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教育目的 (4)第六章教育制度 (5)第七章课程 (7)第八章教学(上) (8)第九章教学(下) (9)第十章德育 (11)第十一章班主任 (12)第十二章教师 (12)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学习动机 (18)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小癞子》的“前世今生”——谈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小癞子》的”前世今生”谈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孔祥雯(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后世世界范围内的流浪汉小说题材的创作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本文通过对流浪汉小说的”前世”《小癞子》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旨在说明流浪汉小说的”今生”,各国,包括中国的流浪汉小说的遍地开花.及其文学追求.【关键词】《小癞子》;流浪汉小说;追寻一,流浪汉小说的”前世”——《小癞子》及何谓流浪汉小说说到流浪汉小说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西班牙,那里是流浪汉小说的故乡.从词源上说,英语picaresquenovel(流浪汉小说)中的picaresque(流浪汉的)是从西班牙语picaresca翻译而来,他的西班牙语名词形式是Picaro,意即”无赖”或“恶棍”.由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Piearo这个词很快被欧洲各国移译成自己的语言.从首部流浪汉小说的诞生来讲,也必然提到西班牙的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1554年,《小癞子》(又译《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首开流浪汉小说的风气之先.它也是流浪汉小说最着名的代表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主人公经历,由于家庭不幸,小癞子不得不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母亲,独自谋生,开始流浪生涯.为了生存,小癞子先后换过不少主人,历尽世态炎凉.最开始是给一个瞎子乞丐领路.这个瞎子狡猾自私,小癞子常常吃不饱饭,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偷吃瞎子锁起来的食物, 被瞎子发现后便是变本加厉的虐待,最后小癞子忍无可忍,在设计报复了瞎子之后,离他而去.继而给一个教士当佣人,极其吝啬的教士当佣人,天天忍饥挨饿.之后小癞子开始去侍候一个仪表堂堂的绅士,原以为跟着他可以过上好日子,没想到表面风光的背后,这个绅士实际是个穷困潦倒之人,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宁肯挨饿也不愿劳动,反靠小癞子乞食供养,因为劳动在绅士们眼中是下等人才做的事情.随后小癞子又给一个修士当过仆从,给一个兜售赦罪符的人当过帮手还投靠过一个神父,又跟了一个公差,当了叫喊消息的报子,靠不义之财,靠妻子和神父的暧昧关系,终于过上了稳定富裕的日子.随着小癞子的流浪足迹,小说展现了十六世纪初叶的西班牙社会现实及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用幽默地方式嘲讽了教会的贪婪,贵族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此后流浪汉小说在西班牙大为流行,陆续出版的流浪汉小说有M.阿莱曼的《古斯曼? 德?阿尔发拉切》,乌维达的《流浪女胡斯蒂娜》,克维多的《骗子手》等.流浪汉小说之所以能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得以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和当时西班牙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 1492年,哥伦布通过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完成了远洋航行,发现了美洲,从而为西班牙后来的殖民扩张打开了大门.西班牙从此开始向美洲大量派遣军队,肆意掠夺印第安人的黄金白银.然而这些源源不断被运来的贵重金属,却没能用来发展本国的工商业,而是用来满足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在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消耗黄金白银的同时,西班牙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却日渐衰退,农民们日趋贫困,手工业者也纷纷破产.加之此时的西班牙国王崇尚武力,多次同欧洲近邻争战,使得残284l尔隶义2011.06疾军人队伍不断扩大,像我们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是在同土耳其人的战斗中失去了左臂,变成了”独臂人”.像潮水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潮水般退去,流下的只是满目疮痍的国家,而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自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经济衰落,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大批穷人流离失所,城市中游民数量猛增,社会风气好逸恶劳,冒险风气盛行,出现了大量流浪汉.《小癞子》反映的,正是这类流浪汉的一个典型.近年来随着对流浪汉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对于流浪汉小说的定义也逐渐清晰,普遍认为流浪汉小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从狭义角度来说,它是16,17世纪发轫于西班牙,以后又在欧洲其它国家得到广泛流行的小说类型;从广义角度来说,一切描写和表现流浪汉的生活和遭遇的作品,不论它们是否直接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早期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我们均可称其为流浪汉小说.