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6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学习ABO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凝集原决定的。
存在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
而血清中还存在凝集素。
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 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红细胞凝集称为同族血细胞凝集作用。
不同动物的血液互相混合有时也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称为异族血细胞凝集作用。
对于动物的天然血型抗体了解不多,而且免疫效价也很低,所以同种动物第一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但第二次输血就必须进行交配试验,才能决定是否能相互输血。
[实验对象]正常人。
[实验药品]A型B型标准血清。
[仪器器械]双凹玻片,采血针,竹签,75%酒精棉球,干棉球,玻璃蜡笔(记号笔),尖头滴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与步骤]1.ABO血型的鉴定:(1)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中央标记受试者的号码。
(2)在A端和B端的凹面中分别滴上相应标准血清少许。
图6.9-1 ABO血型鉴定示意图(3)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端,用采血针刺破指端,用消毒后的尖头滴管吸取少量血(也可用红细胞悬浮液,见下述),分别与A端和B端凹面中的标准血清混合,放置1~2 min后,能肉眼观察有无凝血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
(4)根据凝集现象的有无判断血型(图6.9-1)。
2.交叉配血实验:(1)分别对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消毒、静脉取血,制备成血清和红细胞悬浮液。
红细胞悬浮液是将受检者的血液一滴,加入装有生理盐水约1 ml的小试管中,即为2%的红细胞悬浮液。
加盖备用。
(2)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的名称或代号,分别滴上它们的血清少许。
(3)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到受血者的血清中(称为主侧配血,图6.9-2);将受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入供血者的血清中(称为次侧配血),混合。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对于临床医疗及献血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相关进展。
首先,我们来介绍血型鉴定的进展。
血型鉴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血型类型的一项技术。
最早的血型鉴定方法是根据人的血型反应性质进行观察,如凝集试验、凝集度试验等。
这些方法存在误差较大、操作复杂等问题,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引入了血型基因检测技术,如PCR-SSP、PCR-RFLP、Real-time PCR等。
其中,PCR-SSP(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引物扩增)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方法,通过引物与特异的血型基因序列结合,从而实现基因的扩增和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对少量基因样本有较高的敏感性。
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从而实现基因型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
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是一种利用荧光染料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中产生的DNA扩增量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定量检测不同基因型的比例,具有高效、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
除了以上的基因检测技术,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血型鉴定方法,如质谱分析、流式细胞术等。
质谱分析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血型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鉴定速度快等优点。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血型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点。
除了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交叉配血技术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交叉配血是在进行输血前,通过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抗原和抗体,确定是否存在输血反应的一种技术。
传统的交叉配血方法是通过「直接交叉试验」和「间接交叉试验」进行。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1. 背景血型是人类体内各种物质组成的一种表现形式。
血型鉴定是指通过检测人类的血液,确定其属于哪种血型群体。
血型主要分为ABO血型和Rh血型两类,其中ABO血型分为A、B、AB、O四种,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目前,血型鉴定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学领域方面,血型鉴定是用于临床输血、器官移植、产前妊娠检测以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犯罪侦查领域,血型鉴定也是重要的鉴定手段之一。
在这些应用领域中,交叉配血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交叉配血是指在输血前进行的一项检测,旨在避免不同血型之间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的输血反应。
2. 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血型鉴定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以下是一些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
2.1 DNA血型鉴定技术传统的血型鉴定是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体荧光染色法进行的。
不过,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利用DNA进行血型鉴定的方法被开发出来。
通过PCR扩增样本中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以及DNA 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血型进行更精准、更快速地检测。
2.2 微流控技术传统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体荧光染色法是半定量的方法,无法精确测量凝集度。
现在,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血型鉴定,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微型芯片操作,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血型凝集度。
