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西安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经济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9:79: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2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12%。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共运作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0个,其中续建项目46个,新开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260亿元。
凯旋王国、聚源重型、隆盛源机械、恒发碳纤维、希玛微藻DHA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
新开项目中,新世界购物广场项目主体和塔楼已封顶,明年开始进行内部装饰,招商也在同步进行当中。
嘉隆汽贸维修服务中心项目长城4S 店已建设完毕,正在着手建设五菱4S店。
双丰大众4S店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共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3.2亿元。
(三)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2.2亿元,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完成园区道路工程4,120米、桥涵11处、给排水、雨水、通讯管线共计15,600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铺设完成1万伏电力设施;目前已有中意科技产业园、亿达碳纤维、佳德碳纤维、百晟建材、华润燃气、泰鑫气体、电力物流园、龙泉米醋等11个项目入园。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预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额64.5亿元,完成市年计划的108%,同比增长10.6%。
谋划包装项目60个,重点洽谈及跟踪推进项目20个,落地超亿元项目12个。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织参加了“民企吉林行”、“央企走进吉林”、第十届东博会、2015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邀请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青岛科技大学发展集团等重点知名企业来我区投资洽谈。
7.2015年陕西省外贸经济运行分析:进出口额增长12.8% 宏观来源:中商情报网时间:2016年02月03日 16:06 编辑:中商情报网中商情报网讯:据西安海关统计,2015年陕西进出口总值1895.7亿元人民币(折合305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12.8%,高出全国19.8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总值居全国第18位,比去年提升4个位次。
陕西省是全国3个进口、出口双增长的省份之一(豫、桂、陕)。
其中出口918.5亿元,增长7.4%;进口977.2亿元,增长18.4%。
12月份当月,陕西省进出口总值163.1亿元,同比下降11.75%。
其中出口89.8亿元,下降16.18%;进口73.3亿元,下降5.64%。
一、2015年陕西省外贸进出口基本情况(一)加工贸易进出口是全省外贸主导方式。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080.3亿元,增长14.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7%。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492亿元,下降3%,占26%。
此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设备198.3亿元,增长2.9倍。
(二)民营企业外贸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外贸总体增速,全省外贸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民营企业进出口390.3亿元,增长18.9%,占同期全省进出口的20.6%,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72.7亿元,增长1倍。
数据表明陕西民营经济参与外贸进出口的活跃度不断提升,全省外贸自主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三)台湾地区跃升为陕西最大贸易伙伴,对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增幅较高。
对台湾地区和韩国贸易大幅增长,总值分别为368.2亿元和244.1亿元,分别增长39%和39.2%。
台湾地区首次超过美国,跃升为全年陕西最大贸易伙伴,同期韩国为陕西第3大贸易伙伴,较上年提升2位。
对部分新兴经济体贸易增势明显,如对巴西、智利等拉美地区国家,阿联酋、科威特、约旦等中东地区国家贸易增长超过100%,对泰国、缅甸等东盟地区国家贸易也呈现较高增长。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摘要】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作者】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省统计局,西安,7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3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1]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于科学地评价地区差异,制定经济发展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目前学者主要从城市空间差异、发展水平等方面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对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差异还是区域间差异引起未做深入分析。
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出发,结合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对1999-2008年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3]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我国东西陆路交通联系枢纽地域,交通便利。
土地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陕西省人口众多,2009年达3 772万人,约占全国的2.81%。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整体发展良好,“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差异呈扩大趋势。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摘要:近年来,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选取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城市,构建了由10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比较,将三大区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结果是陕北经济发展最快,有取代关中领头羊地位之势,陕南经济发展滞后。
关键词: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66-06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影响力等方面。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有些学者在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对主成分分析法所求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
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者偏重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对结果的解释往往比较简单,而且提出实质性对策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对集群与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运用该方法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5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6/2/16 10:28:00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调整、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复杂局面,西部地区省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协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陕西和内蒙,分别达到30103.1亿元、18171.86亿元和18032.79亿元。
从增速来看,西部各省区(市)均高过全国平均线(6.9%),重庆、西藏增速均为11%,并列位于西部地区第一位,贵州以10.7%的增速位于西部地区第三位。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增速下滑0.5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除西藏、云南、重庆、宁夏未回落外,其他省份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陕西回落程度最大,达到1.7个百分点,内蒙回落程度最小,为0.1个百分点。
陕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低启缓升、稳定运行的特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速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0.4、0.7和1.1个百分点。
