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证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肺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肺热,是指肺部组织存在炎症或局部发热的现象。
通常由于病毒、细菌、烟雾、灰尘、有害气体等刺激引起。
下面是肺热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症状:
1. 咳嗽、咳痰,有时带血;
2. 喉咙痛和干咳,有时伴有胸闷和气促;
3.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4. 胸部不适、疼痛,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
1.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2. 安心休息,积极治疗;
3. 合理用药,防止并发症发生;
4. 注意保持呼吸道的健康和清洁;
5. 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加身体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肺热症状较为严重时,最好去医院接受专业的医学治疗。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目录一、概述 (3)1. 脏腑辨证的概念 (3)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4)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4)1. 病因辨证 (5)2. 症状辨证 (7)3. 体征辨证 (8)4.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9)三、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10)1. 肺脏病证 (11)2. 心脏病证 (12)3. 肝脏病证 (14)4. 肾脏病证 (15)b. 肾结石 (17)c. 肾衰竭 (18)5. 脾胃病证 (19)6. 肠道病证 (20)7. 肝胆病证 (21)a. 胆囊炎 (23)b. 胆石症 (24)四、脏腑辨证与中药治疗 (26)1. 肺脏病证 (27)2. 心脏病证 (29)3. 肝脏病证 (31)4. 肾脏病证 (32)a. 慢性肾炎 (33)b. 肾结石 (34)5. 脾胃病证 (36)6. 肠道病证 (37)7. 肝胆病证 (38)a. 胆囊炎 (39)b. 胆石症 (41)五、总结 (41)1.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42)2. 提高脏腑辨证能力的方法 (43)3.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脏腑辨证 (45)一、概述脏腑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通过对患者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诊断。
本病例分析旨在通过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运用中医脏腑辨证的方法,找出患者的病因病机,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诊疗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1. 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或经络,进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内外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对脏腑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脏腑辨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向。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
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是一种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和治疗,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该疾病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证候,
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热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
治
疗肺炎需要明确其症状证候,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一、肺热证
肺热证是最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咳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
治疗肺热证需要清热解毒,通利肺气。
中药方剂包括麻杏石枣汤、清热解毒汤等。
二、阴虚肺热证
阴虚肺热证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炎证候类型。
该证候的主要症状包
括干咳、咳痰、口干、耳鸣、小便短赤等。
治疗阴虚肺热证需要滋阴
养肺,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包括咳喘清瘟汤、清热化痰汤等。
三、肺脾气虚证
肺脾气虚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该证候的主要症
状包括久咳不止、少气懒言、肢体乏力、腹胀、腹泻等。
治疗肺脾气
虚证需要益气健脾,中药方剂包括茯苓肾气丸、人参养荣汤等。
四、心阳虚衰证
心阳虚衰证是一种严重的肺炎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手脚发冷等。
治疗心阳虚衰证需要温阳补气,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总之,对肺炎进行准确的症状证候分析,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中药方剂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依靠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医学治疗。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种证候的症状、证候分析、治疗方法和主方进行详细介绍。
一、肺炎阴虚肺热证肺炎阴虚肺热证,是指由肺炎引发的肺部炎热,同时肺部阴液减少造成的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口干舌燥、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部失去润滑作用,导致炎热病邪扰动。