2.3 免疫层析技术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血型抗原和抗体。
这种技术通过把抗原或抗体定位在纸质层析板上,并利用反应物加速碘的移动,从而以条形码形式显示结果。
这种技术可以在这些领域以外得到广泛应用,如食品检测、环境检测和生物体内分子检测。
3. 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与血型鉴定技术一样,交叉配血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3.1 电脑模拟最初,交叉配血技术是通过实验室实际交叉配血之前的红细胞凝集结果来预测可能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能准确预测结果。
实验七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鉴定实验和配血实验来学习、掌握人类ABO血型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型是特指血细胞膜表面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是一类常用的血液分型体系。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表7-1)。
统不同,人群中Rh血型的不匹配非常罕见,尤其在黄种人中,Rh(+)型占到99.7%,而Rh(-)型还不到0.3%。
所以在医疗输血中,通常只考虑献血者和输血者之间ABO血型是否匹配。
ABO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着地理环境及民族、种族的差异,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各血型的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是O(34.11%)﹥ B(28.98%)﹥A(28.29%)﹥AB(8.69%)。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前者叫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称为交叉配血的次侧。
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
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
三、实验材料人外周血四、实验器材与试剂(一)器材采血针、尖头滴管、载玻片、1.5ml Eppendorf管、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和记号笔。
(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三)试剂标准A血清、标准B血清、生理盐水、碘酒。
五、实验操作(一)ABO血型鉴定1.用记号笔在载玻片两端分别作好标记A、B。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了解和掌握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交叉配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对输血安全性的认识。
二、实训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检验科实验室四、实训人员XXX、XXX、XXX五、实训材料1. 血液样本:A型、B型、AB型、O型2. 试剂:抗A、抗B、抗D标准血清,生理盐水,玻片,竹签等3.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等六、实训内容1. 血型鉴定(1)操作步骤1)取玻片一张,用蜡笔将其分为三等份,分别标记为A、B、D。
2)分别加入抗A、抗B、抗D标准血清。
3)分别滴入待测血液样本。
4)用洁净竹签将试剂和血液充分混匀。
5)轻轻连续倾斜转动玻片25分钟,观察并记录。
(2)结果分析根据红细胞凝聚类型,可鉴别出A型、B型、AB型、O型。
2. 交叉配血(1)操作步骤1)取玻片一张,分为三等份,分别标记为主侧、次侧、对照。
2)主侧:分别滴入献血者红细胞和受血者血清。
3)次侧:分别滴入受血者红细胞和献血者血清。
4)对照: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和抗A、抗B、抗D标准血清。
5)轻轻连续倾斜转动玻片25分钟,观察并记录。
(2)结果分析1)主侧、次侧均无红细胞凝聚,为配血相合。
2)主侧或次侧有红细胞凝聚,为配血不合。
七、实训结果1. 血型鉴定结果(1)待测样本1:A型(2)待测样本2:B型(3)待测样本3:AB型(4)待测样本4:O型2. 交叉配血结果(1)献血者A型,受血者B型:配血不合(2)献血者B型,受血者A型:配血不合(3)献血者AB型,受血者O型:配血相合(4)献血者O型,受血者AB型:配血相合八、实训总结1.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实训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凝聚情况,确保配血准确性。
3.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执行。
4. 通过本次实训,加深了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理解,提高了操作技能。
九、实训建议1. 增加实训次数,提高操作熟练度。
1红细胞血型血型: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它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所控制。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血型系统。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
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现知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A基因的产物是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它能把α-N-乙酰半乳糖分子接到一个前身物糖蛋白上,产生A抗原决定簇;B基因的产物是半乳糖转换酶,它能把α-D-半乳糖接到前身物糖蛋白上并产生B抗原决定簇;O基因不编码酶,因此是一个无效等位基因,故O型又被称为缺失型(nun type);AB杂合子分别由A 和B基因产生AB两种酶。
不同个体红细胞膜抗原经上述某种遗传基因作用,形成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
它们的分型原则是: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的为A 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的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 和抗B的为AB型;红细胞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却有抗A和抗B 抗体者为O型,H 抗原存在于ABO各型红细胞上,称为H物质(基础抗原),但以O型最多。
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血清中就不存在对应的天然抗体。
反之,血清中含有某种天然抗体,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其对应抗原,此规律是Landsteiner在1900年首先发现的,故称Landsteiner定律。
根据此规律用标准抗血清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被检者血清中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血型。
ABO血型鉴定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1)在输血中寻找合适供体;(2)在皮肤及肾移植上的供体选择;(3)在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研究中的应用;(4)ABO血型检测还可用于亲子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等的鉴定,以及与某些疾病相关的调查等。
另外,在ABO血型系统中尚存在一些变异型,简称之为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