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省委、省政府努力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强力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回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二、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西部地区除新疆外,其他省份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1%),西藏、重庆、贵州增速分别位列西部地区前三位。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除西藏外增速均回落,回落幅度在0.5-4.8个百分点之间,新疆回落程度最大,宁夏回落程度最小。
陕西工业生产呈现出增速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加快1.4、0.7、0.4个百分点。
2015年1-2月陕西经济运行情况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进入2015年以来,受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依旧疲软等因素影响,1-2月,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61
【相关文献】
1.2015年1-2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 [J], ;
2.2021年1-2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J],
3.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J], 王瑞芬
4.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J], 王瑞芬
5.1-2月份建材行业运行情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作者:王恩胡高全成殷红霞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区域差距逐渐加大。
究其原因既与各地要素禀赋差异有关,更是由于体制转型后市场机制的循环累积效应和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偏向所致。
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欠发达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增加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
同时要发挥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还应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对口支援。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目前陕西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作为西部发展龙头之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也有501、经济发展落后、被列人国家重点扶持名单的“国定贫困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悬殊。
分析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探寻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有助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概况1,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全省GDP由1978年的81,0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851,32亿元,人均GDP由291元增加到18246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分别增长了15.19倍和11倍。
但各地增速悬殊,从有效剔除各地基数差异的相对发展率指标来看,1978—2008年间陕北的延安、榆林分别是1.84和1.68,关中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依次为1.43、1.04、0.84和0.83,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和关中的渭南仅为0.55、0.48、0.40、0.52,“陕北跨越发展、关中居中发展、陕南滞后发展”的态势明显。
各地发展速度的差异改变了陕西区域经济格局,扩大了各地经济发展差距。
从三大地带视角看,1978年关中人均GDP357.79元,陕南216.66元,陕北188.41元,陕南及陕北皆低于全省平均值,陕北最低。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Gross Output Value ofand Fishery (100 million粮食产量(万吨)Grain(10 000 tons)棉花产量(吨)Cotton (ton)油料产量(万吨)Oil-bearing Crops (10 000 tons)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100 million邮电业务总量(亿元)Business Volume of Postal and (100 million固定电话(万户)Number of Fixed Telephone移动电话(万户)Number of Mobile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进出口总额(亿元)Total Value of Imports and# 出 口 Exports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万美元)Actually Utilized Value of Direct卫生机构数(个)Health Care Institutions卫生机构床位数(张)Number of Beds (unit)卫生技术人员(人)Medical Technical注:本表价值量指标中,除邮电业务总量按不变价格计算,其余均按当年a) Figures in value terms in this table are at current prices, except that on the280.90559.99384.4627.6911.86655.17144.32184.14206.017.28 1.93239.99 6013040219120381.92 4.777.360.120.0135.86 2274.973002.051959.32110.862295.6340.2749.3349.9577.3464.9161.6782.46116.96 266.46367.88362.98529.07539.67528.84441.9836.9912.95611.7652.4335.3914.17 4.2531.0141.2128.2811.91 3.4225.038008103561216611747829164683420319110055 214782714820832106043391 227843759625780176146187325.51163.75165.92453.24203.20250.03101.7586.0452.20236.7878.68158.10 13521051931120 18.9114.79 2.1610.59 2.278.32873.56787.97634.115157.761708.573449.20 34.9126.1616.2892.6934.5258.1853.3136.6926.9688.4534.7053.75 234.63174.22120.22551.80213.75338.04281.65193.18136.92592.98218.24374.746.37 2.1722.4710.077.14 2.934.54 2.1718.329.697.14 2.55 40053000473832910637266385831903007851035714939 198051259510991292191197117248 200651435111771350801383521245。
2015年陕西规上服务业简析2016/2/25 9:02:00 陕西统计局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经济运行平稳,营业收入稳中趋缓,营业利润增速回升,成本费用支出下降,企业效益略有好转。
一、规上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趋缓2015年,全省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较1-11月回落0.2个百分点。
其中,20个行业(占62.5%)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装卸搬运和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增长1.1倍;娱乐业增长88.1%,其中新增单位贡献了69.7个百分点;租赁业增长61.7%,其中新开业企业贡献了57.9个百分点。
2015年,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9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较1-11月回落1个百分点。
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较1-11月提高。
其中,租赁业增长61.7%,提高31.2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8.6%,提高3个百分点。
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三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34.7亿元,占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的85.8%,对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高达95.1%,拉动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0.6个百分点。
二、成本费用支出增速回落,营业利润增速回升2015年,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合计2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5.5%,比1-11月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
其中,营业成本1730.8亿元,增长10.4%,较1-11月回落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166.3亿元,下降11.9%,降幅比1-11月收窄0.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217.1亿元,下降4.1%,增速较1-11月回落8.5个百分点;财务费用96.4亿元,下降14.7%,降幅比1-11月收窄1.5个百分点。
