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上段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3.87 KB
- 文档页数:1
胆管扩张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在胆管扩张严重且影响胆道排液功能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胆管根治手术、胆管成形术和胆管支架置入术等。
2.内镜治疗:内镜治疗适用于胆管扩张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可采用内镜扩张术和内镜置管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胆汁的排泄和改善胆道的张力,来达到减轻和预防胆管扩张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有胆道减压药物和胆道扩张药物等。
4.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控制饮食等,可以预防胆管扩张的发生。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浸泡疗法等,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胆囊与胆道【检查方法】(一)、患者准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胆管扩张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管扩张症的病理病因,胆管扩张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胆管扩张症病因有关病因学说众多,至今尚未定论。
多数认为是先天性疾病。
亦有认为有获得性因素参与形成。
主要学说有三种:一、先天性异常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期,原始胆管细胞增殖为一索状实体,以后再逐渐空化贯通。
如某部分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则在空泡化再贯通时过度空泡化而形成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胆管扩张症的形成,需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参与。
胚胎时期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过度空泡形成所造成的胆管壁发育薄弱是先天因素,再加后天的获得性因素,如继发于胰腺炎或壶腹部炎症的胆总管末端梗阻及随之而来发生的胆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将导致胆管扩张的产生。
二、胰胆管合流导常学说认为由于胚胎期胆总管与主胰管未能正常分离,两者的交接处距乏特(Vater)壶腹部较远,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过长,并且主胰管与胆总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
因此,胰管胆管吻合的部位不在十二指肠乳头,而在十指肠壁外,局部无括约肌存在,从而失去括鸡功能,致使胰液与胆汁相互返流。
当胰液分泌过多而压力增高,使胆管发生扩张。
近年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有胰管胆管合流流高达90~100%,且发现扩张胆管内淀粉酶含量增高这事实。
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胰液进入胆道后,淀粉酶、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三、病毒感染学说认为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和胆管扩张症是一病因,是肝胆系炎症感染的结果。
在病毒感染之后,肝脏发生巨细胞变性,胆管上皮损坏,导致管腔闭塞(胆道闭锁)或管壁薄弱(胆管扩张)。
但目前支持此说者已见减少。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胆管扩张症病因,胆管扩张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胆管扩张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胆管扩张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胆总管的正常内径
胆总管主要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而成,向下和胰管汇合,最后开口在十二指肠乳头部位。
其正常内径在0.6至0.8厘米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提示胆总管狭窄或扩张。
如果直径小于0.6厘米,考虑胆总管狭窄,需要明确是否存在胆总管损伤、胆管炎、肿瘤等疾病的可能。
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胆总管扩张的问题,可能存在病变情况,例如胆石症、胆囊炎、寄生虫感染、肿瘤病变等。
需要注意的是,胆总管的正常内径会因年龄、人种以及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中国,幼儿的胆总管内径正常值是2到4mm,儿童是4到6mm,成年人是6到8mm,老年人是9到12mm以上。
如有不适,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发生于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因好发于胆总管,曾称之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根据其病变特点,近年来认为应称为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好发于东方国家,尤以日本常见。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3~4。
幼儿期即可出现症状,约80%病例在儿童期发病。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因未完全明了。
胆管壁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胆管末端狭窄或闭锁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其可能原因有:①先天胰胆管连接处异常: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末端分开,胆总管以直角进行胰管,或胰管在壶腹上方汇进胆管,胰液易反流进胆管,致胆管内膜受损,发生纤维性变,导致胆总管囊性扩张;②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胚胎其,原始胆管增殖为索状,以后再空泡化贯通。
如某段胆管上皮过度增殖及过度空泡化,可致胆囊壁薄弱而形成异常的囊性扩张;③遗传因素: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人认为与性染色体有关。
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囊性扩张、憩室样扩张、胆总管开口部囊性脱垂、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
扩张的囊壁常因炎症、胆汗潴留,以致发生溃疡,甚至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成人接近20%,较正常人群高出10~20倍。
囊性扩张的胆管腔内也可有胆石形成,成年病人中合并结石者可高达50%。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典型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和黄疸三联症,症状多呈间歆性发作。
