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的评价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78.54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期健康教育内容与效果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AMI患者的康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冠状动脉通畅、改善心功能。
然而,PCI术后的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康复教育,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PCI术后康复期健康教育内容1. AMI的相关知识患者需要了解AM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以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 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需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3. 运动指导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复发。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运动。
4. 药物治疗PCI术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包括抗血栓药、抗血脂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患者需要了解药物的用法、剂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5. 心理支持AMI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二、PCI术后康复期健康教育效果评估1. 体征指标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体温、体重、心率、血压等体征的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
如果体征指标趋于稳定,说明患者的康复效果良好。
2. 血液指标定期监测血液中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健康康复。
3. 心电图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康复。
4. 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药物治疗学◇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术后血清NT-proBNP 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98例老年AMI 患者,均行PCI 治疗,检测PCI 前后血清NT-proBNP 水平,以PCI 术后≥125pg/mL 为升高,反之为正常。
单因素分析NT-proBNP 升高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 回归模型筛选筛选变量,再以Logistic 回归分析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血清NT-proBNP 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NT-proBNP 不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NT-proBNP 水平,绘制ROC 曲线分析PCI 术后NT-proBNP 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 时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脑卒中、置入支架数目、无复流、支架直径为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血清NT-proBNP 水平的影响因素。
术后随访6个月98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发生率为21.43%(21/98),且NT-proBNP 升高组发生率为68.00%(17/25),显著高于正常组的5.48%(4/73)(P <0.05);发生MACE 组术后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 <0.05)。
ROC 曲线显示,AUC 为0.813(95%CI :0.721~0.8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提示PCI 术后血清NT-proBNP 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血清NT-proBNP 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综合考虑置入支架数目、是否合并脑卒中、有无复流及年龄等因素以加强对NT-proBNP 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防控MACE 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效果冠心病是一种临床症状复杂而多样化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心肌梗死,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等症状。
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心肌再灌注治疗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心肌再灌注治疗是通过恢复心肌血流供应,减少心肌损伤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下面将探讨心肌再灌注治疗的各种方法和其治疗效果。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方法。
通常会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硝酸酯类药物来降低血液的凝固性、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扩张血管等,以促进心肌再灌注。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凝聚性,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和缺氧症状,从而提高心功能。
2.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插入球囊,然后将球囊充气扩张,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通畅性。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效果明显,能够快速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冠心病患者。
该手术通过移植其他血管(通常是静脉或动脉)来绕过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
这种手术能够大大改善心肌再灌注,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介入性心脏导管手术介入性心脏导管手术(PCI)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
5. 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药物管理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冠心病患者还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合理管理药物来提高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效果。
戒烟、健康饮食、适度锻炼、保持正常体重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同时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定期服药、遵循医嘱等也非常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近期预后的观察杨剑峰;张荣林;徐标;宋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6(021)01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小时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 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室壁运动异常、再通后ST段下降又再抬高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其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可以作为预示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临床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总页数】3页(P1072-1074)【作者】杨剑峰;张荣林;徐标;宋杰【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中心,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J], 陈玉兰2.多巴酚丁胺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左室收缩及储备功能的评价 [J], 徐琳;吴雅峰;胡大一;边红;吴江;朱天刚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血浆脑钠肽变化的临床观察 [J], 钱国权;韦凡平;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血浆脑钠肽变化的临床观察 [J], 钱国权;韦凡平5.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的观察[J], 杨剑峰;梁毅;张鸿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判断再灌注的指标摘要:一、再灌注的定义及重要性二、判断再灌注的指标1.心电图变化2.心肌标志物升高3.冠脉造影结果4.临床症状改善三、综合运用判断再灌注的指标1.指标间的相互验证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判断策略四、判断再灌注的意义1.指导治疗方案2.评估治疗效果3.对预后的影响正文: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能够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指标来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本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心电图变化是判断再灌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肌梗死患者在再灌注过程中,心电图ST 段抬高现象会逐渐减轻,甚至回到基线。
同时,T 波倒置程度也会有所改善。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再灌注的成功。
其次,心肌标志物的升高也是评估再灌注效果的重要依据。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受损,释放出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 等。
这些标志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可以间接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再灌注成功后,心肌标志物水平会逐渐下降,有助于判断再灌注效果。
此外,冠脉造影结果也是评价再灌注的重要方法。
通过冠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到冠脉血流情况,判断再灌注是否充分。
不过,冠脉造影属于侵入性检查,不适合作为常规评估手段。
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是衡量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方面。
患者在再灌注治疗后,胸痛、气短等症状应有所减轻。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可以对再灌注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判断再灌注的指标。
例如,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和临床症状可以互相验证,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灵活调整判断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判断再灌注的指标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