2015年,全省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剔除西安铁路局)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速较1-11月回升30个百分点。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2015陕西经济数据注:纪录⼀些数据。
陕西:初步核算,全年⽣产总值全年⽣产总值18171.86亿元,⽐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增长5.1%,占⽣产总值的⽐重为8.8%;第⼆产业增加值9360.30亿元,增长7.3%,占51.5%;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93亿元,增长9.6%,占39.7%。
⼈均⽣产总值48023元,⽐上年增长7.6%。
万⼈。
其中,男性1958.14万⼈,占51.63%;⼥性1834.73万2015年末,全省常住⼈⼝3792.87万⼈,⽐上年增加17.75万⼈⼈,占48.37%,性别⽐为106.73(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
出⽣⼈⼝38.22万⼈,出⽣率10.10‰;死亡⼈⼝23.76万⼈,死亡率6.28‰;⾃然增长率3.82‰。
城镇⼈⼝2045.12万⼈,占53.92%;乡村⼈⼝1747.75万⼈,占46.08%。
⼈⼝年龄构成为0-14岁⼈⼝占14.11%,15-64岁⼈⼝占75.78%,65岁及以上⼈⼝占10.11%。
全年全省居民⼈均可⽀配收⼊17395元,⽐上年增加1558元,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据城乡⼀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省居民⼈均可⽀配收⼊际增长8.8%。
其中:⼯资性收⼊9536元,增长7.8%,占可⽀配收⼊的⽐重为54.8%;经营净收⼊2531元,增长5.3%,占14.5%;财产净收⼊1194元,增长15.6%,占6.9%;转移净收⼊4134元,增长16.4%,占23.8%。
--2015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安:初步核算,全年地区⽣产总值[2](GDP)5810.03亿元,⽐上年增长8.2%。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220.20亿元,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产总值5.0%;第⼆产业增加值2165.5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3424.29亿元,增长9.5%。
第⼀产业增加值占地区⽣产总值的⽐重为3.8%,第⼆产业增加值⽐重为37.3%,第三产业增加值⽐重为58.9%。
2015年西咸新区统计监测报告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陕西省统计局15日发布2015年西咸新区统计监测报告。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西咸新区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委提出的“常态发展、转型发展、精细发展”新要求,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2015年,西咸新区立足经济新常态,不断谋求转型发展、精细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发展。
空港新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物流电商产业集群。
沣西新城加速科研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沣东新城形成了六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通过大规模产业聚集,有效的带动了产业领域的“精耕细作”,推动了新区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06亿元,较上年增长9.5%,高出陕西省增速1.5个百分点。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2015年,西咸新区把稳增长、促投资作为重要任务,斗门水库试验段、华晨汽车产业园、交大科技创港、丝路能源金贸园区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同时中兴深蓝科技园、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成功签约,为新区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强大动力。
全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3.92亿元,同比增长33.0%,高出全省25个百分点。
三是“三上企业”持续增加。
2015年,西咸新区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统筹考虑,联合金融机构及城市综合开发商,吸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社会资本,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形成集企业孵化、商业综合、创业公寓、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创业谷,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区全年“三上企业”已发展到464个,较上年增加了55个。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23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资质以内建筑企业个数2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5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9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个数11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个数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
一揽子举措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是各地对今年经济形势的普遍判断,也成为各地下调GDP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去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贯穿全年的严峻形势,我省经济继续在上升通道合理区间稳健运行,完成生产总值1.77万亿元,增长9.7%,经济增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备受瞩目的三星闪存芯片项目如期量产,西部最大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中兴1500万部手机项目开工,我省生产的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大飞机、新舟系列客机和无人机项目同步推进等一揽子举措,为全年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活力。
陕西调低GDP后依然保持为两位数随着近日全国各省市区2014年GDP的出炉以及部分省份锁定的2015年GDP 预期目标亮相,有媒体统计梳理发现,除西藏的目标与去年持平外,包括陕西在内的27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
记者注意到,下调预期目标之后,贵州、西藏、陕西、重庆、福建这5个省份的GDP目标依然保持为两位数,其余省份均为个位数。
去年,陕西GDP增速的预期目标是11%左右,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GDP增速达到9.7%。
今年,陕西GDP预期目标为增长10%左右,依然保持两位数,但与去年预期目标相比,显然有所调低。
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对于主动“降速”的GDP,今年陕西经济发展更加向民生倾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保、就业、治污降霾、保障房、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成为最大的亮点。
在专家看来,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层次调整期,这一调整的关键点就是旧的增长点逐步淡出,而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显现。
意味着调整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各种新的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也就是经济深度调整期的一个新现象。
“淡化GDP增速、重视改革创新、强调改善民生,在这种更科学的政绩观导向下,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持续增强,人们才能更多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
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
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
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
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
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
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较,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
从各地区占全省总GDP的份额来看:关中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3.42%,GDP占各市GDP总和的64.14%;陕北地区,占全省人口14.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12%;陕东地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49%,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2.22%;陕南地区,占全省人口18.29%,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为11.52%。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
