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_再_和_又_的多角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7.22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汉语副词“再”的义项与习得研究副词是汉语中一类常用的词类,它能够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短语和句子,起到限定、强调或修饰的作用。
其中,副词“再”作为常见的副词之一,具有多个义项,如表示时间、程度、数量等。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副词“再”的义项及其习得研究。
首先,副词“再”的第一个义项是表示时间的“再”。
它可以用来表示动作或事件的重复发生,如“明天再来”、“再见”。
这种用法通常表示将来的时间,表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或者安排。
其次,副词“再”的第二个义项是表示程度的“再”。
它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加强。
例如,“再美丽一些”、“再好一点”。
这种用法通常表示对某种事物的评价或者要求,表达一种强调或者加强的语气。
此外,副词“再”的第三个义项是表示数量的“再”。
它可以用来修饰量词或数字,表示某种数量上的增加。
例如,“再买一本”、“再加五块钱”。
这种用法通常表示对数量的补充或者加大,表示一种增加的程度。
对于副词“再”的习得研究,一方面可以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考察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是如何掌握并运用这些义项的。
研究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初期会将“再”误用为时间义项,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其他义项。
另一方面,可以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研究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对“再”的理解和运用。
研究表明,非母语者在学习副词“再”的时候容易混淆不同的义项,特别是对于表示时间和表示程度的义项容易产生歧义。
总之,现代汉语副词“再”具有多个义项,包括表示时间、程度和数量。
对于儿童和非母语者来说,习得这些义项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境理解。
因此,对于教学和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副词“再”不同义项的解释和例句的呈现,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副词。
中考重点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一、引言中考考试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考察,常常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辨析和运用。
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重点词语,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考常见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辨析,并提供运用示例,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二、词语辨析与运用1. 又 vs. 再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重复做某事”,但又更偏重于“重复出现”,再更偏重于“重复行动”。
例如:(1)又:这个电视节目又重播了。
(2)再:明天再来。
2. 地 vs. 得 vs. 的这三个字都是副词或助词,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1)地:用来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构成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性词组。
例如:悄悄地走。
(2)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程度或方式。
例如:跑得很快。
(3)的:作为语言表达的辅助词,用于修饰名词、代词或形容词。
例如:美丽的花朵。
3. 句子成分辨析(1)主语 vs. 宾语主语通常是句子的主人,它是句子的中心成分,而宾语是受到动作影响的对象。
例如:(2)表语 vs. 定语表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成分,而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
例如:4. 省略号 vs. 省略号省略号有两种:(1)用于表示省略不必要的部分或语气停顿。
例如:我只知道一个字,喂…(2)用于表示内容的省略。
例如:你昨天去哪儿了?5. 省略号 vs. 省略号省略号有两种:(1)用于表示省略不必要的部分或语气停顿。
例如:我只知道一个字,喂…(2)用于表示内容的省略。
例如:你昨天去哪儿了?三、总结通过对中考重点词语的辨析与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提高文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应多加练习,注重细节,掌握适当的应用场景。
相信在中考中,大家一定能够运用得当,取得优异的成绩!。
副词“又”和“还”的多角度探究作者:李婷婷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5期摘要:现代汉语中“又”和“还”这两个副词具有使用频率高和表示重复义的共同特点。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来观察“又”和“还”,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二者的用法进行综合考察。
关键词:又还语义句法语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又”的解释为“重复、继续”,对“还”的解释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这两个副词意义相近,一般来说,使用时我们能够选择恰当的一个副词完成句子,这有赖于敏锐的语感。