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除却物质生活上的流浪,人们也更加看重精神领域的追寻,所以对于流浪汉小说的认知似乎更为广泛,在任何社会里,流浪汉小说并未绝迹,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二I二,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的写作特色从结构上来看,往往采用”糖葫芦串式”的结构.从结构上来讲,流浪汉小说常常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主人公的”旅程”经历,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的移动,不断延续着故事情节的进程.就像我们在《小癞子》中看到的那样,小癞子迫于生计,不断的更换主人,不断的变化生活环境,”人在旅途”的状态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天然元素,只要主人公脚步不停,故事就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从瞎子,教士,穷绅士,僧侣到公差,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线索,那就是主人公的冒险历程.直到主人公不再流浪~他娶到了老婆,并靠着她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小说也就进入了尾声.这一线索也可以说是流浪汉小说的最根本特点,也就是那跟”糖葫芦串”的竹签.而故事真正的落脚点则是那每个让人回味的”糖葫芦”——旅程中的每小段故事,小癞子和每个主人的经历,都是彼此的独立的故事,相互之间并没有太过紧密的联系,似乎可以看作是小癞子”冒险故事集”,就算单讲某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不会让人有突兀之感,而去掉某个故事,也不会影响全篇的完整性,就是这样的糖葫芦和竹签构成了流浪汉小说的鲜明特色,使得作者能够放开手脚,而绝大部分叙事背景,都是在自然中,在街道,在户外,这样无拘无束的背景画面,能给流浪者提供宽广的活动领域,流浪才能名符其实.而作者也通过广阔的社会舞台,主人公丰富的人生经历,来展示流浪汉的生活和社会民风.可以说,这样的结构模式既是流浪汉小说的特色,也是其叙述的必然要求,而展现社会风貌,大众百态及流浪汉生活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往往具有幽默喜剧的色彩.虽然流浪汉小说描写的是社会中,下层穷苦百姓被生活所迫而四处流浪,颠沛流离,这本来是社会的不公正给他们带来的不幸,但在小说主人公身上却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他们或开朗,或幽默,或机智,或洒脱,不被世俗道德规范所制约.在他们身上,叛逆性格与流氓无赖气混为一体,随机应变的聪睿与坑蒙拐骗的无耻集于一身.而历尽千般磨难,最后苦尽甘来,从毫无安全感的流浪生活走向一片相对宁静的净土,又常常是这种小说的结尾套路.这种喜剧式的,共同的写作风格,使流浪汉小说在被阅读时浅显易懂而便于接受,能给阅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很受普通读者的喜欢,经常拥有跨越时间,空间的大量的读者群体.黑色幽默,发笑过后是无言的悲哀.貌似轻松幽默的笔触,实际上让人看到的是底层社会中个体的卑微,颇具讽刺意味.明明跟着好几个主人都吃不饱饭,小癞子却说到:”我不是吹牛,我在年岁相仿的孩子里胃口最秀气,以前几个主人至今还为这个夸我呢.”,”敞着肚子吃的是猪,上等人吃东西都有节制.少吃是延年益寿的无上妙法.真有这妙法,我就长生不死了.”故事的结尾,靠着老婆与神甫的暖昧关系才得以安稳生活的小癞子听到别人说老婆的坏话,还会义正词严的挺身辩护:”从此谁也没听见我们旧事重提.而且我一听出谁想谈这些话,就截住他说:’谁惹我生气的,尤其是离间我们夫妻的,就不是我的朋友.全世界我最宝贝的就是我老婆,自己还在其次.有了她,才蒙上帝赏赐许多恩典,都是我受之有愧的.我可以凭圣体发誓,她和托雷都全城的女人一样正经.淮说不是,我就跟他拼命.’这样一来,我耳根清静,家里就很安静.”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往往以流浪汉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象,人性弱点和人类的道德丑恶.小癞子是下层社会贫困的产物.小说主人公拉萨罗为了生存去偷去骗,这无疑是对传统道德的破坏.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生活,他将无法生存下去.在道德约束和生理需要的两者中.他选择了后者,以牺牲道德来满足生理的需要.作者在《前言》中直言,请那些公子哥儿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是命运对他们比较偏心,让他们生来富有;而苦命的穷人,尽管命运作对,却全凭自己挣扎,其成就远非前者可比.小癞子便是后者的代表.他在那个”黄金遍地”,”老爷充斥”的世界里努力的挣扎,仅靠一点近乎狡黠的智慧,顽强地争取着生存的权利.而那些衣冠楚楚的上等人,不是吝啬得没有人性,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笑柄.小癞子为了吃饱肚子去偷,去骗,卑躬屈膝地服侍他的主人;他到处流浪,不以乞讨为耻,他对穷绅士有自己的看法:”他不应该爱虚荣,如果放下一点架子,日子也许会过得好一些.”他对绅士和社会普遍的荣誉感嗤之以鼻,否定社会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寻找人生的出路.《小癞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们不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不再被神所主宰.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成为西班牙黄金世纪的一部杰作.作者透过小癞子这个人物将西班牙的没落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流浪汉们身居社会最低层,受尽了欺骗和侮辱,尝够了辛酸和悲苦,他们是受害者.但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去偷窃,诈骗,于是他们又成了害人者,他们的这些消极反抗又使社会的黑暗变得更加浓重..《小癞子》的主人公虽然借用圣经人物之名,精神上却是在反圣经劝善说教,皈依上帝的原意,整部小说充盈着异端和世俗的气息,真实的反映了下层人物艰辛的生存状态.