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静思批注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22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写批注的习惯,还要进行具体的指导,注重组织交流。
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作了很好的示范:推广同学先进的读书经验来引导学生效法;教学指导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明确圈画的方向;具体指示批注的写法,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和交流,并出示事先写好的批注,使其体会好的批注该怎样写。
课上运用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写批注指导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批注;指导;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读书写批注的习惯□吴忠豪阅读时边读边思考,圈圈画画加上自己的批注,能有效提高阅读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习惯。
许多中、高年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写批注的习惯,当学生默读时,经常提出圈圈画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在重要的地方写批注的要求。
应该说这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很好。
但是在写批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到底应该圈出哪些重点词语,重要之处的批注到底应该怎么写?对此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往往缺少具体的指导,事后也不重视组织交流,因而很多时候学生是奉命写批注,形式大于内容,对提高阅读质量和培养阅读习惯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的方法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几个课例,欣赏于永正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写批注的。
【课例1】读书要写批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师:朗读完一遍后,请再默读一遍。
(生继续默读)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
(师示意他站起来)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画,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画下来了。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生:(低声)陆××。
师:哦,陆××。
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画了下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
(生默读,边读边画)师:不但要画,而且要记在脑子里。
很好。
陆××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
——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
默读静思——让心灵沉潜于文本的意蕴之中作者:汪竹芳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08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在优秀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和新课堂理念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深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十分注重朗读教学,让“朗朗书声”重新回归到课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娓娓动听地齐读,绘声绘色的分角色朗读,一改过去语文课堂沉闷、压抑的状态,为语文课堂平添了不少生机与喧闹。
然而细心观察,这些形式多样的“有声朗读”对于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特的思想品质来说,收效是有限的。
真正能使学生的心灵直抵文本的内蕴,产生深度思维体验的“默读静思”的阅读方式却在无意中被人们冷落,甚至摒弃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对课标中“以读为本”,“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表述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对“默读”这种阅读方式的作用和价值缺乏真正的认识,而是简单地认为,所谓“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是分角色读、比赛读、合作读等朗读形式的变化;片面地认为重视“读”就是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亲近了有声的情感朗读,疏远了无声的潜心默读;重视了学生的嘴巴表达,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强调了读的外在表现,弱化了读的内在体验。
“默读”作为一种读书的重要方式,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潜心会文本,涵咏滋味长。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地直抵文本的深处,才能品味出文本的丰赡意蕴来。
每当我们凝神默读时,就会产生心灵的顿悟、视界的敞亮、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涵咏品味的“场”,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让孩子们的心灵沉潜在语言文字编织的美妙世界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感受语文的魅力,丰盈精神的底蕴。
一、问题引导,在默读静思中潜心会文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引起自我的心灵感悟。
教学常规五环节管理制度合肥市颐与佳苑小学教学就是学校得中心工作,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内容,教学中必须遵循规律,改进方法,严格按照教学常规与上级有关部门得要求开展工作。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得有效进行,特制订教学管理制度,全体教师必须严格执行。
备课1、开学前,熟悉全册教材,做好集体备课,含:全册计划、教学进度、各单元教学计划等。
2、开学前,必须超前备好一到二周课时。
3、各学科50周岁以下老师均须备详案,兼任多学科也要写好兼任学科教案。
(实行电子备课制度以后另行要求)4、除备好新授课外,还应备好其她类型得课,如练习课、复习课、单元课、基训课、作文(含说话、写话)训练课等。
5、认真实行教学反思,写好“课后随笔”。
6、学校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与教师个体教案使用得查阅。
查阅教师个体教案使用主要以书面查阅为主,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过程设计详细、清晰与合理。
课后写好教后反思,“反思”可灵活书写,即可未尾小结式反思,也可教学过程批注式反思。
上课1、上课前,做好软硬件上得充分准备。
软件上,做到要熟悉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印入脑海。
硬件上,做到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如课件、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直观教学与学具等等。
2、上课必须用普通话,语言生动,符合儿童特点。
3、课堂内不准坐着讲课(身体原因除外),板书工整。
4、上课老师及时到堂。
上课期间不准接、打手机。
不准拖堂。
5、凡轮到课间操、眼保健操得老师,应及时到位并在课堂内督促学生认真做好“两操”。
作业与辅导1、作业布置要明确,做到内容精选,设计精心,分量适当,难易适度。
作业得形式要多样,可分口头、书面、思考、实验、操作、制作、测量、观察、调查等。
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书面作业。
2、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使用练习本。
3、认真批改,教师要规范使用作业批改符号。
4、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订正。
5、每学期,作文(写说话)篇数规定:低年级说、写话各8篇;中年级大作文6篇;小作文4篇;高年级大作文8篇,小作文6篇。
小学语文论文-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们为了顺应这一理念,倡导活跃的课堂氛围,于是就放开手脚大展身手,结果唧唧喳喳的合作交流,琅琅不息的读书背诵,面红耳赤的对话争论填充着整个课堂。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热闹的、充满情趣的,学生也是活泼、生动的。
但细细留心思索这样的课堂,发现,缺少了静思默想的课堂显得情趣十足而理趣不够。
前段时间,笔者曾参与了高段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中出现的两种现象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现象一:五年级学生早已学会默读,但是参赛教师大量采用了有声朗读,极少采用默读,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将默读落到实处。
现象二:问题一旦提出,就迫不及待地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留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极少。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
“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的思考、揣摩、品味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但是教师们为什么不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思默读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朗朗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而且对默读的年段目标作了具体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仅仅重视朗读而忽视默读,就曲解了“以读为本”的内涵。
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并非片面的“读”。