然而当留学生问到“下周她姐姐结婚,她要请假回去。
(又/还)”这样的填空题,我们该选用哪个副词,它们在何种情况下能够互换,依据又是什么,这样的疑问引发了我们对两个近义副词异同的探究。
鉴于此,本文试从语义、句法结构及语用三个方面对近义的“还”和“又”进行综合考察,这有助于全面把握他们的具体用法,令相关的语法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此仅讨论两个副词表重复、继续的用法。
一、语义(一)语义对比“又”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同类的动作或情况重复发生。
(1)他今天又迟到了。
(2)你怎么又玩泥巴了?(3)她没听清楚,我又说了一遍。
(4)今天又轮到我值日了,所以回来晚了。
(5)明天又是周一了,今晚早点儿睡。
(6)八月十五就要到了,全家人又可以团聚在一起赏月了。
其中,例(4)、(5)、(6)表示周期性重复,这是“又”特有的用法,“还”不能表示。
“又”也可表示继续、持续的状态或情况。
(7)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一步又一步地爬上了山顶。
(8)那笼包子他一个又一个的往嘴里塞,就跟好几天没吃饭一样。
(9)这本书我看了又看,终于读通了。
(10)说完正事儿,她又坐了一会儿才离开的。
与动词共现,与数量词共现,“又”表示已实现了的,在动词之后往往有表时态的助词,如“了”。
“还”的基本用法是表示不间断的延续,继续进行。
(11)放学了,他還在学校里看书。
(12)多年没见,你的身材还那么苗条。
初级班留学生“再”和“又”与能愿动词连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作者:续文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二者与能愿动词连用时在句中呈互补分布,其分布情况不同于二者与其他动词成分的位置关系。
基于教学中所发现的留学生的偏误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初级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中与能愿动词共现时的理解,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对学生偏误情况的分析,设计了针对“再”和“又”与能愿动词连用这一语言点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再又能愿动词偏误分析教学策略一、引言“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也是初级留学生极易混用的两个词。
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再”和“又”在句中与动词连用有四种情况。
通过对比发现,二者与动词简单式、带时量和动量补语的动词复杂式、动词重叠式共现时,都位于动词成分之前,是汉语中典型的副词位于动词前的分布情况。
但是能愿动词在句中与“再”和“又”共现时则出现了分布不一致:“再”常位于能愿动词之后,“又”常位于能愿动词之前,二者呈互补分布。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班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能愿动词共现的学习情况。
在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描写被试学生的偏误,分析形成偏误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偏误设计了教学策略,提出与能愿动词连用应该出现在“再”和“又”这一语言点的初期教学阶段,紧跟“再”和“又”表示的动作(状态)的重复这一语法意义之后。
①二、“再”和“又”与动词共现的句法分析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再”和“又”在句中与动词连用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动词的简单式,当用“又”时,后面常常有助词“了”来表示动作的已然性。
(1)去过了还可以再去。
(2)这个人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2.带时量、动量补语的动词复杂式“再”和“又”后面的动词可以接时量补语或动量补语,这种情况下,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动作的未然性和已然性:(3)别急,再坐一会儿。
134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2017.05语副词“又”和“还”的多角度探究○李婷婷摘 要:现代汉语中“又”和“还”这两个副词具有使用频率高和表示重复义的共同特点。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来观察“又”和“还”,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二者的用法进行综合考察。
关键词:又 还 语义 句法 语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又”的解释为“重复、继续”,对“还”的解释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这两个副词意义相近,一般来说,使用时我们能够选择恰当的一个副词完成句子,这有赖于敏锐的语感。
然而当留学生问到“下周她姐姐结婚,她要请假回去。
(又/还)”这样的填空题,我们该选用哪个副词,它们在何种情况下能够互换,依据又是什么,这样的疑问引发了我们对两个近义副词异同的探究。
鉴于此,本文试从语义、句法结构及语用三个方面对近义的“还”和“又”进行综合考察,这有助于全面把握他们的具体用法,令相关的语法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此仅讨论两个副词表重复、继续的用法。
一、语义(一)语义对比“又”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同类的动作或情况重复发生。
(1)他今天又迟到了。
(2)你怎么又玩泥巴了?(3)她没听清楚,我又说了一遍。
(4)今天又轮到我值日了,所以回来晚了。
(5)明天又是周一了,今晚早点儿睡。
(6)八月十五就要到了,全家人又可以团聚在一起赏月了。
其中,例(4)、(5)、(6)表示周期性重复,这是“又”特有的用法,“还”不能表示。
“又”也可表示继续、持续的状态或情况。
(7)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一步又一步地爬上了山顶。
(8)那笼包子他一个又一个的往嘴里塞,就跟好几天没吃饭一样。
(9)这本书我看了又看,终于读通了。
(10)说完正事儿,她又坐了一会儿才离开的。
与动词共现,与数量词共现,“又”表示已实现了的,在动词之后往往有表时态的助词,如“了”。
