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TCA加支架术治疗AMI围术期临床观察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2.49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pci)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10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四组:a组≤2小时,b组2-6小时,c组6-12小时;d组延迟治疗组。
观察冠脉再通率、30天并发症出血率及心绞痛发生率。
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为82.35%,76.92%,55.56%,96.67%。
出血率分别为0%,3.85%,11.11%,3.33%。
30天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3.85%,22.22%,0%。
a,b,d 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a,b,d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ami 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差,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时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延迟性冠脉介入【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18-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所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
溶栓治疗的获益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溶栓越早,溶栓挽救的心肌就越多;但部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延误静脉溶栓术的最佳时机或溶栓不成功,对这部分ami患者是否实施延迟血运重建术(pci),延迟pci是否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ami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手段。
本研究通过比较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对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延迟性pci 在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近、远期预后中的有益作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入选的100例均符合who 的ami 诊断标准:①持续胸痛>3分钟,含服硝甘油无效;②ecg 示相邻两个胸前导联或更多导联st 抬高,在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③入院距离发病时≤12小时;④没有禁忌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护理配合体会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
方法对47例急性心梗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进行合理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
结果47例行支架植入术,全部支架植入成功。
术中3例并发低血压,5例诉心前区疼痛,2例并发室颤,经积极处理后均恢复。
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进行合理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标签: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护理配合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肌猝死的主要原因[1]。
患病率目前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CS)已成为治疗AMI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安全有效的恢复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4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疗效显著,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47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34~87岁。
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l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0例,局限前壁心肌梗死8例,下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7例。
1.2方法将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穿刺右侧股动脉送入6F动脉鞘管,先行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根据狭窄程度大于50%,症状明显。
立即决定PCI手术方案。
为术者提供指引导管、导丝、Y伐、球囊、压力泵。
通过外鞘管送入6F导引导管,从导引管内送入导引钢丝及球囊导管至病变部位,球囊扩张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植入支架及支架的型号。
2 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必要性及意义,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2.1.2术前准备按医囑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评估患者症状、体重、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行急诊PTCA的护理配合急性心梗(AMI)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近十余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急诊PTCA已成为治疗急性心梗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对限制梗塞范围,保护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经桡动脉行PACA治疗AMI,护理配合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收治26例急诊PTCA的急性心梗患者,其发病时间均≤6小时,有明显胸闷、胸痛症状,心电图证实为AMI,男20例,女6例,年龄40-70岁,其中前壁梗死12例,下壁或正后壁梗死14例,合并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1例,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14例,多支病变12例,靶血管分布为右冠状动脉13例,左前降支5例,左回旋支8例,对角支3例,其中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例,右冠脉完全闭塞2例,回旋支完全闭塞1例,均在入院后30分钟内行PTCA。
1.2方法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通常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右上臂外展50°,前臂垫高20°,常规消毒铺巾后按seldinger's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桡动脉鞘,选用6F造影导管先行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并迅速决定PTCA方案。
2 结果26例患者中,胸痛迅速消失20例,明显减轻6例,心电图抬高的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ST段回至等电位线15例,术后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7-14天,治愈22例,好转4例。
3 术前心理护理急性心梗起病急,病情重,由于剧烈心前区疼痛、濒死感和对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不了解,而引起紧张、恐惧、急躁、焦虑等,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讲解手术方法及术后配合,介绍成功病例,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压力,消除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1]。
4 术前准备4.1 物品准备除常规冠脉造影、PTCA用物外,还需要多种型号导管、球囊、支架、导丝,备好临时起搏器、除颤器、吸引器,除颤器处于充电状态,配好肝素(1000u/ml),硝酸甘油(100ug/ml),以及必备的急救药品,如吗啡、杜冷丁、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用注射器抽好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以备急用。
冠⼼病护理现状与进展页⾯功能【字体:⼤中⼩】【打印】【关闭】 冠⼼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据世界卫⽣组织(WHO)估计:到2020 年左右,我国会迎来⼼⾎管疾病(主要为冠⼼病)的“流⾏”顶峰。
⼼脏病流⾏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风⼼病发病率则有所下降。
随着内科药物治疗和介⼊治疗的不断进步,使⾮外科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也相应扩⼤。
1.急性⼼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急性⼼肌梗死(AMI)作为冠⼼病的严重类型,在发达国家已位居⼼⾎管疾病死亡之⾸。
我国AMI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们的关注,AMI 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根据美国⼼脏病发作警报协作委员会(NHAAP)规定,对AMI 患者应实施三阶段处理法的护理。
三阶段处理法也称为4Ds,第⼀阶段(Door)指患者进⼊医院阶段;第⼆阶段(Da2 ta)指为患者做⼼电图检查收集资料阶段;第三阶段(Decision and Drug)指医⽣决定治疗⽅案和使⽤药物阶段。
AMI 患者的4Ds 护理过程,有利于医⽣有效的评估和收治患者,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
相关⼤规模对⽐试验表明,AMI 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开始所延误的时间对存活率的影响较选择不同溶栓药物更为显著 . 静脉溶栓是近年来AMI 治疗的重要⽅法之⼀。
掌握溶栓后护理规律,对提⾼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常重要的。
⾸先要严密⼼电监测。
AMI 溶栓治疗24h 内可以并发各种⼼律失常,3h内以室性早搏多见。
前、侧壁AMI患者,应警惕快速⼼律失常的发⽣,应⽤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速,发⽣室速、室颤时⽴即给予电复律。
下、后壁AMI 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律失常的发⽣,尤其夜间睡眠时,防⽌因迷⾛神经张⼒增⾼所致的⼼率减慢,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临时⼈⼯⼼脏起搏器。
当⾎压降低⽽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时,则要积极处理,防⽌进⼀步发展为⼼源性休克⽽危及⽣命。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发布时间:2022-11-21T06:58:25.00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王敏[导读] 目的:观察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情况及护理效果王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脑血管病科,辽宁大连116023【摘要】目的:观察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情况及护理效果。
方法:将我院在2021.2月-2022.2月收治的10例接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药物指导,手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病情,术后处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
结果:全体患者都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其中,有1例患者术中发生率血压升高、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1例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
结论:护理人员需全面了解介入手术围术期间的护理要点,做好对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展开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临床观察;护理当下,脑血管疾病可谓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要寻求到防治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1]。
血管内介入技术属于新兴的治疗手段,其中的动脉支架置入术,会有效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且此种治疗方式造成的创伤比较小,术后并发症也比较低,在围术期间予以有效的护理配合即可,以此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2]。
对此,本研究中对10例接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间予以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是2021.2月至2022.2月,研究对象是这一期间我院收治的10例接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纳入的患者均满足脑血管狭窄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狭窄的程度已经超过70%,择期开展手术。
排除存在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
在这10例患者之中,有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5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5±2.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