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52
景洪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特征分析王健;邱飞;向峰;刘慧【摘要】利用2015—2017年景洪市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景洪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变化趋势以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景洪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污染主要出现时段为每年的春季(2—5月),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主的复合型污染态势初显;颗粒物与SO2、NO2日均值均呈正相关,SO2与NO2日均浓度呈正相关.此外,根据对景洪市周边环境的分析,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8(037)0z1【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特征;相关性;景洪市【作者】王健;邱飞;向峰;刘慧【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 650034;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 650034;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 650034;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 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0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类型已从煤烟型污染为主,向城市扬尘、工业废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复合型污染转化[1]。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PM10、PM2.5)和臭氧(O3)一直是影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4]。
PM10、PM2.5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风沙尘、道路扬尘和二次生成颗粒物等[5-6],由于其粒径较小,表面积较大,可吸附重金属、有机物等毒性物质,在空气中滞留时间长,更容易进入人体支气管和肺泡区,停留并沉积下来[7-8]。
若短期或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5环境,可导致器官功能性障碍并引发一系列的心肺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9-10];而O3浓度的增加与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密切相关[11],当O3达到一定浓度时,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诱发淋巴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12]。
阜阳市城市地质环境现状赵晓玲;孙健;黄多成;汪灶建【摘要】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阜阳市人口众多,地质资源丰富.本文根据取样测试结果,结合阜阳市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阜阳市存在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水土污染和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旨在为国土规划、开发整治、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7(027)004【总页数】5页(P297-300,313)【关键词】阜阳市;城市地质环境;现状【作者】赵晓玲;孙健;黄多成;汪灶建【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6;X1410 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市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心。
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背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同时, 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 又对城市产生越来越强的环境负面影响[1-3]。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经114°52′~116°36′,北纬32°24′~32°35′,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地质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主要取用地下水。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阜阳市常住人口总量达799.1×104人,三区常住人口194.3×1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02‰。
根据阜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4],到2020年,城市规划区总面积扩大至1108.6 km2,建设用地规模140 km2,城镇化率将达到50%,远期至2030年,阜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0×104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 km2,城市化率65%左右。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气候环境特征分析程爱珍;梁玉红;谭斐;韦华红【摘要】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巴马50a平均气温和降水、日照时数、气压等数值,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以揭示巴马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长寿的特征与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巴马平均气温接近于人类生活舒适温度;降水均匀,雨水丰富;湿度、太阳辐射量适中;大气压与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具有最适宜于人类健康生活和人类长寿的自然气候环境.【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气候环境;舒适度;巴马;人类长寿【作者】程爱珍;梁玉红;谭斐;韦华红【作者单位】广西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巴马县气象局,广西巴马547500;广西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防城港市气象局,广西防城港53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200~800m之间,全县总面积1971km2,总人口为24万,居住着瑶、壮民族居多[1]。
据县人口普查办公室2008年底统计,巴马有80岁到99岁老人3076位,百岁以上老人81位,110岁以上寿星有7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3岁,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2人。
巴马的长寿老人与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更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更好地解开人类长寿与气候环境的密切程度,本文试从气候学角度,根据人体对气象要素的感受情况,对长寿之乡[2]巴马的气候状况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提供参考思路。
选取广西巴马县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5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日照时数、气压等值。
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以揭示巴马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长寿的特征与规律,通过这些气象要素特点论证巴马具有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环境。
Agilent定量分析讲义( 52页)定量数据分析化学工作站定量概念定量过程设置定量数据资料定量数据资料表输入化合物输入化合物续内标指令更新校正表化合物信息 - 第 1页化合物信息 - 第 2页化合物信息 - 第 3页校正曲线自动定量数据库定量报告选项交叉定量自动生成定量报告使用 Qedit手动再积分修改数据状态定量数据库故障排除查找峰/查找所有化合物 EasyID 总校正工具: DOLIST 用户配置 DOLIST 选项方法流程定量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了解你所分析的化合物。
建立分析包含该化合物的样品的方法。
分析一个或几个已知该化合物浓度的样品,得到相应的响应值。
如果你的检测器有非线性响应,你可以分析含有该化合物的不同浓度的样品,这一过程称为多级校正。
分析包含该化合物的未知浓度的样品,得到相应的响应值。
将未知浓度的该化合物的响应值与已知浓度的该化合物的响应值相比较,以确定其浓度。
为了使上述比较有效,所有的数据必须在同样的条件下被分析和采集。
定量方式涉及到样品处理步骤和获得定量结果的数据处理过程。
化学工作站软件有两种定量方式:外标法和内标法。
当校正样和未知样品在同样的条件下分析时,外标法是基本的定量方法。
未知样品的结果与校正样的结果相比较从而计算出未知物的含量。
外标法使用绝对响应因子。
响应因子从校正表中得到并可储存。
在分析后面的样品时,响应因子被用于计算化合物的含量。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必须注意一点,即每次运行的进样量必须是一致的。
一个化合物的绝对响应因子就是该化合物的含量除以分析这个校正混合物时该化合物的峰面积或峰高的值。
绝对响应因子校正了检测器对不同化合物的响应能力。
每一组分的检测面积除以其已知的含量得到各自的响应因子。