刻意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与个人奋斗.三,流浪汉文学在西班牙及世界各地文学中的发展《小癞子》大获成功后,一系列仿作相继在西班牙涌现.其中比较着名的有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一生》,克维多的《骗子外传》,埃斯皮内尔的《马尔科斯?德?奥夫雷贡》以及洛佩斯?德?乌贝塔的《女流浪汉胡斯蒂娜》,萨拉斯的《拉纤女之女或奇情异想的埃莱娜》和路易斯?佩雷斯?德?格瓦拉的《瘸腿魔鬼》等.就连写就《堂吉诃德》的而声名鹊起的塞万提斯也曾尝试流浪汉小说的写作, 着有《林科内达和科达迪略》等篇.而这众多后起的跟风之作中,克维多的《骗子外传》更多地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特色, 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作品以自传形式讲述堂巴勃罗的个人经历,毫不掩饰自己低贱的身世.几乎包揽了流浪汉身上的所有缺点,终日无所事事,坑蒙拐骗,干尽坏事.但这并不妨碍他一心要出人头地,并四处周游,企图时来运转.但是事与愿违,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任何人只换换地方而不改变生活习惯,那他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结果非但未能跻身上流社会,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比《小癞子》更逗笑,更夸张,细腻地描绘了17世纪西班牙社会底层的悲惨生活.与此相仿,另一部流浪汉小说《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一生》被认为是一部并列于《小癞子》和《骗子外传》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是西方流浪汉小说的范本,影响遍及欧洲,在其巨大影响力之后,不止是在西班牙,在欧美其它国家都纷纷出现了流浪汉小说,作家们开始仿效前人,进行流浪汉文学创作.可以说,《小赖子》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能看到类似”小癞子”的身影.其中较为着名的有:英国托马斯?纳施的《不幸的旅客》,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摩尔?弗兰德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和《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斯摩莱特的《兰登传》,狄更斯的几本小说也一直被认为是属流浪汉小说传统,如《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法国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卢梭的《忏悔录》;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历险记》,托马斯?曼的《菲利克斯?克鲁尔的忏悔》;捷克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美国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拉克夫?艾里森的《隐身人》,索尔?贝娄的《奥吉?玛齐历险记》.流浪汉小说对后世的西方文学影响极大,就连后现代主义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蝇王》,甚至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无数作品身上都可找到流浪汉小说的影子.四,流浪汉文学的”中国之花”在中国,流浪汉小说并没有被过多提及,不过中国的许多着名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可以划分到流浪汉小说的范畴中.如张承志以”蓬头发”为代表性人物的系列小说,邓九刚的”驼道”系列作品,赵光鸣的”流民”系列,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如果我们将流浪汉小说的范围划分的更加宽泛,其他的一些小说,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也可以算是流浪汉小说的雏形.其中,值得一提2011.06东裒文学l285的是中国流浪汉小说集大成者,张炜.读张炜的小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小说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流浪汉”的形象,如:《远行之嘱》中的“我”,要告别姐姐远行,要去流浪;《秋天的思索》中的李芒,从家乡流浪到南山,又到东北;《远河远山》中的”我”也是一个小小的流浪汉,为了寻找一个个”文学老师”,“我”一个人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大山;《你在高原》和《怀念与追忆》中的宁伽,还有老庄,他是一个真正的流浪汉,《古船》中的隋不召带着《海道针神》宝书出海了;《柏慧》中的”我”,为了探求一个家族真相,一直在寻找中苦苦流浪;《家族》中的许予明,一个不安分的流浪者的形象,一个革命者,却压抑不住心中无法述说的流浪欲望;《外省书》中的师麟一一”鲈鱼”,几乎是一种不安分的本能,不被人理解,受到来自个方面的惩罚,仍不停止流浪的脚步;《丑行或浪漫》中的刘蜜蜡.”是一个奔跑的女神”.《九月寓言》中无数个奔跑的形象.这些众多的流浪和奔跑让我们看到的是“追寻”这个主题.中国流浪汉小说的共性让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熟知的世界,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背着背囊踏上旅程,开始”追寻”,期间的饥饿和困倦都不算折磨.宇宙的浑然苍茫,万物的蓬勃生气给他以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领悟到真实和永恒,和他所厌恶的虚伪和过跟云烟.中国的流浪汉小说是将物质上的谋求与精神上的获取揉合,物质和精神平行运行,最终是通过种种人生磨砺而达到精神意识的”苦难”成长.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浪汉小说虽然发源于世界的一隅,从最早的《小癞子》身上却能看到它体恤下层人民生活疾苦,批判社会不公的文学追求,所以其影响力早已跨越其发源地,而在世间范围内开花结果,正如人类对其生存意义的不懈探索一样,所谓的”流浪汉”,在其精神旅程中的”追寻”也永无止境,世界各国的”流浪汉”们依然”在路上”,并不断给我们带来他们或悲或喜的故事.