在证候分析中,肺炎阴虚肺热证主要是肺部病理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清热化痰、滋阴润肺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石膏、黄芩、枇杷叶等。
二、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肺脾功能虚弱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胸闷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脾功能无力,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全身。
此外,肺脾气虚证还常见于长期吸烟、不规律饮食和劳累过度的人群。
在证候分析中,肺脾气虚证主要是肺脾功能虚弱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健脾益肺、补气养血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等。
三、心阳虚衰证心阳虚衰证是指由于心阳功能衰退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畏寒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心阳虚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滋养全身。
在证候分析中,心阳虚衰证主要是心阳功能衰退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阳散寒、益气养心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人参、肉桂、附子等。
综上所述,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
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具体的证候症状,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肺疾病的目的。
肺热证的中医诊断要点有哪些肺热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对于准确诊断肺热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肺热证的中医诊断要点。
肺热证,顾名思义,是指热邪壅肺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首先,我们从患者的主要症状入手。
咳嗽是肺热证常见的表现之一,多为咳嗽声重,或为干咳无痰,或咯出黄色黏稠痰。
这是因为热邪灼伤肺津,导致痰液变得浓稠。
痰量一般较多,有时甚至会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这是热邪迫血妄行所致。
在呼吸方面,患者常有呼吸急促、气粗的表现。
肺热炽盛,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导致呼吸加快、气息粗重。
同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满闷,这是由于肺热壅滞于肺,气机不畅所引起。
发热也是肺热证的重要诊断要点之一。
患者体温升高,多为高热,常伴有面红目赤。
这是因为热邪充斥于内,阳气亢盛,导致体温上升,面部和眼睛也会因气血上涌而发红。
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也能为诊断肺热证提供重要依据。
肺热证患者的舌苔多为黄腻苔,这是热邪熏蒸,湿浊内生的表现。
脉象多为滑数,滑脉主痰饮、食积,数脉主热,滑数之脉反映了肺热内盛,痰热交阻的病机。
从口渴和大小便情况来看,肺热证患者常有口渴欲饮的症状,这是热邪伤津的结果。
大便多干结,小便短黄,这是因为热邪下移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而热邪也会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导致小便排出减少,颜色发黄。
再来说说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面色。
由于热邪扰心,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烦不安、烦躁易怒的表现。
面色多为红赤,尤其是两颧部位更为明显,这是肺热上熏所致。
此外,肺热证还可能伴有咽喉肿痛、鼻干、鼻出血等症状。
咽喉为肺之门户,肺热上攻,可导致咽喉红肿疼痛。
鼻为肺窍,肺热灼伤脉络,容易引起鼻出血,鼻腔干燥。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肺热证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同时,还要与其他类似证候进行鉴别诊断。
例如,风寒袭肺证也会有咳嗽,但多为咳声重浊,咯痰稀薄色白,伴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的表现;燥邪犯肺证则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鼻干燥等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发热和黄痰。
最近注意事项2012/9/15最近秋燥横行,普遍感受就是爱上火。
最近比较凉快,由于人的毛孔收的过快,热出不去了,所以很多人都感觉上火了,这种火可能是夏秋之间非常重要的转换,这部分火如果收到肾里就是能量,如果停留在肌肤表面就是污染。
饮食上应尽量避开辣椒、胡椒、肉桂、精白面、豆油、白酒,大枣、人参;炒干果、鸡肉、羊肉、带鱼、大葱、大蒜、生姜、醋、大料、花椒、桃、山楂、甜橙、荔枝、海参、海虾等温热性食物。
下午到晚上可以吃冬瓜、海带、莲藕、猕猴桃。
凡是嘴唇红或者干的人,下午到晚上还可以吃西瓜和冰棍,当然量不宜过大。
秋燥伤肺严重,解决方法首先是降胃火,胃火为万火之源头,晚饭最好喝梨汤,可在加点百合、莲子,蜂蜜、最好加点川贝。
上火的食物中,精白面是最不容易避开的,有的人吃馒头、面条好几十年,突然让尽量不吃或少吃可能稍难,至少晚饭不要吃精白面。
有人问猪肉、鸭肉是平性和凉性的,怎么吃完还热?记住,最近一段时间,饮食一定要清淡。
我们烹饪的时候,放得佐料大部分都是大热的,花椒、大料、葱、姜、蒜、肉桂等等,这些都是温热性的,肉桂还是大热的,这么一做,平性、凉性都热了,所以饮食尽量以清淡为好,尤其是晚饭,孩子(男孩16虚岁、女孩14虚岁以下),和这个季节脸红的人更要注意。
唯物辩证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诸多的矛盾当中,有一个是主要矛盾,依附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上,产生了诸多的次要矛盾。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解决主要矛盾,诸多的次要矛盾就会应刃而解。
比如鼻子干、痒、嗓子不舒服、咽炎、感冒、过敏、痔疮、长痘、上半身热,下半身凉,肩膀后背疼,等等,当然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但这个季节肺占很重要的因素。
