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乙己》的别样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孔乙己》深度解读
《孔乙己》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老舍的长篇小说,讲述了
一个贫穷的老乞丐孔乙己的故事,以及他的社会上活动对自己命运的影响。
孔乙己是一个贫困却充满力量的人,在他身上流露出一
种努力创造生活和保护生活的渴望。
他结识了一群朋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将普通生活与其追求的理想结合起来,一步步向前走。
写到这里,小说中孔乙己坚持和勤劳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剂良药,他自己也收获了荣誉、信用和威望。
不过,孔乙己并没有召唤一夜的好运,他的运气也没有
拯救他,他的努力也没有给他带来不可动摇的财富和声望。
他一步步战胜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却又经受着非常沉重的打击。
在《孔乙己》小说中,把机遇和运气与险恶的社会判断及其对孔乙己对自我遭受的压力所带来的混乱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小说的最后,孔乙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他被ONE舍去的村子尊敬着。
他最终学会了支持自己和坚持自己,把希望安置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把指望放在外界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要学习的东西。
总而言之,《孔乙己》除了有趣的故事以外,更有深刻
的道理,在它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努力战斗,坚强坚持和勇于支持自己等深刻的东西,这也是小说能蔚为佳话的原因。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酒馆里的酒保
孔乙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对人性和社会的冷漠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因为社会的偏见
和歧视,他被迫活在一个边缘化的状态。
他喜欢喝酒,但酒馆的老
板却经常欺负他,使他备受煎熬。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但
他却没有任何发泄的方式,只能默默地忍受。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孔乙己之所以变得孤独和无助,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不要因为外表或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对他人产生偏见。
同时,孔乙己的悲剧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在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他却因为社会的不
公而变得悲观和孤独。
这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多么脆弱,社会的冷
漠是多么残酷。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关爱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人
格和尊严。
总的来说,读完《孔乙己》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冷漠和偏见是多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多一些关爱和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善良和宽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孔乙己》是王鼎钧创作的一篇优秀的小说,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作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通过讲述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性格与遭遇,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呈现了王鼎钧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情怀。
本文将从叙事性、形象塑造、语言艺术等方面解析《孔乙己》的文学魅力。
一、叙事性《孔乙己》的叙事手法精细而严谨,把握了情节的起伏和高潮迭起,凸显了故事的紧凑性和生动性。
全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叙事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细腻而又生动的描写,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逐步呈现于读者面前。
在小说开始的地方,孔乙己被描绘成一个受尽欺凌的小人物,他的歌喉是唯一的资本。
然而,孔乙己的心灵深处暗暗隐藏着坚韧的力量。
在正片中,孔乙己的心境逐渐复杂起来,从最初的洒脱和自信,逐渐变成孤独和无助。
而在全文的高潮部分,孔乙己不甘受辱,奋起反抗,却最终以被打的狼狈收场。
这种通过对细枝末节的把握,以及对孔乙己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使得全文表现出了强烈的叙事张力,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孔乙己走向迷途和挣扎的艰难历程。
二、形象塑造《孔乙己》中的形象塑造侧重于塑造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其性格形态,以及其与其他人物、环境的关系。
在这方面,《孔乙己》做到了极致。
孔乙己是一位歌喉清越的民间音乐艺人,他的形象充满了生活的苦涩和迷茫。
他虽然没有家室,却在音乐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奋斗和奉献的精神,受到了读者的一致认同。
对于家庭、社会这些常人渴求的物质、身份和地位,孔乙己似乎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求。
他想要的,并不是钞票或者地位,而是被别人欣赏与尊重。
孔乙己的形象通过不断地行动和思考,逐渐成为了三维立体的形象。
从金龟子用嘲讽和冷嘲热讽来挫败孔乙己的身心,到孔乙己被打得几乎失去了艺术能力,一步步揭示了孔乙己脆弱的一面。
孔乙己的形象,让人难以割舍地投入到他的情感世界中,感同身受地看待他如此纯粹的艺术追求,正是将《孔乙己》这个故事从普通故事中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的关键之一。
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孔乙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时代的种种模样,也映射着如今社会的一些影子。
从艺术特色来看,鲁迅先生刻画人物那可真是一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眼前,他穿着那长衫却又站着喝酒,这形象一出来,就像是一幅画,生动又矛盾。
长衫本是读书人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身份,可站着喝酒又是短衣帮的做派,这一长一短之间,就把孔乙己那种想要维持读书人的体面,却又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得狼狈不堪的状态给勾勒出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着华丽的戏服,却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多滑稽又多可悲。
孔乙己的语言也特别有韵味。
那些“之乎者也”,在他嘴里就像是一种习惯,改不掉也放不下。
他跟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的时候,那股子迂腐劲儿就全出来了。
这就像有些老学究,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哪怕时代已经变了,还死死抱着不放。