【参考文献】f1]李志斌,着漂泊-f-it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lM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小#t-7-I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6,66【作者简介】孔祥雯(1983~),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文学.特洛伊战争引爆于一个”不和的金苹果”,这个金苹果是“不和”女神在阿喀硫斯父母的婚礼上丢下的,当时阿喀硫斯应该还没有出生,而那时给”金苹果”作裁判的”牧羊王子”帕里斯已经成为一个俊美的”青年”了.那么,帕里斯当时至少l3岁,而他是普里阿摩斯国王和王后赫卡帕的次子,其长子贺克托耳比帕里斯更要年长,以此类推,贺克托耳比阿喀硫斯至少年长l4岁.而特洛伊战争开始时,据福足克斯这位老人回忆说:”当年伯琉斯老人家从佛堤亚送你到阿伽门农王那里的时候,你(阿喀硫斯)还是一个孩子,全不懂得打仗的事.”由此可以得知在特洛伊九年战争后,阿喀硫斯已经长成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而此时的贺克托耳至少在3O岁,体力已经处于开始下滑的年龄.l5岁正值盛年的阿喀硫斯给贺克托耳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阿喀硫斯打小跟随马人卡戎长大,吃熊的骨髓和狮子的肉,体力上相当精壮,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还把他递到冥河里浸泡,使他的身体(除脚踵外)刀枪不入,他的这些无法企及的生理优势也必然会把贺克托耳置于死地.从这个角度来说,阿喀硫斯的胜利被荷马附上了不太光彩的砝码.(3)”厶”与”坐擅”的斗争贺克托耳是人与人的儿子,他英勇善战,谈吐非凡,器宇轩昂,有情有义,他比神更懂人间冷暖.他满怀着对于父母妻儿,兄弟同胞乃至整个王国的爱,即使最后被命运抛弃也依然磊落.他是荷马笔下完美人类的化身.与贺克托耳形成鲜明对比的阿喀硫斯,任性倔强,狂妄自大,体现了”神”的一些特性:自恃不平凡,渴望永远被人推崇尊敬;不允许人忤逆自己的意愿,否则就耍性子,撂挑子;他具有神的真性情,却没有神的权力和永不凋谢的生命.荷马把一个伟大的”半神”英雄置于到这样一个难堪和尴尬的境地.荷马把”人”与”半神”放置到一个单打独斗的战场上,286l尔求jc2011.06其实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审视,在犹豫,徘徊中他的天平就像宙斯的天平那样摇摇晃晃,要不要让贺克托耳逃过这一场灾难?这不仅是宙斯的疑问,也是荷马的,是整个荷马时代的人们的共同问题,人们在命运面前忍耐着抗争,顺从眷愤怒,期望有一天可以打破这可恶的神人之间的界限,回归到起点的统一三.小结阿喀硫斯成就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放浪形骸”的半神英雄的巅峰.他禀赋神的血统和性情活在人的命运轨迹上,飘在荷马时代”神”与”人”的零界点上,是荷马时代”神人式英雄”的压卷人物,是一个对神崇拜的结束标志.人们开始探讨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答案就是贺克托耳,他开启了荷马时代对”人”的重新审视的新里程.他的头上顶着苍天命运,膝下躺着父母妻儿,家国城邦,没有飘逸洒脱之感,亦没有阿喀硫斯那样的有恃无恐,但却禀赋”人”勤恳,坚忍,爱国,爱家,克制的本性,用生命和鲜血诠释着人之为人的无奈和抗争.【参考文献】【11康德实践理性批-t-,J【Ml_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劳斯希腊的神与英雄[MI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11[3】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英雄f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I罗贯中三国演义【M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5]陈文芳挑战命运:谈古希腊和元代的悲剧精神【}l_南方论刊,2006,(2)【61丘尔契伊利亚特的故事I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7】昊元迈,赵沛林,仲石外国文学史话【西方古代卷IIMI长春:吉+f-a 民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游晨芳(1985一),女,信阳师范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希腊文学.(上接287页)。
第8课《论教养》一、作者简介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其代表作有《寻常一步》《第三次呼吸》《暗室》《多甫拉托夫》《猛虎之恋》等。
二、写作背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字词(1)字音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2)词义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魔法师的帽子》导读推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魔法师的帽子》导读推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魔法师的帽子》导读推荐的全部内容。
《魔法师的帽子》导读推荐一、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魔法师的帽子》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魔法师的帽子》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魔法师的帽子》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魔法师的帽子》的兴趣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魔法师的帽子》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已经读了哪些书?读书有什么好处?出示读书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今天,老师还要向你们特别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童话故事,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名字——《魔法师的帽子》。