“还”的基本用法是表示不间断的延续,继续进行。
(11)放学了,他还在学校里看书。
作者: Tassarin Hirunpitukpong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105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页码: 155-15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再 又 泰语副词
摘要:汉语副词“再”和“又”的使用仍然是泰国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者翻译汉语副
词“再”和“又”时会混用泰语副词。
因此,本文把汉语副词“再”和“又”与泰语相对应的词语进行了对比,发现“再”除了可翻译成泰语“iik”,还可以翻译成“koi”;而“又”除了翻译成“iik”,还可以翻译成“tang”等。
本文分析了“再”和“又”的语义、语法结构的异同点,以便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与使用。
汉语副词“再”和“又”与泰语词语的对比作者:Tassarin Hirunpitukpong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1期摘要:汉语副词“再”和“又”的使用仍然是泰国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者翻译汉语副词“再”和“又”时会混用泰语副词。
因此,本文把汉语副词“再”和“又”与泰语相对应的词语进行了对比,发现“再”除了可翻译成泰语“iik”,还可以翻译成“koi”;而“又”除了翻译成“iik”,还可以翻译成“tang”等。
本文分析了“再”和“又”的语义、语法结构的异同点,以便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与使用。
关键词:再又泰语副词一、引言“再”和“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副词,它们有很多语义、语用的限制条件。
泰国学生把汉语副词“再”和“又”翻译成泰语时不能正确应用。
因此,本文探讨了“再”与“又”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和使用条件,并对照汉语副词“再”与“又”的结构、语义和语用,列出其能充当汉语副词“再”与“又”的每种功能。
我们发现汉语“再”和“又”与泰语“iik”、汉语“再”与泰语“koi”、汉语“又”与泰语“tang”之间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的情况让学生使用时容易产生错误。
汉语副词“再”和“又”与相对应的泰语“iik”“koi”和“tang”在语义上有着部分相同点,但在使用方法上差距较大。
本文通过对汉语副词“再”和“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泰语词汇“iik”“koi”和“tang”的语义功能及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分析它们的语义功能及语法结构。
二、汉语副词“再”和“又”与泰语相应副词比较(一)汉语副词“再”与泰语相应副词比较汉语副词“再”的语义功能及语法结构可分为五类。
汉语副词“再”与泰语词语相比较时,可按照两个词语“ (iik)”和“ (koi)”来作为对应。
1.“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重复或继续,可以翻译成泰语“ (iik)”。
泰语“ (iik)”的位置与汉语副词“再”不相同。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verbs:又,再and 还副词“又、再、还”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状态的持续。
使用时,又有细微的差别。
The adverb“”、“再”、“还”can all indicate the repetition of an action or the continuation of a state.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m.#又1)表示动作活动的重复发生或连续反复地进行。
多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
Indicates the re-occurrence of an action/activity,or continuous repetition.In most cases it refers to a past event.例如:1.这个字你又写错了。
2.昨天我又看了一遍这个小说。
3.他前天来过,昨天又来了。
4.这次考试你又没及格吗?2)表示预计的重复。
Indicates expected repetition.例如:1.明天又是星期六了。
2.下个星期他又要出国了。
3.要是她知道这件事,又会不高兴了。
#再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持续。
用于“还没有发生”的情况。
Indicates the repetition or the continuation of an action,It refers only to an action that has not yet come about.例如:1.现在下班了,请你明天再来吧。
2.我们再等他一会儿。
3.从那以后,他再没来过。
注意:Notes:1)句中有能愿动词时,“再”在能愿动词后。
When there is an auxiliary verb in the sentence,“在”occurs after the auxiliary verb.例如:For instance:1.这本小说我想再看一遍。
第18卷 第6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Vol .18 No .6 2008年11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Nov .2008 文章编号:1009-3907(2008)06-0038-04收稿日期:2007-10-26作者简介:高林波(1956-),男,河北省巨鹿县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副词“再”和“又”的多角度分析高林波,张维微(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再”和“又”都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互换使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副词“再”和“又”进行综合考察。