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系,就是喉咙是肺的一个通道,所以鼻子、嗓子首当其害。
鼻子干、出血、冒热气;嗓子不舒服,咳嗽,喘,红肿等;慢性咽炎等。
其实就是血热了,肾热,血热,热性上炎,热是往上走的,肺为华盖,是一把大伞,肺应金,金属导热性很快,所以热都跑到肺里面去了。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对于肺部湿热证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肺部湿热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候,它的出现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肺部湿热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热是指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结、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当这种湿热之邪侵犯肺部时,就会导致肺部湿热证的出现。
在症状表现方面,肺部湿热证患者常常会有咳嗽的症状。
这种咳嗽往往是连声重浊,感觉咳得比较费力,而且痰量较多。
痰的质地通常是粘稠的,颜色多为黄色或者黄绿色,有时甚至会带有腥味。
这是因为湿热邪气煎熬津液,使得痰液变得浓稠且有异味。
发热也是肺部湿热证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升高,而且这种发热往往是午后热甚,就像一天中到了午后,热度会更加明显。
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的沉重感,感觉四肢发酸、无力,整个人都懒得动弹。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的经络不通畅。
在呼吸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的现象。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壅塞于肺部,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呼吸变得不顺畅。
除了上述症状,肺部湿热证的患者还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
就好像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让人感到憋闷不适。
这种胸闷往往与湿热邪气阻滞气机有关,导致胸部的气血运行不畅。
在舌苔和脉象上,中医也有相应的评估依据。
肺部湿热证患者的舌苔多为黄腻苔,舌苔看起来比较厚,而且上面覆盖着一层油腻的黄色物质。
脉象则多为滑数脉,摸起来脉象圆滑流利,跳动的频率较快。
中医评估肺部湿热证还会考虑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如果患者平时喜欢吃辛辣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进而引发肺部湿热证。
在大小便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小便短赤、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的情况。
小便短赤是因为湿热下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则是由于湿热之邪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对于肺部湿热证的评估,中医还会注重整体的观察和综合判断。
风温肺热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与之颇为相似,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
近年来,由于环境改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新的病原菌发生率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肺炎总的死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1.冬季气候反常不寒而暖,或春季风气当令阳气升发,均可使风邪从热化,成为风温之病邪。
2.人体由于起居不当、过劳伤正、素体虚弱等导致卫外功能低下,感受风温病邪而发病。
一3.风温阳热之邪,易伤津液,病情变化迅速,病变常从肺卫而传里。
若邪热炽盛,正气又虚,病邪可由卫分直传营血或逆传心包;热邪内陷,则出现正虚欲脱的重证。
4.常见的病因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理化因素(如放射线、吸入化学性气体等),另外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亦可弓I起。
【评估证候特点】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憔,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肺炎的症状取决于病原体侵袭力及宿主的状态,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孩子咳嗽老不好小心“肺热”
咳嗽是人体防御机能的一种保护性反射。
但是,持久剧烈的咳嗽不仅影响宝宝的休息,还会消耗宝宝的体力,甚至将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诱发肺炎、肺气肿等重大疾病。
所以,妈妈给孩子选止咳药时,要先弄清病因。
如果孩子的咳嗽老不好、经常反复,您就要注意了,这多半是由肺热引起的,一定要对症治疗才有效。
中医讲,肺热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於肺,肺失清肃所致。
从孩子本身的生理特点讲,孩子是一个纯阳之体,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偏阴虚、内热重,就是老百姓说的“火大”。
当孩子感受外界病邪后,很容易转化成内热,引起肺火上行,引发肺热,出现热、咳、痰、喘等症状。
如果没有找到病因,选对药物,就会诱发孩子反复咳嗽。
所以,我们要用能清肺热的药物,清肺热,治疗反复咳嗽。
在天气骤变的时候,要注意给孩子增减衣服,并且在秋冬季节,给孩子多喝水,还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证空气中的湿度。
另外,当孩子已经开始咳嗽,要给他们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及可口的饮食,如牛奶、鸡蛋羹、水果汁、肉汤等。
在秋冬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里,尽量不带小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发病几率。
最后,妈妈一定要记住,孩子咳嗽老不好,得清肺热,要正确用药,治疗反复咳嗽!找到病因,选对药,孩子再咳嗽,妈妈也不怕!