二、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阅读方法之默读法
默读法是指通过静默地阅读文字来理解和吸收内容的方法。
与大声朗读或默写相比,
默读法更注重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以下是一些使用默读法的技巧:
1. 选择恰当的阅读环境: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进行默读,以便集中注意力。
2. 提高阅读速度:通过练习提高阅读速度,逐渐增加每分钟的阅读字数。
3. 使用手指或书签:用手指或书签指引自己的阅读节奏,帮助保持专注。
4. 不做笔记:在默读过程中,不要用笔做笔记。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
和理解内容。
5. 注重理解:尽量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以及整段文字的主旨。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
加深理解。
6. 控制阅读速度:根据阅读材料的难度和个人的理解能力,控制阅读速度。
有时需要
放慢速度以加深理解,有时可以加快速度以提高效率。
7. 练习阅读姿势和眼睛运动:阅读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并让眼睛在文本上自然地移动,不要屏住呼吸。
8. 避免分心:确保没有其他干扰物,例如手机、电脑等。
专心致志地进行默读。
默读法是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一定的练习和耐心。
通过不断
的练习,可以逐渐提高默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阅读能力。
默读与静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秋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14期【摘要】默读与静思是阅读课堂两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阅读教学平台,培养学生默读和静思习惯,从而促进他们质疑释疑,获得文本情感熏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默读;静思;运用【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默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到了初中阶段,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替代了出声的朗读。
因为这种方式不仅阅读速度快,而且便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
因而默读静思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就成为我们初中阶段阅读学习的重要策略了。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和审美能力培养。
要落实这一点,静思与默读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默读与静思的有机结合在其中的有效应用。
一、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默读静思默读与静思既是学习的两种方式,也是两种习惯,在阅读学习中更有现实意义。
由于有效的阅读需要多种习惯支撑,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取更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学习中,我们还要加强其他习惯的培养。
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
”强调了动手圈、注、划、勾、记、摘在阅读学习中的作用,而古人强调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说明了调动多种感官在阅读学习的必要性,这些习惯或能力都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的,都能配合默读静思学习策略的有效进行。
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平台中,就应着力培养: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指导学生应带着问题针对性的,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划批注,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默读静思”的阅读导学策略作者:王艳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7期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在熟读中“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二是在精思中“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让学生在“边读边思”中提高阅读效率。
一、树立“读有所思”的默读意识默读时,学生很容易在无声的浏览中走神,这样的默读只是跟文本打了个照面,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有所思”的默读中集中注意力,真正“读有所得”。
在教学中,笔者将默读任务放在精读教学之后,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对那些有了心得体会的学生,笔者不光让他们说明理由,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默读中的一些做法。
真正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学生,基本做到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笔者让学生交流在默读时用了哪些方法,有些学生给出了“通过回读、反复读等方法,从文字里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默读策略,其他学生也纷纷受到启发,意识到“默读必思”的重要性。
二、给予学生默读的空间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由于他们不能利用听觉上的刺激,因此学习效果不如大声朗读好。
对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在转变阅读方式时出现的不适应状况,耐心等待,给予学生足够的默读空间。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默读练习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估测默读需要的时间,并告诉他们:“我在备课时,初读课文花费了3分钟,现在给你们5分钟默读,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默读任务。
”这样的暗示和激励,能够促使学生耐心默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默读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解读阅读是基于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再认知。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文本时产生的阅读体验各不相同。
默读静思宁静致远——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宁静发布时间:2021-03-29T11:15:31.7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作者:欧静静[导读] 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有必要的宁静,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听,静静地写,让他们在张弛有致、动静和谐的课堂中不断追求、感悟、创造。
那样,语文课堂会因宁静而美丽绽放。
欧静静义乌市黄杨梅小学【摘要】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有必要的宁静,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听,静静地写,让他们在张弛有致、动静和谐的课堂中不断追求、感悟、创造。
那样,语文课堂会因宁静而美丽绽放。
【关键词】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思;静静地写;魅力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55-01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扩展,正如叶澜先生说的那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但在掌声与鲜花的背后,我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他们一味地追求时尚、潮流,课堂形式“标新立异”,把简单的教学环节复杂化。
这热热闹闹的“臃肿”语文课堂,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并折射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课堂不是闹市区,而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让学生默默地读、细细地思、静静地听、好好地写,不但能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养成深思熟虑、热爱钻研的良好习惯。
灵魂的远翔需要宁静,思想的放飞需要空旷,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追求本真、简约、宁静、致远。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语文课堂“宁静”观。
一、静静地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有情”,语文是深情的,包含作者深厚感情。
培养学生默读中的批注圈画能力
在默读时圈点、写话,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体现,古今名人几乎都善于做阅读批注。
一篇课文读得怎样,有没有效果,看看批注就知道了。
那么,小学生在阅读时如何做批注呢?
第一,认识生字词,实现初读的整体认知。
第二,写出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画出精彩词句,并用自己习惯的圈画方式圈画,写上圈画的理由。
第四,在精彩句段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把书本的内容和情感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第五,把自己批注好的内容和笔记跟自己小组的同学讨论,互相补充。
第六,小组展示,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展示组内的成果,全班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