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地方院校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教师教育主要分为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和职后教育(即教师教育)两类。
如何有效整合这两大教育,实现其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呢?国家近年来加大投入力度,由师范类院校承担国培计划的教师教育项目的实施主任,使师范院校成为连接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知名教育专家与高校教师的纽带,无形中对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
以此为出发点,我就原来的地方师范院校中师范教育的不足进行探讨,认为它应该与教师教育有效结合。
一、地方院校师范教育的不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新建了数百所专升本的本科层次的地方院校,其中70%以上是由原来的师专升格而来。
这些地方院校普遍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以师范性为办学特色。
这批学校的崛起,一方面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成为促进我国高教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在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师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
另一方面因其简单照搬、模仿、攀比重点、老牌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出现目标错位、模式单一、人才雷同、特色缺失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受到更多的挑战和批评。
近年来,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前景不乐观,真正进入有编制的中小学担任教师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小。
针对此种现状,我认为地方院校师范教育面临几大问题。
1.政策的支持性不足。
对于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师范类本科院校而言,就业基本上不是问题。
对于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只需要在招聘会上直接签约就将进入中小学工作。
而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则往往面临百十里挑一的各类选拔考试,由于师资编制缺口、就业量十分有限,要进入当地中小学就业很不容易;而在较偏远的欠发达地区,虽然教师需求量较大,但师范毕业生就业动力普遍不足。
当然,对于这两类师范生,固然有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但存在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方面或者就业指导方面的缺失现象。
2.地方院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大多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是由原来的师专升本而来,要么沿袭原来的师专时期的课程设置而没有较大改进,要么盲目照搬名牌师范大学的课程体系而冒进。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浅析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浅析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素质培养模式职业技能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分析了目前为什么要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意义,以及地方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具体现状和表现,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设想,来解析地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
一、我国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肄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谗。
但大家对教师专业化仰的理解并不一致。
许多胃专家把教师专业化只理垛解为必须提高教师的学前历层次,有的还提出教遥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腑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祈业水平。
这些意见无疑投都是对的,但是都还没售有真正理解教师专业化庙的整体内涵,因此在我啸国教师教育改革上出现吃一些偏差。
今天来进行怖反思,我们感到教师氰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炳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押水平的提高[1] 努现在师专的学生都来铃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王就不如以前中师生,艺贪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淡师生。
1 / 9再加上高等学校循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欲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
褪如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舆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算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惩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丫是难以保证的。
由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最初甫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冗学术水平。
但目前大多孝数师范院校都热衷于扩拷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崔格,因而有不少学校不露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栈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掂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毕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蒲,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保专业。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分析了目前为什么要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
意义,以及地方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具体现状和表现,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设想,来解析地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师教育素质培养模式职业技能
一、我国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
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
但大家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并不一致。
许多专家把教师专业化只理解为必须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的还提出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这些意见无疑都是对的,但是都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整体内涵,因此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上出现一些偏差。
今天来进行反思,我们感到“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1]
现在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以前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
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
如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
但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
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
这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所以需要对目前的教师教育进行反思”
[2]。
二、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原因
1、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发挥地方师范院校主办师范教育优势和克服其弊端的现实需要。
“地方师范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但目前地方师范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
如师范院校学术性发展与师范教育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地方师范院校的统一管理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地方师范院校中承担师范专业教育学院(系部)的办学目标与师范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等”[3]。
2、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
加之教师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
一般仅达到当她最低录取控制线。
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初、中级教育的要求。
3、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迫切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地方师范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令人堪忧。
由于目前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
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致使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
如不及时加以扭转,必将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
影响未来人才的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目前地方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具体现状、表现
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
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
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师范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不符合,具体表现在:
1、地方综合院校的办学目标。
更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2、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
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
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
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
3、由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后,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
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
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
四、我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设想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
学校由淮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在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更名为淮南师范学院。
学院一直保留有师范专业,目前本科师范专业14个,占全院本科专业总数的31%。
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非师范专业变成了学校的主体,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如淮南师范学院这样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中办好师范教育,是目前中国许多地方院校所面临的困境:是加强师范教育突出特色,还是淡化师范教育,这是承担广大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地方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想对于淮南师范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原有的师范专业建设,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素质,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是我们这类院校发展的既定战略目标。
至于如何加强师范的教师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
首先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学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力求做到清晰、准确、得体,要掌握教育教学与交谈的语言表达特点。
其次应具备规范正确的书写能力。
必须能够运用钢笔、粉笔、毛笔等书写工具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也就是要练好
“三字”。
“在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对师范生的培养普遍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轻技能培训,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4]。
虽然各师范院校都开设有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各学科教学法等课程,但由于结合实际不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应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学校特色教育的体现所在。
2、师范生教育实习应由学校总体安排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在校学习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得到学校和师生的普遍认同,但是具体落实到师范生具体实习工作时往往流于形式,在各个环节存在问题。
目前淮南师范学院的教育实习是学校安排和回家实习相结合。
根据笔者多年实习管理经验,这里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我校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从表面上看比较合理,但是由于这个时间中学的很多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体育、音乐等课程也基本停课,根据实习学校和实习生的反应,到校后并没有真正上课,错过了对整个学期课程教学环节的了解和熟悉,这和我们教育实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另外,由于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后期,很多学生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期末考试,无心投入到教育实习中去。
因此,建议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能安排在第四学期的前半期,这样更能发挥好教育实习的真正作用,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其次,对于回家实习的师范生来说,回家实习对于学校来说解决
了学校安排实习的压力,但是从以往回家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这对于师范生的技能培养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失。
因此,建议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并制定相应的实习合格验收标准,做到师范生的高质量培养。
3、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通过聘请中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法课程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中学名师讲授课程,到校传授中学教学、授课技能,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期适当时间到中学观摩公开课,通过这样的不断训练,我相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会有明显的提高。
4、推行名师培养实验班的试点,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名师培养实验班并不是我校的首创,而是有经验可循的,早在2007年洛阳师范学院已经开始试办名师培养实验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该校“一体两翼”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校和洛阳师范学院在办学上都属于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流的教师是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的特色所在,我校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时,从一年级师范生中选拔30-40人,作为名师培养实验班的成员。
通过单独编班、教务处直接管理,选拔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方式,对实验班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最终目标是向所有师范专业推广。
安徽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教高[2009]9号)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2] 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3] 湖南理工学院课题组.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4] 刘国皇.高师院校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