他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他自己的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封建教育下人们思想被禁锢的状态。
再说说小说的环境描写。
咸亨酒店就像一个小社会,有短衣帮、长衫客,有掌柜的,有小伙计。
这个小小的酒店,把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得清清楚楚。
里面的氛围,那股子沉闷又市侩的气息,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孔乙己紧紧地罩住。
就像把一只受伤的鸟放进一个满是荆棘的笼子,它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那孔乙己的现实意义呢?孔乙己是个可怜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在那个时代,读书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
现在咱们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啊。
有些家长逼着孩子读书,只看分数,就盼着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程。
可要是孩子成绩不好,就好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这和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抛弃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孔乙己周围人的冷漠也值得我们深思。
那些看客,他们取笑孔乙己,在他的痛苦上找乐子。
咱们现在的网络上,不也有这样的人吗?看到别人出丑或者遇到困难,就上去冷嘲热讽。
这种冷漠就像冬天的寒风,吹得人心都凉了。
从孔乙己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淘汰。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性格孤僻、酗酒的书生孔乙己在酒楼里被人欺负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整天只能在酒楼里喝酒发呆。
他是一个极端敏感的人,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不满,但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忘记自己的痛苦。
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他在酒楼里总是被人欺负,被人嘲笑,甚至被人打骂。
他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慨,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
这种不公平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的结尾,孔乙己因为误会而被赶出酒楼,他在离开的那一刻,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绝望。
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
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
这种绝望让我感到非
常心痛,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孔乙己》,我对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任何希望,只
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
这种绝望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人性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发表是“孔乙己”现代命运的起点,中国古代士人心中“上大人,孔乙己”,突然变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落魄读书人。
孔乙己形象的转变,是时代思潮巨大转向的一个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文学的视角下,孔乙己被塑造为一个阶级符号。
改革开放以来,孔乙己形象得到重新诠释,它既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五四启蒙主义所塑造的形象,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这一形象,与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潮构成互动关系。
梳理《孔乙己》阅读史可以发现,孔乙己形象的变迁是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文化缩影。
一、艺术符号解读《孔乙己》在《孔乙己》的文本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符合,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带有丰富的哲理性,就像孔乙己所穿的衣服和所在的酒馆,都要与他的身份具有高度契合性。
孔乙己每天无所事事到酒馆里吃酒,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不想面对生活的现状,想逃离眼前的黑暗,从医学角度分析,他带有浓厚的双重人格倾向。
在他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这是因为思想深?的纠结,使得孔乙己不想落下身上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还沿用传统的文言法与人交流,以学者的身份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这些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束缚着孔乙己,而他也为此沉迷,不愿意从改幻想里走出来。
仔细阅读文章不难了解到,作为地层劳苦大众的孔乙己,因为以前进过学堂,读书识字,并想借此不断高升,也就是像“丁举人”一样的人物。
而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从严酷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个时代崇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不想再穿那件象征贫民的“短衫”,所以,他成了酒馆的另类风景,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换言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既不属于“长衫客”,又不能定义为“短衣帮”,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与孤立。
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下的《孔乙己》的解读从结构主义文学方面入手对孔乙己进行分析,需要从文本的整体结构着眼,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事情节中找到三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体,以三种暗线的方式描绘,并非像文体表面所显示的孔乙己与店小二之间的关系,而是另一种体现。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备受歧视和固化观念束缚的社会边缘人物。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细致剖析,探讨他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塑造。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和穷困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中描写他的破旧衣衫和黝黑的脸色,以及他年迈、骨瘦如柴的身材,都表现了他生活贫困和辛酸的一面。
这样的形象让人对孔乙己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元素。
他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常常选择逃避和沉默。
在酒店里唱歌是他唯一能够找到自身存在感的方式,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无奈。
