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
调一致,把彼此关系内在联结起来,使之发展平稳稳定。
“天下为公,
人应仁而和”既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明的象征,也是和谐思想的代表。
中国古代智者曾有过“亲仁,疏物”的说法,其基本内容是认为人应当
多微爱亲友,有礼仪地待人,又能做到对物品清洁宜人、不贪求。
古
典诗词中,作者也曾多次表达要“以和为贵”、“化解纷争,和衷共济”这样的思想,反映出和谐思想在当时博大精深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谐思想践行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家庭、社会、经济还是政治等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当今国际社会上,和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和谐这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道德价值、一种伦理观念和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
和谐意味着尊重、协调、均衡和共生。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上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上,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个人生活中,和谐体现在与自己的身体、精神、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中。
中国人认为,心身健康、身心平衡、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是最根本的幸福和最高追求。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内外兼修,依循道德准则,追求协调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中,和谐则是以领袖、统治者和国家民众之间和谐的关系为前提,推动社会的平稳、稳定和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致和谐而不宜以苛惩”的思想,表达了社会和谐氛围的重要意义。
这种和谐社会所包容的各种文化、宗教和思想的多样性,是中国所独有的广泛包容的文化特点。
二、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和谐思想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特征。
首先,和谐思想带来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宽容。
和谐思想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如对多元文化融合和包容、宗教、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探索,进而为实现人类和谐共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次,和谐思想有助于缓解社会紧张和冲突。
和谐是调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基本路径,也是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冲突。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主要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他极力主X“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这种观点,当然是消极的、不科学的。
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却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
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
《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务,万国某某。
”意指依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就提出了“合二而一”的思想。
《易经·系辞上》则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X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深化,如儒家的“天道”、“人道”观念,道家的“道”、“天人合一”观念等。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
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家庭、邻里、社区、国家、国际之间,也体现在各种社会角色、地位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观念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协调和合作。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
人们认为社会秩序的和谐是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这种和谐秩序不仅仅是由法律制度所维持的,还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
中国古代人强调的“礼”观念就是指社会秩序的和谐。
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依法而行,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强调政治的和谐。
中国古代人认为,一个政治制度的和谐与公正是其行之有效的标志。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的和谐理论,如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法家的“以法治国”观念等。
这些理论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公平与公正,在实践中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追求和反思。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范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且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
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
说其“博”,是因为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说其“深”,是因为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的和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的德性之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一是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但是,欲望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不仅无法去除,而且还有益处。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孟子亦云:“人亦孰不欲富贵”,“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不过,孔子认为富贵有义与不义问题,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并不笼统地排斥富贵,而承认合乎道义的富贵。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
这体现了对物质享受的淡泊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避免因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人的异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较长时间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发生改变,但是大体上没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存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论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肖冬华2012摘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
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水环境持续恶化、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
当下恶劣的人水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居民健康安全。
人水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其根源在于人为。
为此,当下,我们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人水和谐思想,重建当下人水关系。
关键词:人水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90-03作者: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99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度研究项目(JD1178)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西周末年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春秋末期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
《尚书·虞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和理想状态。
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一文化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语言文字,抑或是儒释道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水和谐因子。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孜孜追求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是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共同诉求。
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作为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折射出了人水和谐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和谐”是我国古代“和”的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
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经查据资料,《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在周昭王之后, 或西周中晚期,时间为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周易》治国理论的最高追求目标是‘保合太和’。
‘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周易》之后,“和”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和谐思想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国语》。
据《国语·郑语》一书记载,西周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
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也。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
”意思就是,虞、夏、商、周各朝代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
史伯根据和合生意,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而衰败的原因就是周幽王“去和取同”。
他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段话的大意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儒家的和谐思想。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系统提出和阐述和谐思想的当是儒家。
儒家的和谐思想包含六层意思: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六是国与国的和谐。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关键词】和谐思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尊重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二、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道家代表作《老子》说:“知和曰常。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第77章)。
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三、人与自身和谐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
孔子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
在人的心与身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的修道方式。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四、世界的和谐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无争无讼,平等待人,
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
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理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的精髓。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中国古代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汉武帝时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时的松赞冈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的重要论述和精髓,更让我们深深的感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倡导和谐的,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身之间,抑或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使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永远流传下去。