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可为持续性钝痛;黄疸呈间歇性;80%以上病人右上腹部可们及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
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黄疸持续加深,疼痛加重,肿块有触痛,有畏冷、发热等表现。
晚期可出现胆汗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囊肿破裂可导致胆汗性腹膜炎。
对于有典型“三联症”及反复发作胆管炎者诊断不难。
“三联症”俱全者仅占20%~30%,多数患者仅有其中1~2个症状,故对怀疑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者需借助其他检查方法确诊。
尽大多数囊肿可被B超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扫描检出,PTC、ERCP、胆管造影等检查对确诊有帮助。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黄龙申,女,60岁。
主述:头昏、呕吐、上腹痛三天。
现病史摘要:患者于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上腹部疼痛不适,呈阵发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非喷射状,未89见咖啡样物,无畏寒、发热及腹泻,期间未作特殊治疗,今来我院求治,门诊以“1.胆囊结石;2.胆管扩张”收住院。
既往史:胆囊炎病史五年。
体检的阳性和阴性体征:T38℃,R20bpm,P76bpm,BP11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反应欠佳,颈软,双肺(-), HR76bpm,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右肩部放射痛。
腹平软,上腹部按压痛阳性,胆囊区叩击痛阳性,墨菲征阳性,右下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2015.06.14我院门诊腹部彩超结果示:1.胆囊结石、胆汁淤积;2.胆囊壁增厚;3.胆总管上段扩张。
2015.06.14我院脑地形图结果示:基底动脉痉挛。
心电图结果示:1.窦性心律;2.心肌复极异常。
诊断:1.胆囊结石;2.胆管扩张。
诊断依据:1.头昏、呕吐、上腹痛三天。
2.入院查体:T38℃,右肩部放射痛。
腹平软,上腹部按压痛阳性,胆囊区叩击痛阳性,墨菲征阳性,右下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2015.06.14我院门诊腹部彩超结果示:1.胆囊结石、胆汁淤积;2.胆囊壁增厚;3.胆总管上段扩张。
鉴别诊断:1.急性阑尾炎:右侧肾结石病人出现肾绞痛时,应注意与急性阑尾炎进行鉴别。
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
70%~80%的病人,在发病开始时感觉上腹疼痛,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
上腹部疼痛一般认为是内脏神经反射引起,而右下腹痛则为炎症刺激右下腹所致。
2.急性胰腺炎。
左上腹持续性剧痛,有时放射到腰部;血、尿淀粉酶升高;重者可呈休克表现;B超可辅助鉴别。
诊疗计划:1、完善相关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2、抗感染、补液治疗。
3、依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医师签名:许彪/贺立亮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记录时间:2015年06月15日08时00分上级医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及查房记录:许彪内科主治医师查房记录内容:一:诊断及诊断依据:诊断:1.胆囊结石;2.胆管扩张。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标准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的标准通常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的,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 等。
一般来说,胆总管扩张的标准是胆总管直径超过1cm。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胆总管扩张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胆总管大小和形态都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胆总管扩张并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
在胆囊切除术后,如果出现胆总管扩张,医生可能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扩张的原因。
如果是病理性的扩张,可能需要进行治疗,如手术或内镜下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的标准是胆总管直径超过1cm,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如果出现胆总管扩张,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ERCP题库1.一位患者3个月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近日出现黄疸。
经EUS检查提示胆总管上段扩张,胰腺未见异常。
胆管造影显示肝外胆管上段呈光滑中断,中下段胆管未见异常。
你的首要诊断是什么?答案:B。
考虑为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
2.针对网篮内嵌顿的结石常用的处理方式不包括哪一项?答案:B。
其他处理方式包括通过收紧网篮碎石(相对柔软的结石)、用钳子或剪刀剪断网篮手柄部(当内镜进一步处理有困难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估计内镜进一步处理有困难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3.一位85岁男性患者出现进行性皮肤黄染1个月,加重伴有寒战和高热1天,入院时心率130次/分,血压85/55mmHg。
MRI检查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并左右肝管受侵,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以下哪种治疗措施不合理?答案:D。
急诊行ERCP引流,术中充分造影,明确狭窄位置是合理的治疗措施。
其他选项包括急诊行ERCP鼻胆管引流(术中尽可能不行造影剂胆道造影)、急诊行ERCP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急诊行PTCD外引流。
4.在胆管镜直视下,诊断胆管癌最具特征性所见是什么?答案:C。
肿瘤表面见到不规则、扩张的新生血管像。
5.SpyGlass胆管镜的诊断范畴不包括哪一项?答案:D。
SpyGlass胆管镜的诊断范畴包括不明原因胆管狭窄、判定胆管癌病变范围、不明原因充盈缺损。
6.SpyGlass胆管镜的治疗范畴不包括哪一项?答案:D。
SpyGlass胆管镜的治疗范畴包括ERCP不能清除的胆管结石、Mirizzi综合征、辅助导丝超选肝内胆管。
7.进行ENPD行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时,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答案:B。
有症状的假性囊肿,且与主胰管相通可引流。
8.内镜下治疗胰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答案:B。
ERP(内镜下胰胆管引流术)。
9.以下预切开方法中,哪种风险最低?答案:C。
内假道切开法。
10.进行针状刀开窗术时,造口位置在哪里?答案:A。
造口位置在正中线中下1/3处。
11.在ERCP过程中,导丝反复进入胰管,但开口较松弛,应首先采用胰管导丝占据技术。
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是一种胆管疾病,它是指胆总管的末端
