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陕西经济发展规划年
- 格式:doc
- 大小:431.57 KB
- 文档页数:34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宝鸡发展带来新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于6月25日公布,宝鸡究竟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规划中“支持宝鸡率先发展,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成为宝鸡的新定位。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
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商州、洛南、凤武、柞水)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公里。
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宝鸡被列为次核心城市之一,将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
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
宝鸡拥有多项独特优势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秀丽,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胜地”的美誉,独特的人文、自然优势使宝鸡在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中拥有雄厚的发展底蕴。
同时,我市处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处,位于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西端,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地理上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
陆路交通四通八达,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我国境内欧亚大陆桥上的第三大十字枢纽,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大十字。
另外,宝鸡在“一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防军工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现已形成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电子仪器仪表、机床工具、有色金属、烟酒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年均以23%-25%的速度递增。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20年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计划草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7.16•【字号】陕发改区域〔2019〕805号•【施行日期】2019.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西部开发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20年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计划草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韩城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西咸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局,神木市、府谷县发展改革局: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计划草案编制工作的通知》,为做好我省2020年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草案编制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草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9〕845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发展改革委第45号令)、《关于印发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1961号)等有关规定,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合理计算2020年度投资需求,申报投资计划草案。
二、支持领域和安排范围(一)专项资金支持领域:按照国家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关系西部大开发全局、对西部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专项资金安排范围:依据国家有关规划进行重点项目规划研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
(三)下列不属于专项资金支持范畴:工程设计、施工准备等不纳入补助范围;已经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等的项目;近年来审计、稽察中发现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的项目责任单位;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单位的项目;其他不符合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21•【字号】铜政办发〔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铜川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2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成效第二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第五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第一节开发区总体布局第二节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节耀州窑文化产业示范区第四节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第五节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章改革创新和功能提升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三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第四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第五节持续提升承载能力第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组织领导第二节评价管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为了在更高起点上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开发区工作开创新局面,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21〕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函〔2020〕44号)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2021年某某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2530字文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XXX煤业公司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
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
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
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2.1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
要以煤炭高效开采和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
一、陕西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1.教育发展成就显著2.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3.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二、加快建设教育强省4. 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5. 确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6. 坚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7.加快普及学前教育8.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9.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四、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0.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1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1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五、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13.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14.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15.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16.优化统筹职业教育管理17.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18.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七、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19.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20.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1.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八、积极发展继续教育22.健全终身教育体系23.创新继续教育机制24.优化继续教育资源九、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25.完善特殊教育体系26.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27.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十、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28.支持做强民办教育29.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十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0.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2.推动办学体制改革33.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十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34.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35.