关键词:副词;“再”;“又”;句法;语义;语用中图分类号:H1461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再”表示又一次[1]1566,“又”表示重复或继续[1]1530。
《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指出:“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重复或继续,多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2]642;“又”表示一个动作(状态)重复发生[2]633。
可见,副词“再”和“又”都可以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
但是,我们发现,这两个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的,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错误。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这种错误一般不会发生,但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错误却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们将汉语和英语进行了简单的对译,“再”和“又”都可译为again,once more 。
二是因为副词“再”和“又”的用法确实复杂,很难掌握。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的“再”和“又”进行综合考察,使人们既知其同,又见其异,从而能够正确运用。
1 句法111 与能愿动词的共现副词“再”和“又”都可以与能愿动词“想、要、愿意、会……”等组合,但是,它们具体的组合情况是有差别的:“再”多位于能愿动词的后面,“又”则多位于能愿动词的前面。
例:(1)a .我想再看一会儿电视。
b .我又想看一会儿电视。
(2)a .放学后,我要再去公园玩。
b .放学后他又要去公园玩。
(3)a .我愿意再扫一遍地。
b .你又该批评我了。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副词“再”和“又”与能愿动词的组合呈现一种互补的分布状态。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现实语言中也存在能愿动词位于“再”之后的形式,如:“我再想来公园玩就不容易了。
”但是,此处的“再”除了表示重复外,还有一种假设关系的存在。
在“能愿动词+再+动词”中,“再”修饰动词,与动词结合紧密,“再+动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表示的是要求或希望结束的行为再次重复,语音停顿是在能愿动词之后、“再”之前。
在“又+能愿动词+动词”中,“又”与能愿动词结合紧密,语音停顿是在能愿动词之后、动词之前。
112 与否定词的共现副词“再”和“又”都可以与否定词“不、别、没……”组合,表示动作行为不重复或不继续下去。
但是,“再”与否定词组合时位置较灵活,在否定词的前后均可,而“又”会受到许多限制。
例:(1)a .我再不/不再去那了。
b .他又不吃了。
c .他不又吃了?(?)(2)a .从那以后,我再没∕没再看见他。
b .他又没去。
c .他没又去。
(×)(3)a .以后别再∕再别提他了,我讨厌他。
b .你别又这样,叫人看见了多不好。
c .你又别这样,叫人听见了多不好。
(×)“否定词+再”和“再+否定词”虽然都能表示对重复的否定,但两种结构体是有差别的。
首先,在语义上,“再+否定词”含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语义更坚决。
正如顾义生在其文章所说,“再”在此有绝对、断然之意[3]。
其次,两种结构体在内部的层次结构上也是不同的。
例:“又+否定词”常常表示的是对重复的否定,而“否定词+又”要么是一种反问语气,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如(1)c;要么是根本就不符合汉语语法的语词序列,是不合法的句子,如(2)c,(3)c 。
113 与数量词的共现“又”可以组成“数词+量词+又+数词+量词”和“动词+了+又+动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
例:(1)我一定要杀掉丁宗望,王腊狗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发誓。
(池莉《预谋杀人》。
数词相同,量词相同)(2)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地响。
(鲁迅《阿Q 正传》。
数词不同,量词相同)114 “再”和“又”的连用副词“再”和“又”可以连用,比如:“女方被遗弃后,归家途中浸沉在回忆里,直到河水打湿车幔……过河之后,又再陷入回忆。
”(刘逸生主编《诗经选》)但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连用”只是从词语的线性排列组合来说的,是表层特征,因为从语段内部的层次结构来看,连用的“再”和“又”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层次上的。
例:“听”和“一遍”之间,“再”和“听了一遍”之间,“又”和“再听了一遍”之间都是直接关系,它们是各自所构成的结构体的直接成分,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成分,“又”和“再”则是句法结构的外部成分,也就是说,在现实语流中根本不存在“又再X ”的说法。
2 语义211 可表示时态现代汉语中多把“了、着、过”等动态助词加在动词后面表示一种时态意义,而“再”和“又”也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时态的手段。
例如:“我又跑了一圈”和“我再跑一圈”两个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表达的语义却是有差别的:前一句表达的是重复动作的已完成状态,后一句表达的是动作的将要重复。
“又”和“再”的这种语义差别也就是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说的“已实现”和“未实现”[2]644,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所说的“已然”和“未然”[4]。
212 多重语义“再”和“又”虽然都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但它们所涉及的动作对象和重复动作的施事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1)动作对象相同:a .弟弟,你又吃了一个苹果?b .我再看一遍这本书。
(2)动作对象不同:a .撕了本子,他又撕了书。
b .吃完苹果我再吃香蕉。
(3)施事相同:a .王丽又去公园玩了。
b .我再听一会儿。