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
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
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
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
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
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
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
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
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
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
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
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
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
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
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
陕北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仍然受到石油、煤炭价格低迷的冲击,增速和比重都持续呈较大幅度下降。
三、关中和陕南投资比重提高,陕北投资比重降低,陕南投资增速回升
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26.65亿元。
关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80.4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2.8%,比2014年高0.1个百分点。
陕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6.0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4.3%,比2014年低1.9个百分点。
陕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7.1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9%,比2014年高1.8个百分点。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比2014年低9.8个百分点。
关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大,较2014年低15.1个百分点,主要是占关中投资比重45%的西安市投资增速下降28.1个百分点,对关中投资增速形成较强下拉作用。
陕北固定资产投资增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
主要是榆林投资增速持续负增长且仍在下滑,延安投资增速由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因而陕北投资增速形成回落之势。
陕南固定资产投资增较2014年高1.1个百分点。
主要是汉中和安康投资增速分别回升2.3和1个百分点,商洛投资增速仅回落0.3个百分点,奠定陕南投资增速提高的基础。
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特点为:陕南投资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升,关中投资比重微弱上升。
关中和陕北投资增速较2014年有所下降。
四、关中发挥稳定全省消费增长的绝对优势作用,陕南消费增长较快但对全省影响不大,陕北消费呈减速增长
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578.11亿元。
关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47.7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9.8%,与2014年持平。
陕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37.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9.2%,比2014年高0.5个百分点。
陕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2.8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0.5%,比2014年低0.5个百分点。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比2014年低1.7个百分点。
关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低2个百分点。
除杨凌消费增速与2014年持平,其他5个区市消费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陕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低2.2个百分点。
延安和榆林两市消费增速都有所回落。
陕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高0.4个百分点。
主要是安康和商洛消费增速分别回升1和0.6个百分点,汉中消费增速仅有微弱的下降,较2014年低0.2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特点为:关中消费在全省优势突出,长期发挥稳定全省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陕南和陕北消费占全省比重此消彼长。
各区市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困境,居民收入增长难以提速,从而影响消费增速回升。
五、关中和陕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非公经济比重相应回落
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9695.62亿元。
关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6018.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9.4%,较2014年高1.4个百分点。
陕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355.3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5.6%,较2014年低2.4个百分
点。
陕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97.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5%,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3.4%,比2014年高0.7个百分点。
关中五市一区中,除杨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值0.2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市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西安、铜川、咸阳、渭南、杨凌非公经济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0.1、1.6、0.7、1.1和3个百分点,宝鸡非公经济比重与2014年持平。
陕北两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分别为23.4%和41%,但比2014年高2.3和0.6个百分点。
陕南三市中,安康和商洛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较2014年分别高1.3和1.5个百分点,汉中非公经济比重与上年持平。
综合来看,全省有8个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较2014年增加了铜川市。
陕北非公经济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急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六、关中和陕南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陕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小
201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2059.87亿元。
关中地方财政收入为925.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2.1%,比2014年高0.9个百分点。
陕北地方财政收入为456.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0.7%,比2014年低1个百分点。
陕南地方财政收入为10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2%,比2014年高0.1个百分点。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1%,比2014年低1.5个百分点。
关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2014年低1.5个百分点。
除西安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与2014年持平,其
他市区均有下降。
陕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幅度最小,仅比2014年低0.1个百分点。
主要是占陕北地方财政收入65%的榆林财收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形成较好的向上拉动效果。
陕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大,比2014年低1.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许多实体经济生产经营状况不好向财政收入传导,使得三大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