出示书的封皮:透过这个名字你能猜想一下这本书可能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了解本书的故事梗概及作者。
1.了解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芬兰女作家——托芙·扬松出示简介:芬兰女作家托芙·扬松.她以瑞典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45年以童话集《小特洛尔和大洪水》闻名,1966年被授予第六届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魔法师的帽子》是托芙·杨松最出色的童话作品,创作于1948年。
作者以生活在自由天地里的矮子精“木民”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的童话,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学生读一读。
欧洲哲学通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说明: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南开大学出版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编写的《欧洲哲学通史》。
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总共约为54课时。
二、课程基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思想史知识、西方历史知识,以及一定的逻辑哲学知识,从而为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本质与特征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适应对象: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学科中对西方哲学问题感性趣的本科生。
四、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方哲学史上所出现的诸种哲学流派的思想特征,并熟悉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的哲学命题,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哲学的本质以及研究哲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内容提要: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哲学史中的诸种哲学流派以及它们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命题与哲学要义。
第二部分:内容及基本要求导论●基本要求:1.掌握哲学、哲学史等概念。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意义。
3.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关系。
●参考学时:2学时●参考资料:《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苏菲的世界》,贾德,作家出版社,1999《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8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西方哲学史》梯利,商务印书馆,1999●教学主要内容:一、哲学史是什么(一)哲学的问题(二)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二、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哲学史(一)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二)学习的方法三、西方哲学史的覆盖范围(一)西方的含义(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古希腊哲学的前史:神话中的哲理●基本要求:1.掌握希腊哲学的来源2.熟练掌握希腊神话世界观●参考学时:1学时●参考资料:《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商务印书馆,2004年《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教学主要内容:§1.希腊神话世界观§2.最原始的自然哲学思想§3.酒神文化第二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基本要求:1.掌握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历程以及思想特征2.熟练掌握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3.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开端及早期自然哲学的特点●参考学时:6学时●参考资料:《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商务印书馆,2004年《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苏菲的世界》,贾德,作家出版社,1999《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8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西方哲学史》梯利,商务印书馆,1999●教学主要内容:§1.古希腊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神话中的思想萌芽§2.伊奥尼亚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教学原理》参考文献:一、教材和通用类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田慧生、李如密主编:《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台湾]单文经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Cruickshank,D.R.