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说课稿 苏教版 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出自他的杂文集《坟》。
这篇文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风,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于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杂文的特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和严密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深入思考文中所揭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坟》中。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剖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审视历史,关照现实”,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灯下漫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提升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以“灯下漫笔”为题目,营造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思考氛围。
文章由一件小事——换银元引起,进而联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这一深刻的主题。
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情感深沉,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战斗性和思想性。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国民性的问题,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学生在阅读杂文时,可能会因为文章的逻辑性和批判性较强而感到枯燥和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选自他的杂文集《坟》。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从单元编排来看,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关注社会与人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灯下漫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学生理解杂文的特点以及提升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其文风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杂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杂文的特点,掌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学习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鲁迅先生犀利的文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和国民劣根性的危害,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两个时代”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培养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灯下漫笔》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例子展示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3)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讨论;(3)教师给出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方面。
灯下漫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坟》中。
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艺术形式上则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将复杂的社会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他的愤怒和忧虑,还能够引发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一年多的高中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文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风格独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
(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呼唤。
《灯下漫笔》教案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
灯下漫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鉴赏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有力。
本课的成功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的一个难点。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杂文的“幽默犀利”的风格。
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目标。
(三)、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重难点
1、重点(杂文“嬉笑怒骂皆成”,“幽默犀利”是他的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杂文“嬉笑怒骂皆成”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
2、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
分析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说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五、说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介绍及其作品
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
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三)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
(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杀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排比、举例子)
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
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
——表现了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
(形象、讽刺的)
⑵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形象、讽刺的)
②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
”
3、简要鉴赏第三部分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
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四)拓展阅读
阅读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五)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小事→变奴隶现象(治乱)→本质不满→创造第三时代
做稳了奴隶
\/\
/\/
引子披专制揭奴性
出路
以小见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