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36.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水平十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37.强化师德师风建设38.加强教师培养培训3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十四、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40.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41.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42.加强教育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十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43.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4.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45.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46.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7.加强学校党建工作48.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49.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50.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020年(发展战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学校要实现以下成果目标:1.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2.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得到改善和完善,规章制度、考核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得到建立,学校办学活力得到激发。
3.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学校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规模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得到转化为办学效益优势。
4.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学校成为兴城市知名学校之一。
四、办学措施壹)教学改革学校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师职称评审,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管理机制改革学校将加快校内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推进管理科学化、人格化,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自律自觉。
四)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生活条件,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和生活环境。
五、总结与展望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是一份全面、系统、前瞻性的规划,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指南和路线图。
学校将以此为指导,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办学综合实力的四个一流目标,让XXX成为兴城市知名学校之一。
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自觉的地球村意识、良好的行为惯、善于求知、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特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构建显性和隐性、感化和强制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系统,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1.依法治教,创造一流的学校管理。
序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O]46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秦巴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现了差异性扶贫政策特征,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
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
第二节自然条件秦巴山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一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0:35:35调整为2010年的21:46:33;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
COMOMICFORUM经济论坛关于综合交通助力陕西“三个经济”发展的思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1韩宁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高鹤明摘要:交通基础设施是陕西省”三个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综合交通与新基建、物流、贸易等领域融合发展也是陕西省“三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就陕西省公路、铁路、民航等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希望能为金融支持综合交通的重点领域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还指出区位优势、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是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并从探索模式创新、发挥综合经营优势两方面对开发性金融支持举措提出建议。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三个经济开发性金融新基建自2017年9月,陕西省首次提出“枢纽经济、流动经济、门户经济”概念以来,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已成为陕西推动经济高质:M: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枢纽经济的核心嘤义是发展交通运输,门户经济的核心要义是做强贸易、促进交流.流动经济的核心嗫义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流通,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T”三个经济”的战略目标即扩大开放;而综合交通的发展程度又显著影响着区域流通和贸易发展.因此在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综合交通与新基建、物流、贸易、特色产业等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陕西省“三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弓摩。
一、陕西省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一)公路行业趋于成熟,智能出行将成为新增长点2019年,陕西省各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新增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约900公里,截至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5593公里;新建成通车干线公路500公里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2万公里。
从发勰蚪看,一是高速公路里程增长仍有空间。
根据《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8-2035年)》,陕西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8470公里,目前仍有约2800公里增长空间;二是智戕交通、智能出行等交通领域新基建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2019年,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向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项目授信21.5亿元,发放10亿元,有效支持了全省高速公路ETC门架、车道改造工程。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十二五”时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市情认识,抓住和用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
经济规模快速壮大。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年均增长14.5%,是2005年的2.47倍。
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是2005 年的2.67倍。
完成财政总收入510.78亿元,年均增长27.3%,是2005年的3.1倍。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亿元,年均增长33.3%,是2005年的3.31倍;支出达到371.65亿元,增长34.2%。
投资消费需求旺盛。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1亿元,年均增长18.9%,是2005年的2.4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到“十一五”末,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0%;实现工业增加值100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5∶42.5∶52.5调整为4.3∶43.5∶52.2。
大政观察丨Fundamental Policy Observation从大局出发推进西咸行政一体化◎ 张宝通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到陕西考察时,要求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
西(安)咸(阳)一体化是十一年前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提出的,其总战略是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前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按程序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
其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实现西咸行政一体化,组建大西安。
今年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到期之年,如果再不实现西咸行政一体化,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陕西就落空了。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陕西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可是我们看到的陕西省《2020年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还是停留在推动西安、咸阳规划协同、产业协作、要素流动、设施共享上,回避了西咸行政一体化。
多年来,我们老讲西咸行政一体化条件不成熟,有阻力。