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TheAct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15、Gary D.Borich (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17、Donald C.Orlich, etc (2007),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8、William Wilen, etc (2004), Effective secondary teaching, 5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19、W.R.Miller & /doc/961795220.html,ler (2002), Instructors and their jobs, 3rd edi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20、Harvey Daniels & Marilyn Bizar (2005), Teaching the best practice way: methods that matter, K-12. Stenhouse Publishers.二、各部分对应类Ⅰ、教学引论见“教材和通用类”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经典名言名句,带你走进有深度心灵助读资料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
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
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
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第一节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基督教哲学的历史是由2世纪的护教学者们开启的。
与哲学、异教、异端的论战迫使有文化修养的基督教徒用哲学来论证、捍卫自己的信仰,从而奠定了基督教哲学这座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一、游斯丁
在早期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殉教者游斯丁(Justinus,一译查士丁,约100-166)。
游斯丁早年是一个异教徒,作为哲学爱好者,他先后求教于斯多亚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毕达戈拉斯主义的哲学,最后通过柏拉图主义皈依了基督教,终生以哲学家身份到处游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
能够确定属于他的作品的是分别上书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和马可·奥勒留的两部《护教篇》,以及与犹太人特雷封的一篇对话。
游斯丁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在于他对基督教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所作出的规定。
游斯丁的出发点是关于“逻各斯”(道)的论述。
他认为,逻各斯是上帝的内在理智和永恒智慧,它与上帝同在,它本身就是上帝。
上帝也是凭借逻各斯创造万物的。
逻各斯永恒地普照着整个世界,向所有的人启示着真理。
因此优秀的异教徒,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也能分有逻各斯,从而认识真理。
所以游斯丁一生爱好哲学,承认“自己喜欢讲授柏拉图”。
但是在他看来,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只能分有逻各斯的部分或“逻各斯的种子”,因而只能在其理解力所能企及的程度上认识真理。
他写道:“无论哲学家们和立法者们发现和公布了什么,他们都是根据逻各斯的部分艰难地获得这种发明和认识的”。
希腊哲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吵恰恰说明他们所认识的都只是部分真理,所以矛盾和争吵是不可避免的。
逻各斯只有在耶稣基督身上才得到了完全的启示,因而也只有基督教才拥有完全的真理。
“我们的宗教显然比所有人类的学说都优越,因为为我们而降临的基督是完全的逻各斯”。
当然,希腊哲学中的真理和基督教的真理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真理源泉,即上帝的逻各斯。
基于对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之间关系所作出的这种规定,游斯丁最终得出了“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的结论。
希腊哲学家们曾许诺将人们引上真理之路,引导人们认识上帝,达到灵魂与上帝的统一。
这样,希腊哲学就由于它这种宗教意义上的目标设定而在着手解决一个它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要么哲学为自己设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而这就不能是一个宗教的目标;要么哲学有一个宗教的目标,那样我们就必须超出一种自然的哲学,接受基督宗教,而“哲学”这个名称就应该保留给基督教。
故而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它赐给我们真理和神恩。
反过来,哲学也只有设定并实现一个宗教的目标时,才能是真哲学,从而真哲学也就是真宗教。
二、伊里奈乌
早期基督教的捍卫者们不得不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作战。
游斯丁面对的是外部的异教,而出生在小亚细亚,后来成为里昂主教的伊里奈乌(Ireneaus,约126-202)面对的却是基
督教内部的异端,即诺斯替主义。
诺斯替教是公元初年流行于地中海东部沿岸的神秘主义教派,它的产生受到了希腊哲学和一些秘传宗教的影响,并吸取了一些东方宗教的因素。
基督教产生后,诺斯替教的一些派别吸收了某些基督教的观念,从而形成了“基督教诺斯替派”。
该派致力于从基督教信仰推进到哲学认识,或者把基督教的信仰提高到哲学的意识,确立一种基督教哲学。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依据的主要不是基督教的历史文献和传统,而是希腊哲学和东方神话。
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上帝与物质、善与恶之间的二元论。