温馨提示:为了您的身体着想,有病早投医,别等病情严重了不但自己难受、同样家人也陪着担心。
天津国泰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深知健康事业任重而道远,将一如既往地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竭诚为津门人民提供健康服务。
肺热证的危害
肺为“娇脏”,非常的“娇嫩”,但是呢它又与外界直接相通,是人体极其重要的脏器,因此它抵抗病邪的力量较薄弱,容易发生病变。
肺热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巨大,若不及时诊治,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且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警示我们对肺热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我们自身健康而应
该深刻反省和沉思。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肺主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温邪侵袭肺脏,使肺宣发肃降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气机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脏腑功能活动障碍。
所以肺热炽
盛、痰热内阻也是肺热证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
肺为娇脏,热邪易灼伤肺津,对于素体阴虚或肺热证误汗伤津者,更易致燥热咳嗽,则干咳少痰或粘稠难咯或咳吐白沫。
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总之,肺热证发病中,除邪热直接耗伤津液外,肺失宣降,主气功能无权,津、液血液运行失其常度,病理产物痰、瘀产生,热、痰、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亦损伤肺气肺阴,还每因邪热内蒸、逼津外泄而汗出过多,加之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减退,气津生成不足,或运用发汗、攻下、渗利等法不当而耗伤阴液,或过用苦寒药而化燥伤阴等原因,亦导致人体阴液的耗损和不足。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肺热证发生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肺卫受邪或正气内虚,病理产物积聚,抗邪无力两个方面。
代谢紊乱水湿成痰
肺热证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而引起水湿停聚成痰。
肺热证过程中易形成痰热为患,治疗时要注意化痰。
肺热证中痰的形成一般有这样几条途径:一是热灼津液成痰。
肺热证为外感温热之邪而形成,热邪猖獗,热势深重,津液为邪热蒸腾,煎熬成痰。
因温为阳邪,伤害人体则起病急骤。
正如叶天士说:“温邪逆传暗中,热痰闭阻空窍,病乃热蒸津液成痰。
”
二是肺主宣发肃降,布散津液,邪热犯肺,则肺失宣降,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津聚成痰。
三是热蒸湿为痰。
在温病过程中,热蒸湿为痰,多见于湿热病的病变过程。
除此之外,温病过程尚见素有痰浊内停者,当外来热邪内侵,触宿痰,痰热相结,亦可引起多种痰热病症。
叶天士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此为素有痰浊内停之痰。
“朱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瘕瘕痃癖痞源流》“邪居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
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
”痰为人体津液输布障碍所生,其质稠浊而黏,可随气流窜全身,致病多变、多发,具有转移性。
痰浊内阻于肺,肺失宣降,可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是导致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痰多致癌,引起血瘀
痰与肺癌的关系密切主要因为:(1)痰的流动性小且难以消散,常积聚于某些局部而形成圆滑包块,这与肺癌早期局限于某一部位且肿块可以进行性增大的特点有关。
(2)痰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动,流传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这与肺癌具有转移性相关。
(3)痰邪致病变幻多端,且易兼邪致病,病证错综复杂,这与肺癌复杂的临床表现相似。
(4)痰为阴邪,难以祛除,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这与肺癌迁延难以痊愈的特点相似。
肺热证会导致瘀的产生。
肺主气而朝百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瘀血为病理产物也为致病因素,尤其对于老年咳嗽日久患者,肺气肺体损伤,肺虚治节失
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
临床可表现为胸闷胸痛、痰中带血或呈铁锈色痰,面唇青紫,或瘀血发斑等,也包括现代病理学所指的肺局部微循环障碍继发的肺部炎症及肺组织损伤等一系列变化。
唐容川曰:“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便指出瘀血是咳嗽的致病因素。
现代研究证明,温病气分阶段,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免疫功能降低等,提示肺热证存在着血瘀或血瘀倾向。
正气不足易致肺癌
肺热证久病不愈,会加重正气不足。
热邪不但伤阴,且易耗气,正如《内经》所说:“壮火食气”。
宋•严用和《济生方•暑》曰:“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
”《景岳全书》:“凡暑热中人者,其气必虚,以火能克金,而热伤气也”。
热邪入侵人体,正气奋起抗争,温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病变过程即是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
邪胜则正虚,即便是正胜邪退者,正气在抗邪过程中亦因此而消耗致虚,如许多温病后期邪热虽已消除,但正气虚衰的表现仍较明显。
另外,治疗过程中气随汗、随吐泻外泄或随血外脱或阴伤及气,均可导致气虚。
肺热证属于温病的范畴,热邪伤肺、耗气伤阴贯穿肺热证发病过程始终,且其好发人群多有正气不足的表现,若素体气阴不足者,感受热邪更伤其气阴,又肺脏自身生理特点,肺为娇脏,易受邪侵,肺津易损,更伤气阴,故往往肺热、气阴不足并见。
肺热证导致痰、瘀、正气不足,所以肺热证与肺癌的关系密切。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所以当患有肺热证时应即时诊断和治疗,勿发展为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