最近派出的调查组继续在为西咸行政不能一体化找理由,这样怎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陕西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呢?说条件不成熟,那国务院为什么要连续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陕西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说明西咸行政一体化的条件是成熟的。
四川当年抓住改革开放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机遇,果断实现了成都合并温江地区,并代管了简阳市。
安徽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做出三分巢湖决策的,省行政中心迁到滨湖新区,既做大了合肥,发挥了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又做强了皖江城市带,带动安徽融入长三角。
山东实施强省会战略,仅用十个月就实现了济南合并莱芜。
这三个省都发挥了省委的领导作用,从全省大局出发自主做出决策的,而不是听取局部意见决策的。
大河有水小河满,在大局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局部利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发展战略)陕西经济发展规划年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省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5) 第一章 发展基础…………………………………………………(5) 第一节 发展现状………………………………………………(5) 第二节 发展优势………………………………………………(7) 第三节 面临挑战………………………………………………(9) 第二章 总体要求…………………………………………………(10) 第一节 总体思路………………………………………………(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产业发展…………………………………………………(14) 第一节 主导产业………………………………………………(14) 第二节 产业链条………………………………………………(17) 第三节 空间布局………………………………………………(18) 第四章 产业循环…………………………………………………(21) 第一节 项目选择………………………………………………(21) 第二节 园区建设………………………………………………(23) 第三节 技术创新………………………………………………(24) 第五章 环境保护…………………………………………………(26) 第一节 生态建设………………………………………………(26) 第二节 矿区治理………………………………………………(27) 第三节 清洁生产………………………………………………(28) 第六章 支撑体系…………………………………………………(28) 第一节 基础设施………………………………………………(29) 第二节 勘探开发………………………………………………(29) 第三节 协作整合………………………………………………(30)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 第五节 制度保障………………………………………………(31) 第七章 政策措施…………………………………………………(31) 第一节 财税政策………………………………………………(31) 第二节 金融政策………………………………………………(31) 第三节 投资政策………………………………………………(32) 第四节 价格政策………………………………………………(32) 第五节 资源政策………………………………………………(32) 第八章 规划实施…………………………………………………(33) 第一节 分工合作………………………………………………(33) 第二节 责任主体………………………………………………(34)
前 言 今后十年,是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陕南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陕南丰富的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陕南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面积7.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12%;2008年末总人口854.2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2.8%。规划期为2009—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陕南加快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安排区域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制定支持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平台。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陕南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6年GDP增长10.4%,2007年增长12.6%,2008年增长13.9%,达到760.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64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3%,比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分别高3.9和5.8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8年,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9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3.59%。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成为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柱,有4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10户达到10亿元以上。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值284.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同时,陕南是我省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快速。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西汉、西康、西安—陕豫界、商州—漫川关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安康—武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交通瓶颈明显缓解;十天高速陕西段、安康—陕川界高速、西—蓝—商高速二线正在加快建设;西康、西合复线、西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等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以天然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进;城市骨架拉大、功能提升,汉中“一江两岸”、安康“一桥两路”、商洛江滨大道等景观核心区初步形成,为陕南突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二节 发展优势 (一)优质矿产资源富集。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已发现矿产83种,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铁、钒、钛、银、锑、铼、镁、重晶石、毒重石等20种矿藏探明储量全省最多,金红石、钾长石储量亚洲第一,汉中的勉(县)略(阳)宁(强)、商洛的山(阳)镇(安)柞(水)和安康的旬(阳)汉(阴)宁(陕)及南部钛磁铁矿多金属带,是省内已探明资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为发展有色、钢铁、黄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加工奠定了基础。 专栏1: 陕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 矿产名称 矿区数(个) 储量单位 保有资源储量 占全省比例(%) 居全国位次 潜在价值(亿) 铁 矿 33 矿石千吨 671346.8 95.77 18 1315.82 金红石 5 TiO2吨 962989 100 3 56.82 钒 矿 17 V2O5吨 5283139.17 100 2 5376.81 铅 矿 25 铅 吨 952273.43 45.45 14 53.76 锌 矿 29 锌 吨 1090225.28 34.52 18 152.25 钼 矿 6 钼 吨 278706.33 26.36 8 438.97 金 矿 63 金千克 194453.53 65.36 12 388.136 普通萤石 2 萤石千吨 120.1 100 21 冶金用白云岩 10 矿石千吨 517728 99.18 6 硫铁矿 11 矿石千吨 37845.87 90.54 20 87.04 伴生硫 7 硫千吨 8790.7 29.18 12 42.19 重晶石 9 矿石千吨 35427.95 100 5 153.17 钾长石 2 矿石千吨 87002.6 97.57 3 玻璃用石英岩 6 矿石万吨 18073 97.5 3 39.38 注:以上为国家认可的2007年底储量和潜在价值数据。 (二)水能及生物资源丰富。汉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能总蕴
藏量占全省总量的55.9%,是全省水力资源最为富集和最优良的水电梯级开发地区。拥有黄姜、杜仲、绞股蓝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茶叶主产区分布在大巴山和汉丹江两岸的丘陵和低山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养蚕种桑传统悠久,是我国东桑西移的主要接续地。板栗、核桃、食用菌等具有大规模种植条件,魔芋为全国四大种植区域之一。 (三)旅游资源独特。陕南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遗存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峰峦叠翠,山青水美。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牛背梁、黎坪、木王、大瀛湖,形成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 (四)区位优势明显。陕南位于“西三角”腹地,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具有承接三大经济区辐射的优越条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陕南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交通也大为改善,未来将成为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四大中心城市雄厚的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实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将进一步推动陕南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和互利共赢,促进大开放和大发展。 (五)内在动力强劲。近年来,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在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陕南突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生物、矿产、旅游资源,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第三节 面临挑战 总体经济实力薄弱。陕南三市面积占全省的34.1%,人口占22.8%,2008年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1.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500多元。 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6.8%,比全省平均低19.3个百分点。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的5.52%。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