组分的面积乘以响应因子得到其浓度。
内标法采用加入已知含量组份作归一化因子克服了外标法的缺点。
这已知组份即内标物在校正标样及未知样品中都须加入相同量。
作为内标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和保留时间都应和目标化合物相似。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4依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依据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据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活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7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区域经济背景的分析内容:(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 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9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人口数量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10职业构成 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1.1.1气候分析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属中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
全年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冬多寒霜,气象灾害较多。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气流,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
年太阳总辐射为99~113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420~1740小时,年平均气温19.6~20.4℃,年积温7000~7600℃•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3~1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7℃,年极端最高气温38.3~41.0℃,年极端最低气温-6.0~-4.0℃,无霜期300~315天,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全年≥0.1毫米降水日数160~180天.韶关山区地型复杂,山区立体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同一山系中从山脚到了山顶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各种气候带的气候特点。
韶关丰富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宜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果树、黄烟、蚕桑、蔬菜等)种植,同时,十分有利多种经营和多样化商品生产。
但是,韶关的气象灾害也比较多,低温阴雨、龙舟水、洪涝、干旱、寒露风、低温霜冻、冰雹、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出现,限制了韶关市丰富气候资源的利用。
韶关具有冬短戛长,春秋过渡快,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春季(3~4月):特点是冷暖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
三月份升温明显,月平均气温南部由12.5℃升到16.2℃,北部由11.0℃升到15.2℃。
3~4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减弱,南来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北进,冷暖气团势力常交绥于南岭地区,形成华南静止锋,造成韶关春季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多年平均降水日数37~40天,约占全年的23%左右;平均雨量350~430毫米,约占全年的21~26%。
给春播春种春收带来不利影响。
3~4月是全年日照最少季节,全市平均日照时数110~150小时,约占全年的7~9%。
本季极易发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夏季(5~9月):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雨热丰富,洪涝灾害较多。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
(综合思维)2.实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
(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
(区域认知)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图表点拨]教材第5页图1-1-2,该图展示出:(1)我国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西部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区;(3)干湿地区的界线与年等降水量线并不完全一致。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第3期带;其次为边缘等级,分布面积为304.1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21.58%,集中分布在孙家镇、后山镇南、铁峰乡、分水镇南、甘宁镇南、瀼渡镇;第三是适量等级,分布面积227.4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16.13%,与边缘等级交错分布;第四是过剩等级,分布面积194.2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13.78%,在北部、西北部边缘连片分布,中部也有零散块状过剩区;缺乏等级面积最少(91.7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6.51%,武陵镇分布较多。
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氟含量较高,适量及以上等级占全区面积的71.91%,高、过剩等级占全区面积的55.78%,应重点关注氟过剩产生的生态效应。
2.5氟的生态环境效应检测氟过剩区地表水、农作物中氟含量,并对土壤氟过剩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初步评价。
在土壤氟过剩区采集3件水样,分别为河沟水、山泉水和井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饮水,氟适量区采集了1件井水样,用于生活饮水。
由表5可知,4个水样中氟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S001、S002、S003、S004,S001、S002和S003明显高于S004。
岩性和气候条件对长江水化学组成起主导作用[19],过剩区的高氟地质背景导致S001、S002和S003水样中氟含量较高。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水样中氟均未超标。
罗华等[20]在对三峡库区万州区段140件居民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时也发现,氟合格率为98.57%,说明研究区饮用水、灌溉水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对居民健康、农业生产带来的氟污染较小。
表5地表水样品氟含量特征(单位:mg/L)样号S001 S002 S003 S004位置土壤氟过剩区土壤氟适量区样点特征河沟水,用于农田灌溉山泉水,用于生活饮水和农田灌溉井水,用于生活饮水井水,用于生活饮水氟含量0.2600.1100.0880.005饮用水标准1.000灌溉水标准2.000在土壤氟过剩区采集20件农作物样品,其中,白菜8件、莴笋10件、蚕豆2件,氟含量分析和统计结果见表6。
第二节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地区分布。
2.了解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形态特征。
3.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一、风力作用风是________、________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风力作用可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
二、风蚀地貌1.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________,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________物,造成地面的破坏;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________,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________。
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________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等。
风蚀作用还可以形成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称为________地貌。
助学助记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风积地貌1.风中挟带的沙粒,在______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________呈现。
________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3.新月形沙丘示意新月形沙丘________坡坡形微凸而平缓,________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________向。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______,掩埋______、________、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