(也称为壶腹部)异常扩张。
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可能由以下几个
原因引起:
1. 胆结石:当胆管中的胆石阻塞了胆管的下端时,会导致胆总
管内径下端扩张。
胆结石是由胆固醇、胆红素或钙盐等物质组成的
固体颗粒,在胆管内形成。
胆结石阻塞胆管会导致胆液堆积,导致
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
2. 胆管狭窄或阻塞:当胆管受到炎症、肿瘤或其他病变的影响,导致胆管狭窄或阻塞时,胆液无法正常排出,会导致胆总管内径下
端扩张。
3. 胆管炎症:某些胆管炎症,如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或胆总
管周围组织炎症,会导致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
4. 胆道恶性肿瘤:胆道恶性肿瘤(如胆管癌)可以阻塞胆管,
导致胆液堆积,引起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
5. 先天性异常:一些先天性异常可能会导致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如胆管发育不良或胆管异常结构等。
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原因需要
通过医生的诊断和检查来确定。
如果有胆总管内径下端扩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40一、A型题1. 胆总管扩张分五型,最常见的是A.Ⅰ型:胆总管囊状或梭形扩张B.Ⅰ型:胆总管单发憩室C.Ⅰ型:胆总管下端在十二指肠壁内扩张并突入肠腔D.Ⅰ型:多发囊肿,肝内和肝外囊肿或多发肝外囊肿E.Ⅰ型: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肿即Caroli病答案:A[解答] Ⅰ型多见,占80%~90%;Ⅰ型占2%;Ⅰ型占1.4%~5%;Ⅰ型占19%,Ⅰ型即Caroli病。
2. 肝癌在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上特征性表现为A.速升速降型B.速升缓降型C.缓升速降型D.缓升缓降型E.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答] 注射对比剂后20~30秒钟内扫描,为动脉期的CT图像,此时,主要为门静脉供血(占75%)的肝脏还未出现明显对比增强,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肝癌,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从平扫的低密度变为高密度肿块,CT值迅速达到峰值。
至注射对比剂后50~60秒钟进行扫描的门静脉期,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
延迟至110~120秒钟扫描为平衡期,此时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升高,由于肝实质增强密度持续上升而肝癌对比增强密度持续下降,肿瘤又回到原来的低密度状态。
如在动态CT图像上分别测定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可见肝癌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反映肿瘤内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3. 小肝血管瘤与小肝癌的主要鉴别点是A.平扫时血管瘤多呈等密度B.增强后动脉期小肝癌整个病灶强化C.小血管瘤没有假包膜D.延迟扫描血管瘤缩小或等密度充填E.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答] 以下三点可作为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标准:①平扫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③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
4. 关于门静脉瘤栓的描述,错误的是A.平扫时瘤栓密度与门静脉无大差异B.巨块型肝癌形成门静脉瘤栓的比例最高C.若门静脉分支直径大于主干,则提示分支有瘤栓形成D.增强扫描瘤栓呈低密度充盈缺损E.可向两端延伸至肝内和(或)肠系膜上静脉答案:B[解答] 弥漫型肝癌形成门静脉瘤栓的比例最高。
胆总管—搜狗百科
胆总管胆总管起始段位于⼗⼆指肠上部上⽅,在肝⼗⼆指肠韧带内,然后居⼗⼆指肠上部后⽅,再向下,在胰头与⼗⼆指肠降部之间或经胰头之后,最后斜穿⼗⼆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的肝胰壶腹,开⼝于⼗⼆指肠⼤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在胆总管与胰管的末段也均有少量平滑肌包绕,分别称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
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胆囊贮存;进⾷后,尤其进⾼脂肪⾷物,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指肠。
胆总管扩大标准
一、胆总管直径
胆总管直径的正常范围为2-6mm。
当胆总管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视为胆总管扩大。
二、胆总管扩张程度
胆总管扩张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扩张时,胆总管直径略大于正常范围,但无明显的压迫症状;中度扩张时,胆总管直径明显大于正常范围,压迫周围组织;重度扩张时,胆总管直径极度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并可能导致黄疸、腹痛等症状。
三、胆总管内径不均匀
胆总管内径不均匀可能是由于胆总管炎症、结石等原因引起的。
当胆总管内径不均匀时,可观察到胆总管壁的不规则增厚或凹陷。
四、胆总管壁增厚
胆总管壁增厚可能是由于胆总管炎症、结石、肿瘤等原因引起的。
当胆总管壁增厚时,可观察到胆总管壁的质地变硬、弹性降低。
以上是胆总管扩大的标准,如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胆总管上段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对于胆总管上端扩张这一类疾病,我们当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影响着许多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胆总管上
对于胆总管上端扩张这一类疾病,我们当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影响着许多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胆总管上段扩张的原因是什么?相信这一定是许多人都想要了解的问题。
医生针对胆总管上段扩张的原因是什么为我们做了以下介绍。
胆管扩张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段癌、壶腹部癌、胰腺癌、肝内胆管乳头状瘤、胆总管隔膜症、Mirrizi综合征等。
不伴有黄疸的胆管扩张的病因主要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下段炎、慢性胰腺炎、胆总管下段腺瘤等。
一种是先天性的,一种是认为由于胚胎期胆总管与主胰管未能正常分离两者的交接处距乏特壶腹部较远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过长并且主胰管与胆总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还有一种是病毒引起的。
上面的内容就是医生针对胆总管上段扩张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给我们的答案了,如果大家觉得上面的内容还不是让你很明白的话,可以与我们的专家在线交谈,也可以拨打我们屏幕下方的电话进行咨询,我们一定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