(2)长江含沙量增大,与上中游河段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有直接关系,而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造成的后果是洪涝灾害频发,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就是明证。
由此,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长江三峡工程除了能有效防止中游河段洪水肆虐以外,在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作用。
对“十五”重点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工程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但联系南水北调工程这一点,相当多的同学衔接不上。
答案:(1)长江水系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泥沙沉积湖底和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2)长江上游河段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中游河段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易出现洪涝灾害(3)防洪南水北调要点六: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比较两个差异性区域,首先要选择区域等级大体相当、要素属于同类(如都是地形图等)的两个区域;第二要选择差异性大、有较强对比说明性的两个区域。
进一步作对比,要从自然要素差异和人文要素差异两方面比较。
最后对比较的结果做评价分析。
【典型例题】(2015年江苏高考)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
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