(4)施事不同:a .易芳检查完了,王影又检查了一遍。
b .你敲了两下,我再敲两下。
由于“再”和“又”对重复动作的施事和所涉及的动作对象要求得不严格,所以某些含有“再”和“又”的句子会发生歧义现象。
例:(1)王晓宇又擦了一遍。
两种不同理解:a .某人已经擦过了,王晓宇又擦了一遍。
(施事不同)b .王晓宇已经擦过了,后来又擦了一遍。
(施事相同)(2)你再喝杯茶。
两种不同理解:a .听话人已经喝了别的饮料,说话人希望他再喝杯茶。
(动作对象不同)b .听话人已经喝了一杯茶,说话人希望他再喝一杯茶。
(动作对象相同)语义上的关系虽然要在句法平面上得到映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所以,对于此类句子,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它传达的语义内容。
此外,我们认为,此类歧义的产生是由于以书面语为分析材料,因为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可以利用句子的轻重音来消除歧义。
例如:例句(1)和(2)93第6期 高林波,等:副词“再”和“又”的多角度分析“又”、“再”若重读,句子的意思是b,若不重读,句子的意思只能是a。
3 语用311 褒贬色彩的突现副词“再”和“又”在静态分析中并无褒贬色彩之别,但若结合一定的语境,从语用角度进行分析,它们却显示出强烈的褒贬色彩,形成一种十分有趣的语用现象。
例:(1)您再吃个苹果。
(十分客气;褒义,至少是中性的)(2)你又吃个苹果?(责备、埋怨;贬义)(3)a.我又吃了个苹果!b.我再喝三杯!(自我夸耀;褒义)312 时态的转换如前文所述,“再”多用于将来时,表示未然重复,“又”多用于完成时,表示已然重复。
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实现这种时态的转换。
首先,用“一……再……”(“再”的前后用同一个单音节动词)、“再三”、“一再”表示已然重复。
例:(1)人员一换再换,就是固定不下来。
(2)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去见他。
(3)他自己不负责,却一再指责别人。
其次,“又”可以和能愿动词连用表示未然重复。
例:明天我们又要看电影了。
如果动作、行为周期性重复,用“又”表示未然重复。
例:后天又是星期一了。
在反问句中用“又”表示一种未然重复。
例:你明天又来干什么?第三,所谓将来时,它必有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可以是正在说话的“此时此刻”,也可以是其他某个时间点。
所以,“再”有时可以用于过去将来的重复,表示一种已然重复。
例:(1)过两天再去时,进到课堂,座位竟都换了。
(冰心《离家的一年》)(2)她重新再打她的苫子。
(王思玷《偏枯》) 313 “再”和“又”与行为类型、暗示陈平认为:“‘也’、‘连’、‘再’、‘就’、‘都’‘还’等副词或连词……与预设、焦点、蕴涵等语用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些词语的基本用法和派生用法大都建筑在这些语用因素之上,并依赖这些因素来沟通其间的联系。
脱离了语境提供的信息,脱离了对语境使用者的语言心理分析,很难指望把这些词语的用法搞清楚。
”[5]行为类型是指句子的表达功能或交际功能。
从语用上看,任何句子都是完成一定类型的行为,例如叙述、解释、描绘、提问、请求、命令、致谢、道歉、祝贺、惊叹等等。
含有“再”和“又”的句子有时表达的是不同的行为类型。
例:“你再来啊!”和“你又来啦!”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你”都是施事,但前一句表示的是一种请求、希望,后一句表示的则是反感、讨厌。
句子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还涉及语用层面,暗示就是语用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忽视句子的暗示信息有时会影响交际双方的正常交际。
例如,甲对乙说:“你过一会儿再来找我吧!”这句话说明甲此时不方便,希望乙过一段时间再来找他,但也可能说明甲根本不希望乙去找他,这句话只是搪塞之辞而已。
又如,甲说:“我下午再来!”乙说:“你下午又要来啊?”乙的话不仅是一个疑问,它说明乙不希望甲下午再来了,暗示甲别再来。
在言语交际中,只有明白了句子的暗示意义,领会到言外之义,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综上可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是副词“再”和“又”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有着明确的分工。
只有掌握它们的异同,才能在具体运用中游刃有余,从而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探讨不仅能推动汉语的本体研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顾义生.《红楼梦》中“再”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9(1):71-72.[4]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98.[5] 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26.责任编辑:柳 克04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18卷A multi 2angle analysis of the adverbs “za i ”(再)and “you ”(又)G AO L in 2bo,Z HANG W ei 2wei(College of Humanities,J ilin Nor mal University,Si p ing 136000,China )Abstract :I n modern Chinese,both “zai ”(再)and “you ”(又)can mean the repetiti on or durati on of an acti on or a kind of state .However,they can not be interchanged under all conditi on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zai ”(再)and “you ”(又)comp rehensively fr om syntax,se mantics and p rag matics on the basis of p revi ous research .Keywords :adverb;“zai ”(再);“you ”(又);syntax;se mantics;p rag matics (上接第37页)汉字形伪讹尤重,这是使用该书尤其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