孔乙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些在社会边缘生活的人们,他们被冷漠和不公对待,难以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此外,孔乙己的形象还蕴藏着一种讽刺与批判。
鲁迅通过他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公现象。
孔乙己所面对的歧视和
嘲讽,凸显了社会中人们对于贫穷和底层人物的忽视和歧视。
作者透过孔乙己来表达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讽刺和批判。
在总结中,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他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个体,既代表了贫穷底层人群的悲剧,也象征了社会对于不同群体的歧视和不公。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社会思考。
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底层社会人物的故事,道出了人性的悲哀和社会的冷漠。
读完这篇小说,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所触动,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酒保,他生活在一个破旧的酒馆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长相普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在社交场合往往被人冷落。
然而,他内心深处有着热爱文学的梦想,他渴望能够成为一名文人墨客。
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未能实现。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善良和真诚的人,他对待别人总是友善和宽容。
然而,他的真诚和善良却遭到了社会的冷漠和嘲笑。
他在酒馆中唱歌时,常常被人讥笑,甚至被人当作笑柄。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他渴望被人理解和认同,但却始终得不到他人的关注。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冷漠和不公。
在这个世界上,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默默无闻地生活着,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和不公。
他们的存在常常被人忽视,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掩盖。
这让我深感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是如此的残酷。
同时,孔乙己也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追求的东西往往被现实的压力和环境所束缚,我们渴望被人理解和认同,但却常常被误解和冷漠。
孔乙己的形象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孔乙己》,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冷漠和不公,也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现实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乙己的文学评论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经典之作。
1.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公。
孔乙己是一个穷苦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遭遇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人的摧残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2. 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作者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孔乙己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也简洁明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背景和主题。
3. 对人性的关注:作品关注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孔乙己善良、虚荣、懦弱,却又深陷贫困和社会底层的泥潭,无法自拔。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读者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 作品的时代意义:《孔乙己》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篇小说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教育制度等问题,鼓励人们反思和努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孔乙己》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对《孔乙己》的别样解读
作者:王小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8期
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
自该小说进入教材后,对这篇经典作品的解读可谓百花齐发,但大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或众人“哄笑”的角度来解析的,并不能真正走进小说的文化心理层面。
因为,“酒”才是作者安放在文章中的一个精神包裹,唯有从“酒”的角度,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本内外的诸多滋味。
咸亨酒店,是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场所,也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文化代码。
翻看鲁迅的其它小说,其中见到的有“鲁镇”“S城”“故乡”等,这些都是以绍兴为背景的。
小说《孔乙己》中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环境设置,“呈现出了江南黄酒之乡绍兴的浓郁的饮酒习俗及其城镇的格局,……众所周知,咸亨酒店正是以鲁迅故乡的同名酒店为原型的。
正是在这一…温馨‟而又凉薄的酒店氛围中定格出越地潦倒沦落的读书人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到最后坐着蒲包用两手撑着前来喝酒的两幅永远的身影……”这种扎根于真实生活经历的创作取向,显示出小说虚构体式外的一种真实性存在。
孔乙己的际遇及其周围人物的形态,就有了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观照。
于是,有了短衣帮的“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的酒俗勾画,有了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身份彰显,也有了孔乙己借酒化解人生百味的痴迷与执着。
许慎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
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
”他从酒字的本源义入手,阐明了酒与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关联,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精神价值。
对于身处具有“浓郁的饮酒习俗”环境中的孔乙己来说,酒是他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他的喜怒哀乐都借助“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消隐或显露。
一是以酒释苦。