物质是恶的原则,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则与上帝相对立。
为了克服二者之间的鸿沟,他们假设了一系列从上帝流溢而出的中间存在。
与这种存在上的二元论相适应,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历史的二元论,认为旧约的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恶的原则,而新约的上帝是世界的拯救者,是善的原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
因此,基督教也不是犹太教的完成,而是其绝对的对立面。
灵魂获救的途径不是信仰和救恩,而是体悟神秘的诺斯(gnosis,真知)。
诺斯替派一时成为基督教内部最大的异端,直接威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传统,并在基督教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伊里奈乌的著作《揭露与批驳伪知识》(通称《反异端》),就是早期教父哲学批驳诺斯替派的一部力作。
伊里奈乌在该书中指出,诺斯替主义的学说只不过是那些根本不知道上帝的所谓哲学家们的言论汇编再加上新颖的形式罢了。
他质问诺斯替主义者:如果那些哲学家已经把握到了真理,基督降世启示上帝的真理岂不是多余的了吗?如果他们没有把握到真理,你们怎么能自诩通过他们达到了超越一切的真知呢?诺斯替主义者声称知道上帝不可言说的奥秘,这是一种愚蠢的傲慢,因为上帝的奥秘是人类有限的理性所不能认识的。
当然,伊里奈乌也没有否认人类精神有认识真理的能力。
毋宁说他坚持理性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能性。
一个人只要具有健康的理智、对真理的热爱和正直的心灵,就能够通过勤奋的研究认识上帝允许我们认识的一切。
伊里奈乌甚至也承认一种神学的知识是可能的,但这种知识并不是诺斯替主义意义上的真知,它不是对信仰内容的改造和丰富,而仅仅是对它的阐发。
显然,在对待哲学的问题上,伊里奈乌已经从游斯丁的立场大大后退了。
针对诺斯替教派主张的大神产生小神、小神创造世界的流溢说,伊里奈乌坚持认为神只有一个,这就是凭借自己的道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
就连原初的物质也是由上帝创造的。
伊里奈乌坚持旧约的上帝和新约的上帝、创世主与救世主的同一性。
他直接采用了圣父、圣子、圣灵这些名称。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为圣子,圣灵则是上帝的智慧。
圣子和圣灵产生自圣父,但三者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具有同一性质,是同一个上帝。
上帝是全部、是整体。
显然,在伊里奈乌这里,“三位一体说”已具雏形了。
三、德尔图良
伊里奈乌在一定程度上对哲学、理性、知识的否定在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240)那里发展为一种极端的态度。
德尔图良出生于北非行省,原是异教徒。
他对历史、哲学、文学、法律乃至医学都有一定知识,尤其擅长诉讼。
成年后皈依基督教,从此忠心耿耿,充分发挥其善于辞令的特长
为教会辩护,晚年由于坚持严格的禁欲主义而与正统教会决裂,归入摩泰教派。
后又与摩泰教派闹翻,建立了自己的德尔图良教派。
该教派一直存在到4世纪末,后被奥古斯丁重新纳入正统教会。
德尔图良最著名的著作是他上书罗马皇帝的《护教篇》以及《论异教徒的偏见》、《论灵魂》和《论基督的肉体》等。
与游斯丁相比,德尔图良所代表的是相反的极端。
在他看来,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通过基督事件启示给世人的真理,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
它不仅是充分的,而且也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超越它的范围必然造成异端。
因此,最好是保持无知,以免逾越所容许的界限。
“不要知道你不该知道的,因为你该知道的你已经知道。
……对于信仰的规范来说,什么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一切”。
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完全成了一种多余的东西。
德尔图良虽然也承认哲学家们有时也认识到了真理,但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歪打正着和一种盲目的幸运的结果:“有时在惊涛骇浪中,天象混乱,某些自信的人由于歪打正着而找到了港湾,有时在昏暗中由于盲目的幸运发现了某个入口和出口”。
更何况,即便是一个简单质朴的基督徒也比过去的哲学家们掌握有更多的真理。
“随便任何一个基督教的手艺人都已经找到了上帝,传报上帝并且随后用行动确认关于上帝所能问的一切,而柏拉图却宣称不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宇宙的建筑师,即便找到他也难以告诉所有的人”。
由此出发,德尔图良成为教父哲学中反异教、反理性、反哲学最起劲的一位。
他认为,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在学园与教会之间,不存在任何调和的余地。
一切世俗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
基督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帝的启示。
启示不仅是超理性的,而且也是反理性的。
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尽管“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这句话在德尔图良的原著中找不到,但人们却一直把他当作德尔图良的格言,用它来概括德尔图良思想的本质。
德尔图良确认基督教的信仰为最高真理,要求在思维结果与信仰发生矛盾时不肯定任何与信仰矛盾的东西,这种观点对后世基督教神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把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不可知世界只能用信仰来把握,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
在哲学上,德尔图良还曾发表了一些观点,例如认为上帝和灵魂都是有形的实体等。
这些观点都未被后世的教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