孔乙己的“苦”是多维的,有社会层面的,有个人际遇层面的,有时代层面的,等等。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文化心理层面,孔乙己最大的“苦”其实是一种没有尊严的“合群”。
在酒店内,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本应该与“短衣帮”有共同语言,可是从他两次出场饮酒的状况来看,他与“短衣帮”们的对话只有嘲笑与辩解;而“穿长衫”标示着他应该与“长衫主顾”有共同话题,可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往往只有“拳头”。
就连“第三者们”——小伙计与小孩子们,也是不把他纳入自己群体中的。
他脚跨两头的双栖身份与现实中两不相容,使得他的这种“合群”特别让人觉得心酸。
在酒店外,“鲁迅省略的气魄很大,那些决定孔乙己命运的事件,使得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那些场景,一件也没有写”。
关于“皱纹间的伤痕”、“人和书籍纸张笔砚的一齐失踪”及“打折了的腿”等的现场情况都没有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把笔墨集约到孔乙己的饮酒活动上,锐化他“合群”的苦涩感。
对于孔乙己而言,排遣这种苦涩的方法,恐怕是唯有杜康了。
二是以酒解酸。
寻觅文章的角角落落,始终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女性的身影,甚至那些他一定曾有过的女性亲友也未曾出现,这在鲁迅的小说中并不多见。
文中女性形象的缺失,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男性角色的悲凉与孤独。
女性的缺失使得文章失去了性别的调和,失去了人性的柔软与文气的舒缓。
这种境况与“酒”的特质非常相似,高度提纯的白酒乙醇含量在40多度以上时即能由阴而阳,神奇地燃烧。
作品营构的孔乙己的生存环境如同提纯了的黄酒,通过量的累积与温度的提升,由“阴”而“阳”,使得孔乙己的身心始终处于“烧灼”状态,酒中的他留给读者的是蚀烈的深层酸楚。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他的这种酸楚,相反,在以旁观者或审视者的眼光打量孔乙己时,更应该记住他以男性身份在那个社会里的抗争与没落。
三是以酒掩咸。
咸,是泪水的味道。
文章未见孔乙己的一滴泪,也未见他人的一滴泪。
不是没有伤心处,也许是他“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经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在孔乙己身处的世界里只有笑声,除了孩童们不谙世事的天真笑声外,剩下的就只是挖苦与嘲笑了。
泪在哪里?在他的心里,这其中的咸涩味道,孔乙己自己最能读懂。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还“欠着酒店十九个钱”的孔乙己,已经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但还是用手走到酒店,用仅有的“四文大钱”“温一碗酒”。
谁又能读懂他坚持喝完也许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碗酒的举动?谁又能读懂喝完酒后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以酒掩盖心底咸涩的泪水,或许是其唯一的选择。
四是以酒抗辣。
辣不属于味觉范畴,是一种痛感。
文中孔乙己挨打之后来到咸亨酒店饮酒,寻求的不是简单的自我麻醉,他精神深处的意愿是用酒的辛辣来抵抗和抚平伤痛。
喝过酒的人都知道,对于经历坎坷和身受痛苦的人,酒后不但不会忘却过往,反而会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文中的孔乙己,肉体上有“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与被“打折了腿”的痛楚,精神上有“长衫主顾”的万般凌辱与“短衣帮”的百般挖苦。
这样的经历是一种别人无法完全体会得到的痛楚——是尴尬,是惶恐,是自责,是逃遁不得,是挥之不去,万般滋味在心头,以酒之辣方能暂且抵抗这种苦痛。
五是以酒养甜。
甜的滋味在孔乙己的生命里并不多见,他需要用酒来养育,把它幻化为愁苦际遇中的心灵安慰剂。
1.对读书人衣着的保持。
在“短衣帮”群体中,孔乙己是“读过书”的,尽管没有“进学”。
但对于“短衣帮”来说,他是一位读书人。
这也就给了他以一种文化心理上的优越感。
尽管这种美好的感觉总是被他们的挖苦与嘲笑淹没,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他“穿着长衫”来喝酒的举动,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欣赏与陶醉,这种看似无意中的刻意,是他内心深处的“甜”。
2.对奇特语言风格的坚持。
孔乙己的语言是与众不同的,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辩解时也多是使用“窃书不能算偷”与“君子固穷”之类的文言语词,他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包裹着自己的失落与孤苦,就像裹着糖衣的苦果,苦涩的内核之外毕竟有着标示自己是读书人的甜蜜存在。
就是这一点点“甜”,让他在面对尴尬时可以进行自我“包裹”,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恕。
3.对“一笔好字”的依赖。
孔乙己“写得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一笔好字”是他能够勉强安身立命的仅有的合法生存技能,这能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为深刻的是,他往往在下意识中用它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与小伙计谈论“茴香豆的茴字”这一情节中,小伙计的百般不屑之后懒懒地说:“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而孔乙己则是“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孔乙己没有使用语言来摹画“回”字的其它三种写
法,而是下意识地准备用写字的方式来交流,除了便于说得更清楚的目的之外,这其中也暗含着他潜意识中对自己有“一笔好字”的认同感。
以上这些都是与饮酒相连着的,只有在饮酒时他才能小心翼翼地养护着这仅有的一丝“甜”。
酒中的孔乙己是落寞而又不乏坚持的,这种复杂情态的呈现,则缘于孔乙己身上隐藏着作者的自我观照。
因为,鲁迅也是酒中人。
在东京神保町,有一间叫“兵六”的居酒屋见证着他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饮酒生活,其第一代掌柜老“兵六”就是当年与鲁迅常在一起饮酒的朋友,酒屋墙壁上至今还挂有鲁迅的照片。
在他从日本回国后的1912年至1936年的日记中,每逢饮酒也是必有记录。
有一次鲁迅去看望一位朋友,“饮酒一巨碗而归……夜大饮茗,以饮酒多也,后当谨之”。
又一次,“夜失眠,尽酒一瓶”。
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记述,1925年端午,他喝了烧酒六杯,葡萄酒五碗,等等。
林语堂曾这样艺术化地描述鲁迅:“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名为下酒……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
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于是鲁迅复饮……乃磨砚濡毫,呵的一声狂笑,复持宝剑,以刺世人。
”由此观之,他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对自身际遇与创作时期心理状态的隐喻式投射,“有鲁迅自己的为生存的艰难呐喊,为自己的生活辩护”,“折射出越地知识分子落拓寂寞但又永不屈服的精神特征”。
正如蓝棣之所说:“通过解剖孔乙己,鲁迅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合法性——人得要生存——这也是鲁迅的基本观念。
”我们在研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应该以“酒”为抓手,洞烛幽微,体味人物命运抗争的深层意蕴,审视作者投射在小说主人公孔乙己身上的现实重影。
对于作者,酒是他生活和行文的用具;对于孔乙己,酒就是他的灵魂。
唯有通过“酒”才能真正走进孔乙己的内心深处,也才能从字里行间体察出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那种“在调侃中又隐含着忧郁的同情”。
王小东,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泰州。
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